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瘾不过瘾
“不过瘾,真不过瘾。”她自言自语嘟囔着,如往常般伛着背坐在藤椅里。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落在她银白的发间,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囡囡,瞧瞧这儿太阳多毒辣,囚在椅子里真不过瘾……”她絮絮叨叨无头绪地对我讲着,眼睛却总盯着窗外,灵魂好似游离了一般。
“行了,奶奶。您消停会儿吧。”我略有些不耐烦,“我上网去了,您看会儿电视吧。”她转过头瞪了我一眼。“我怎么不消停了,整天就知道上网,囡囡你得当心,电脑这玩意儿害人不浅。”她叹了口气,“哎,罢了罢了。帮我把电视开到唱戏那个频道吧。那《梁山伯与祝英台》还听得入耳,果然原版唱得好啊……”奶奶话匣子又打开了,我急忙开到戏剧频道,调高音量,奔进了书房。
外头不时传来“咿咿呀呀”忽高忽低刺耳的京剧,我上了会儿网便觉索然无味。“真不过瘾。”我也叹了口气,喃喃道。出了房门却发现藤椅上已空无一人。奶奶呢?疑惑之时忽听见从楼道里传来清脆的脚步声,只见奶奶哼着欢愉的小曲,脸红扑扑的进了家门。“真过瘾!”她小声说着,走回了藤椅,却是炯炯有神地望着蓝天,一双动人的眸子流光溢彩。
“和小区阿婆们一块聊天了?”我准备去泡茶,又颇为好奇地问道。她摇了摇头。“才不是,大热天的大伙儿又不熟谁还有这闲心下去扯东扯西?”“那是……?”
“哈哈,囡囡,告诉你吧,我刚去干了件过瘾事。这几天楼下不是来了个卖鸟的嘛,奶奶我越瞧越觉笼里的鸟可怜。啧啧,那小模样特像以前老屋屋檐上的那几只鬼灵精,我打水洗衣时它们叽叽喳喳唱歌,生柴火时也唱、磨豆也唱……”奶奶似陷入了对老屋无尽的回忆,想起那座一砖一瓦建起、经历了几十年风雨遍布青苔、如今却已被拆除的老屋,我心中也是一阵感慨。“咳咳,然后呢?”耐不住好奇,我打断了奶奶的回忆。
“哼。”她不满地轻哼了一声,“然后我就把它们买下放生了呗。那鸟贩子人也忒耿直,一声声‘大婶’叫得特亲热。上次我对他说以后鸟全部卖给我吧。这不,这几次一只也没卖给别人,还直说我是善人。囡囡。你可不知道,才花了几百块,看见那些鸟扑啦扇翅飞走,别提有多过瘾了!”
“什么?几百块?什么鸟啊,别被坑了!”“怎么会?”她的语速缓了下来,“就是那种头上有点黑灰的。”奶奶说完这句话,我忽的瞧见窗外盘旋着几只坊疑淼哪瘢凶畔屎斓泥埂�“不会嘴是红的吧?”我忽然意识到什么,不确定地开口。“对对,就是那种。”话音刚落,只听见一阵清脆的口哨声,在空中盘旋的鸟儿扇动翅膀越飞越低——最终全部飞进了一个男人手中的鸟笼。“那鸟贩子穿着黑T恤牛仔裤?”“是啊,囡囡怎么知道?”“你被骗了啊。”我叹了口气,向奶奶说了我所看到的。
“怎么可能!”她“噌”一下跳了起来,眼睛瞪得似铜铃,“囡囡别瞎说,怎么会呢?”“不信你自己看楼下,奶奶啊,现在这世道,什么偷啊抢啊骗啊的,像上次那什么药家鑫……”话未说完,只见奶奶踮起脚探着头望向窗外,继而一屁股跌坐在椅子里,脸色变得惨白,口中喃喃着:“鸟儿怎么愿意囚在笼里呢?不过瘾呐……”我吓了一跳,急忙跑过去却是见她蜷缩在椅子中一动也不动。望着她落寞的身影,我仿佛瞧见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笼将她囚禁起来,那笼子又向在朝我逼近,令我的心也渐渐不过瘾起来。
不过瘾,一切都不过瘾,或许因为世界变了。
之后她便安静地睡着了,她嘴角隐约上扬起弧度,定是梦见了过瘾的以往吧。
生活中的人文与科学
说起人文,总会想到泱泱中华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深深植根人们心中,想到古希腊爱琴海明对人性的认识,唤醒人们去思考;而谈到科学,则不由想起从中世纪现代科学的复兴,到对量子、黑洞等未知领域的探索。
在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生活在不同的时间呈现着不同的质地和色泽,这就更使我们认识到人文与科学两者在我们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目前地球上还有一些儿童由于饥饿面对死亡威胁,为什么还要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十几亿美元?”这是赞比亚修女尤肯达对美国航天专家恩斯特·施图林博士的质问,显然,尤肯达修女的质问代表的是一种关注当下的悲天悯人、同情弱者的情怀,但不得不说,这种人文情怀是很片面的。
就如同那位伯爵为何在不知名的光学仪器上破费是同一道理,只因将眼光放的更长远,关注的不再是当下。最终的回报是显微镜的发明,肆虐的瘟疫和传染病得到根本的解决。
如果没有科学知识作为后盾,人们怎么能更深刻的关注人文现象呢?如果没有科学知识作为后盾,我们的生活,又怎么会平添那些靓丽的色彩?
在无数为人类社会和生活默默付出的科学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居里夫人。我总是想到她为了挚爱的科学,不顾及装扮,但依旧清秀的容貌,那纤细的手指常与化学药品为伴,那美丽的双眼,时而因沉思变得深邃,时而因无助变得憔悴。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痕迹,简陋的实验室中风吹日晒,让给她不再年轻。然而无数貌美的女子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她却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
那是因为她勇于面对生活的磨砺,平淡接受获得的成功。同时对人文与科技的发展不懈的努力着。
贯穿种整个人类的发展,科学与人文对社会生活的推动,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由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至现代社会,延绵五千年。在西方工业文明前后,由于人文方面,社会制度落后、思想被禁锢,科学方面更是远远落后停滞不前。
这足可以证明,在生活中,科学与人文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作为中华少年,我们不妨将目光放的更长远些,把握好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幸福生活=人文情怀+科技创新
幸福生活=人文情怀+科技创新。有人看到后,会质疑,为什么幸福生活是人文情怀和科技创新的总和?人们的生活幸福了,跟人文、科学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不然,人们的生活是离不开人文情怀和科技创新的。
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缺少一种情怀,那就是人文情怀。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爱、包容,是体现人文情怀的重要表现。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一次灾难让许多父母丢失了子女,子女丢失了父母,老公丢失了妻子。妻子丢失了丈夫,让家庭支离破碎。但是,生存下来的人,并没有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下,在国家领导的指挥的救援队的奋力搜寻下、幸存者的帮助和中国其他亿万人口的捐助下,以及我们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重建汶川是没有难题的。在灾难来临之后,人文情怀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可是,仍有些与人文情怀截然相反,小悦悦事件,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文情怀的体现,诸如类似的是事情多的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重,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过的更有意思,更加充实,不想只有一副空壳而已。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是国家强盛的表现之一,是生产力的核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所用的产品也随之升级,且更新速度飞快,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俗话说的好,要想民富,就得国强,才会有能力领导人们创造财富,神舟飞船自进入太空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随之,国与国之间贸易来往更加频繁,人们的生活也随之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科学技术发展了,国家也就发展了;国家发展了,人们的生活也就好了,这三者是离不开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随着发生变化,首先从我们的衣着上看,由70年代的中山装到现在的奇装异服,给人一种时尚的视觉享受,然后再从食物上看,由过去吃不上、吃不饱到现在山珍海味,彼得不说,人们的生活好了。其次在看,土方、平房少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屹立在城市中,新农村的建设,小楼房也建立起来了,土路变成了柏油马路。生活大变样了,最后从衣食住行上看,由以前的步行道现在的火车、飞机等高科技交通工具,这也成了世界的风景,不得不感叹人们的生活真的大变样了。
总言之,人们的幸福生活是离不开人文情怀和科技创新的,人文情怀更加浓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将会大大的提高生活质量。
幸福生活=人文情怀+科技创新。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科学和人文,两个多么崇高的词汇,两种多么伟大的力量,它们代表了几乎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史上所有的辉煌成就。和它们相比,生活这个渺小的字眼几乎黯淡得抬不起头来,它们身上璀璨的万道霞光刺得生活睁不开眼,它们身上沉雄的端凝气势压得生活喘不过气。然而这生活,又何尝不像我们一样呢?
纵观历史长河,古今中外,环宇之下,四海之内,凡留得一名者,无不在这两方面--即科学与人文,做出了一定成就,其他的也是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有所建树,普通人的生活也因此无法与之相比。但生活真的就因此而平凡吗?你试试,你要把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压缩成两个小时的电影,那不惊心动魄才怪。
其实,科学和文化本质上不就是生活吗?科学就是物质生活,文化就是精神生活。人类在科学和人文上所做出的成就,不也是为了让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让人类更好地生活吗?人类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以生活为基础,并以更好的生活为目标。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文的不断进步,使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正在不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这为生活创造出的一切本身也就是生活给予它们的。所以我说科技与人文要源于生活。
瓦特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已耳熟能详,正是他发明的改良蒸汽机领导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崭新的蒸汽时代。而瓦特的发明创意,正是来源于生活中一次不起眼的发现:炉子上的水烧开之后,壶盖总是会被顶起来。就是这个生活中的小发现,让瓦特在科学的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页。可以说,瓦特在科学上的成就正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灵感。如果没有生活中的那次发现,我们现在也许还生活在19世纪吧。
杜甫这个名字,大家应该更熟悉了吧。他的诗就仿佛一棵老树,扎根在广大劳动人民心中。“三吏”、“三别”,以及《兵车行》等传世名作,无不体现了作者忧民、爱国的思想。而这些作品,不也都是取材于生活吗?正是因为老杜体察到人民的疾苦,生活的艰辛,才有了他在文坛“光焰万丈长”的美名。可以说,杜甫在文化上的成就也来源于生活。
科学与人文,要以生活为基础,并以人类更好的生活为目的,这就是所谓科技与人文要源于生活。那么,高于生活又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高于生活,就是要将科学和人文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有机地统一起来,人文的发展带动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反过来促进人类的文明开化。二者首先要力求统一,力求相互促进,如果二者矛盾,再以对生活的价值为标准,考虑其长远的意义,再进行取舍。
材料中的施图林格博士,正是考虑到研究火星项目的长远意义,才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上面,而没有设法去花大精力救助贫困儿童;德国的那位伯爵,也是将自己的钱资助显微镜的发明,而没有接济那些受到瘟疫威胁的穷人。后来的事实都证明了,当时他们的决定是十分正确的。这并不是说科学一定比人文重要,而是说从长远角度来说,这两个科学项目都比从人文角度的关怀重要得多。因此,我们应该以更高的高度,更长远的眼光,看待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处理好二者的矛盾,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最终目的--生活服务。
生活,与科学和人文,就好像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生活就是科学与人文的根和源。但是,同根的树叶可以长得形态各异,同源的溪水可以流经不同风景,但最终会殊途同归,江河入海,落叶归根,科学和人文最终要服务于生活。所以,要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既要搞好“根”,又要弄好“叶”,这样才能使这棵“大树”更加繁茂。
人文与科学,社会进步的基石
人文与科学,二者得兼之时,我们便收获了最美妙的人生。
——题记
人类已于地球生活了几百万年,于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见证着地球的每一寸变化,同样的,地球也注视着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与成长。
人类是世界上最有灵气的生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自己从原本到处险象环生的世界给拯救了出来,并逐渐确立了自己在自然界的“统治者”地位。从使用粗陋的石器到如今便利地应用电子等各种技术,伴随一个个时期的变化更替,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于这看似美好的演变中,可有人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们人类于这发达的时代中,也渐渐迷失了原本的自我。有人曾用形象的比喻:人与人之间正弥漫着一种无色无味,却在不经意间使我们的内心逐渐被腐蚀的“毒药”,它名为——冷漠。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如今的科技高速进步,使得人们心与心逐渐形成一道道冰冷的墙。青少年们,由于沉浸于琳琅的电子产品的世界中,与父母间渐渐愈来愈缺少交流,从而双方间也拥有愈来愈深的代沟;中年人们,由于专心地投入于自己的事业,逢年过节便只通过电话与父母进行简单的问候,而未曾想过探望父母给他们切切实实的温暖;亲朋好友间,常常只是利用电子技术来交流联络感情,而一直未见面叙旧,久而久之,随着距离的遥远,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拉越远……因此持有这一观点的人强调着人文的重要性,而反对着科学的迅猛发展。
对于这种观点,另一拨人则持有相反意见:没有科学,人类便无从于这个世界安身立命,享受如今的幸福,那么更何谈人文呢?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我们才能不再畏惧漆黑的夜,也便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体味人生;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世界各地才能变得更加紧密,人们也能便捷地来到地球每一个角落领略世界的绮丽与精彩;随着科技发展,人们才能更加认清自我,体会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不是盲目地沉浸于假想迷信之中,而是以积极的姿态更好地行于人生的道路上……
纵然,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不过也正是从二者所具有的对人类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益处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科学也好,人文也罢,都是我们存在于世所不可缺少的生存宝典。
科学与人文,具体来说,便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两种思维方式——理性与感性。有的人,遇到事情,总会辨证地、严谨地去对待,他们不会因为复杂的情感而轻易左右了自己的判断;而还有的人,遇到事情,常会设身处地地以一颗人类本质的善良与其丰富的情感去看待,很容易地便会轻易被自己的情绪影响了自己的行动。这两种处事的方法,于不同的场景中,都有他们各自独一无二的优势,而经过长久的时间,会发现,只有那些二者兼备之人,活出了更加精彩的自我。人如此,社会亦如此。
无论是科学与人文,都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可如果只是一味地偏袒于其中一方,社会这个大体系总有一天也会崩溃。因此,我们不能总是从单方面狭隘地判断它们的利弊,而应纵观大局,用长远的、发展的目光去看待。积极投身于科学建设,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同时也怀着一颗善良纯净的心,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并心系社会,努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人文精神哺育科学,科学也会反哺于人文精神,二者互惠互利,缺一不可。只有懂得兼顾,我们人类的未来才能长远发展,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