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本意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13:19:33
《真性情的我》
我的名字叫王钰鑫,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钰"本意是家庭和美。"鑫"本意是金钱、书,妈妈希望我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遍天下书!所以得名王钰鑫。
本人身材纤瘦,圆溜溜的大脑袋上有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纤长的眉毛下配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樱桃似的嘴巴说起话来不饶人。
在班里我有一个“小熊猫”的绰号。因为我太爱哭了,考试考砸了要哭,挨老师批评了要哭,丢了橡皮要哭,和同学吵架要哭……几乎每天眼圈都红红的,所以就成了班里的“小熊猫”了。
虽然我很爱哭,可我也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期末考试,李心洁忘记带直尺急得团团转,我毫不犹豫地回到座位上抓起直尺就折,"啪"—半直尺飞到李心洁的桌头,瞬间我也感觉周围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怎么样?我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赴汤蹈火的故事和意思》
赴:去;走向;汤:开水;蹈:踩。本意:奔上煮沸的水,踏上火海。比喻意: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行为。为某事付出努力。故事出自于三国赵子龙.
成语出处和典故
《墨子·兼爱》:“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兼爱下:“伏水火而死,有不可胜数也”
《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三国志·魏书·刘表传》:“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故事介绍
东汉末年,刘表占据着荆州,手下的官员韩嵩劝他投降曹操。刘表没有同意,他要韩嵩到洛阳探听一下曹操的虚实,以图有机可乘。韩嵩表示,就是让我去跳滚烫的水池,去走熊熊烈火,我也决不推辞。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己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麋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做任何事千万不要上瘾》
瘾,本意是泛指浓厚的兴趣。由于没养成好习惯,我在这个寒假患上了许多“瘾”。
馋“瘾”。 由于刚上初中对于初中的饭菜不怎么感冒,在这个寒假我为了补偿一下,整天都在大吃大喝,尤其是在春节那几天。要开学了,可是这种习惯似乎缠着我一般怎么改都改不了,并且我还有了挑食的习惯,看见不好吃或者自己不爱吃的东西,宁肯不吃。为了戒掉这个“瘾”,妈妈不给我零花钱去买东西吃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瘾”在开学前成功戒掉了。
睡“瘾”。还是因为第一次到初中来,睡眠习惯完全不适应,睡觉的时间被大大减少,而且是在冬天,放假后没有人叫我起床,而且我又爱睡觉,即使醒了,也赖在床上。晚上我也睡的晚,所以第二天起来都快中午了,早饭也没吃。每天早上,我想早点起床,却发现早已到了中午。快开学了这个习惯还没改掉,即使这几天我都睡的很早。
网“瘾”,也是我最难治的“瘾”这个“瘾”只要一放假它就会出来,无时无刻不想着上网,只要一天没上网,就绝的有些不踏实。到了寒假,因为很早就把作业大致写完了,每天就在家里玩着电脑,昼夜不分。妈妈爸爸看着觉得不对,便规定了上网时间,可是如果这样我的网瘾就被限制住了那这便不是最难治的了。这条规定“发布”下来后,只限制了我一天,我的网瘾又犯了。我无视了这条规则,又继续了我昼夜不分的习惯。当妈妈回家看着我还在玩时,便生气把我从电脑上撵下来。此时的我刚刚玩的兴奋被叫下来后,心情变得十分的差,甚至闹“绝食”。这个不好的习惯,直到现在也没有戒掉。
仔细想了想这三个“瘾”,我发现都有些共同的特点:都是因为懒惰造成的,如果积极向上的话,每天则是很早便会起床,不挑食,有节制的上网;没有克制性,在一开始就没有想去改变它的心理,如果在还没有形成习惯之前去克制它,那便不会有瘾。
其实任何事都是有度的,你没超过这个度那么便是最好的,超过了这个度,一定要去改正,如过一直超过,那便会形成习惯,从而成为瘾。
入初中,科目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多、烦躁越来越多、而诱惑也越来越多。很多不良中的诱惑是人们一不小心就会掉入诱惑的陷阱当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遗憾终身。做任何事千万不要上瘾。
《由小见大之本意》
艺术作为各种技术技能的总称,门类良多,但必有相通之处;一窗一户以吞吐雕栏玉砌、一山一水以展示这幅画卷、一兵一卒以显现千军万马 ……建筑艺术如此,文章艺术亦然。刘姆之(文心雕龙》有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微观之“形内”、“笔端”能容纳宏观之“天地”、“万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假借的就是滴水折光般的由小见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种单一性作品,从叙的角度来看,一旦上升至艺术的境界,最注重的是单位面积产量,要在最小的面积上惊人地容纳下和表现出尽可能多的美的思想。 “小”与“大”是一对矛盾,可以相应地看出作者自身生活具有局限性,而却要力求能概括出千姿百态之生活的矛盾。
因此,由小见大就必须找到那个能够“见大”的“小”,用部分去显示全体。有同学者为《我的表弟妹们》一文,写了小阿姨儿子的“蛮横无礼”,二阿姨女儿的“娇气凌人”,大阿姨儿子的“生活不能自理”,目的是以此“小”来反映一个“大”:“从我的表弟妹的弱点”可以透视“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通病,’;“记得有个日本人曾以不屑的口吻说过:‘中国这一代少年儿童不是我们的对手。’如果再这样下去,说不定那个日本人的狂妄之语会变成现实”,“小事不小,大之存焉”,可谓警钟长鸣,发人深省。 客观地讲,很难以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之矛盾关系去界定小中见大;一般情况下,文作者能注意到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文学性具矣。因而只能从浓淡深浅的角度去看待,上例便属淡者浅者。 浓者深者,或日高层次的由小见大,那是文章的艺术、艺术的文章了,堪誉滴水折光。
典型化手法的运用。所谓典型化,是一种创造典型的过程,即通过艺术的体验和分析,把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东西,即“大”概括出来,并在个别的、具体的、富有美感的形象,即“小”中加以表现。其贯穿于从内容酝酿到形式表现整个创作过程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小说的典型化着重于典型环境中表现人物性格,诗歌是突出诗人的典型感情。前者如《普通劳动者》所塑造的人物称部长的独特的脾气,后者如《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时开”所寄托的变革现实的叛逆精神。就人物形象的创造说,则有原型基础上的丰富、改造,如《故乡》中的闰土、杨二嫂;有不要原型、杂取许多人的拼凑方法,如《祝福》里的祥林嫂。 典型化就叙而言,主要以创造典型人物深而且广地反映社会本质。有关典型人物,即个别性与普遍性,抑或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人物,衫(以简驭繁卜文内,从“简”与“繁”的关系的角度,已有略述,在此不再展开。值得一赘的是,典型人物的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表现的,何谓典型环境?所谓典型环境,即指文艺作品,特别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环绕着人物、促使人物行动,并与整个时代背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从而反映出时代某些本质规律的环境。
如《七根火柴》里之所以描写草地上的“鬼天气”,是因为其乃国民党白色恐怖的缩影,卢进勇性格成熟的关键;侃福》内之所以描绘鲁四老爷家的摆设,是因为此系封建统治的缩微,祥林嫂悲剧酿成的根源。 托物寓义手法的运用。托物寓义,顾名思义,即在某一载体上寄以深刻意义。其方法众多,主要是以物喻人。如(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香山红叶):用凝聚着“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的香山红叶,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的精神风貌,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主义新生活,对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以物喻人一般有两种方式:直接法,袁鹰的(井冈翠竹》直接将井冈翠竹喻指井冈山人以至亿万群众,明写竹,暗写人;间接法,杨朔的锰枝蜜》由物及人,先写蜜蜂,后写具有蜜蜂精神的人。特殊则有:回龙法,张翅的《春笋》由物而人而物(人),先简要交代了“我”家乡盛产竹子的特点和“我” 对漫山遍野的春笋的喜爱,随即转人对童年时小伙伴们上青竹山寻找春笋、自比春笋等趣事的回忆;然后以“我”这次回到家乡,“去寻找童年的记忆”为由,引出了在一场骤雨中与一位放牛娃相遇的故事;最后以抒情的笔调,把眼前的放牛娃和拔地而起的春笋合二为一,展开想象,给人无穷的回味。 以物喻人与典型化(其实前后是属种关系)异曲同工,意在由小见大。如铸笋)写的不仅仅是小之又小的春笋,主要是以春笋比喻少年,以雨后春笋的盎然生机比喻一代少年茁壮成长之大景象;这样写,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只是一个个性鲜明的放牛娃,而是凭借雨后春笋联想到成千上万个放牛娃,以及具青相同优秀品质之共性的一代少年。重其La}9}缭淤 间风马牛相及,在于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务必注 钱钟书《管锥篇·周易正义·归妹》说:“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词之学,巫宜指示。”
这表明一个现象沁之多边。孔雀开屏可谓美极了,且慢比喻,它定会露出不雅的屁眼。“岁寒三友”,尽管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却是甚次的木料;虽然竹“修长兮摇曳多姿”,可是“空中多节,’;纵然梅‘、临霜傲雪”,但是“虫L曲棕缚”。正反径渭分明。由是,正确寻找物之喻之一端,以求与人之精神相合,至关重要。仔细阅读二下(白杨礼赞》,推敲一下对白杨树外形的定向描绘,我们当会心一笑! 典型化,对于有的同学来说,也许会有“空中闻天鸡”的感觉,偶尔无意而为之,只是停留在“小处着笔,大处着眼”的原始自发的观念状态上,属低层次的淡者浅者;以物喻人,则是触手可及的,不妨一学,如何?果真如是,由小见大之本意定能领悟,滴水折光之喻义定可意会:“竖划三寸,当千初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
假期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意大利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我非常喜欢,一口气就读完了。
“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爱的教育》中,作者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
每个人在生活中,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错误,可是我们作为小孩子,却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而我们的进步却常常会被忽略!
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我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们的老师,和养育我们的父母。
《我的座右铭》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意是讲不进老虎窝,怎么能得到小老虎呢?我们这里虽然没有“虎”,这话却成了我的座右铭。
小时候读历史故卒,见班超带领36人勇闯匈奴营,十分敬佩,特别是斑超临出发前那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便成了我的口头禅,邻居孩子不蔽跳沟,我一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便跨了过去,数学难题伤透了同学们的脑筋。
总之,我坚信:不亲历险境、大胆实践,就不能获得成功—“不入虎穴,焉褥虎子”嘛!
座右铭是昭示人生的格言,是催人奋发的号角,它因人而异,个性色彩浓郁。它可以是伟大的教诲、名人的哲言,也可以是格言俗语、歌词诗句。自然,自拟的座右铭就更有针对性了。例文作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自有自己的道理:从小敬佩说这话的班固,长大也凭.这话闯难关(跳沟、解难题),并且坚信“不亲历险境、大胆实践,就不能获得成功”—简短的发言,介绍了喜爱这一座右铭的原因和道理,亲切自然,又有针对性,很能给人启迪、思考。
上午,年级里举行智力竞赛。过去,我斑总是名落孙山,这一回,非要争口气。为此,我们作了精心的准备,最后决定由我和两名男生参加初赛。初赛是闭卷,不得翻阅任何资料,否则取消比赛资格。谁知两名男生竟偷偷带了《智力五百题》去参赛了。果然,我斑名列榜首。全班为这雀跃欢腾,我却忐忑不安。这第一名,多丢人啊!我想了半天,终于下决心把这件事报告了竟赛评委。结果我班的复赛资格被取消了。
就为了这,朋友们将一腔怒气都出在我的身上。好友宋英竟还尖着嗓门责问我:“你这是什么意思?存心丢我们球的面子生你还爱不爱集体?”接二连三的斥责声,使我委屈极了,我真不知怎么说好,只感到被人误解的痛苦。
片断写出了“我”不被人理解的委屈。班级同学为维护“小团体”的利益,不惜以作弊手段获得荣誉,由于“我”的报告,班级参加复赛资格被取消,于是遭同学们的攻击、斥贵。片断所叙述的事,在学校中常有发生,因此这种委屈情绪也常常带有普遍性。实际上这是正气与邪气的斗争,作者揭示这一现实,带有普遍的警示意义。
《送礼的本意》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俗,亲朋好友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总是要送上一份礼。在这个意义上的送礼,一般来说,属于人际间的一种正常交往手段,算不上陋习。
在日常交际中,人,总是要讲一点面子的。你来我往,你敬我尊,一点小小的礼品,不成敬意,千里鹅毛,聊表心意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礼尚往来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润滑剂。它对于融洽双方关系,增进相互间的友谊,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但是,如果在送礼的过程中,我们单纯去计较礼品的物质价值,整日去算计你送我多少我应该还你多少,这就未免流于庸俗了。为了争一点面子,送礼的支出过大,以致影响到家庭的正常生活,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类似这种情况,也就失去了原本赠送礼品的美好意义。
其实,就送礼的本意而论,它不是一种施舍,也不是一种资助,更不是一种为达到某种私利而采取的手段。它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发自内心的、于送礼者和受礼者都极为愉快的感情交流活动。在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中,这种亲切的赠与,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和体恤。比如,去医院探望病人,我们总是要带点水果之类的食品,这表达的就是我们盼望病人早日康复的心愿。
送礼,也是一种艺术,过去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过年了,张三送给亲戚李四一盒糕点,李四转送给了亲戚王五,王五又给了他的亲戚赵六,送来送去,最后,这盒糕点又转回到了张三手中。张三哭笑不得,打开一看,糕点都长了绿毛。
这个笑话,在生活水平不高的年代是有其现实背景的。而在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讲究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了送礼的文明意义。
比如,现在在上海,亲朋好友间流行赠阅报刊。过年过节,大家不再大包小包你送我送,而是根据对方的兴趣爱好,替对方订阅一份报刊,这样,赠与者表达了一份情意。被赠与者几乎天天月月都要感受到蹭与者的一份温情。这种礼品,比起那些烟酒糖茶来,意义要大得多,也文明得多。
在现代,礼品本身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实物了。一位朋友,在妻子40岁生日那天,作为礼物,送给妻子的是自己将水远改掉徽惰散役这一坏习气的决心。结果,把他妻子感动得热泪盈盈。像这种“礼品”,它本身并不含有货币价值,但是,表现的却是送礼人的满腔热情,满腔诚意,会使接受者深深地为之感动,为之快乐。
所以,就效果来看,这种发自心灵的“赠”与“受”的共鸣,才是我们追求的送礼的真正效果;这种真诚情意的赠与,才是最合乎当代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