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修辞好处多

2024-04-13 16:18:07 文题网 阅读:

   诗歌是通过精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理想和愿望的,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黑格尔说:“诗,语言的艺术,是把造型艺术和音乐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在精神内在领域本身里,结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减克家说:“草率,哆嗦,是诗的致命伤。”因此,精练、形象是诗歌语言的显著标志。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充分合理地运用修辞方法就是方法之一。《沁园春·雪》这首词在这方面就是典范。

    最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排比、对比、对偶、反复等。本文主要将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对偶加以了综合运用,并收到了异乎寻常的表达效果。

    1.比喻、拟人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里作者将蜿蜒起伏的群山比作正在舞动的银蛇,将高原上连绵不断的丘陵比作成群的正在奔跑的蜡象,从色彩和形状上设喻,非常贴切。一“舞”一“驰”这两个动态词,赋予静态的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动力,让人感受到一种气魄和力量。“欲”和“试比”,把“山”和“原”人格化,使它们像人一样具有了大无畏的气概和顽强的斗争精神,使读者自然地联想到了这块土地上的主人—富有斗争精神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因为,与“山”和“原”作比的不是一般的事物,而是人人敬畏的“天公”。“诗言志”,可以这样说,不是毛泽东这样一位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不是像他那样具有博大胸怀和气魄的人,是很难写出这样的比喻和拟人的。总之,这句话写的是一种抽象的不可名状的精神,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具体可感的与之相适应的意象,就使得这种精神变得生动形象,变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实物呈现在读者面前。

    (2)看红装素裹,分外妖烧。

    这是作者在大雪纷飞中眺望了祖国的雪景后。所想象出来的雪后天晴的景色。作者用妇女的艳装比喻红日照耀大地的景象,用妇女的淡装比喻白雪覆盖大地,两幅图画合二为一就使得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异常壮丽。“妖烧”,又使图画人格化,与红装素裹相照应。这里表面上是写雪后美景,实际上是写一个新的境界,是作者对革命灿烂美景的形象展望和预见:待到革命成功,再见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美好。表现出毛泽东那种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无比乐观的精神。

    2.借代

    (1)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风骚”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这两篇文章,用以指代文学刁。华,“弯弓射大雕”用以指代武艺的全部。这两句话用具体的两篇文章和可感的“弯弓射大雕”这一动作来指代抽象的“文治”和“武治”,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角度新颖,是非功过一分为二,表现出一种宏大的气度。

    3.夸张

词的前三句,作者总揽全景,将一幅苍茫壮丽的北国风光图展示在读者面前,接下去四句,紧接前三句,使雪景更加具体,令人过目不忘。这主要得益于一些夸张性词语,如“千里”“万里”“惟余”极言降雪冰冻范围之大;“冰封”“雪飘”“顿失”极写寒冷程度之烈。这些都突出了景象奇特壮观的特点,从而体现出了这首词雄浑豪放、意境壮阔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特点。

    4.对偶

    对偶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形式对称,平仄对应。这首词上闽中“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对“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下阅中“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对“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两个对偶句,使这首词读起来琅琅上口,气势磅礴,语气畅达,富有音乐美。

    这首词正是借助了上述分析的种种修辞方法,才做到以最少的文字表达了尽可能多的内容。读它,令人豪情勃发,精神振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