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散文

2024-04-13 17:27:52 文题网 阅读:

    我经常对学生们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作家,那就去读他(她)的散文吧,他(她)会在散文里展现一个完整的自己。

   在小说中,作者像去参加化妆舞会一样,把自己装饰得面目全非,你只有连蒙带猜地去寻找她(他),也未必能找对。在诗歌中,作者像个缥缈的影子,或像高科技拍摄的镜头,你明明知道其中隐藏着一个作者,但却看不清她的面目,更无法抓住她,无法言说她。在议论文中,作者有鲜明立场,有时像个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有时像个布道者,我们尽管虔诚地聆听,也难免走神,因为他们终究不是一个可亲近的形象,不能紧紧地把我们吸引在他的身上。

    在散文中,作者像一个熟悉的朋友,你走进她(他)的散文,就像走进了她(他)的家,于是你能听到她(他)的表白。她(他)几乎什么都给你说了(除了确实不能说的)。这样你了解了她,和她成了真正的朋友。说实在的,你即使和作者天天见面,也不如在她(他)的散文中更了解她(他)。在散文中她(他)是情绪化的,讲的每一句话,都带有酒后吐真言的感觉。而在现实中,你看到的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很可能还是一个假象呢。

   我这样说,可能会有人反对,因为确实有一部分人认为,散文有假的,有虚构的嫌疑。有一个旅行者,曾经断言三毛的散文是假的,因为他顺着三毛曾经走过的路线走了一圈,并没有发现三毛作品中写过的东西。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人顺着朱自清的生活轨迹,倒着去考察一遍的话,一定会发现《绿》、《荷塘月色》、《背影》等都是假的,因为他们看不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看不到朱自清笔下的绿,当然更看不到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如果他们有兴趣采访,说不定会有人告诉他,朱白清的父亲并没有那么可爱,还曾经打过朱自清的屁股呢。这话说得不假,父亲打屁股实在是平常不过的故事。然而,打屁股的父亲,也会不辞辛苦爬过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不能因为父亲打过屁股,就否定他对儿子的疼爱吧。至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无论别人看得到看不到,那也都是真的,因为那是朱自清心目中的荷塘,是被他的感情浸润过的荷墉,那荷叶,那花都寄托了朱自清的感情。没有朱自清的那种心境,那种纯情,谁能看得到呢?

     至于旅行者断言三毛散文不真实,虚假,也只能做相同的解释。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想想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切吧。

    就说我吧,我在自己出生的村子里生活了十几年,应该是熟悉它的吧。可我大学毕业之后,只有几年没回去,再回去时,村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曾经非常熟悉的同学的家,怎么也找不到了,我在村子里串门,居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原来是路的地方,盖上了楼房,原来的小院辟成了路。曾经风情万种的池塘干涸了,变成了垃圾场。我家也变了。小时候我家有一座村子里最漂亮的房子,雕梁画栋,梁栋上的公鸡、壁虎,雕刻得惟妙惟肖,公鸡站在房梁上昂着头鸣叫,我为那只公鸡倍感骄傲。我家还曾有一个木轮子的大推车,轮子上的钉子像无数个铜钮扣一样,既漂亮又结实。车体是木雕的,顶是拱型的,坐在里面比现在的小汽车还舒服。这些东西刻在童年的记忆里,但不知什么时候,一个一个地都消失了,像童年的梦一样,只留下淡淡的回忆。如果我写过关于“家”的散文,谈到过这些东西,一定会有人说我写得不真实。不是我不真实,实在是生活变得太快了。我们的想像永远跟不上生活的步伐。另外,即使一切都还在,“我”写东西也未必被大家认同。比如我家那栋漂亮的房子,我印象深刻,因为那时我很小,正是做游戏的年龄,想像力极为丰富,那些雕梁画栋的东西,在我眼里有点夸张,总觉得那是一种不可企及的漂亮。在父母眼里可能并不如此吧,不然他们怎舍得毁掉它们呢?

    “我”眼中的生活和“你”眼中的生活,永远不可能重叠,它们只能彼此映衬。所以文学中的世界,无论多么真实,都不可能等同于现实世界。这就像感情无法用物理的尺度衡量一样。我赋予“生活”、“事物”以感情,使得“生活”和“事物”栩栩如生,美妙无比。“我”的感情在物质世界里是找不到的。

    在唠叨了这么多之后,大家应该能够判断三毛是真实的。三毛用心灵创作了她的作品。三毛用自己的心——而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生活。三毛看到的别人未必能看到,三毛的心灵只属于三毛。正像朱自清看到的荷塘,别人永远无法看到一样,那是经过朱自清的感情浸润过的荷塘,它自然应该比真实的荷塘更美好,更亮丽。

    从作者的角度讲,应该用真实的情感去写散文。散文不是小说不能虚构。如果你想用虚构的、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好选择小说。散文应该是真实的,这个“真实”是情感意义上的真实,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真实”,两种真实略有差异。物理的真实可以这样理解,这有条小溪,那只能是条小溪,不能说成是大海;情感的真实,则是只记录自己此时此刻的真实心境,此时我眼中的小溪像个欢快的小姑娘,彼时我眼中的小溪又像个幽怨的少妇。这两种情感都很真实。

   从读者的角度讲,不应该狭隘地理解“真实”两个字,不能把“真实”和能看到、能摸到、能听到等同起来。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的是感情、感受、感悟的真实,这种真实会出现在某时某刻的某个人的心里,不会出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这样的真实,是不是太难判定了呢?谁都会说自己是真实的,如果有人说了假话怎么办?

    其实作品是否真实,并不是作者标榜出来的,而是读者读出来的。作品中的细节,作品中的意境,作品中的情感,都不会逃脱读者的眼睛,虚假的东西不会打动人心。

    当然,对于那些读作品少的人来说,鉴赏能力较差,可能不易辨别作品的真实与否。但如你有生活经验,从自己的感受中,也能判断出某一个作者的某一篇文章是否真实。

    总之,散文中有“我”,那个“我”是心灵中的,是“我”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的再现。它比现实生活中的“我”更具有真实性,更值得信赖。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