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人文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13:16:49
《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论文》
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专业上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近二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招生人数逐年上涨,就业率大幅攀升,但是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还存在一定滞后性。如今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观念中,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地位日趋下降,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获得较大提高,但是人文素质状况令人堪忧。我国高职教育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了职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济功能之上,却忽视了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指导,导致了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在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必然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实际上,儒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虽然中国民众对儒文化的认知可能并不自觉,但是儒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日常的生活交流、价值判断和文化学习。其人文思想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珍贵资源,儒家文化将在大学生教育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多文化论文相关范文尽在职称论文发表网。
1、相关文献简述
国内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多,注重如何同步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在高职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的培养,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内在品质的人,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丰富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因此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便是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中,还存在一部分学校往往只重视科技教育的传授,没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技能摆在重要地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视不足。
2、研究过程
2.1文献资料分析法
本文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主要是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中国知网两种途径,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评析,通过在知网中输入“人文素质教育”、“儒家文化”、“高职学生”等关键词进行搜索。阐述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本研究重在儒家文化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实践研究。科学合理地运用儒家思想来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的不足,进而提出解决路径,是当今学校教学研究中又一重要的课题,但遗憾的是目前此领域的研究很少。
2.2专家访谈法
高等院校在具体实施方面主要是邀请儒家研究学者在校内不定期开设讲座。今后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将重点听取他们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存在问题,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国内实施路径,弥补文献研究不足。
2.3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荣文龙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调查分析》,选取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1000人,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了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研究切实可行的人文素质培养对策。通过对高职学生问卷和抽样调查,整理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知识的现状及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制定出既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又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高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实施路径。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素质课程的理解
问卷调查了四门与人文素质教育关联密切的课程,了解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看法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高职学生对这种人文素质课程不感兴趣。我校《修身九讲》课程的反馈情况较好,约44%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3.262%的同学并不了解人文素质教育
和人文知识的差别,人文素质教育相较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39%的高职学生认为专业素质教育比人文素质教育实用性更强。以至于4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应在中小学开展大学阶段学习并不重要,不过仍有53%的高职学生认为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3.3高职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
研究表明通过高职学生学习儒家文化之前与之后相对比,可以看出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前,只有32%的学生对儒家文化感兴趣,而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后,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知有很大的改善,72%的学生认为对个人价值取向有积极影响,35%的学生通过接受儒家教育之后改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消极看法,81%的学生学习儒家文化后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4、对策与建议
(1)在校开展《论语》、《中庸》、《四书》、《五经》等选修课,并在校内的课程教育中增加其它一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结课并考核合格后获得5学分,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2)在校内开展丰富的儒家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让同学们从不同方面认识儒家文化。可以开展如儒家人文知识竞赛、儒家文化交流会、儒家经典诵读、论语书法展览、儒家文化辩论赛等,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校开展了《修身九讲》选修课,笔者也选修了这门课程,通过这几次的上课学习,让我在学习儒家文化的过程中,认识了《诗经》、《论语》等儒家文化的经典书籍,体会到了“仁以处人,有序和谐”的吸引力,让我学到了为人处世,让我能够潜心学习,让我对孝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校通过儒家文化等课程的熏陶,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能够感悟德行的真谛,教会仁、礼、智的做人之道,提高自身品格。同学们变的更加珍惜自己在校的学习机会。
(3)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儒家文化,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不仅要通过学习相关课程来了解儒家文化,而且要将儒家文化精华列入大学必读的经典书目中,交由学生自己主动阅读,这不仅能解决课时安排困难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汲取儒家文化精华,领悟其中道理。
(4)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儒家文化的弘扬不仅仅只限制在校园里,还应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文化古迹,还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我国各地的文化古迹中和一次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儒家人文精神的存在和价值,还可以多听听儒家大家的讲座,耳濡目染中我们就从中领悟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笔者在假期的时候就和同学一块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参观,在那里感受着儒家文化的气息,让你了解古代文化、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内涵。有些人就在孔子塑像之前叩首拜祭,表达对儒家先圣的崇敬之情。(5)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学校的路牌、标语、宣传栏、主题场馆等宣扬优秀儒家文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中各种可以传播文化的途径如宣传栏、校园网、校园报刊、校院广播等来宣传儒家文化中的精华,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氛围。
【参考文献】
[1]栾青林.儒家文化如何影响现代中国[J].社会政策研究,2017(1)
[2]李伟.儒家文化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论文】
《提高人文医学生素质的建议论文》
关于提高人文医学生素质的建议论文
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对医学人才有了更高要求。1993年8月,英国爱丁堡世界教育高峰会议提出21世纪所期望的医生应该是交流专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专家,经济学、社会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卫生小组的管理者,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可见,未来理想的医生是多种角色,而不仅仅是医学技术的拥有者和使用者。
与这种要求相适应,医学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较为集中地表现为由单纯的传授医学知识和技能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医学素质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人才培养方式。这其中又以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医学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一个主要内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一些重点医科大学都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普通医学院校尤其是省属地方院校的工作仍存在不足,需要加快调整和改革步伐,改变现有不利状况。
1.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现状
通过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问卷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可大体将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文化环境闭塞,人文氛围欠缺
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人文氛围是进行人文医学教育的重要条件,而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大多是专门的医学院校,多年来一直从事单一的医学专业教育,既对医学院校的人文气氛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更不具备综合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及其所特有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许多院校特别是省属地方院校,文化相对落后,学生无法得到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环境的熏陶,也没有与其它专业尤其是人文学科专业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客观上限制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文化环境和人文氛围的欠缺直接影响了人文医学教育的开展和教育的实际效果。学生对人文医学缺乏了自解对其功能认识不清。在我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仅有10%的学生认为他们了解人文医学课程,42.4%的人表示略知一二,而的学生回答不了解。在“你希望开设哪些人文医学课程’这一项中,仅有12.2%的学生选择了对培养学生人文修养有重要意义的医学史课。
1.2 学科建设不完善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存在着人文医学学科建设不完善的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医学课程设置不科学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在人文医学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一是课程门类不全,难以形成体系。从我们考察的部分高校看,多数院校开设了5~6门课,少数学校只开设了两门,而且分别为考察课和选修课;二是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强,规范性差,缺乏科学论证。对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出现内容重复、知识脱节等现象,造成某些知识反复讲,而另外一些知识被漏掉的情况,削弱了课程间协调互补的合力作用。
(2)教研室建设滞后
在许多普通医学院校中相当一部分人文医学课程没有独立的教研室,或只有教师讲,未设教研室;或将课程设在其它教研室中,削弱了课程的独立性,也淡化了其独特性。已经设立教研室的学科隶属关系不够规范,隶属于社科部、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部不定。教学呈现分散化和不规范化的特点。教师之间沟通不便,教研室之间以及不同学校相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困难,影响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也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和学科的育人功能。
(3)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不足是影响普通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院校虽然主观上希望多开设一些课程,但因缺乏师资不得不放弃。由于人文医学属于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对教师也有特殊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注重实践的工作风格。而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知识内容老化,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某些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对我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你希望开设哪些人文社会医学课程”这一项中,学生选择某一课程的比率与教师授课效果成正相关。
1.3 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文医学课程课时不足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疾病谱的变化,医学课程逐渐增多,这就要求在有限的医学教育期间处理好学习时间少和知识量多的矛盾。因此,优化课程结构便成为解决矛盾的一个突破口既而也成为几年来高等医学院校改革的重点。许多重点大学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但是相当多的普通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不必要的或内容重复的课程仍占据了大量的教学学时,致使部分院校不得不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上课,留给人文医学的课时更是寥寥无几。调查表明,在“没有开设其它人文医学课程的原因”这一问题上,多数学校认为是课时不足。
2.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建议
2.1 扩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人文氛围
首先,人文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利用有限的课时向学生介绍人文医学课程的内容,学习这些课程的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作为未来的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而且还要具备较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和基础知识。其次,通过宣传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认识,将医学的.人文特征渗透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例如台湾某医学院校在给学生上解剖课进行尸体解剖之前,先向学生介绍尸体捐献者的生平,诵读其要求捐献尸体的意愿书,然后向尸体鞠躬表示敬意。通过类似的教育首先让学生学会尊重,而尊重正是医学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利用专业课进行人文教育,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学术活动、人文讲座等营造人文氛围。在这项工作中,各协会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各协会能将学术活动举办在普通院校,并届时请专家为该校师生作一次学术报告,对于这些院校人文氛围的营造,人文医学教育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2 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不断完善
(1)组织教师培训,加强师资力量
对于相当多的普通院校来说,吸引人文医学专业的研宄生从事教学工作是困难的,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邀请有关学者到学校举办定期讲座或从事短期培训,同时将教师送出去参加培训或到其他院校进修学习。通过培训,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培养紧缺专业的师资,为开设新课创造条件。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一定数量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形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此外,鼓励毕业生留校从事人文医学教学工作,他们的医学经历会为其进一步研修此学科打下良好基础;鼓励在职医生关心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成为人文医学教育的重要力量。
(2)加快教学部门建设,发挥整体优势
在拥有一定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加快教研室建设,设立独立的人文医学教研室,比如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医学史教研室等,并逐步建立人文医学教学部,或在原有社科部的基础上成立社会科学和人文医学教学部。使人文医学学科和教师相对集中,发挥学科群和教师的整体优势,规范、系统地推进学科发展。
(3)调整课程结构,合理设置课程
首先,注意发现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加强人文类课程与医学专业类课程,基础类课程与临床类课程的相互联系与交叉融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科学确定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数,避免内容重复和无意义的量的累计,给人文医学教育留有余地和时间,形成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课程结构的优化。其次,人文医学课程的设置要避免随意性和松散化,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科学综合性的人文医学课程模块”,以形成完整、系统、规范的学科体系。
2.3 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对我院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72.1%的希望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人文医学课程,有63.5%的学生希望以定期讲座作为授课方式,有11.8%的学生选择小组授课与讨论,选择课堂传授的只占24%.这说明学生希望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自己决定的权利和更多样的吸收知识的方式。人文医学教育应结合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授课方法、考试手段,开设多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自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工作,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激情。此外,注意运用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传统授课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率,缩短教学课时数。
2.4 明确目的,注重实效
法国的《医学专业指南〉第一册“医院职务”一书中明确向医学生指出虽然你们是年轻的和缺乏经验的人,但你必须尽力在比较大的范围内使你的病人感到心理舒适;在举止谈吐方面,做到:礼貌、和蔼可亲、坚定;在人际关系方面,应该正确处理好与护理人员,同行年长者,病人和病人家属及药商等人的关系。可见,医学生应该学会如何接待病人,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等一系列与医疗实践密切相关的技能,而这些技能的培养正是人文社会医学教育的一个目标。应该明确,人文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恰当处理医疗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只有联系实际,人文医学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以保证,也只有注重其实效性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从而缓解教学任务重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
可以说,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完善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领导的支持,师生的重视以及人文医学工作者和相关机构的不懈努力。尽管普通院校在这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倡导医学人性化和医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这项工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关于提高人文医学生素质的建议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浅议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浅议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以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人文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关注。而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成为高中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时间较短,缺乏丰富的经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积极解决。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不仅能够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而且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深刻意义。
1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教育存在的问题
1.1语文教育理念错误
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巩固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没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缺乏对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例如,有些高中语文教师根据高考题型来开展语文教学,高考考什么,教师就将什么,没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理念错误。
1.2语文课程缺乏人文思想
虽然,高中语文课程的课时数较多,但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语文篇目中的修辞、文法、篇章结构以及语言等技能上,忽视了语文知识中的人文内涵。另外,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学将课堂局限在教室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导致语文知识脱离于社会生活,语文知识的生命力逐渐削弱。
1.3语文教学唯科学化现象严重
从教学目标来将,高中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语文逻辑、修辞以及语法等系统知识的讲解,注重学生对语文理性知识的掌握,但是却缺乏学生文学情感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将学生视为语文知识的容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视。并且,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开展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需求不相符。唯科学化的语文教学导致高中语文教育缺乏人文性和人性美,语文教育成为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和语言文法的训练。
1.4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
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十分重视语文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而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写作技巧、语文阅读方法和语文解题方法十分了解,但是却缺乏教材人文精神挖掘的能力,无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情感,导致高中语文教学局限于技能传授和知识传授。另外,部分语文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在教学中居于课堂主导地位,全面操控学生的语文学习,难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本主义思想。
2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
2.1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充实自身的人文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哲学宗教知识、社会道德知识、美学知识、政治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另外,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人文现象,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对学生的人本主义关怀,积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身心特征开展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内涵,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语文教材中人物的情感和人物人生经历,鼓励学生将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相结合,使学生在感悟中了解人生的价值。
2.3积极开展语文活动
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开展语文活动,将学生带入到相关的语文情境之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人物中,加强学生对人物性格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悟能力。另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会、诗歌朗诵等活动,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4科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价值,又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的人文知识,将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相结合;其次,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人文精神教育。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使人文精神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相衔接;最后,防止说教化倾向。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将人文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或语文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了解人文知识,避免单纯的说教式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俊红,朱花社.浅谈《大学语文》课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2]崔培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2011(09)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浅议论文】
《校园里最美的人文风景450字》
李老师陪着我们已经度过了三年的学习生活。她如同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似园丁,时刻不忘给我们修枝打杈。成长的岁月犹如星空,她留下的是深浅正适的印记。
永远不会忘记她的样子:高挑的身材,笔直修长的腿,又大又圆的近视镜几乎覆盖了整个脸庞,却盖不住那双犀利的目光。
她戴着酷酷的眼镜站在讲台时,我就被一种莫名的磁场吸引住了。她讲课时,那种激情荡漾在我们身边,全身仿佛燃烧了起来,所以我们在课上积极活跃,充满力量。课下,她不再板起严肃的脸孔,而是一个可爱的大学生。和我们一起玩笑,就是一个傻傻的小女孩,带着笑容,满面春风,像兰花般地单纯。她会经常夸奖我们:“呀!字写得越来越漂亮了!”“题做得真准!”用这样的小计谋激发我们的斗志,我觉得她傻得可爱。
她生病了。却依然在苍白的脸上展开如花般的微笑。让我心中一疼:难道她是草履虫吗?难道她是“简单生物”吗?会不会忘记保护,忘记软弱。都病成这样了还给我们上课。她依旧讲课时热情似火,脸上多了份坚忍和固执。
她从不落泪,至少没在我们面前。那么坚强的表面,背后也会哭,会软弱吗?
我的老师,他刚强,可爱,敬业,有个性,她的人性光辉如同蜡烛一样点亮了世界,点亮了我的精神角落。记忆中的她,从不软弱!
她叫——老师!那是校园里最美丽花。
《环境》
在当今社会人文活动,经济发展,和我们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在我们认知了环境的危害时,我们要树立生态文明观。
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环境问题,是我们无法躲避的,热岛效应的上升,臭氧层的破坏,全球气温上升,这些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现象,对我们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维护好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命健康也是一种维护。
我们关注新闻各大媒体报道天气的高温,在我们的手机都会显示吃每天都空气污染指数,但在我们的手机上的指数不能像手机管家的垃圾一样,一键优化,所以我们只能在手机上关注,却不能去“优化”它。
面对着这些环境困扰,国家也出台很多政策,太阳能热水器,共享单车,发展氢气时代,利用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从而慢慢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将会淹没沿海地区,迫使他们搬迁。海平面的升高导致陆地的减少和海岸线的混乱,人们自始至终无法避免的危害。
我们居住在这个地球村上,应该时刻保护好自己的地球,让我们与这个地球更加的和谐生存与发展。
《人文十堰,魅力绽放》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十堰,“仙山、秀水、汽车城”是她靓丽的名片,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是深沉厚重的,“朴实勤劳,节俭孝悌”的人文精神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镌刻入我们的基因,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我的家乡在崇山峻岭之中,横卧在大巴山东段,境内山峡水陡,重峦叠嶂,自然资源丰富多彩。自然地恩赐让我们自豪,也切断了我们与外界的联系,似乎她也成为了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她绽放出了异样的光彩,从深山之后,走向舞台前方,让人们领略她秀美的山川、清澈的溪流、嘹亮的民歌、精美的物产,独特的魅力。
我的家乡在竹溪向坝,民众祖籍多在重庆,相传“湖广填四川”时迁入巫溪、万县、奉节、巫山等地,解放前后迁来本地。岁月流逝、生命繁衍,一代代人在这里成长,年代在改变,生活在改变,我们身上淳朴的民风从未改变。在这片群山包围的土地上,我们传承着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精神。在崇山峻岭中遇河架桥,遇山开路,打通与外界的屏障。家乡的人走出大山,不管事业做得多大,不忘家乡朴实的风尚,“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少了勾心斗角、你虞尔诈,多了坦诚相见,朴实厚道。
民谚云:“人勤地不懒,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家乡的人们用自己对土地的热爱,深情的耕耘着,不违农时。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俨然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那般文艺,生活虽然辛苦,但是家乡人确品出了甘甜。每当丰收之际,家家无闲人,忙的不亦乐乎。秋后,家乡三宝“洋芋、腊肉、苞谷烧”就出现在了家家爱户户的餐桌上,犒劳劳做了一年的人们,也款待远方而来的客人。崇尚勤劳是家乡代代相传的传统。
听老人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家乡人靠着节俭,度过艰难的时光;在扶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家乡人凭借节俭脱贫致富。即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乡人民依旧节俭持家、讲究经济实用,不尚华丽。“百善孝为先”,在家乡人眼里,父母是最可敬的人,不孝者,人皆耻笑。孝成为了社会主义新风尚。
文化是一条长河,从古至今,生生不息,家乡是一棵老树,守望者我们的成长,铭记着我们的归属。“朴实勤劳,节俭孝悌”的人文精神在家乡人的身上熠熠生光,家乡人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建功立业,他们每个人都是十堰的名片,为十堰人文魅力代言。愿岁月在这里驻足,人文精神凝结成为民族的琥珀,成为无比灿烂的历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全诗的意思及出处》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出自明代诗人文嘉的古诗作品《明日歌》,其全文如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译文】
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待明天,一切事情都会错过机会。
【作品简析】
这首诗七次提到“明日”,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明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
《舞动人文与科技的羽翼齐飞》
生活,或许就是让人文与科技齐飞。 ——题记
点线面的结合,绘色出斑斓多彩的生活,生活就如同一首美妙、雄壮的音乐,人文与科学是它的音符,一个音符,即便有独特的韵味,奏出的音乐也是单调乏味的。
人文是一种声音,如大提琴,深沉悠扬;科学是一条长河,如波涛滚滚,绵延不息。科学在人文中发展,人文在科学中丰富,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让生活得以充实,让社会得以发展,只有人文有科学齐飞,生活才能更美好。
华夏古国,上下五千年流淌的人文,传承的人文芳香永存。我们拥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更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洒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贫乐道;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投笔从戎、慷慨赴国。
可是,没有了科学的人文,有时近于愚昧。
想当年,我大清皇帝有言曰“天朝大国尽善尽美......”。清朝的夜郎自大,闭关锁国,使中国远离了世界科学发展的潮流。愚昧无知的帝王,葬送了一代古国文明!鸦片战争风云四起,当列强用先进的武器打开中国的大门,当一个巨人站在科学之巅俯视农耕文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也不免显得脆弱,亡羊补牢,为时已。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当日本军舰驶入威海卫,当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泱泱华夏文明被肆意践踏,我们有人文情怀,有五千年文明,可是没有科学,是那麽不堪一击,终究湮没在历史潮流中。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第一生产力。千百年来,人类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让我们看到了新技术革命神话般的力量。在美国硅谷,短短时间内,硅谷一举成为了美国九大制造业中心之一,是这里,每年增加四万多个就业机会,世界上电子工业方面的每一件新产品几乎都最先在这里推出,充分展现了科学的力量。
然而,没有了人文的科学,对人类只能是灾难。
火的发明,我们远离了茹毛饮血的年代,却也多了一把杀戮的屠刀;1945年,当原子弹在广岛爆炸,有多少广岛人留下眼泪!科学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它不能没有人文,人文的底线是道德、正义,没有了这些,科学再发达,我们也是野蛮人!
生活需要人文与科学,人文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人类腾飞,为了世界和平,让我们舞动人文与科技的羽翼起飞吧
《科学、人文和生活》
从科学的角度看,生活是基础,人文是条件,科学促发展,也就是说,他们如规律,恒久不变。
从生活的角度看,生活是砖,人文是水泥,科学是瓷砖,也就是说,他们似房子,坚固。
从文学是角度看,生活是纸张,人文是纸上的乐谱,科学是那能奏出乐谱的钢琴,也就是说,他们如音乐,动人。
三个大类,三个方面,三种关系,不过都是从科学角度的引伸罢了。
其实,尤肯达修女的质问代表了一种关注当下的悲天悯人、同情弱者的人文情怀,施图林格博士的回答代表的则是一种关注未来的开拓创新、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而那时代下人们的经历代表的是淡如茶叶的生活。
这些都是而易见的,不过还是有要逐一论述的必要。生活是基础。生活就像那透明的杯子,当向里面倒点水,看到的人会说,这是一杯水 。若向里加冰,它就变成了杯冰水。不会有人说没有生活,只是生活像杯子一样承载着人生,有远视眼的我们看不到近远处的它罢了。如房子一般,人们总看不到那重要的砖块。虽然大家都懂哲学上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跟它的道理差不多,没有“远视眼镜”的人仍是看不出啊!而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就是那难的是戴了远视眼镜的可贵人儿,及早明白了群众是基础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抗日反国民党时期,走出一条红色的通往繁荣新中国的道路。人文与科学也类似,在生活基础上得以前进。
人文是条件。佳节之时,普天同庆。有诗人曾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在繁荣昌盛的朝代,不用去担心衣食住行,才有如此雅兴能够写下这首充满画意的诗。佳节习俗也得以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至今形成了浓郁的人文色彩。而许多事也因人文而出现与存在。中国为了纪念屈原,因而有了端午节,雅典为了纪念米太亚而有了马拉松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在人文的条件下前进着。
科学促发展。综观新中国成立至今,真是有很大的change。从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到神五至神九的飞跃,都是新中国逐渐强大起来的印迹。中国,从一片“废墟”到至今的一座宝岛,一切离不开科学的推动。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了人民生活进步,人文发展的需要,依靠科学的力量,中国发展强大了。
科学、人文和生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他们如房子、音乐......都印证了生活是基础,人文是条件,科学促发展。
《论人文与科技的关系》
生活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无疑为科技的再进步感到骄傲,我们的神州系列飞船飞上了太空,我们梦想着有一天可以飞出太阳系,飞出银河,甚至飞出宇宙。可是,当我们花费大量的金钱与时间飞的时候,是否也会想起边远山区的人们依旧没有电用,而距离电灯的发明已经200多年了。无疑,科技的发展限制了人文的进步,而本来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古代,如果没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那么,回望历史,我们看到的将是一片空白;如果阿拉伯人没有发明数字,我们的记录将变得何等麻烦。近代,乔治.斯蒂芬发明了火车,让我们的出行变得简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代表,解决的全球的粮食危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不体现了科技带给我们的方便和快捷,是的,我们花费了这么多心血,换来了可喜的成果,或许有人问,为什么不把我们投入科技生产的资费捐给贫困地区,让他们过得更好岂不是美哉。
是的,社会上从来就不缺乏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昔日,有杜甫:“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号;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悲悯情怀;今天,更有“赤脚医生”李春燕不做迁徙的候鸟,愿做苗乡的月亮,救死扶伤;还有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这些,从来就感动着我们,使我们更加努力的寻找使社会进步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确实是科技的进步。
放弃巨资的科研去捐助贫困地区的想法是鼠目寸光的,是短浅的,但是,这种悲悯的情怀却是值得肯定的,科技使我们生活的更好,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人文的力量,是人文促使我们为了同胞加紧科技的进步,虽然科技的进步使我们一再紧跟科技步伐,使我们忘了我们最初奋斗的目的,更使我们因为科技的进步失去了一些东西,我们浪费,我们污染,我们看似正在毁灭自己,所以,我们必须关心人,关心我们自己,同情自己。
当科技再次发展时,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所有人脸上幸福的笑容。让人文为科技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