我与阅读

2024-09-12 07:21:34 高首峰 阅读:

“高首峰同学的文笔不错。”。课外班老师对我的夸奖让我有点不好意思,不过,我还是深深地感激那个隐身于我背后的最大功臣——阅读。

一句完整的话,句号一定在引号之内,不能跑到引号之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绝非妄语,读书不仅仅让人学到知识,学到优美的文笔,还让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人的言谈举止都彬彬有礼,写出的文章自然也就是文不加点的佳作了。

文中的引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都很恰当妥帖。成语“文不加点”,使用得也非常合适。这些成语、典故、诗句,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作者的阅读面。

犹记得孩提时,在明媚的下午,我与母亲坐在窗边,在琅琅书声中被阳光镀上金边,如天使下凡。我与母亲会一起读书到红日西沉,亲自体悟“夕阳无限好”的美丽。说来也怪,小时候我就不爱读寓言童话,却钟情于唐诗宋词。大了些,更是沉醉于其中,难以自拔。

红金色下划线句子,写得很美,语言美,意境美。母子同读,被阳光镀上金边,世界上还有什么画面比这个更美好吗?

从三国演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中,我读到了乱世之中,三国征战的恢弘。从“家家争唱饮水词,容若心事几人知”中,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孤独。从“我寄愁心与明月”中,我读到了对友人的不舍。“飞流直下三千尺”固然美得震撼,可“润物细无声”又何尝不是一种温润的美呢?

这个句群写得漂亮,工整中有变化。前三句通过引用,分别呈现了恢弘之美、孤独之美、友爱之美。最后一句,则在对比中呈现了震撼之美和温润之美。文章像乐曲,既要通过大致相同的结构来形成节奏,又要在适当的时候破掉这种重复,以展示节奏的变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了一种音律美。

六年级的时候,历史成了我的新伴侣。从言语幽默诙谐的《明朝那些事》,到有些晦涩难懂的《资治通鉴》,从汉武帝的北击匈奴到武则天的巧夺皇位,当年明月、易中天、司马光、司马迁等人成为我书山之路上的伙伴,也让我在历史的狂野脱离了孤独。

在这里增加了一个当年明月。既然点到了《明朝那些事》,那么在作者里面相应地也可以点到它的作者。

而如今,我却“啃”起了现代诗。面对可以说是毫无逻辑的现代诗,我只有用我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去猜测。纵使如此,我也读得头昏脑胀。但是每当我“破译”了一首诗,我便会有强烈的成就感,好像我与作者一同创造了这首诗一样。

每当“我”读懂了一首诗,就如同“我”与作者一同创造了这首诗,这的确是非常有见地的感悟,让人击节赞赏。一个初一的孩子,能够发此感慨,可见是真的“读进去”了。

同时,读它们也令我受益匪浅。“上层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亮照着它”,这句诗带给我的是温暖,也让我体悟到童心可贵。“我愿是激流,是山里的小河”,它蕴含的愿意为她付出一切的爱,让人由衷感动。读着这些诗句,我感到自己的想象力在冉冉升起。写作文的时候,我再也不会无话可说了。

这里的原文是一个一句话的长句子,长句子也许在语气的抑扬顿挫等方面确实有其价值,但也容易给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所以,老师将其改作多个短句子。

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能在语文这条路上,有所努力,有所收获,最需要感谢的就是阅读。

结尾再次点题。

周东飞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写得相当精彩,可以说深得阅读三昧。至少,有以下几个地方提出表扬:

一是描写母子两人共同在夕阳下阅读的场景,深深打动了老师。“母亲与我都在琅琅书声中被阳光镀上金边,如天使下凡。”此情此景,的确具备了神性的光辉。

二是引用多组诗句体现诗词之美,既有认知价值,又包涵音律之美,是阅读和写作的共同结晶。我们强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深入的阅读,很难拼凑出对于诗词之美的领悟。

三是作者谈到自己阅读现代诗的感受,“每当我‘破译’了一首诗,我便会有强烈的成就感,好像我与作者一同创造了这首诗一样”,这样的体会也非常深刻。如果没有自己的心得,肯定难以说出这样的话来。

本文有待提升的地方,首先是标题,原标题《浅谈文学》,这个标题比较虚,而且有点偏。本文所谈的实际上是一个孩子的阅读心得,那么不如就改为《我与阅读》或者《我的大功臣——阅读》。(批作文公众号发表时,已将标题改为《我与阅读》。)

其次是,输入产生的错误比较多。(为照顾读者的阅读,我们已经对输入错误进行了修订。)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