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中国的教育有何不同

2024-09-10 22:32:26 文题网 阅读:

    在美国教育孩子,动手犯法,动嘴也非一件易事。在美国生活的华人无论是从港、台、大陆来的,还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来的,或多或少都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总是把“学而优则仕”看得很重,那种“重文抑商”的心态使身为商人的父母都寄希望于儿女成名成家上。然而,美国的教育恰恰相反,学校不求学生死读书,而认定要在社会实践上学习知识,认识自我。我还自以为自己很开明,并不反对这种教育方法,也认为这样会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但是,当儿子从学校带回商品向街坊邻居推销的时候,我便又从骨子里产生一种反感—学生、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才是,学校这种做法是误人子弟!

    如果是在中国,我会大声疾呼而燕得多数人的赞成。然而,这是在美国,大多数的父母都心安理得地领着自己幼小的孩子向左邻右舍推销幼儿园小学校摊派给孩子推销的商品,并且大人、小孩都是一脸的光荣感。相形之下,我觉得即使有心阻止儿子过早参与金钱交易,也找不到恰当的理由去说服儿子—美国人的参与感很强,在公益事业上很注重个人形象,所以,学生推销产品是帮助学校向商品的生产厂家赚一部分钱来添置电脑等学习用品!得,别说儿子了,就连自己想到这些也怀疑自己的心胸是否太狭隘了一些,所以,我也常常带着儿子走街申巷去推销商品—第一是儿子小,我不放心让他一个人去敲别人家的门;第二是想以实际行动与心底的反感抗衡。好在推销的东西都是孩子们喜欢吃的巧克力搪、爆米花,大人喜欢用的圣诞节包装纸和包装袋,因此,推销起来也不算太难,加上我们周围有孩子的邻居也不少,你买我孩子的东西,我买你孩子的东西,相互一成全,每一次总能找到几个“客户”。

    由于美国孩子自小就在推销商品中学会了等价交换,所以,很少有孩子在家里义务劳动。帮父母刷车三元钱,帮父母锄草二元钱,收拾自己房子一元钱。洗盘洗碗一元、二元不定……起初,我坚决反对这种用物质刺激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试着以“动口不动手”的方式教育儿子适当地做些家务,结果儿子知道别人家的价格表后,大呼“It's unfair”。为了达到美国式的公平合理,我只好答应儿子洗一次碗一元钱,一天洗一次,一周洗五天,周末可以不洗。也许是因为儿子体会了洗碗的不易,所以,他对自己挣来的钱格外珍惜。有几次他在商店里看到喜欢的东西想让我给他买,我说:“可以,用你自己的钱。”结果,他想了想还是没有舍得花自己的钱。

    到底让孩子过早地接受金钱观念是好还是不好呢?东西方两种文化教育谁是谁非呢?我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让自己心悦诚服的答案。

    去年带儿子回国一趟,回来时又多了一件心事:怎样才能教育儿子胸怀大志呢?

    虽然自己一直鼓励儿子好好学习,利用现在父母给他创造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武装自己,但是我只提到知识是生存之本,却从来没有想到去限定儿子该做什么。然而,回到国内才发现和儿子同龄的孩子们早已有了远大的目标,这些刚刚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们不用大人问“你们长大后做什么”,自己就主动在人前表示“长大当科学家”、“长大当律师”、“长大出任美国大使”、“长大当医生”,有一个还郑重其事地说“长大当总统”,不过没说是哪国的总统。总之,没有一个人说长大要当农民和工人的。有一天,那位长大了要当驻美国大使的小孩问儿子:“你长大了干什么?"1L子一语惊天地说:“Fireman!”

    什么?消防队员?我气恼地用英语把儿子教训了一顿,然后对这位还不懂英语的“大使先生’一说:“他现在还不知道他应该做什么。”

    事后我设身处地地为儿子想了想,觉得儿子回答的没有错。美国是一个祟拜英雄、崇尚勇敢的国家,不论你干哪一行,只要你出名就有人祟拜你!儿子想当消防队员,一定是被电影中那些舍身救人的消防队员的勇敢精神所感动。我后悔自己那么粗暴地对待儿子心中的理想,我谴责自己对孩子的一句童言竟如此敏感,然而,我心灵的深处却常常涌动着不安—怎样才能让儿子胸怀大志呢?

    总而言之,第一代的移民父母就是难当,上一辈接受的教育和下一辈所受的教育是一东一西,南辕北辙。难言的惶惑、冲击和无奈只会付出更大的心力,疲惫之余也只能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好友们长叹一声:家长难当啊!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