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电影美学,完全是门外汉,何况我晋的影片又不多,实无愈班门弄斧。但我想,比较起来,电影总还是年轻的艺术,要使它完全汇人文艺民族化的泳流,也必须允许它作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近年来,电影界的不少中青年导,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上,的确做过一些大胆的挥讨,电影界和评论界应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不要因为稍微川一点浙的年法,就说是‘意识流”了、u现代派”了,或是从别人那里抄来的呀!也还是要看主要的艺术倾向,只要是在坚持民族化的道路上,即使是“意识流”,“现代派”,也不见得对我们是毫无汲取与借鉴的a良规”。
使我感到有些不平的,是电影界对《小街》的冷落。我一很喜爱《小街》,我觉得,反映十年动乱给予人们感情与心灵的伤害,《小街》还是发掘得较深刻的,艺术表现上,也朴素、亲切,使人动情。影片中那对少年男女一段纯真无邪的生活际遇,以及他们被摧残的悲剧,很有典型概括意义,军今还铭刻在我的脑际。被人称为“憨女婿”的郭凯敏扮演·的“夏”是很努力,也有突破的。“俞即则是很适合张瑜的形象和性格的。影片的富于诗意的构思,续密精巧的艺术处理,都看得出导演付出的劳动。而对这部影片最大的意见,也无非是说它的结局的三种设想,是澳仿了外国某影片的。但是,《小街》所反映的是中国发生的十年动乱生活的个侧而,“夏”和“俞”,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青少年的活生生的形象和性格,这都是“模仿”创造不出来的。
我还以为,在艺术向题上,尺子应该是放宽一点。刚才的一位导演同志说得好,要放手让中青年导演做各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他们年纪不小了,-1年动乱耽误了他们的青春,他们中间的大多数,都是想认真地拍几部影片,找回失去的时间,为祖国的电影艺术多做贡献。这该是可以确信无疑的。
最后,我再重复说一遍,我看过的影片不多,又确实是外行,这里只是谈一点一年来积累下来的印象和看法,很可能有错误。错了,请同志们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