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发表实验结果之前,1986年12月23日日本东京大学宣布该校教授笛木和雄与田中昭二,分别取得了37 K与 35K超导体的好成绩。同年12月30日,美国休士顿大学朱经武教授与贝尔实验室同时宣布获得40.2K超导体的结果。 1987年2月24日,中国科学院把北京的新闻界的科技记者都请了去,宣布物理研究所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100K 以上的超导体。这个成绩比1987年2月巧日美国朱经武教授宣布的98K,提高了2K以上。
零电阻温度也达到78.5K, 在93 K时出现了抗磁性。中国科学院首次宣布这类超导体的成分是钡忆铜氧化物。接着,中国北京大学、日本科技厅金属材料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等单位也获得了不相上下的结果。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987年头三个月的报纸上,发表的超导报道大约有100多篇,其中2/3是在3月份即宣布获得100 K超导体以后发表的,可见超导之战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以往,超导要在液氦条件下实现,现在可以在液氮(它的最低温度是一196 }C,即77K)条件下得到,这又是一个突破。
因为空气中77%是氮气,液氮很容易制备。一升液氮的价格比一升啤酒还便宜,仅仅为液氦的1 01o。读者可以明白,这个价格使超导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有利于超导的实际应用。它更给获得室温超导体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