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人的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25 02:46:41
《爱玩手机的爸爸》
每个人的爸爸都不一样。有的人的爸爸喜欢睡懒觉,有的人的爸爸喜欢帮助妈妈分担家务,还有的人的爸爸喜欢工作,而我的爸爸却喜欢玩手机。
爸爸的个子高高的,瘦瘦的,他浓浓的眉毛下面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的嘴巴旁边有一圈胡子,还总喜欢用胡子在我的脸上蹭来蹭去。
有一天晚上,我、妈妈、爸爸一起睡觉。他在床边玩手机,手机的亮光让我睡不着,我对他说:“爸爸,你别玩手机了。”可是他并没有放下手机,反而转了个身继续玩,整个房间已经乌漆麻黑了,只有他的手机发出了白色的亮光。渐渐地,我终于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不知过了多久,我一觉醒来,迷迷糊糊中发现他还在玩手机。我说:“爸爸,你别再玩手机了,已经很晚了。”最后,他终于不情愿地放下手机睡觉了。
还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奶奶家。妈妈在开车,爸爸玩手机,我觉得太无聊,就让爸爸和我一起玩游戏。我把游戏规则讲了一下,我们就开始做游戏了。可是他却经常犯规,当我提醒他时,他反而还问我:“你讲过这个规则吗?”我说:“你是不是玩手机太入迷了,没有听到我说了什么规则吧?”最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放下手机,和我一起认真地玩起了游戏。
这就是我那个爱玩手机的爸爸。我好想让他放下手机,陪我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度过快乐的童年……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3篇》
第一篇:古人的“小笑话”里藏着大道理
提纲
1. 好笑的故事:《守株待兔》里的农夫,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就天天蹲在树桩旁等,田里的禾苗都荒了;《刻舟求剑》里的人,剑掉水里只在船上刻记号,说“等船靠岸再捞”,引得旁人直摇头。
2. 笑话里的错:农夫错在“想不劳而获”,放着庄稼不管;刻舟人错在“不知变通”,不懂船动剑不动的道理,这些糊涂事现在也能见到。
3. 笑着学道理:笑过之后就明白,做事要踏实不能等运气,遇到变化得灵活应对。
中国古代寓言里的人,总爱闹些让人笑出声的笑话。守株待兔的农夫最有意思,他蹲在树桩旁,眼睛瞪得像铜铃,死死盯着兔子可能跑来的方向,腿蹲麻了就换个姿势,午饭就啃个干硬的窝头。太阳把他的脸晒得黝黑,可他还是不肯回家,眼睁睁看着田里的杂草长得比禾苗还高。这让我想起弟弟,上次在公园捡到一块带花纹的漂亮石头,就天天揣着空口袋去蹲点。他把口袋里的泥巴倒出来,对着太阳翻来覆去地看,像农夫检查有没有兔子来,嘴里还念叨“怎么还没有漂亮石头”,最后只捡回一裤兜土。
刻舟求剑的人更让人着急。剑“扑通”掉进水里,他不急着找,反倒掏出小刀在船帮上刻个记号,慢悠悠地说:“等船到岸,从这儿下去找。”船都开出老远了,剑还在原地沉着呢!爸爸说这叫“死板”,就像他换了新手机后,还按旧手机的按键顺序划来划去,急得直拍桌子:“怎么找不到相册呢?”
这些笑话越想越好笑,可笑着笑着就懂了:做事不能学农夫“偷懒等运气”,也不能学刻舟的人“抱着老办法不变通”。现在我写作业,遇到难题会自己查字典、画图分析,不会像农夫那样等答案;玩新的积木套装时,会先认真看说明书,不像爸爸那样“刻舟求剑”啦。
修改建议
1. 补充农夫等待时的环境细节,比如“傍晚蚊子围着他嗡嗡转,他挥挥手说‘别打扰兔子来’”,让固执的形象更鲜明。
2. 描写刻舟人刻记号的动作,如“他眯着眼睛比画半天,在船帮上歪歪扭扭刻了道深痕,还得意地拍了拍船板”,突出他的自作聪明。
写作建议
1. 用“五感描写”让场景活起来:写农夫时加入“太阳晒得皮肤发烫”(触觉)、“窝头嚼起来硌牙”(味觉),让读者像亲眼看见一样。
2. 用“因果链”讲清道理:比如“农夫天天等兔子(因)→ 田里长草(果)→ 最后没饭吃(后果)”,通过一连串结果让道理更清楚。
第二篇:寓言里的“小勇士”和“小聪明”
提纲
1. 勇敢的智慧:《愚公移山》里,愚公带领全家挖山,说“子子孙孙挖下去,总有挖平的一天”;《黔之驴》里,老虎先观察再行动,最后识破驴的本事。
2. 聪明的样子:愚公的勇敢是“认准目标不放弃”,老虎的聪明是“摸清情况再动手”,都不是蛮干。
3. 我的智慧:学愚公坚持每天练跳绳,学老虎观察同学怎么跳远,发现“有方法的坚持”最管用。
中国古代寓言里藏着不少有智慧的角色。愚公家门口的两座大山挡住了路,他不搬家也不抱怨,扛着锄头就带头挖山。手上磨出了水泡,就用布包起来继续挖,还笑着说:“今天多挖一块,明天就少一块。”七岁的小孙子也拿着小铲子跟在后面,虽然只能挖起小土块,却学得有模有样。这让我想起学跳绳,一开始我只能跳3下,就像愚公刚挖山时,一天只能挖几块石头。可我每天放学练20分钟,绳子磨破了手心就贴个创可贴,现在能连续跳100下了——原来坚持就是最厉害的“小聪明”。
老虎对付驴的办法更妙。一开始它怕驴的大叫声,就躲在树林里偷偷看:驴只会扬起前腿踢,踢不到就站着喘气。观察了三天,老虎终于明白“这家伙没真本事”,一下子扑上去打败了驴。这像极了我学跳远,先看同学怎么摆臂、怎么屈膝,发现“起跳时往前倾一点能跳更远”,还记住“落地时要弯膝盖才不会摔”。观察了两天才敢试,结果比直接瞎跳的同学跳得远多了。
现在我遇到难办的事,就会想起这两个故事:难的事像愚公那样“每天挖一点”,不懂的事像老虎那样“先看明白”。古人的智慧,原来早就藏在这些小故事里啦。
修改建议
1. 增加愚公家人的互动,比如“愚公的儿子挑着土筐说‘爹,今天挖的土够装五筐了’,女儿端来水说‘歇会儿再挖’”,体现全家齐心的力量。
2. 写跳绳进步的细节,如“从‘绳子总绊脚’到‘能连跳10下’,再到‘100下’,把绳子甩得呼呼响”,让坚持的效果更具体。
写作建议
1. 用“小步骤”展现大道理:比如写愚公挖山,不说“他挖了很久”,而是写“每天挖三个时辰”“土筐换了五个”,让“坚持”有具体依据。
2. 用“对比”显智慧:比如老虎“先观察”和“直接冲上去”的结果对比,愚公“每天挖”和“放弃不挖”的结果对比,让智慧更突出。
第三篇:我给寓言人物“当小老师”
提纲
1. 想帮忙的人物:《郑人买履》里的人,宁愿跑回家拿尺码也不用脚试鞋;《掩耳盗铃》里的人,以为捂住自己耳朵别人就听不见铃声,真想给他们出主意。
2. 我的“小办法”:教买履人“用脚试鞋比尺码准”,劝盗铃人“别偷东西,自己挣钱买”。
3. 当老师的发现:原来这些人不是真傻,是想告诉我们“别死板”“别自欺欺人”,帮他们改错时,我也学会了道理。
读中国古代寓言时,我总忍不住想给故事里的人当小老师。《郑人买履》里的人拿着尺码去买鞋,发现忘带了,转身就往家跑,店员喊他“用脚试试不就行吗”,他还摇头说“我只信尺码”。我真想追上去,掏出画纸给他画双鞋子,旁边写“脚=活尺码”,再画个大大的笑脸,提醒他“试试更靠谱”。
《掩耳盗铃》的人更逗,偷铃铛时怕别人听见,就捂住自己的耳朵,叮铃铃的响声在他耳边震天响,可他还以为别人都听不见。我想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听不见,不等于别人听不见呀!要是喜欢铃铛,不如帮店里扫地挣钱,自己买一个多好。”妈妈说我是“操心的小老师”,可当老师的时候,我好像更懂他们错在哪里了。
上次数学考试,我算一道题得出答案是8,却觉得“平时都是得10”,手都要改答案了,突然想起郑人傻乎乎回家拿尺码的样子,赶紧停住了。心里说“可不能学他死板”,重新算一遍,发现确实是8。原来给寓言人物当老师,自己也会变聪明呢!
修改建议
1. 补充郑人跑回家的样子,如“他攥着空口袋,跑得满头大汗,鞋子都跑掉了一只,嘴里还喊‘我的尺码,我的尺码’”,突出他的死板。
2. 写盗铃人的动作细节,如“他踮着脚摸铃铛,捂住耳朵时手指缝都没捏紧,铃铛一响吓得差点坐在地上”,让滑稽感更强。
写作建议
1. 用“对话”让建议更生动:比如对郑人说“你看,把脚伸进鞋子里,不挤脚就是合适的,比尺码方便多啦”,像真的在给他讲道理。
2. 用“前后变化”显收获:比如写自己“以前做事爱照搬老办法”,现在“会像给寓言人物提建议那样,先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体现成长。
给孩子选书,不妨试试《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藏在笑话里的智慧课堂 —— 守株待兔的农夫傻得可爱,却悄悄教会孩子 “踏实做事才靠谱”;刻舟求剑的人笨得好笑,实则告诉孩子 “灵活应变很重要”。
书中每篇故事都像块 “道理糖”,孩子笑着读故事,就把 “坚持”“变通”“真诚” 这些成长必备的品质咽进了心里。更妙的是,故事短小明快,带拼音的版本适合低年级孩子自主阅读,家长也能随手拿起一篇,睡前 5 分钟就能和孩子聊出思考:“如果愚公是你,会怎么移山呀?”
从课本里的必读书目,到生活中的处事指南,这套书让孩子在哈哈大笑中学会懂事,在古今对照中明白道理。给孩子书架添上它,就是给成长送了份 “有趣又有用” 的礼物。
《陈胜:英雄的崛起与陨落》
初读《陈涉世家》,陈胜给人的印象或许只是一个反抗暴秦的英雄,从这个角度本身已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肯定。但细读之后,一个立体、复杂且极具悲剧色彩的草莽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其形象的多元核心在于对抗精神、政治智慧与人文精神的激烈碰撞。
首先,陈胜最耀眼的特质是其强烈的反抗精神与远大的志向。这在他身为佣耕者时就已显露无疑。“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这“怅恨久之”四字,精准刻画了底层劳动者对不公命运的深切不满与对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望。当同伴嘲笑其不切实际时,他发出那句震撼千古的慨叹:“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不正是对安于现状、甘于被奴役心态的批判吗?这种不甘人下、胸怀天下的“鸿鹄之志”,成为他日后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的内在驱动力。
当面临“失期,法皆斩”的绝境时,他与吴广的对话——“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更将其置于一个别无选择、唯有奋起求生的境地,其决绝与勇敢令人动容。而那句响彻云霄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则彻底撕碎了秦朝“万世一系”的神话,喊出了被压迫者对平等与尊严的最强音,成为后世无数反抗者的精神旗帜。司马迁浓墨重彩地描绘这些细节,正是为了突出陈胜作为反抗暴政首倡者,其精神感召力的根源所在。
然而,司马迁并未将其塑造成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深刻揭示了其人性的局限与迅速蜕变,这正是其悲剧性的核心。权力腐蚀的迅速性令人扼腕。称王仅数月,当昔日佣耕伙伴“叩宫门”求见时,陈胜最初的反应是“载与俱归”,这本是践行“苟富贵,无相忘”诺言的契机。然而,当故友“言陈王故情”或“出入愈益发舒”而触犯其威严时,他竟听信谗言以“轻威”之名斩之。这一举动,冷酷无情。当周文兵败、吴广被杀、章邯反扑时,陈胜已无法有效整合力量,最终,在败退中被自己的车夫刺杀,结局凄凉。司马迁在篇末直言之言点出其失败关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并直接批评:“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此其所以败也。”这深刻揭示了陈胜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稳固的统治基础以及掌控局面的能力,其小农意识的狭隘与权力欲的膨胀,无情地吞噬了革命成果。
《我的爸爸》
每一个人的爸爸都不一样,性格都各不相同,有一些人的爸爸十分严肃,有一些人的爸爸温柔体贴……而我的爸爸是一个既聪明又仔细的人。
我的爸爸个子不算高,他的肚子很圆很圆,头发短短的,还戴着一副眼镜。
我的爸爸非常仔细。当我语文作业做完时,爸爸会一个字一个字地盯着我的作业本,就连一个错别字都要让我改正过来。当我英语作业做完以后,爸爸也会给我检查,他用他的火眼金睛一扫,就能发现我的每一个错误,也会让我改正过来,这样才算通过。
我的爸爸非常聪明。上午,我在做奥数题,做到最后一题时,我发现这道题不能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做。我只好拿着作业本和草稿本去请教爸爸。他一边在草稿纸上画图,一边口头念着,一分钟,二分钟……十分钟,爸爸终于破解了这道题,他有耐心地对我说:“这道题需要用和倍的思路去做,而且你要找到它们的对应关系。”于是,我用爸爸的思路重新做了一遍,果然答案正确了。
这就是我的爸爸,一个聪明又仔细的人。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有着迷人的风景。
村子的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每到秋天,金黄耀眼的稻谷在阳光下闪烁着金黄的光芒,仿佛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微风吹过,稻谷轻轻摇曳,像是在跳着欢快的舞蹈。秋天的田野充满了丰收的喜悦,整个村子都热闹非凡。
村子里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河里的小鱼小虾自由自在地游动,偶尔还能看到几只小螃蟹在河底嬉戏。河边的垂柳依依,长长的柳枝垂入水中,随着微风轻轻摆动,仿佛在和小河诉说着悄悄话。
后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果,有山草、刺梨、刺泡野果等。这些野果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吸引着许多蝴蝶和蜜蜂。每当我和小伙伴们去采摘野果时,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们村里的人非常勤劳。每天早上,八点多就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特别是老人们,天还没亮就起床了。他们种了许多庄稼,有小麦、玉米等。看着他们辛勤劳作的样子,我感到无比的敬佩。
我爱我的家乡。我喜欢家乡的人们,他们勤劳、善良。喜欢家乡的风景,那美丽的田野、清澈的小河、丰富的野果。站在高处,还能看到美丽的日出和日落。我的家乡,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
《泥足巨人的成语典故》
【成语】
泥足巨人
【拼音】
ní zú jù rén
【释义】
比喻实际非常虚弱的笨大东西、外强中干的庞然大物,类“纸老虎”。泥足指比喻对象的巨大弱点,看似巨人,足却是泥捏的,一推即倒。
【出处】
《圣经旧约全书·但以理书》: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梦见一个巨大雕像,头是金的,胸和肾是银的,腹和腰是铜的,腿是铁的,但脚是半铁半泥的。
【近义词】
庞然大物 大而无当 硕大无朋
【反义词】
小巧玲珑 短小精悍
【成语故事】
在《圣经旧约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做了个怪梦,梦见一个巨大雕像,全身从上到下分别由金银铜铁铸成,只是脚是半铁半泥做的;王想细看究竟,不料自天突然飞来一块大石头,砸在巨像脚上,泥足粉碎,庞大身躯轰然倒地,摔成碎片,打碎巨像的石头随之变成一座大山。
尼布甲尼撒从梦中惊醒过来,大惑不解,诚惶诚恐,请犹太先知但以理解释。但以理说:“你就是那金头。在你以后必另兴一国,不及于你。又有第三国,就是铜的,必掌管天下。第四国,必坚壮如铁,铁能打碎克制百物,又能压碎一切,那国也必打碎压制列国。”
接着继续说道:“你既见雕像的脚和脚指头一半是窑匠的泥,一半是铁,那国将来也必分开。你既见铁与泥混杂,那国也必有铁的力量。那脚指头既是半铁半泥,那国也必半强半弱。你既见铁与泥混杂,那国民也必与各种人搀杂,却不能彼此相合,正如铁与泥不能相合一样……你既看见非人手凿出来的一块石头从山而出,打碎金银铜铁泥,那就是至大的神把后来必有的事给王指明。这梦准是这样,这讲解也是确实的。”
这是一个外来成语,聪明的国人通过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泥足巨人”,用来比喻实际非常虚弱的笨大东西、外强中干的庞然大物,类“纸老虎”。泥足指比喻对象的巨大弱点,看似巨人,足却是泥捏的,一推即倒。
【造句举例】
列宁论述帝国主义时称之为“泥足巨人”,鼓舞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打倒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统治。
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黏人的表妹》
"姐姐,你在哪里,我还要跟你玩啊!”表妹又在施展她的黏人招了,我戏称她"黏人精。她长得十分可爱,皮肤白白的,眉毛像两片竹叶,眼睛大大的,像两颗黑宝石,她的脸蛋红红的,如三月的桃花瓣,鼻子小小的,嘴巴粉粉的,似颗小樱桃,说话时,像一条小金鱼在吐泡泡,嘀嘀咕咕,嘟噜—嘟嘟噜—嘟噜,很有趣!
但你千万别被她可爱的样子骗了,她可是一个"黏人精"呀!上个星期五,我和她一起去逛商场,我们正准备去一楼逛时,她看到前面有一家玩具店,她忙跑过去,她看到了一个第五人格的娃娃,,就缠着舅妈:“妈妈,你看,好漂亮的第五人格,给我买一个吧!”,姑姑没有理她,她双手吊着舅妈的臂弯,脸蛋轻轻擦着舅妈的手腕,用那软糯糯的声音央求:“亲爱的妈妈,美丽的妈妈,疼我的妈妈,买一个嘛!”舅妈就这样被她“黏住”了,只好给她买了那个第五人格,她又蹦又跳,还得意地冲我们笑。
还有一次,我和"黏人精"妹妹一起去游泳,我见她不游泳,一直和别人聊天,便骗她说:"你如果好好游泳,姐就给你买糖,好不好?”没等我说完,妹妹眼睛都亮了,赶紧跟着教练认真练习,勾脚,蹬腿,有模有样,正巧穿着一件绿色花纹的泳衣,真像一只真正的小青蛙在水中游泳啊!游泳时间过得真快,教练去教别的小朋友了,妹妹一直跟在我后面,一会儿提议:"姐姐,我们一起比赛。”一会儿喊:“姐姐,我们打水仗好不好?”一会儿又说“姐姐,你看我的腿收到位没有?”我嫌她烦,又许诺说:“我待会给你买玩具,你别跟在我后面好不好?"可是,她拒绝了,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回去告诉姑姑,姐姐不教我游泳。”说完还瓢瓢嘴想哭。唉,这个“黏人精"!我只好陪她玩,陪她练。还好,她游泳很认真,呛了水也不喊苦。游泳结束我想给她买冰淇淋,她说:"小孩不能糖,要不然牙虫会吃掉你的牙齿,很疼的!""黏人精’表妹真是有时令人讨厌有时惹人爱呀!
现在,我慢慢习惯了身后有个小小的身影.她会哭,她会笑,她会和我玩游戏,她就是一个黏人又可爱的小跟屁虫,也是我最欢的小宝贝儿。
《请还原善意的本来模样》
“轰——”一声巨响,一辆载着老人的车因打滑撞向了大树。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就出现在我读的短文《不要伤了好人的心》中。故事里,老人卢森斯的遭遇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善意与人间温情的理解。
卢森斯老人在鲁尼兹的帮助下不幸遭遇车祸,但他却用宽容与博爱化解了这场由善意引发的意外。他甚至成立基金会,去帮助更多因善意而遭遇困境的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善意本应是无私的奉献,即使面临风险,也不应被畏惧所束缚,我们要勇敢地、无所保留地去传递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基金会却利用人们的善心谋取私利。比如某些所谓的慈善机构,他们打着捐款的旗号,让人们捐献物资,但这些物资最终却落入了他们的私囊。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善意的亵渎,让人痛心。
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善良。正如卢森斯老人所做的那样,我们应该用行动去捍卫善意,让它回归最本真的模样。每个人的微小善举,都能汇聚成社会的巨大暖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束传递“善良”的光,让“还原善意”的故事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断上演。让我们携手前行,用善意点亮人间的每一个角落。
《读《不要伤了好人心》有感》
读了这篇短文,卢森斯老人的故事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善良和社会温暖的理解。
故事中,鲁尼兹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毫不犹豫地停下车来帮助一位老人。这个简单的行为,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现在,很多人都会因为怕麻烦或者怕被误解而选择避开这样的情境。但鲁尼兹却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善良是要勇敢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被内心的恐惧所束缚。
但让人心痛的是,鲁尼兹的好心却带来了意外。雪天的路很滑,他们遭遇了车祸,鲁尼兹需要承担医疗费用。这让我看到了,做好事有时也会面临风险。但卢森斯老人醒来后说:“善意都是美好的,不要伤了好人心。”这句话像一股暖流,温暖了整个小城,也温暖了我的心。大家被老人的话所感动,纷纷走上街头募捐,最后还成立了“爱心救助基金”,让善良的力量继续传递。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每年“六一”的义卖活动,虽然我们每个人只能做一点点贡献,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最让我感动的是故事的结尾。卢森斯老人虽然离开了,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却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这说明,善良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会在我们之间一直传递下去。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善良很简单,可能只是一个微笑、一次让座、一句关心的话。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要珍惜和传递善良。只有当善良变得自然而然,不再让人感到“尴尬”或者“有风险”,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温暖和美好。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妈妈的小店》
暑假的清晨,阳光刚爬上巷口的青砖,就带着灼人的热气。
我跨上妈妈小电驴的后座,跟着她在三个菜市场间穿梭。“这家的前腿肉最嫩,调饺子馅刚好”“隔壁摊的白菜带着露水,炒年糕甜津津的”,妈妈一边挑拣一边念叨,菜篮子里很快堆满了新鲜的食材。等回到店里时,她后背的汗衫已洇出深色的印子,妈妈却顾不上擦汗,转身就往灶台前站——不锈钢漏盆里,白菜丝切得粗细均匀;案板上,水磨年糕透着温润的米白,正等着下锅。
妈妈的小馆子最招牌就是手工煎饺,它传承了三代的老手艺。妈妈会在菜市场挑选新鲜的夹心肉,混和着葱花和外公亲手做的乳白色皮冻,一个个捏制。饺子煎到锅边冒起金黄的脆皮,起锅时撒把葱花和芝麻,咬开的瞬间,鲜汁会“滋”地溅在舌尖,烫得人直咂嘴却舍不得松口。
老主顾都认可妈妈做的大白菜肉丝炒年糕,说这是“老味道”。年糕必选宁波水磨的,吃起来糯叽叽;白菜得是本地青帮,炒后还带着脆甜;肉丝要先裹淀粉黄酒腌制,再和白菜、年糕一起翻炒,出锅时泛着亮亮的油光,吃着却一点不腻。
酷暑天里,凉面是抢不到的热门。面条先蒸,后过凉水,拌上芝麻酱、香醋和妈妈一早炒的浇头——有时是糖醋排骨,有时是青椒茭白肉丝……呼噜噜吃下一碗,额头的汗立马收了,浑身透着爽快。
还有面线糊配葱包烩的组合,也是街坊们的心头好。细如发丝的面线在骨汤里熬得绵密,撒把香菜和葱花;旁边的葱包烩烙得外皮焦香,蘸点甜面酱咬下去,面线糊的暖混着葱包烩的香,成了最熨帖的午餐。
妈妈的馆子靠门口的位置总留给张爷爷,他每次来都点一份大白菜肉丝炒年糕,时常和妈妈念叨:“炒年糕里头帮我多加点猪油,香!”有次外卖小哥满头大汗冲进来取餐,妈妈顺手递过一瓶冰镇矿泉水:“大热天跑单不容易,喝口水歇歇,餐马上好。”有次王奶奶揣着一小把自家种的小葱来,妈妈当即煎了一份葱包烩回赠。穿校服的贝贝总在周末补习班结束后,跟着他的爸爸来吃凉面,妈妈每次都多给他夹块排骨:“长身体呢,多吃点。”贝贝就把课堂上得的小红花贴在馆子的玻璃门上,笑嘻嘻地说:“阿姨的店最光荣!”最难忘是某个傍晚,突降暴雨,对面小区的清洁工叔叔推着三轮车冲进屋檐下,浑身湿透。妈妈赶紧递过干毛巾,又从后厨端出一碗热乎的面线糊:“趁热吃,暖暖身子。”叔叔吃得鼻尖冒汗,临走时非要塞来十块钱,妈妈笑着推回去:“一碗面线糊而已,下次路过进来歇歇脚。”第二天一早,我发现店门口的台阶被扫得干干净净,想必是叔叔悄悄做的。
暮色照进巷子里,妈妈麻利地收着碗筷,走出巷子时,晚风带着煎饺的香气,心里暖烘烘的……
(作者是浙江省嘉兴市行知小学四年级学生)
后 记
这个暑假,我数着妈妈包饺子时洒落在案板上的面粉粒,记着老主顾们固定的点餐习惯,看着清晨的露水如何被灶台的热气蒸成白雾。原来那些被称为“烟火气”的东西,从来不是模糊的概念。这些藏在街巷里的细碎瞬间,比任何课本都更生动地告诉我:生活的温度,就藏在一粥一饭的认真里。
家长感言
看着孩子用文字记下小馆子里的日常,忽然发觉,那些我习以为常的清晨采购、灶台忙碌、街坊闲聊,竟成了他眼里最珍贵的风景。原来所谓“教育”,未必在远方的名胜或厚重的典籍里。很高兴孩子能在烟火气里读懂生活的本质——认真对待一餐一饭,真诚对待遇见的每个人,就是最动人的成长。
教师赏析
这篇习作如鲜活市井画卷,小作者以质朴文字,勾勒妈妈小馆子的烟火日常,美食与温情细节动人。于烟火中捕捉生活温暖,于平凡里悟出人间至善,让我们看到细微观察感悟方能书写动人成长。(陆惜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