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生活

2023-10-01 23:22:17 文题网 标签:幸福 阅读:

幸福生活,理应有充裕的物质基础和富足的精神生活。何谓生活?生活便是生下来,活下去。“生下来”容易,“活下去”却没那么简单。如今的社会,自杀率居高不下,我们需要关注生命,懂得如何“活下去。”显然,肉体上我们需要物质准备,同时,我们也需要精神的富足。没有物质,只有精神,是活不久的;只有物质,没有精神,空有皮囊也是行尸走肉。

人文情怀能给我们满足,科学探索能给我们物质准备。

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搏击,科学探索从未间断。如今的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人类富足的物质提供帮助。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科学探索精神,我们能一步步拨开笼罩真理的迷雾,深入真理的殿堂,迎来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因此,无论何种领域,深入与否,科学家们都为人类未来的生活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许它现在的成效并不明显,但它为今后的发展铺好路,这样我们将离真相更近一步。没有人会想到,当初微不足道的显微镜,会帮助人类推开通往微生物的大门,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正是当初列文虎克孜孜不倦的追求,虔诚敬畏的探索,我们认识了细菌、病毒,更发明了抗生素,拯救了无数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们。

人文情怀,自从人类诞生,便一直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它是人类思想的结晶,珍贵的遗产,并已深深地刻入每一位人类的心中。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与人际间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改进着人们的生活。汶川大地震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中国上。无数的救援物资,一支支奔赴灾区的国际救援队,一条条的献血长龙,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海伦•凯勒,她在命运的嘲笑中傲然挺立,本着悲天悯人的文人情怀,她选择为世人熬制一锅心灵鸡汤。她用自己或许微薄的力量,尝试去温暖他人,去给更多的人带来生活的勇气与对光明的坚定仰。

我们离不开人文情怀,也离不开科学探索。有这样一个人,他13岁开始编程,39岁便成为世界首富。他有一双慧眼,他不仅看到IT业的未来,也一直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生活。他将自己毕生拼搏而来的家财散尽,为无数在贫困与死亡中挣扎的人们带来希望。他曾说:“努力地挣钱,努力地省钱就是为了努力地捐钱。”他在通往科学的大道上前行,也将自己的人文情怀洒播到全世界。

科学为人文创建载体,人文为科学充实意义,两者分饰两角,共同构建起幸福生活的大厦。人文与科学密不可分,相存相依,互相促进,共同使得人类获得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标签:生活幸福科学amp#8226充裕应有人文

生活=人文+科学

著名文学家艾青曾说过: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社会中,人文和科学是最具有争议的两个词。有人赞同前者,因为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有人赞同后者,因为科学技术是发展之本。而我认为,只有将人文和科学结合起来,才能造福于我们的生活。

字典里是这样定义这两个词汇的:人文是研究人的伦理哲学、法律、宗教、艺术等社会生活的现象等的一门学科;科学则主要研究宇宙天体物理化学等自然客观事物现象。而生活是指人类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活动。人文和科学这两个领域看上去有很大的差别,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快乐幸福。因此,在我眼中他们三者的关系应该是——人文中存在科学,科学适用于生活。

要不是伯爵一边关心人民的生活一边支持科学家的研究,我相结局不会是那样完满。在生活中,我们既需要尤肯达修女同情弱者、悲悯天下的人文情怀,也需要施图林革博士那样对科学坚持不懈的态度。

只有将科学与人文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造福我们的生活。我们国人的骄傲两弹元勋邓稼先前辈不正是用他的生命诠释了这一点吗?邓稼先的一生都奉献给我们国家核武器研究,他相信科学,热着科学,更热爱着他的祖国。在美留学后他毅然回到祖国,立志为祖国研究出新型核武器。或许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做法,在刚和平的年代怎会需要如此猛烈的武器,殊不知那是国家安全的保障。邓稼先不怕困难,积极投身与科学研究实验中,不断尝试,从未放弃。这是他对科学的执着,他相信科学,因为科学可以改变世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67年,由中国人民独自完成的第一颗氢弹成功研发,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从此中国人民的安全得到的了保障,成为了核武器强国。邓稼先是热爱科学的,可谁又能说他不是同样热爱着他的祖国呢?正是在他的努力下,科学和人文才很好的结合起来,造福了整个名族。他不愧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

而同样是崇尚科学的日本名族,却违背了人文主义,遭到了世人的谴责。我相信关于细菌战,每个中国人一定都有所耳闻,正是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日本科学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现了鼠疫、霍乱等病毒,这本该是一个跨时代的发现的,可他们却利用先进的科学做了违背人理的事,在我国东北、湖南等地洒下病毒,让无数人丧命其中。违背伦理道德的事一定是会遭到惩罚的,中国人民凭着顽强的毅力最终击退了日本军队。胜利永远是站在正义的一方的。正是他们滥用科学,注定了他们惨败的结局。

上面两个事例都证实了科学和人文必须有效结合,才能造福与生活这一观点。违背人文的科学,永远不会成功,脱离了科学的人文,也永远无法得以流传。科学是一种求真的精神,是一种真理,是一种硬性文化;而人文是一种人类精神文化的传统,是一种软性文化。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生活中离不开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人文就如生活中的旗帜,引领着我们前进;而科学,则是前进路上的捷径。人文精神会反哺科学,科学会反哺人文精神。二者互惠互利,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不失未来,现实幸福,未来光明。长远发展,源源不尽,走向幸福。

人文与科学——相互促进的力量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在腥风血雨的时代大幕偏僻的角落里,屈原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敲打在古往今来每个人的心头。斗转星移,寒暑交替,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被记住的永远是辉煌和宏大,是胜利者恣意妄为的笑容;被遗忘的永远是卑微和平凡,是底层人民千百年来受的苦难。玛丽•尤肯达修女出生在被饥饿和贫穷包围的非洲大陆,在目睹了这片被遗忘的土地上的痛楚后,她向美国航天局局长施图林格发出了愤怒的质问:“为什么!为什么在地球上还有儿童因为饥饿死去时,你们却要费数十亿美金去探索那和我们毫无关系的火星?”是的,当非洲的孩子们还嗷嗷待哺,而他们的母亲只能看着年幼的生命从怀里消失时,为何那些科学家却一掷千金,花费可以挽救无数生命的金钱去开发那看似毫无意义的项目?

施图林格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反而讲了一个400年前的故事——显微镜的发明。他的意思不言而喻,他现在所做的,正是出于一位科学家对全人类的责任,他义无反顾投身科学的海洋,用自己的一生为人类点亮前进的明灯!读到这里,我的心弦被轻轻的拨动了一下:是谁错了?是修女吗?不,她所关心的是千万生活在地层的人民,是一种慈母般的,她的质问或许太过严厉,但却是那颗悲天悯人的心逼迫她发出声音:那是施图林格吗?也不是,他关心的是如何为人类开拓新的天地,这是一种无言的大爱。

人文和科学的交锋自古有之,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时候科学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理性而不得不牺牲人性的行为。翻开历史的长卷,它们无处不在:就拿长城来说吧,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蜿蜒在塞外的大地上,所有的中国人也都知道:始皇帝征发大量民夫修建了长城,甚至因此失去了国家,每段城墙下都埋藏着修筑这一浩大工程的匠人们,他们也有家庭,也有着凭借勤劳过上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可这些被一道道无情的命令所打破;他们把生命交到了这几乎寸不生的塞外,活着的时候在监工的皮鞭下残喘,死后也只有漫天黄沙作冢,只有如血的夕阳为他们送葬。很多人在读到这段历史时便情不自禁地诅咒着暴虐的统治者,可是当我们继续翻阅历史时会发现这样一些史实;长城在中国古代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历代封建王朝都是以此为依托对少数民族进行防守反击!是统治者们做错了吗?不!若没有他们冒着亡国甚至留下千古骂名的风险所建造的浩大工程,哪里会有“烟柳画”的江南水乡,哪里会有幸福安康的古代盛世,哪里会有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

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没有了年复一年残酷的战争,但我们的身边类似修女和航天局局长的矛盾却越来越多。是研究科学还是关注人文?到底哪一个会让我们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这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争论,人们纷纷做出自己的选择:对这些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我们没有权利妄加评论,但我认为,这两者事实上并不矛盾,反而它们是相互依赖和促进的。我们还是从历史中寻找到了例证:在近代社会的起始,人文和科学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艺复兴时期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精神直接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后来在这场影响全球的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被进一步阐释,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人文精神。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科学和人文在历史上便有过伟大的结合,它们共同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的改善。如果环顾我们的四周,它们的重叠更加一目了然:神舟飞船带上太空的种子,经过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们仔细研究和培育,产生了“太空玉米”、“太空辣椒”等农作物,不仅使人类在战胜饥饿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由于饥饿引起的人道主义危机;亚历山大•弗莱明博士在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士兵们因伤口感染而死去的惨景后,怀着一位科学家济世救人的责任,潜心研究,终于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明了青霉素,他的发明至今已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玛丽修女和林格局长的争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他们分别所从事的崇高事业,在根本上并不是对立的,当他们的事业重叠交叉时,才是全人类的福祉。

马克思说过:“我们反对割裂事物之间的一点论思想,即形而上学;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即辩证法。”在科学家和慈善人士的奋斗中,自然有着各自的重点,科学家努力研究造福大众,慈善家乐善好施赈济贫民,但是这决不能成为我们滑向一点论的借口,慈善家可以通过资助科学研究来间接赈济民众,而科学家可以通过节省科学经费、捐献自己的奖金来直接帮助贫穷的人们。尤其是作为科学家,既需要一颗冷静的、理性的心来帮助自己向上攀登科学之巅,否则便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学家;亦需要一颗火热、感性的心来向下俯身关心疾苦大众,否则便难以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夜阑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时刻荡涤着我的心,再次看向历史,我们看到的是历史滚滚洪流中科学与人文,理性和人文交织的促进的力量,看到的是底层人民千百年来受的苦和痛,他们为当时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而我们后代正是享受着前辈血泪堆积起来的人文成果!科学,人文相互促进,它们正是让人类走向幸福的动力。

三色金的真谛

科学家不懂救世者的人文情怀,救世者也无法理解科学家的理性追求。但当这两者遇上了生活这位哲人,便会碰撞出美丽的火。如环环相扣的三色金,彼此独立却又缺一不可,唯有紧密相连,这份美丽才会完整。

朱光潜说过:“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尊重生命、排除杂念的出世精神,毫无疑问彰显着救世者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就好比三色金中的玫瑰金。玫瑰金一般温馨的颜色,正是救世者悲天悯人的真诚所积淀出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以她的人文情怀温暖了印度,感动了世界。她一生都致力于解除穷人的贫困,向弱者伸出援助之手,是她的人文情怀。力量虽小,但“蝴蝶效应”却在每个人的心中泛起了涟漪……她在生活中播种了人文的种子,等到这种子萌发、生长之后,世界就因此多了几分绿色。玫瑰金粉红色的光芒经过时间的洗礼历久弥新,但是,总觉得少些什么。

如果说人文情怀使人的精神富足,那么科学则填满了人生理上的饥饿感。培根曾经说过:“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馈赠给人类生活。”科学这门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它可以使相隔万里的人们面对面交谈,更可以冲破地心引力,去感受外太空的神秘。屠呦呦这位令人尊敬的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实验室里熬白了青丝,最终研制出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解救出了无数被病痛折磨的人。她对科学的追求,最终换来的是病人重生的曙光。如三色金中的黄金,珍贵、灿烂、永世长存。但是,只有黄金,未免有些过分奢华了吧。

把人文的种子播种到生活中,把科学成果服务于生活中,如此才算完美。生活,就好像通透又典雅的白金。只有白金为底,玫瑰金增色,黄金修饰,一枚三色金戒指才有了完整的美。白金般的生活,是支持,是包容,是辉映,更是无形的纽带,孕育着人文,实践着科学。

人文、科学、生活,环环相扣,不可或缺。

走在生活的道路上,品一壶人文好酒,乘一辆科学快车,才能触手可及三色金完美的光芒!

 

人文情怀点亮科学

有人说,关注当下,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也有人说,关注未来,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其实,两者是在我们生活中相辅相成的,他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饥饿还在无情地侵蚀许多人的五脏六腑,当疾病还在无情地折磨许多人的身体发肤,当战争还在无情地席卷许多人的温馨家园,为什么我们还要投入数亿甚至数百亿的钱去用于科研,探索宇宙生命的奥秘,而不是把钱用来给那些需要的人们呢?可能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尤肯达修女会这样问。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我们需要探索,发明,创新,当这些变为科学的成果时,一切都会是值得的。显微镜的发明,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肆虐的瘟疫和疾病,无数鲜活的生命因为显微镜重新灿烂了起来。这回报远超过用钱单纯地救济那些灾民。而且,显微镜为后世带来的财富也是令人无法忽视的,促进了科技的巨大发展。我们需要这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带来的财富是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计量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的进步是促进人们幸福生活的直接源泉。

关注当下,同情弱者的人文情怀,我们同样不能缺少。年轻的一代,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或者朋友一点点地枯萎,却仍然只会钻研书本,探索创新,如同冰冷的机器一样,这更是可悲的。年轻的小月月接连被两辆汽车压过,奄奄一息时,十八路人视而不见,淡漠走过。我们不禁会问:这是怎么了?这恰恰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缺乏。我们不懂得关注当下,仿佛一切的事都与我们无关。我们只会如一根上好了弦的发条,机械地转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着。可能是被锁在家里做堆积如山的作业的学生,也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加班到深夜的白领,我们的心正不断地建造堡垒,将与我们无关的一切都隔绝在外面。

观看一下新闻上最新的国家大事,扶年迈的老奶奶过马路,将自己不需要的食物衣服捐给偏远山区那些贫困的孩子们,仅仅是举手之劳,我们却可以做很多,也可以做得更好。郭小川说过:“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如果没有单纯的人性的支撑,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融化不了人们心中铸成的那堵城墙。

我们需要尤肯达修女,我们也需要施图林格博士,当人文、科学、生活,共同编织成美丽的大网,汇成动人的生命之歌时,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霍金可以穿梭于无穷无尽的宇宙,尽情思考黑洞的秘密,总理可以亲自赶往灾区现场,慰问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袁隆平可以发明杂交水稻,解决几千万人的饥饿;王茂华可以冲入火场救出六名儿童,不惜冒着生命危险。

人文情怀点亮科学,科学技术融化生活。从原始的钻木取火到现在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人文与科学。它们让生活从此绚烂多姿,让世界生机勃勃。一步一个脚印,让生活更加坚实,一点一滴地勾勒,让世界有了颜色。

让人文与科学相伴

让科学闪着人文的光芒,让人文插上科学的翅膀----题记

在大约500万年之前,人类出现在了地球上,经过无数个世纪的演变之后,才最终矗立在生物链的顶端,这无疑是由人类的智慧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的生活当然也就不会像动物那样简单,人类的生活离不开两样------人文和科学,两者相辅相成,才造就了人类灿烂而耀眼的文明。

也许有很多人问过类似和玛丽修女一样的问题,为什么在人类的人文精神还未达到一个完美的层次时,却要用大把的精力致力于科学的完美,其实不然,人文与科学就像是池塘里的鱼与水一样,鱼离开了水,无法生存,水里没有了鱼也算不上池塘。

人文是人类精神的源头,没有人文精神,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无法造福人类。如今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很大程度上有与科学发展水平相关,然而如果靠着发达的科技,将其作为对外扩张侵略的武器,危害他国,最终也会害了自已。如果一个国家就算科技不发达,但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会变得坚不可摧,无懈可击。可见,人文对科学发展所起的重要影响。

上帝给与人智慧,就注定人类会有一番大作为,从古至今,无论条件多艰苦,科学的探索从未间断,科学的发展也大大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为人类生活作了巨大的贡献,若要问从中付出的代价,确实多的令人难以计算,但若问这些代价付出的是否值得,回答当然是值得,。如果把用于科学发展的钱用来资助地球上处于饥饿疾病的人也许会改变一些状况却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甚至还会引起群体效应,有些人甘于接受帮助,不再作为或企图不劳而获,到最后,金钱,人力再也无法支撑庞大的落后人口,人类主将会面临巨大的问题。人类的文明是需要一直发展的,其中就少不了科学的进步,如果为了让没吃上饭的人吃上饭,为了疾病缠身的人脱离苦海而放弃的高度文明的发展,也许世界不会有电的产生,人类还生存于黑暗中;也许蒸汽机不会产生,从一处去另一处仍须翻山越岭,许多工艺还需要手工完成。社会只有向前进步,才会有高度文明出现,现在的发展是为了以后有更多人享受到高度文明为人类带来的便利,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当然应伸出援手,但有些情况我们也无能为力,也许这就是人类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吧。

玛丽修女的质问让大家感受到了人文情怀,施图格林的回答让大家敬畏科学探索,但只有两者的相辅相成,才能让人类------这一上天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生物继续地繁衍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