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创造人文生活

2024-10-14 16:28:59 文题网 阅读:

的未来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一名来自21世纪的高中生。看到这封时,我们已不知相隔多少世纪了,不知世界已发展成什么样子,甚至不知你们是否还住在一个叫地球的行星上。但我深信,科技已遍布人类生活的每片角落,其发达程度肯定是我现在无法想象也无法猜测的。今天,我写下这封信就是想站在现在的视角,告诉大家怎样更加合理、适度地使用科学,创造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和谐社会。

在14世纪的德国有一个小镇发生了瘟疫,一个富有的伯爵不但捐财捐食物给灾民,还同时资助一个年轻人发明一种像放大镜一样的东西,尽管周围的人不解和责怪,还是坚持了下去。最终,现在大家皆知的显微镜才从此诞生了,那场瘟疫也由于这项发明进一步研究出了能够根除的新药得到控制。我衷心佩服这位伯爵,他既有关注当下的悲情悯人、同情弱者的人文情怀,又有关注未来的开拓创新、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我们不可轻视科学的力量,在19、20世纪,是科学改变了人类。英国爆发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明创造了许多当今生活的必需品,从纺纱机、电灯泡到飞机、电脑等;20世纪中国从落后的封建国家挣脱出来,开始探索更加富国强民的道路。若不是科学,我们恐怕还在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如今,“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刚刚被发现,这对于暗物质的解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国发射的“好奇”号火星车着陆火星,火星的神秘面纱正在被悄然解开,人类对于宇宙将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不可置否,科学推动了全世界的进步,相信在你们那个时代,科学精神是大家所提倡的。但我更想对你们说,千万不要缺少人文情怀。人文情怀仿佛一个指南针,会带领我们人类一直向正确的方向用科学创造美好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谈谈人文情怀吧。

约在20世纪,有一位叫潘光旦的中国人,14岁入中国第一名校清华学堂,学习成绩优异,又被派出国留洋学习,仅用四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执教。他涉足领域广泛,提出了新人文观即“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他爱人类、更加和民族;在当时的中国,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错综复杂,时局动荡,他却始终站在最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一边,甚至遭人迫害都在所不惜,他的一生不论为人、出事和做学问,都充满我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毕生致力于爱国民主事业,倡导民主自由思想。在我们新中国建设初期,这是最崇高的人文情怀,值得我们代代学习和敬仰。

还有一种人文情怀或许不如潘光旦那样有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它是一种沁人心脾、感人至深的平凡之中的大爱,张丽莉,这本是一个普通女性的名字,现在却在我们这个时代妇孺皆知。她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却做出了超越常人的举动:将两个面临车祸险境的学生推开,自己却被碾入车轮,导致高位截瘫。虽然各种各样的荣誉接踵而至,但我们看到的、记住的却是哪一张纯朴的笑脸和一句朴实的话语:“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在我们这个时代,处处充满爱,这种爱超越爱情、亲情,是一种崇高的品德和积极乐观思想所织成的大爱。

其实,所谓人文情怀,是尊重人,承认人,是以人与人相互尊重、宽容为基础的情怀。人的思想、情感,编织了人的各种情怀,使得社会有情有义,人们生活得多彩多姿,光鲜亮丽。

我们现在的科技正在飞速发展,许多新技术如合成生物学、肿瘤免疫治疗、测试古人基因等纷纷出现,又大大推动了人类发展,也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目前最受社会争议的技术是“设计婴儿”的出现,具体是为确保婴儿具有某些长处或者避免某些缺陷,在婴儿出生前就对他的基因进行选择。当然,在你们那个时代,可能克隆人已轻而易举了。但科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此项技术无疑能带来不少好处,但从此也会造成社会危机。若能随意克隆人,一些伦理、道德体系都将面临崩溃,社会都会混乱。我认为科学必须以人文为基础,让我们人类生活得有情有味。

我很赞同陕西师范大学的萧正洪教授的观点,他曾在一个演讲中说到,科学主义把科学变成不允许被怀疑的“科学教”,人文主义是作为宗教神学和科学主义的对立面被提出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反对科学主义的“无限边界”和“绝对真理”。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通过人的理论来理解和解读问题,注重科学和人文的统一,我认为真正的科学就是应该这样。科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而在这生活之中肯定离不开人文的存在。人文使得生活有滋有味,有情感。若只是冷冰冰的科学,只是冷漠的机器,这不是人类生活,这是机械帝国!所谓“人文中存在科学,科学适用于生活”,让科学创造出一个有爱的生活,创造出有理想、有信仰的人文生活,这乃是科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希望未来的你们能够创造出这样一个社会: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为人类造福。同时还能够在意一和人们的一颦一笑,在充满科学与人文的社会中生活!

标签:朋友们大家一名科学生活创造我是未来来自人文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