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接手法

2024-09-12 07:42:49 文题网 阅读:

    写文章要占有材料,有了材料,还要注意剪接.就象缝衣服一样,布料再好,不剪裁好,拼接好,也不会成为一件漂亮合体的衣服.文章剪接的方法比较多,讲究详略、点面结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我们这里只谈谈“跳跃组合”的 ’剪接方法。 我们知道,文章的材料不是孤立的,材料之间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些貌视孤立的材料,一旦剪接成一个整体,就会产生出奇妙的效果来。大家还记得《再见了,亲人》的课文吧,文章选取的材料有三个:大娘送糕.背伤员到防空洞;小金同她妈妈营救侦察员;大嫂挖野菜被炸伤双腿。这三个材料有什么联系呢?

    粗略地看,是没有.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不仅有联系—表现了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而且联系得还很巧—你看,三个“跳跃”性的送行场面,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材料.三个材料所涉及的三个人,有老有少,老少组合在一起,这不代表了全体朝鲜人民吗?材料所表现的事件,有在后方服务的,也有在前方配合战斗的,这不就表明中朝两国人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吗?这种剪接方法,材料就象电影上的一个个特写镜头,这些镜头之间是平列的,表面看不出什么联系,只有从主题的高度来看,才会发现它们各有用场。 运用这种跳跃组合的方法剪接布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各个“点”组接成“面”,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景发生的事有机地串联起来。这种方法的运用并不难,小同学张维谦的《老师的一天》就写得成功。

    文章有五个特别的小标题: 七点二十分操场沙坑边 十一点钟讲台桌边 十一点四十五分校门口 十七点教室里 二十点老师家这么一排列出来.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文章是按时间推移剪接布局的,五个特定时间,从早到晚,代表了张老师的一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也发生相应变换,这五个地点,概括出老师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时间、地点的精心选择,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里,老师的活动场面也各反映出一个侧面: 带着心脏病做跳高示范;课堂上的严格要求与细心开导;风中查路队;关心课外活动;接待学生辅导。五个场面多么典型呀,给人的是一种连贯、动态的感觉,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张老师精心育人、忘我工作的高尚品格。

    也许有的同学说,我还多写几个时间不是更好吗?那不见得,材料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课堂、课余、家中都已涉及到了,再选一些同类材料,就显得多余了.同时,在“点”与“点”之间留点空白,还是一种省略的艺术,正好让读者去联想回味,可以让人物更加丰满起来. “跳跃组合”的空间组接方式,道理同时间的组接是一样的。《老师的一天》的第五段用到了这种手法:“一张小圆桌,被大姐姐和小妹妹占着正在做作业。沙发扶手上,放着一撂作业。’从小圆桌到沙发,“镜头”平移,把它们组接在一起,说明张老师工作条件差,对主题起到烘托作用.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千山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钩寒江.’”一二两句是远景遥望,三四句是近景俯视,两者并没有多大联系,但组接在一起后,便形成了对比效果:广阔山野严寒旷,江边渔翁垂钩独立,一幅孤寂的画面,表达出诗人深感孤寂的思想感情。 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请注意“点”的侧面选择,要使不同材料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主题。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