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我
他是我的同学。很多人中最普通的一个。
不知从何时,他进入了我的世界。他像一个误打误撞的小孩一样,就这样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他比我矮很多。我常嘲笑他是小矮子,他却只是笑笑,仅此而已。
呵,为什么会注意他呢?是因为他和其他男生不一样么?
其他的男生总是说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他却没有说过。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给我的印象有些与众不同。
他喜欢笑。虽然他的笑很傻,不过我喜欢看着他笑。
他留给我好的印象,却只有到今天上午为止。
我的计算器上被人写满了脏话。至于是谁写的,这个字化成灰我也认得。
呵,下课后只有他一个人去过我的位子,不是他写的,还会有谁?
我忍住怒火去问他,他却面无表情的回了我一句。至于那句话是什么,我已经想不起来了。能记得的,只是那是一句不堪入耳的脏话。
我愣住了,很久很久才回过神来。
我用一种很复杂的眼光看着他,“真没想到,你竟然是这种人。”
课间,我和其他的同学出现了争执。他在一旁煽风点火,时不时在一旁喊着“打得好”。这三个字深深刺进了我的心,不知为何,我对这三个字感到特别反感。我恼怒的看着他,一声不吭的离开了。
“你干嘛啊?我只是希望你打赢唉!”
“呵,不需要。”我甩下这么一句话就离开了。
之后很久,他都没有再来找我说话。直到第二天我帮他发试卷时,他才对我说了声“谢谢”。我却什么都没说,只是用轻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便离开了。课后,他对我都视而不见。也许他是故意的,也许又不是故意的。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吧?呵呵。看着他与另一个女同学在打闹,不知为何,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滋味。
呵,怎么可能嘛。我们只是同学而已,哪会有这些不必要的情愫。
我到底是怎么了?
我疯了般的一遍又一遍质问着自己。我对谁有好感都没有关系,可为何偏偏是他?
我知道他只是想和我做朋友。没关系的,毕竟我最初也是这样想的。不知道为何,我竟会对他产生一种奇怪的情感。是我异想天开,思想太复杂,我太情多,抱歉。我想,在那个未来,我和他,只是陌路人,仅此而已
人文-科学-生活
人的内心,总会有一些悲天悯人的心理,这些柔软的地方,是永远都不可能抛除的,这就是13世纪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思想。但是,与人文相冲突的是科学,到底是选择在现在救助一些穷苦的人们还是选择投资一些以后造福人类的科学研究,这个发展方向不好界定,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是人文情怀还是科学探索都是建立在生活之上,而又在不断的反哺着生活。
什么是生活?有人曾给出了诗意的答案:生下来,活下去。“生下来”容易,因为我们已经降生,但“活下去”却没那么简单。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日益攀升的死亡率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关注生命,需要关注如何“活下去”。显然,我们需要物质准备,我们需要食物果腹,需要衣物御寒。同时,我们也需要精神富足,需要关爱来成长,需要帮助来成功。假如没有物质生活,只有精神世界,是活不长久的;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世界,心早已死去,空余躯壳,难道会有什么作为吗?
人文情怀会带给了我们精神富有,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自人类从猿猴进化以来,人文情怀就一直传承至今,人类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就在于我们总是怀着人文情怀而抛弃了自私自利。人文情怀不断的推动着社会与人际间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改进着人们的生活。海伦凯勒,那个需要他人帮助的聋哑小女孩,完全可以享受社会福利,心安理得的度过一生,但她却怀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为像她一样的残疾人努力奋斗。她毕生都在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筹募基金,同时更是在为全世界的慈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她选择为世人熬制一锅心灵鸡汤,驱逐世人内心的冷漠,她却在用自己或许微薄的力量,尝试着去温暖他人,去感染更多的人去做这样的事。这样一个双目失明两耳失聪的小女孩都可以在不停地为世人做更多的事,而许多身体健全的人们却在残疾人面前冷眼旁观,相比这样的人,海伦凯勒无疑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永恒于天地。
人文情怀可以为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富裕,但是,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科学在不断的探索。
科学发展进程给人类带来了数不胜数的产品。这些都在为人类富足的物质生活提供许许多多的帮助,有了科学探索的精神,我们才可以开发更多的有利于人们生活的新工具,这是科学探索的最大的功用。正因如此,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无论是在何种领域,更是无论深入与否,科学家们都在为人类未来的生活做出了许许多多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当年列文虎克没有发明显微镜,那么在许多领域中大部分的研究就会无法开展,仅就医学一门学科而言,我们便无从得知病原体为何物,弗莱明又从哪里才能发现拯救万千生灵的盘尼西林,那么在二战战场上因伤感染而死的士兵就要成千上万的增加,全世界就会愈发的生灵涂炭。
在世界上,我们离不开人文情怀,却也同样也离不开科学探索,无论失去哪一个,都有如瘸腿巨人,站立不稳。南丁格尔,一个开创了护士学校,并带领着38名护士奔赴克里米亚战场前线,竟将战场的死亡率由42%降低到2%!假如没有心系国家,心忧百姓的人文情怀,她就不会做出这般举措。相反,南丁格尔出生在一个富裕的贵族之家,本可以一辈子生活在上流社会的“幸福”中,但是她没有这样,却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枪林弹雨朝不保夕的战场之上,被誉为“提灯女神”,在每年的5月12日,更是为了纪念她而被设立为国际护士日。这样的她,我相信她的精神世界是过极富足的。但这些极具人文情怀的救死扶伤的事情都非常需要科学的不断发展来支持,只有科学越来越发达,贫苦的人才会生活的越来越好,心怀人文情怀的人的队伍才有条件愈加壮大。我相信如果没有科学的不停探索与进步,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条件,她是不可能把救死扶伤做到如此极致。假如只是空有一腔爱国热血,却没有任何的实际工作,如果只是站在战场上高喊“我要降低死亡率!”这样会有什么作用吗?没有!所以我们说,我们呼唤人文情怀,也追求科学探索。
明代圣贤王守仁就曾提出过“知行合一”,就是讲科学知识要与生活结合起来,不要只是夸夸其谈空做研究,却一点也不付诸行动,也不要只是埋头苦干,不讲道理。同样悲天悯人的人文思想也是与生活分不开的,而生活同样需要科学的不断进步,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人类的生活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生活的左右手
科技改变着世界,人文美化着世界。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没有科技的世界,我们将寸步难行。没有人文的世界,我们彼此置若罔闻。只有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才能创造出一个美丽精彩的世界。这样,我们的生活就能丰富多彩,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科学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从以前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到现在的高铁时代;从以前“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到现在每一个人都可以畅游在云海之上;从以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现在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科学带给我们的。科学让我们更加具体的认识这个世界。因为有了科技,我们可以踏遍大江南北,纵览三川如画,领略另一番风土人情。因为有了科技,我们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博览群书,深入学习。科技给了我们高效率的生活,五彩斑斓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又怎么离得开科技而生活。试想一下,假如没有了这些科学的发明,那么我们的求学之路,游历之路将会变得举步维艰。每一个地区都好像与世隔绝,互不交往,而没有了这些联通交流,社会将进步的很缓慢,我们又将回到怎样一个原始时期。而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正是因为科学,推动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才创造出现在这个大繁荣的世界。但是,世界上仅有科学就够了吗?不,当然不够。想想以前的细菌战,还有现在的黑客,不都是利用科学技术在危害人类的发展吗?所以我们还需要一种深入人心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温暖。还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挚。让我联想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个千万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世界。那儿的人们淳朴善良,感情真诚,彼此互相信任,心灵如冰雪纯玉之洁白。当人文精神贯穿到我们思想中时,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退让。不要求每一个人学富五车,身怀绝技,但每一个人平等谦和。社会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犯罪事件,也不会有那么多令人心酸的事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于我,于大家,于整个社会都是积极的。于是,社会风尚,潜移默化。那么古人口中的,我们所期望的大同世界就不远了。这是人文精神对社会的价值。
纵观中国五千年,没有一个朝代不是因为思想的开放而繁荣。但是,只有人文精神就够了吗?我们每天围坐在一起高谈阔论,彼此心照不宣,可却连饭也吃不饱,衣也穿不暖。没有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保障不了生活基本供给,何谈伟大理想,抒发壮志情怀。
高效率高品质的生活,我所欲也;团结和睦,文明和谐的生活,亦我所欲也。要想兼得,就必须让科学与人文这生活的左右手相辅相成。有了人文道德的约束,科学的发展也自然不会走上歧途;有了科学技术的促进,人文精神的世界里就会更加丰富。然后,我们的生活充盈着幸福与欢笑,和平与繁荣,精彩万分!这就是生活左右手所带给我们的。
生活是一座房子 ——关于人文、科学、生活的思考
生活是一座房子
——关于人文、科学、生活的思考
一百多年以前,狄更斯这样评价他生活的时代,他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今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依旧在用一种或崇拜或迷惑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打开报纸,“战争”、“危机”、“贫困”、“死亡……”一个个黑色的词语狠狠地砸在心头,在人们眼底压抑成了悲哀。可同时,火星探测发现、网络技术更新等,又不能不说是人类写下的一个又一个的传奇神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由人类面对不幸时的悲悯与面对进步时的欢欣,共同交织成一曲历史的交响乐。演奏着,不断发展、前进。只是,在这前进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争议、思辨。
在第一部蒸汽机被发明后,人类便雄赳赳气昂昂地迈入了历史的新一领域。也是从那一时期开始,人们的生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人文与科技的较量之中。就拿时下的雾霾来说,北京等地持续近一个月的重度污染天气使得因感染呼吸道疾病而住院的老人和儿童数量大幅上升。无数的家长们在心疼病人的同时,愤懑地把责任归咎于科技。他们认为工业化的发展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而科技发展是工业前进的主要推手。虽然这种关系很是牵强,但这样的感性认识,的确能够揭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督促问题的解决,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
显而易见,若客观评价科技的功过是非,还是功大于过的。因为正是有了科技的不断开拓创新,我们才得以认识这个奇幻绚丽的世界,才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才有了现在这么便捷的数字化生活。早在1831年,法拉第宣布电磁感应原理时,他一定没有想到,后人根据他的发现,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就是科学的力量,通过科学家们理性的认识和发明,从而促进人类历史长远发展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觉得生活就像一座房子,人文关怀是水泥石瓦,科学发展则是钢筋铁柱。人们知道,用石瓦水泥给房子填充血肉,才能使其避免透风漏雨,可是人们更明白,只有给房屋注入铁柱钢筋,才能保证它竖不可摧,拔地参天。
蛋糕需要鸡蛋和面粉
如果生活是蛋糕,那么科技与人文就是鸡蛋和面粉。
——题记
我久坐于电脑屏幕前,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一些报道说的是哪里发生地震,哪里发生车祸,哪里的人民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另外一些报道说的是哪里发射了卫星,哪里制造了火箭,哪里研制出了最新型最有杀伤力的导弹……
面对这样大相径庭的新闻,我不禁深深地担忧起来。一边是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的人们,一边是关乎子孙后代生存的探索,到底孰轻孰重,该如何拿捏呢?玛丽•肯尤达修女关注的人文和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坚持的科技都是正确的,各自辩驳的理由也没有错,然而我想,我们所处的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与人文融为一体。
科技是什么呢?马克思曾言:“科技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科技更不是成为推行霸权主义、屠杀无辜百姓、破坏自然环境、残害万物生灵和追求金钱利益的罪恶手段。它首先应该是建立在人类最根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其次才去考虑科学创新的大方向。瓦特深谙这样的道理。他眼中看见的,是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以及人民纯手工的劳累,所以他希望创新科技,来改善生活。于是,他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的新时代。
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曾说过:“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可是,这样的语言不应该成为人们的宗旨。试想如果真的对科技有如此恶劣的看法,那我们社会的进程会停滞不前,人民也会过着原始的生活。诚然,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使用这把剑,就必须关注人文。
人文又是什么?我想,人文决不是同情心的泛滥,更不是像卢梭开创的浪漫主义思潮一样,极端地否定科学,排斥和拒绝现在科技,相反,它与科技一路相伴而行。钱学森先生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艺术底蕴的科学家,他用艺术的眼光去看科学,去探寻科学之美。他1991年在回顾自己几十年的经历时说:自己在科研道路上能够有一点成就,应归功于夫人——歌唱家蒋英,是夫人所介绍的音乐艺术,让他领会到了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从而丰富了他对世界的看法,使他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避免了思维上的死心眼和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他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那么如何联系科技和人文呢?我想,我们必须把眼光定格在黎民众生。正是因为心里怀揣着许多人的饥饿,所以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开发一种新型水稻。正是因为深深地关心着祖国人民的安危,所以“两弹元勋”邓稼先和科研人员们研制出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原子弹和氢弹。正是因为看见了无数被天花折磨、甚至失去生命的病人,所以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仔细地分析了原因,最终发明了牛痘接种法。生活,掺杂着苦难和悲剧,同样注满了希望与创新,只要我们把人文和科技联系起来,一定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历史上确实是有一些发明带给人类无限的灾难,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比如塑料袋、核武器、炸弹……这些科技创新就像是久久地粘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块口香糖,难以清除它们的危害。大文豪马克•吐温曾戏谑道:“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是的,站在生活面前,我们的确应该对我们不和谐的做法感到羞愧。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言:“我们切莫忘记,任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科技可以带来便捷,但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快乐;人文可以解决一时的温饱,但不一定能解决长远的问题。不该只是悲悯着现下的人,也不能完全不顾有益地球未来的探索。所以,在生活这块大蛋糕里,科技与人文就是不可或缺的鸡蛋和面粉,只有当两者充分调和,搅拌均匀,才能做出最美味香甜的蛋糕,而我们人类,才可以真正地享用蛋糕,快乐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