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何在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5:59:27
《素质何在?900字》
曾在书中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2017年6月2日,中国美术学院2017届毕业作品展落幕。八年来美术展在杭州已然成为一件乐事,仅5月26日晚,通过网易直播观看开幕式的就是去年的1。5倍。展览维持一周,虽然参观者不少,也都对这次展览赞誉有加,尽管如此,师生们却开心不起来,因为有不少作品“折损”严重,最强调互动的雕塑与公共展厅是“重灾区”。有的作品被观众顺走了,有的甚至被踩满鞋印,甚至还有的被改的面目全非……
这期间,还差点引发一次冲突,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一名同学,展出了一组雕塑作品《1000个彩色蜡块》,原本是1000个被叠成正方体的蜡块,五彩渐变,引人注目。这可是同学们耗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用心打造的艺术展示,可在开展第二天,蜡块群就被人破坏的七零八落。六一节那天,两位母亲一起带着孩子来观展,其中一位在打电话时,六七岁的小男孩将蜡块碰掉了一溜。值班的同学有些心急,说了一句“看好你的小孩!”这位妈妈却回了一句:“我打电话,没法管小孩。”旁边还有一位母亲继续指责这名同学没素质。“恰恰是她们没有意识到看展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我才情急之下这么说的。”这位同学未免感到有些委屈,有几分无奈,小声的嘟囔着。为了避免观众接触和破坏展品,有的同学在自己的作品周围贴上了26个“请勿触摸”。A4纸打印的黑体字与充满艺术感的作品摆在一起极不协调,可是同学们也是无奈之举。尽管有如此明确的“提示”,仍然有观众伸手去触摸展品,仍有一些精致的展品“惨遭毒手”。
可悲,可叹,我们的素质今何在?正是素质的缺失与对于规则的漠视导致了这种不文明现象的屡禁不止,人们在面对自己应该承担的错误时,一味的推卸,盲目的指责。人们对与法律大多是坚决的去遵守而为何面对规则却漠视与违反,是人们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吗?是缺乏管教让他们我行我素吗?都不是。是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21世纪,国民的整体素质还没有随之提高。
高素质的形成并不需要硬式的规定,而是更倾向于我们自己对整件事的认知,对于每一个微小规则的遵守,对每一个人都能够平等对待,予以尊重。总之,我们应该更多的自省其心,自修其身,自觉,自愿地去遵守社会的规则,提高个人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整体国民素质水平才能有质的飞跃!
《试问母爱今何在作文600字》
人们常说,母亲是帮助你登天的天使;也有人说,母亲是家中不可缺少的人。但在我眼里,我的母亲一天只有两件事,“工作、玩手机。”
我的妈妈一天似乎有做不完的工作,我想跟她说几句话的时间也没有,她一接到电话就投入起来,连我在一旁大声说话也无济于事,还一脸不耐烦地让我到一边去,一天下来我和妈妈连十句话都说不到,对于我来说一一母爱根本不存在。
晚上,眼瞅着妈妈的工作一个个被她一口口吞掉,我心里乐开了花,心想:终于可以和妈妈说说话了。我打开一旁的书包,把藏了一天的奖状拿出来放在身后,想着妈妈高兴的样子,我心里乐开了花,哈哈,妈妈就在我跟前,我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我一定要珍惜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好好表现自己,我勇敢地将奖状拿到了妈妈的面前,等着妈妈的表扬。我像极了小狗找主人要骨头一般,用祈求的目光看着“主人”。妈妈瞟了一眼,冷冷地说了一句:“下次加油!”简单的几个字伤透了我的一颗玻璃心,只听“呯”地一声,我的心裂开了。满怀期待,换来的却是冰冷的一句话,我把奖状一扔,跑到沙发上生起闷气来。
我的举动终于引起了妈妈的关注,只见她昂起头来,好像在思索着什么,但手机里仍然传出诱人的声音,她也许在玩手机,也许在聊工作。但我发现,妈妈在玩手机时,常常把手机往下一拉,偷偷地看我一眼,看完躲在手机后面偷偷地笑。那不是普通的笑,那是一种对儿子愧疚的一笑,一种发自内心的笑,而我则在妈妈的笑中获得了春天般的温暖。
试问母爱今何在,就在妈妈的那一丝偷笑中!
《诗两首》
咏天兵
未闻天兵今何在,只身把戟守玉桥。
回首遥望家万里,待君归来度春宵。
沧海有泪悲欲溢,万山孤寂愁满朝。
毋须迢迢还乡去,马革裹尸亦荣耀!
卜算子 中秋
狂风逐人走,
浓云遣日绌。
漫天冷雨袭巴蜀,
缺载愁缘渡。
旦逢爷娘来,
暮送双亲去。
独守窗根观天宇,
不见珪月故。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苏轼《永遇乐》全诗欣赏》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译文] 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经不在,空留着那双燕子在楼中的画堂。
[出自] 苏轼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
神宗元丰元年(1028)十月作。词序一作:“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盼盼,姓关,唐朝人。白居易《燕子楼》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没,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后不食而死。白氏所谓“尚书”,后世 (包括苏轼) 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
明月如霜: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好风如水:好风清凉如水。
紞(dǎn)如:击鼓声。紞如三鼓:三更鼓响了。紞,打鼓声。如,助词。《晋书·邓攸传》引吴人歌:“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铿然:象声词。《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礼记·乐记》:“钟声铿。”此写夜深人静,落叶之声也铿然可闻。 铿然一叶:这时夜深人静,所以一片落叶的声音都听得出是那么清脆。铿然,形容声音之美,如金石、琴瑟。
梦云:此喻梦见盼盼。
倦客:作者自称,谓自己频繁调动,倦于行旅。
燕子三句:《高斋诗话》载:秦观问苏轼近作,“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空锁楼中燕’。晃无咎曰‘只三句, 便说尽张建封事’”。近有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云:“公以‘燕子楼空’三句语秦淮海,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精神不贵迹象也。”
何曾梦觉二句:是说人生的梦没有醒,因为还有欢怨之情未断。
异时对、黄楼夜景:作者设想后世的人凭吊自已时,也会发出感叹。黄楼:苏轼在徐州时所改建,苏辙、秦观皆为之作赋。此处苏轼设想后人将对黄楼凭吊自己。
译文1: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清新静谧的夜景真是怡人。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欣赏。三更鼓声,声声在夜空有力,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惊断了我的梦。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后我寻遍了小园,处处都无痕。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看那山中的归路,苦苦地思念着故乡家园。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经不在,空留着那双燕子在楼中的画堂。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只有些怀念旧日情感,不禁惆怅长叹。
译文2: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像泉水一样清凉,清新静谧的夜景令人神往。曲折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形的荷叶上,露珠向下滚淌。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欣赏。清晰的三更鼓声响彻夜空,一片树叶倏然落到地上,细碎的声音经断了我的梦乡。黑夜茫茫,再也寻找不到刚才的那种景色,醒后我寻遍了小园的所有地方。
长期被贬谪外地的游子,眺望山中的归路,望眼欲穿地思念着故园家邦。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又在哪里,空锁着那双燕子在楼中的画堂。古今万事如同梦境,有几人能从梦境中醒来,徒有些新怨旧欢牵惹愁肠。待过些年后,也会有面对着黄楼夜景,缅怀今日之景而为我叹息怅惘。
赏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词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作者题记中提及的盼盼,乃唐代张尚书之爱妾,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张氏死后,盼盼念旧情不嫁,张尚书为其所建的燕子楼独居了十多年。作者声称自己夜宿燕子楼,梦到盼盼,因作此词。
上片写夜宿燕子楼的四周景物和梦。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
接着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眼前,亦不得见。
以下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紞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片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也无处重睹芳华了,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风生。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的喟叹,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现今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结尾二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此三句之妙,正如郑文焯手批《东坡史府》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秦赵长平之战之谜:发生纸上谈兵悲剧的原因何在》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赵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年幼时在其父赵奢的影响下熟读兵书、能言善辩,却无实战经验。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上任后便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引兵出击,被秦军包围。期间曾组织多次突围,但均不成功。在被围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失踪(司马迁认为可能是畏罪潜逃)。40余万赵兵只得投降,后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此役为著名的长平之战。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记载,长平之战前,赵括之母上书赵王,说赵括不能为将,指出赵括在人品方面(并未提到能力)有问题,并说:“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然而赵王不听,于是赵母问,如果赵括战败,自己是否可以不受株连,赵王同意了。但事后赵家还是遭到了报复,被灭族。
《如何在最后冲刺阶段提高作文分数》
【依“法”审题,审准立意】
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确定正确的立意,是作文得到40分以上的前提条件,也是在发展等级上得到高分的基础。辽宁省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均为新材料作文,但材料各有不同的特点。
2010年为组材料,需用求同存异法审题。三段材料虽然都是有关托尼的,但3岁的托尼、20岁的托尼、58岁的托尼却有很大的不同:从不懂放弃、先不放弃后又放弃到直接放弃,三个阶段的异,体现的是成长,是智慧。抓住这个关键,立意问题便迎刃而解。
2011年是多角色材料,需用四步法审题。这四步是:找对象,分主次,明态度,定立意。材料中共有六个对象。其中哲学家是个背景对象,第一个学生和“接下来的学生”应该是反面对象,而另外三个学生前两个应该是肯定的对象,第三个可以肯定,也可以肯定中有否定,这样,主次已清,褒贬也不言自明。通过分析,确定立意如下:在权威面前,一、不要主观、想当然;二、不要人云亦云;三、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实事求是;四、要有质疑精神;五、要诚实地说出自己的认识。
2012年则为时评类材料,需用权衡择优法审题。对女钢琴家的话,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通过权衡四个角度,可以看出最不好的角度是有人不以为然,另外三个都是不错的角度,但最深刻的是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材料中华丽的衣服是表面的名利的东西,音乐则代表着人们应该追求的有价值的东西。这其中包含着一种价值观。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求名利即材料中的衣着华丽,而忽视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人不应该追求那些“虚的、表面的东西”,而应该追求像音乐一样有价值的东西。因而,强化审题意识、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至关重要。
阅卷中,对材料主旨的把握的评分是有高低之分的,对题意符合、基本符合、偏差和失误的评分由高到低。因此,一定要注意全面理解材料,这就要求考生善于把握材料的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全方位审视、吃透材料,明确主旨。虽然作文的题型不止于材料作文,但从近三年辽宁乃至全国来看,材料作文是重中之重,而且2013年全国高考考试说明中的作文题型示例依然是材料作文。
【积累素材,活在当下】
高中生囿于窄小的生活圈子,不去更多地关注广泛的社会生活,素材贫乏,常常无米下锅,因而不得不向古代、向外国要素材。
李白苏轼陶渊明,篇篇不朽永留名;屈原勾践司马迁,永远“活”在我文中;居里夫人爱迪生,招之即来入脑海;爱因斯坦贝多芬,挥之不去存心中。“站在历史的船头,漫溯历史的河岸,我分明看到:杜甫向我们走来……我分明看到:项羽向我们走来……”成了万金油,什么文章都能挨得上;海伦霍金的顽强意志是灵丹妙药,成了“素材”永恒不变的追求。而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内心是激情澎湃的,假如把理、把情都寄托在古代,抒发给外国,又怎么去感受和理解今天的大千世界?放眼望去,航天航海中国圆梦,医疗住房国计民生,雾霾腐败亟待解决,“光盘”务实势在必行,“最美”“感动”催人奋进……
其实,积累素材哪有那么难?饭桌上的一小会儿交流,热点话题就跃入脑海;课间看一小会儿报纸,一段感兴趣的材料就跃入眼中。乘车时听一段广播,休息时看几分钟新闻,只要有积累素材的意识,那么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每个课堂,都会有灵感的激发;每位老师,都会有智慧的闪光。注重材料的积累意识,是考前非常重要的方面。
新材料作文的时代性、思辨性、丰富性、多元性也是十分突出的。因此,考生平时必须重视“三关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政治)。
【提分秘笈】
(一)在最后的90天里,一定要学会材料类型。知道什么样的材料是时评类的,什么样的材料是组材料类的,什么样的材料是一般新材料类的……
(二)学会让自己的文章抢眼。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拟一个能揭示中心的标题,如果能用上修辞更好。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教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而材料作文要求阅读所给材料,自拟题目写作,阅卷教师会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当然,没有标题更是万万不可了。
2.材料作文开篇即引材料,不要让阅卷老师到处去找,坚决杜绝从头到尾都不提材料的写法。引材料时,要“定向”,要引能证明你观点的要点,要学会提炼加工。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考作文因篇幅限制,要求尽早进入主体内容。而许多考生“千呼万唤”不让材料“出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议论无法尽述,只得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议论文要尽早进入分析说理部分,扣住话题,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
3.文体意识要强,最好写规范的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条理要清,争取每段都有领起句,扣住中心观点,做到眉目清楚。段落不要太琐碎,也不要太长。
4.语言表达要流畅、准确。说理力求深刻有力,但忌偏激;力争有一定的文采,但忌华而不实。
5.结尾别忘记回扣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以照应自己的观点或照应开头与文题。
6.注意书写。90天,不可能练出漂亮的字,但可能练出干净的卷面。不要让错别字,特别是关键处的错别字抹煞了你深邃的思想;不要让一“逗”到底影响了你精彩的语言。
《俗世》
红尘事·明暗斗·情义何在!
情窦开·爱难守·谁知真心!
心化血·侵断肠·泪已流干!
痛心处·尽伤痕·谁知真心!
《【城管】的意义何在》
近来,“城管打死瓜农”一事引起网友们热烈的议论
事发地位于湖南郴州临武县文昌路桥头,多名目击者称7月17号上午,邓正加夫妇在临武大道摆摊卖西瓜,被城管以无着装、无证经营的理由罚款100元,并从邓三轮车上搬走一些西瓜。邓正加的妻子上前阻拦,与城管发生推搡。随后,邓氏夫妇将西瓜摊转移到舜峰镇政府门口。
目击者何先生称,上午10点左右,邓氏夫妇准备将小车上的西瓜卸下时,10多名城管赶到,双方再次发生争执,“邓先生夫妻俩遭到七八个城管殴打,随后邓先生躺地上一动不动。”
事情并没有因邓先生的死去而告一段落,18日凌晨,当地出动200余警察手持警棍、盾牌等武器在“抢尸”过程中与家属、群众发生冲突,导致20余名家属、群众受伤……
得知这个消息,我在难过的同时又愤怒,丝毫没有一点讶异。因为近几年来“城管打死小贩”或“打伤小贩致其重伤住院”等事件频繁出现在大众面前,说句不好听的,甚至可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们对城管的失望了一次又一次,到最后完全可以说了不对城管抱有一丝希望了。试问:你们城管的工资都是我们这些纳税人辛辛苦苦赚钱纳的税,你们就是这样来回报我们的?我们纳税人的心拔凉拔凉的。
我不知道‘城管’的职责到底是什么,于是我百度了一下‘城管’,《百度百科》给我的解释是:
1、贯彻实施国家及本市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
2、组织起草本市有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研究提出完善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的意见和措施。
3、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组织调度工作。
4、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队伍的监督和考核工作。
5、负责本市市政设施、城市公用、城市节水和停车场管理中的专业性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城管监察队伍行政执法中跨区域和领导交办的重大案件的查处工作。
6、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系统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以及廉政勤政建设工作。
7、承办市政府及市市政管委交办的其它事项。
不知道是我的理解能力出了问题还是我脑子不好使,‘城管’的职责有说包括打小贩么?为什么‘城管’可以打小贩?没错,小贩是“无证经营”,请问我国哪条法律上规定“无证经营”处于死刑?小贩没偷没抢,靠自己的劳动来赚钱,只是缺乏法律知识。试想:小贩大多数是农民,没读多少书,不太了解法律,他们只是没有按照程序办理经营许可证,罪不致死吧?‘城管’只需对其进行解释、劝告其配合等,没必要动用武力吧?
最后,我想给政府提几个建议:
1、是否应该给‘城管’们进行个培训,让他们时刻认识到自己的职能不是“打小贩”?
2、是否订制一些可以约束‘城管’的法律?
3、是否在招收‘城管’的时候把‘城管’的个人素质、素养纳入考量范围?
《皮诺家族捐赠鼠首兔首原因何在》
皮诺家族的掌门人弗朗索瓦—亨利·皮诺是法国“巴黎春天”集团(6月更名为开云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该集团是法国一家跨国控股公司,名下拥有世界多家知名奢侈品、运动休闲品牌。该公司的前身“皮诺公司”1963年由弗朗索瓦—亨利·皮诺的父亲创办,当时只是法国西部布列塔尼地区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主要做木材交易。后来,公司业务逐渐扩展至建材,生意越做越大,并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并购成为法国小有名气的集团。1987年,皮诺集团接管当时面临经济困难的沙佩勒达布莱造纸厂,后将其出售给芬兰一家公司。1988年,皮诺公司在巴黎交易所二级市场上市。
为什么用“捐赠”,用词不当。何谓“捐赠”,捐赠的含义是指无索求地把自己有价值的东西给予别人,也就是说捐赠物品的所有权是属于捐赠人。如果把这个词用于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这件事情上,就不太恰当了。“二首”是清朝皇家园林的艺术瑰宝,展示了我国的璀璨文明,不管“二首”在到达皮诺家族时经过了几手“买卖”,我国都拥有其主权和所有权。不用“归还”,而用“捐赠”,意在庇护其对“二首”所有权的“合法”性,这是对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抢夺国宝文物的诡辩。
为什么要“捐赠”,意图不明。很多人认为这件事是因为中国的综合实力提高了、世界影响力增加了,西方国家主动对中国政治示好。但是国外政治经济分得十分清楚,皮诺家族承诺“捐赠”鼠首、兔首是属于民间行为,因此,缘由与其说是政治示好,不如说是经济示好。皮诺家族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集团PPR集团的掌控者,而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2年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26亿美元,占据全球份额的28%,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显然,面对如此大的一块奢侈品市场“蛋糕”,皮诺家族不想分一块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虽然皮诺家族的外交词汇和捐赠动机都显得很暧昧,似乎要说明什么,似乎又在掩盖什么,但把两件文物归还中国这件事本身是值得肯定的,符合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的原则精神。再次感谢皮诺家族的“捐赠”,不仅是因为文物的回归,还在于它花钱还了中国历史一个公平。
《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何在,这是每个人都在思考、都在实践的重大问题。有人说,人都是自私的,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还有人公开喊出了“人生的目的—为自己”的口号,并且夸口说:这就是“踏入了现代资产阶级也不敢公开踏入的圣地”。
自私,为我,利己等等,都是同一个意思。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块“圣地”呢?
说这块“圣地”到了八十年代才被人发现,这是一种无知。资产阶级就是从这里举旗,来到现代文明社会的。
十六世纪末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奉西班牙统治者之命,携带致中国皇帝的诏书,率船三艘、水手八十七,从巴罗斯港出航,横渡风急浪险的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在这不平凡的航程中,他同时也发现了“金”的“圣地”。十七世纪初年,他在一封发自牙买加的信中禁不住连声惊叹:
“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
在这块“圣地”上,资本家的极端自私自利的本性,就是人格化的资本—金钱。“资本害伯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伯真空一样。”为了在这块“圣地”上爬向顶点,获取高额利润,他们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条道路当然是很崎岖的,为了能够爬上去,他们手爪并用,从头到脚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他们蔑视人间一切尊严、价值和脉脉温情,他们与自己老婆之间的联系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现金交易”,他们甚至把自私、利己的主体—“我”,也一起抛了出来,当作了资本投放到竞争的市场上加以拍卖。日本故事片《望乡》,是在我国风靡了几天的。那里边的妓院老板,为了“金”,为了“我’,竟然下令自己的老婆也去横呈于蜂涌而上的水兵面前,他自己,则因为大把“花纸头”的猛烈刺激,心肌梗塞,陈尸“金”前了。这真是“圣地”上丑恶、惨淡而又奇特的情景。
于是,世界就一片混沌。这是资产阶级早期人文主义思潮中的杰出人物莎士比亚都看到了的,他在《雅典的泰门》中写道:‘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薄贵,老人变成少年,儒夫变成勇士。吓,你们这些天神们啊,为什么要给我这东西呢?嘿,这东西会把你们的祭司和仆人从你们的身旁拉走,把健汉头颅底下的枕垫抽去;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獭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泣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来,该死的土块,你这人皆可夫的娟妇……”当然,这里也有未曾直笔的地方,金子这“土块”和“娟妇”之所以有这种颠倒乾坤的本领,就因为它是资本极端自私本性的物化。
平心而论,资本家也不是这块“圣地”的最早的涉足者。我国那句人所共知的老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封建地主立世处事、残酷压榨劳动农民的信条。你敢说我这自私、利己不对吗?当心天轰地裂!真是.圣”而又“圣”了!
只是资产阶级要比封建阶级高明。那些只精于敲算盘、玩秤佗的土地主们,对于自己自私本性讲不出多少道道来,只好胡诌几句“天呀地哪”的吓人。而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就有本事来个“理论”化,将之打扮成真理的漂亮模样去哄骗人。资产阶级哲学家边沁,提出了著名的“自私合理”论。他认为,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在利己的本能支配下谋生的,但这种自私活动的最后结果则有利于全杜会。例如资本家开办工厂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自己赚钱,但在客观上则减少了失业,发展了国民经济。结论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
由此可见,在八十年代的我们社会里,再喊出“主观为我,客观为别人”的口号,不过是在重复资产阶级的陈旧命题。如果要挤个“末班车”赶去朝“圣”,那里却是已经日薄西山了。
哥伦布在那不平凡的航程中,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是印度,后来证明有误。他同时发现的金子的边法力,似乎也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有效,并不能表明整个人类的本性,事实上他也并无对人类本性作抽象概括的欲望。但是,所谓人性天然自私、“自私合理”的论点,却不能不受到严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反复鞭挞,画皮破绽,漏洞百出,难以立世。
考古发现和古人类社会学早已证明,在没有私有财产的原始社会里,每个社会成员既没有任何需要背离公共利益去谋求的自身利益,也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观念。在漫长的远古年代,人从动物界最后分离出来以后,继续面临着无常气候的折磨和凶猛野兽的袭击,只能集群而生,协力同心,才能生存、延续和发展。在集群采集而来的勉强维持生存的食物面前,谁都不能也不会独占鳌头。这个历史阶段,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中占99%以上的时间。自私思想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意识,自私自利作为人的一种行为,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反映在奴隶主阶级、封建阶级、资产阶级这些剥削阶级的身上,而且也不是他们单个人背叛了老祖宗“善性”的结果。马克思说得很清楚:“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那末,在“吃人”的、“人对人是豺狼’的剥削社会里,被压迫、被剥削的无产阶级的本性或称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他们的“人生目的”,是否也是“为自己”呢?不是的。
无产阶级决不做资产阶级极端自私自利的“圣地”的殉品。马克思、恩格斯讲得很清楚:“由于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现代社会的一切生活条件达到了违反人性的顶点,由于在无产阶级身上人失去了自己,同时他不仅在理论上意识到了这种损失,而且直接由于不可避免的、无法掩饰的、绝对不可抗拒的贫困—必然性的这种实际表现—的逼迫,不得不愤怒地反对这种违反人性的现象,由于这一切,所以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但是,如果它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篇解放自己。如果它不消灭集中表现在它本身处境中的现代社会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无疑,“现代社会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首先是以私有制为特征的生产关系,同时也包括在此基础产生的自私思想和利己行为。而无产阶级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条件和经济上的一无所有、政治上的无权地位,不仅生成了而且也必然要拿起。团结起来,联合起来这个精神武器。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中就已经孕育着、生长着、发展着了。
在社会主义时期,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所有,我们每个人都是完全一致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承担者。一般地说,个人是不可能超脱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及在此“物质关系”制约下的其他各种“思想关系”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必然要作为全体人民群众的性格为整个社会所逐步接受。至于说今天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某种自私、利己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是那块过时“圣地”上夕阳西下时“金子”的回光返照。真正展现在我们社会和全体人民面前的,乃是以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的理想胜景。
现在我们回头再谈谈八十年代的“圣地”发现者。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说这些话的朋友们,很可能是祖国社会主义的同龄人。当他们与社会主义一起来到祖国大地的时候,自私自利这个千年传统观念正在为多数人所抛弃,到处有阳光和鲜花,到处有激情和理想,到处有求实和献身精神,到处有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他们纯洁的心灵中很可能不太清楚自私、为我、利己为何物?可叹的是,十年内乱造成了没落阶级思想意识的泛滥,人们的心灵备受创伤,物质文化生活面临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退回到一己的私利中去了,认为只有躲在这块‘圣地”上才能逃脱社会波折所加给自己的重压。这样说,目的不是要责备谁,因为思想混乱或者某些人思想退化的责任,已经由历史来承当了。
历史已经翻到了新的一页。对于八十年代才发现“圣地”的这种夸口,也可以从反面来看,那就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土上,自私这块“圣地”确曾被摧毁过,而决不是人们离此就不能生存。而这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在集体主义精神大发扬的社会主义大地上,有吃喝住穿,有正当的个人利益,有全体劳动人民群众蒸蒸日上的集体福利。因此,切不要误认为只有户私的“圣地”上才有幸福。必须承认,社会公共利益、人类进步利益,比一切个人利益价值更崇高无比。无论是今天还是今后,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都将是人民内部关系的主要内容,但需要明确,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人生观点选择生活,社会却不以个人的愿望为转移,公正地制约着每一个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唯有那些具有为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而自觉献身的人,最为高尚。
真正具有无比价值的口号只能是:踏过自私的“圣地”,奔向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理想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