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城山

2024-04-13 13:41:12 文题网 阅读:

    如果说峨嵋山以它的秀丽博得世人的青睐的话,那么青城山是凭它的幽静受到人们的赞许。

    青城山在都江堰附近,灌县西南约三十华里的地方,它背靠峨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三十六座山峰环绕如城廓,山上终年常绿,岁寒不凋,故得“青城,这一美称。早在汉朝时候,青城山便成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道书称它为“洞天第五室仙九室之天。

    远望青城山,群峰轰立,雄峙霄汉,云燕雾绕,奇幻多姿。真是“青城天下幽”啊!

    夏天,我来到青城山。一条笔直的公路直通山脚下,首先扑入视野的是那连绵不断的山峰。抬头仰望,山顶上烟雾缭绕,山腰间葱笼,大树交映,俯身下看,山脚溪水潺潺。山上到处都染上了绿色,一片神奇的绿色,只有从深钱的不同来分辨哪是树,哪是草。迭迭群峰,宛如翠屏,在广阔无垠的天空衬托下,显得美妙无比。

    我顺着石板铺成的天梯拾级而上,在路旁一丈来宽的溪构边、石壁下发现一股股清亮的泉水正在往外涌。那清澈的泉水,徐徐地流到一处较低洼的地方,积成小小的一潭水。潭的一边有些缺口,潭水便从这里流下去,汇入那急湍的澳流中。尽管那凉涂的泉水不断涌进潭里,潭始终是平静的。潭水清澈见底,潭底五彩斑斓的鹅卵石都可以挨个数清。躬身掬一捧水,咦,真甜里几片绿色的树叶浮在潭面上,就象几叶小舟在平静的大海上小憩。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得山壁上的水珠,不时滴在岩石上,发出有节奏的喃嗒声。

    纵目远眺,漫山漫坡是绿茵茵的野草,其中夹杂着些野花,深浅相间,参差不齐,层层亚亚,如同舒适的绿毯,轻轻地被盖在山坡上,向远处绵延、扩展。青翠的嫩草,细叶上挂着聪水珠,忽闪忽闪地,反射着亮晶晶的光。清风徐来,绿草微微荡漾,泛起一阵绿色的涟漪。一股清新沁人心脾的微香,便是从这草丛中散发出来的。站在这草丛中的我,简直怀疑自已是否走进了仙境。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绿之中了。真愿躺在这醉人的绿草之上,做一个梦,我想,那梦一定也是绿色的吧。

    沿着弯弯的石径,穿过五洞天,就到了夭师洞。

    天师洞建于清末,古名黄帝祠。它在岩石壁间,崇岩千寻,直下如削,檐橄飞岭,俯身下看,令人心惊。洞外群山,若拱若揖,浮岚空翠,象一层轻纱班盖其上。洞中存有“天师,和“虚靖天师”的像,殿宇规模宏伟,雕刻精致。那石柱上的彩龙象是要飞的样子,使我联想起《嘛此闹海》中遨游大海之中的仙龙。传说在汉代的时候,道教的创始人张陵,选中了“青城山”这块宝地,便结茅山上,开始修道传道,于是道教也在这里兴起了,张陵则被后人尊称为“天师”。张陵在山上种了许多松树、柏树和银杏。洞门那六棵挺直、高峻的松柏,引起我许多遐想。

    天师洞的北面,有一块巨石耸立着,上面有“降魔”两个自色醒目为大字。相传这是张陵降魔时留下的,据说,天师降魔灼候,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突然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张陵一怒之下,挥剑一劈,石块便从中裂开,后来又分裂为三块大石,相互依傍着,人称之为“三岛石”。在石缝中有一条曲折的小道,我扶着岩石,小心其翼地走下去,险奇之中,别是一番景象。

   天师洞的后面,有两块岩石断裂,形成一道深约二十来丈,宽五、六丈的深槽,两壁长满了绿树青草。传说这是张陵降魔时。将朱笔掷下而形成的,故名日“掷笔槽”。当我站在梢边,下临深谷,攀着树枝,探身俯视时,不免觉得胆颤心惊。

    通往山顶的叠叠石梯,远望象一条白色的带子萦绕在群山之间,又象杂技演员手中飞舞的彩带,忽高忽低,弯弯曲曲地回旋着。它将我带到海拔一千米的青城山顶峰上清宫。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放眼四望,群山、云朵,一切尽收眼底,一切都在我的脚下,此时此刻我才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情。

   清新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朦胧的雾,不时在身边飘来飘去。波涛翻滚的云海,燕腾起伏,蔚为壮观。群山隐没其中,偶尔冒出顶来,仿佛一个个岛屿,傲立云海之中。

    听人家说,每当雨葬时,到了晚上,登上山顶观看大面山,就可看到“神灯”。真可惜,我没能看见。

 

标签:人的它的的话如果说博得秀丽青城山青睐峨嵋山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