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的描写要恰到好处

2024-09-12 08:01:25 文题网 阅读:

    恰到好处的描写,是杂文开展形象议论的重要凭借,也是杂文生动感人的重要保障。但杂文的描写不同于小说的描写,其特点为:

    (1)简单勾勒。杂文的描写只是围绕议论进行。这样,在描写的运用上,也就不可能像记叙文那样酣畅淋漓、千刻万镂。它一般只能简单勾勒,以粗略大概而又能突出事物的特点,有利于议论说理为限。如杂文《厨子训猫》(作者:李恒敬,见《全国青年杂文选》),一开头,作者就是这样描绘的:“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了一则厨子训猫的寓言:厨子外出归来,见猫儿偷吃了许多东西,这时还在啃着一只烧鸡。厨子便对猫大加训斥,什么‘不害躁呀’,‘祸根’呀,‘败类’呀,等等,唠叨个没完。可是猫呢?根本不理睬他。一边听。一边不停地吃着,直到又把那只烧鸡也吃完了,剩下骨头让厨子打扫。”下文,作者就根据这段情况描写展开了议论,指出“只是靠发一些空论来代替应采取的行动”是不行的,“厨子训猫的滑稽戏不停演,社会主义就没有希望。”显然,前面的描写,完全是为着后面的议论服务的。在鲁迅的杂文中,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曾描绘过许多鲜明生动的形象,像媚态的猫,势利的狗,嗡嗡的苍蝇,哼哼的蚊子,挂着小铃挡的山羊,等等。用这些生动的形象,概括了形形色色的反动人物的特性,为议论说理提供了鲜明的靶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在《“题未定”草(一至三)》((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勾勒的“西怠相”,是这种手法的典型运用。他是这样描写的:“这里之所谓‘相’,非说相貌,乃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包括着‘形式’和‘内容’而言。这‘相’,是觉得洋人势力,高于群华人,自己懂洋话,近洋人,所以也高于群华人;但自己又系出黄帝,有古文明,深通华情,胜洋鬼子,所以也胜于势力高于群华人的洋人,因此也更胜于还在洋人之下的群华人。租界上的中国巡捕,也常常有这一种‘相’。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这就是现在洋场上的‘西鬼相’。”写得简洁凝炼,绘而有当。罗竹风在《无刺的蔷薇》中写道:“有一种人面团团,笑嘻嘻,见人作揖鞠躬,说话也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没棱没角,四平八稳,不着边际。……”就很见杂文描写功夫。此外,还有一种勾勒手法,不是描画人物心理,而是摹拟世态情理。比如:“我觉得中国有时是极爱平等的国度。有什么稍稍显得特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阮玲玉算是比较的有成绩的明星,但‘人言可畏’,到底非一口气吃下三瓶安眠药片不可。”(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愚庸作(打杂集)序》这也需要有深邃的思想和高明的艺术概括能力才可以做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