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读书人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0:41:22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我是书虫,大家都知道,我的的确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迷,随手拿起一本书就能看几个小时。那么,想知道我的读书经历吗?那就随我来吧!
在我几岁时,我就开始看书了,书的内容是看图写句,上幼稚园时,我最爱看的书是《神话故事》和《成语故事》,我还经常把书带到幼稚园里看。6岁时我就有好几本书了,如《小故事,大启发》,《动脑筋故事大全》《安徒生童话》等书,这些书大大地丰富了我的生活。7岁时,我上小学了,书“呼”地多了起来,作文书也成为了我爱看的书,作文水平也“呼”地提高了。
今年,我已经9岁了,我爱看的书是名著小说,我看得第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接着,我又看了《飘》《简.爱》《悲惨世界》《上下五千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茶花女》等,可多啦!
读书有许多好处……,哎,我也说不清,我就是喜欢看书,也许我真得有“读书细胞”吧!
让我们一起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吧!
>
《真名士,自风流作文1000字》
《儒林外史》中有几个极风雅、极有趣的边缘读书人。同魏晋时代七子、七贤、兰亭名士一样,他们是黑暗时代的光明,是政治高压下的自由气息。他们真实、自由、快乐地做着他们认为有趣的事儿。在我看来,最风流的莫过于天长杜仪。
杜仪,字少卿。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正常来说,即便他不做官,凭着祖上留下的田产,一辈子富足也未尝不可。杜仪对经济之事是全不懂,也不愿去懂的。老管家娄老爹掌事儿的时候,杜仪府上尚且能够收支平衡,娄老爹老病,杜府就入不敷出了。杜仪怜贫惜穷、乐善好施,而且他舍钱不究真相,穷苦的、或与他交情深厚的、或受他太老爷敬重的,只要张口求他,再没有一丝不爽快的。有现银自不必说,没有现银,当东西、卖土地得了银子就送与求他的。如此这般,很快把家业“败”光了。杜仪索性把祖房也卖了,奔南京去生活了。在南京,依然迎来送往,有求必应。
关于杜仪的这番风流自在的作为,时人褒贬不一。堂兄弟杜慎卿说他是个呆子,好充老官。邻县的高翰林则毫不客气地说,这杜仪简直是杜家第一败类,以致于人家教子侄们读书,桌上都贴张纸条,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高翰林关于杜仪的长篇大论,是典型的“看不惯你,只是因为你跟别人不一样”,极刻薄恶毒,却也是所谓正途中人的见识。
然而,杜少卿分明不理会人们如何看待他,他不但金钱不要,功名他也全然不要,只要风流自在。更有意思的是,他娘子对此也是无可无不可的,真是一个可爱可敬的娘子。杜仪报之以恩爱无二。他根本不动娶妾的心,当名士朋友们劝他娶个如夫人,年轻貌美好风流时,他引用晏子的话说,“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他的风流是这样的:出游喝醉了酒,在清凉山上,携着娘子的手大笑着,在清凉山岗子走了一里多路。在封建纲常里,这是伤风败俗的,所以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而杜少卿夫妇两个上了轿子自顾自去了。
最妙的是,这件事儿,杜少卿在圣贤书《诗经》里找到了理论依据。他说:“‘女曰鸡鸣’一篇,但凡士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念头在心里,便先要骄傲妻子,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他还说,《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这些说道,正襟危坐的道德君子们是理解不了的。
按说明朝科举,只考四书五经,《诗经》是秀才、生员们必读之书。然而,范进、周进、高翰林之流是不敢,也读不出这般心得来的。同样一部《诗经》,无数人读到的是黄金千镒、高阁广厦,杜少卿读到的却是本性使然、名士风流。
《高山流水遇知音》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读书人叫俞伯牙,他擅长弹琴,他的琴声悠长而深远,但没几个人能赏识。
一年中秋节,伯牙为皇帝和诸侯们演奏,弹的是他的成名曲——《高山流水》,他弹得尽心尽力,本以为皇上要赞扬他,没想到皇帝竟睡着了。伯牙生气极了,他走出了皇宫,登上一片湖上的小船,明月映在湖面上波光粼粼,伯牙拿出琴,又弹起了那曲《高山流水》。一曲终了,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为他喝彩。伯牙十分惊异,几年来听他弹过这首曲子的人成百上千,可没有一个人听懂,而这位山野樵夫却拼命地赞叹他,“这樵夫是听懂了我的琴声吗?”伯牙疑惑。
伯牙面对着樵夫,坐在地上再一次抚起了琴。伯牙弹着琴,心里想着高山,樵夫眺望着湖面,张口吟道:“好啊,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伯牙想着长江黄河那川流不息的江水,樵夫说着:“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伯牙的思绪跑到了湖面上,一阵风吹过,樵夫高呼:“太妙了,太妙了!听着琴声,如似清风徐徐拂过草地”。一曲末了,伯牙抬头一看,月光的照射下,樵夫留下了晶莹的泪珠。想到自己总算是找到了知音,
伯牙的脸上也挂着两行长泪。
伯牙拱手向前问道:“请问兄台高姓大名,何方人士?”樵夫拱手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乃汉阳人士也。”伯牙感叹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两人结拜为兄弟,并约定了一年以后再次见面。
一年后,伯牙又来到了汉江口——那个与子期相遇的地方,却得到子期不幸病逝的消息,伯牙来到子期坟前,解囊取琴,又弹起了那首《高山流水》,边弹边放声大悲,曲终,伯牙割断了琴弦,把心爱的瑶琴摔了个粉碎,曰: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此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至今。
指导老师点评:这是“高山流水”的扩写,从扩写中了解了“知音”的含义,理解了“高山流水觅知音”深刻的内涵。
《生活的准则》
在妈妈眼中,我不是一个“正派”的读书人——初识几个大字,便自吹“好读书不求甚解”, 别的孩子“鹅,鹅,鹅”清脆的读书声中兀自将唐宋诗词的读本弃置一旁,捧着一本神话故事,溜到户外洒满阳光的草坪上翻开沾染油墨香的画册,在质朴的文字间体悟先贤的智慧,明晓生活的准则。
“羿回头看了看那些受煎熬的人们,有的头垂在胸前不动了;有的死死地盯着自己慢慢闭上眼;有的死了还用期盼的目光看着自己。羿咬咬牙,推开嫦娥,抽出神箭,拉满神弓……”读到这儿,我时常仰卧在充盈着泥土嫩草清香的草丛上,眯起眼打量蓝蓝的没有边际的天空映衬的那一轮简明炫丽的金乌,为它唏嘘不已——生活准则一:不可以淘气!一束束阳光在眼角色散出五彩的剪影。的确,生活中我们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绝不可以因为贪图安逸背离自己的准则。
很久很久之后,我方才一梦惊觉《后羿射日》的故事仅仅是神话,作为一个臆想的泡沫,它终有一日轻飘飘地离开不再幼稚地相信神的存在的我们,飞扬、碰触、破碎。自然老师带着渴望了解诸多奇妙“为什么”的我们走近理性的科学殿堂。
“在时光无限可能性面前,甚至连那骄阳依旧注定无法永恒。亿万年后,太阳终将疲惫地化身白矮星变老、变冷、沉寂,它辉煌的过去在之后更为冗长的岁月面前无疑是一段随意回眸间都能无意忽略的时光。”自然老师用生动的言语绘声绘色地向我们展示出大自然的冰山一角,“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坚持生活的准则——怀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将学识贡献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得亿万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寻得新能源。下面,我们学习第二节《新能源》……”嗯,生活准则之二,选准正确方向不懈努力!
相对于没有尽头持续膨胀的宇,相对于十一维的宙,一线阳光的存在在这广袤的宇宙中或许只是一介匆匆过客。但是回想一束阳光,要奔波多少遥远的路途方才抵达地球?一缕阳光,需折射、反射多少回合才能普照大地?一丝阳光,曲曲折折有几多几率传递到我们跟前?幼年的我常常为教科书上的数据叹服,纵使仅仅一小部分太阳能传递到地球,其影响何其深远!更不必说太阳自身浩瀚的储能——作为在阳光恩荫下茁壮成长的人类,早已铭记太阳坚守准则毫不停息进行核聚变产生能量的伟大。
难道不是因为昔日太阳无数氢、氦的储蓄,至今人们还在享受源源不断的温暖吗?太阳的光与热需要储蓄,那么人呢?我们是不是不仅要像羿忠于职守、不仅仅像自然老师教导的那样拥有良好的政治觉悟勤奋学习,也要把握生活的另一准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耐得住苦寒,穷尽自己所能储蓄学识、经验,焐热冷了十年的板凳!
我们不乏这样的榜样。科学指引我们:世上没有鬼神的存在。所以,“银河系的恒星之一、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这样的定义早已取代往日的金乌——那温暖世人的神鸟。我相信这是人类的进步、这是我们对准则三的践行——我们怎么可以驻足于懵懂时代,整日匍匐在神祗下祈求上苍的恩荫?伽利略、布鲁诺、哥白尼无数的观察、实验与假设无疑是一次储蓄,他们将其兑换成的学术精华使中世纪以来黑暗的神学受到重创,人类的文明趋于理性、爱因斯坦的理论和逐步被证实的猜想是一次储蓄,为后人更深层的探索提供参考的依据……
无数前人的储蓄在到期的时候回报以大量利息,精挑细选后增加利率存回人类探索的银行进行下一次的储蓄。科学一直在探索、质疑、发现、推翻……人类一直在存钱、理财、增值……从中,我们看到了生活准则的价值——它是社会进步的精神文明基础。
“人不学,不知义”,其实何止不明白“义”——从小处说,学生学习最衷爱的莫过于成绩单上漂亮的一笔。然而,学习下降,心里难过嘴上却来个死不承认。你瞧,眼前的、耳闻的那些追悔莫及的忏悔,应该成为自己的前车之鉴,转而一心一意唤回自己的精彩!但是,请记住生活准则四:不要不劳而获,用自己的劳动诠释自己的价值!
拒绝“好心”的同学塞来的答案,伏在写字台,哪怕唯有明月耐心瞅着自己的时刻,依旧认真温习、预习吧。只要持之以恒,你的生活准则会给你带来最明媚的阳光!
请相信,生活需要这四条准则。现在的你与花开之日的自己站在一根有韧性的丝线两端,把握好自己——拉一把,便与彼岸靠近一点。
“玉不琢,不成器”,生活的准则是对自我的雕琢,来日你可以放射多少坎德拉的光亮,全凭今日你以生活的准则严以律己。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
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打开窗户,除旧纳街》
在古代,读书人似乎就与窗户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寒窗苦”是用来形容读书人刻苦读书的精神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鼓励读书人通过读书来求功名的诗句;还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等。在古代看来,似乎只要关紧窗子念书,就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了。但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是博取不到功名的。
在这里,我教育孩子读书要“打开窗户,除旧纳新”,这个窗户可不是指真正的窗子。
首先,打开窗户意味着你要广泛大量的去接触各类书籍。苏州有个“狮子林”,据说是元代大画家倪云林设计的。里面堆满了假山石,一走进就会发现似乎无穷无尽,处于其中,感到上下左右都充满了神秘,当你走出山洞的时候,却发现豁然开朗。读书也是如此,处于书的世界中,你会发现它无穷无尽,要想走出去,你必须左右探索,不能只停留在某一处止步不前,否则你只能停留在那里,永远不能走出去看,走不出,那你读书只能越来越迷惑,这时书不但不能让你明事理,还会混乱你的视线和思维。
同时,这个“窗户”是指“心灵的窗户”,打开窗户,是去打开作者心灵的窗户,同时,读书人也要打开自己的心灵,读书是双方心灵的交流和融合。而“除旧纳新”是摒弃旧的、不正确的观念,接受新的、正确的积极的观念。读书,首先要“打开窗户”,这样,才能从书中汲取到有用的知识,才能作到“除旧纳新”。
中国是一个很传统的国家,很多传统观念的束缚,令孩子们并不能理解“打开窗户”的意义所在。针对现今的考试制度,许多的教师和家长对孩子采用的是“关紧窗户读书”的老办法。许多中小学生在读书时是“面对课本,背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这样的后果只能是越来越糊涂了。这样读书方式,只要死记硬背,用来对付考试就可以了,而他们所能应付的考试题目也只能是死板的题目,只要稍微变通的灵活一些,就束手无策了。至于读书的目的——“明理作人”,也早就抛于脑后了。这样读书方法,培养出的“人才”只能是“庸才”罢了。
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以书本为工具的,透过书本,面向整个社会和人生,面向整个大自然。因为书本,本来就是社会、自然、人生的缩影,书本所要表达的,就是个体对社会、自然、人生的介绍、阐述和思考。书本中既有客观的事物,又有主观的感受,主要的感受就显示出了他们自己的心灵,而他们的心灵也是整个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部分。我们都处在这个社会之中,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用自己的眼睛,更用我们的心灵去观察它、理解它、体味它、评价它。通过思考比较,有的被我们吸收,而变为自己的一部分,变了自己的“血肉”,有的被我们拒绝摒弃掉。这样,我们就能吸收到多种“营养”,还锻炼了自己的审美观点。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也是正常的生活。
就算是一本真正的好书,你只用眼睛去看,仅仅一闪而过,绝对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你把它读出来,如果不能进人到你的心灵世界,那也不过是如风过耳而已,只会稍停即逝。所以我认为,读书的关键在于打开你的心灵之窗,用心去读,用心去体会。只有这样,你才能和作者进行沟通,进行激烈的碰撞,从而爆发出智慧的火花。每一本好书,都是作者用心去写的,同样的道理,不用心去读,你如何才能做到与作者心灵相通呢?
读书读多了,你用心去读了,就难免会对同领域的不同书或不同类的书做个比较,去尝试着区分孰优孰劣,这时候,除了确实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外,主观的眼光和兴趣的侧重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要想到比较鉴别优劣,多读书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中国的古典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知音》篇中曾说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园照之象,务先博观”,同样的道理,在读书上,也是一样的。而在鉴别的时候则要遵循“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的原则了。评价作品要有客观的标准,不根据私心和偏见,一定要做到心里象有一杆秤,有一面明亮的镜子。
“除旧纳新”,一定要有比较和鉴别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区别书籍的好坏,还能区分出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古人曾把诗分成二十四种不同的风格,有的雄厚,有的清淡,有的沉着,有的高古,有的典雅……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如果你喜欢读诗,刚开始的时候你必然会接触大量的作品,包括各种各种的风格,慢慢的,你就会作出比较,找到自己的知音,这个过程,就是“除旧纳新”的过程了。
“打开窗户,除旧纳新”的结果是什么呢?它会使一个读书人把从书中得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完毕后,在你对他们进行了比较和鉴别的筛选后,你自然对他们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个认识对你自身来说,就是一个融汇贯通的过程。读书治学问就好象走进了一座有着千门万户的大宫殿,你不要把自己只关到一个屋子里,一定要上下左右而求索,这样才有可能把这座迷宫的途径摸清楚,才能掌握它的奥秘所在。
这些读书的道理,大家细想一下也都会明白的。但真正的读书之前就明确了的,恐怕为数不多。我在没有做图书馆管理员的时候,只是很喜欢读书,也并没有想过对于读书本身,还可以引发这么多的思考。当我仔细去想的时候,才发现,这里面的奥秘所在。
上面的这些,是我这么多年读书的心得,在对小华的教育上,我把这些心得一点一点的教给他。这样对于他读书方面,会有很大好处。在给他灌输这些经验时,我在一开始并没有给他全部的讲这些大道理。因为我认为,即使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讲,这些道理中有很多还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我只是大量的让他去阅读,当然阅读的书籍是我为小华挑选的。首先作到“打开窗户”的第一步。对于每一本书,孩子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只要孩子用心去读了,他就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哪怕简单到仅仅是对书好恶,毕竟也是表明了孩子并没有糊涂的去读书。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读的书多了,慢慢会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在这过程中,我并没有让孩子仅仅自己去阅读,去思考。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问他对这本书的感受和评价。孩子的评价难免而且是经常带着自己的主观色彩的。我听完他的评价,会适当指出哪里的评价是客观而正确的,哪里是因为带有主观色彩而未免有偏颇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小华基本上已经可以不带主观色彩去评价作品了。由于可以正确的去评价,这时候,他也懂得了对作品的挑选,“除旧纳新”也就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了。
《购书记言》
读书人买书,总是在新书的扉页记上“某年某月某日购于某书店”。笔者购书,在写完这行字之后还要罗嗦几句,记下购书时的所闻所见所忧所乐。寓目辄书,皆由直寻,与书的内容并无关系。著书撰文时,翻检图书,重睹“记言”,别有滋味在心头。
之一,《列子集释》。1987年3月5日于汉口古籍书店。昨日收到TOEFL成绩通知,既已铁心出国,何苦花钱买书?
之二,(八十一梦)。1988年11月3日于川大中文系资料室。将系资料室的“废书”搬运到废品收购站。劳作一日,背痛腰酸,废书害人。日后切切不可著废书。
之三,(超越语言)。1991年3月10日于利群书店。在华师大门与w君邂逅。w君研究生毕业后下海,已跻身“中产阶级”。W君下海后常进饭店门难进书店门,除了写自己的名字很少写其他字。言者自嘲,闻者感叹:别一种潇洒。
之四,(存在与虚无)。1991年12月4日于厦门。时在鹭岛参加古文论年会。以“第一次价”购得,甚喜。回住处,同房章先生说他刚在另一书店以半价购得此书。
之五,(崇祯本金瓶梅》。1992年5月20日武胜路个体书摊。摊主喊价140元,我杀价90元;摊主称少于110不卖,我佯装不买,扭头而去,心想摊主定会妥协。大概是我装得不像,摊主并无反映。我只好主动妥协,以110成交。
之六,《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1992年6月11日于汉口古籍书店。为索此书,跑了三趟汉口。值得,最喜罗先生“后记”中言:“青灯铺书,实在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
之七,(新唐书)。1993年4月6日于科学书店。垂涎已久,无奈价太高,妻不乐意。电视台播《唐明皇》,与妻共议李杨之恋,妻磋叹不已。书购回,妻即阅“后妃列传”。
之八,《超艺术:美学体系》。1993年4月9日于洪山书店。停电。店内很暗,却依然如往日一样拥挤。爱书人如此之多,心如此之诚。吾等写书人有望。
《青蛙作文800字》
更多优秀作文请大家支持读书人作文网
井底有两只青蛙,一只叫安东尼,一只叫尼西亚。它们都厌烦了在井底的无聊生活,渴望见到井外的世界,但由于迟迟没有机会,所以它们只能从到井前喝水的鸟儿们口中知道一些关于外面世界的故事,以此来想象着外面世界的奇妙。一次暴雨过后,井水涨满了井口,机会终于来了,两只青蛙轻松地跃出了井面,一只向东,一只向西。
两只青蛙从来没有见过井外的世界,走出来以后都惊呆了,原来外面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呀!真是太好了!这可比呆在又冷又黑的井底要好多了!它们都为终于摆脱了井底的无聊而感到开心。向东行的青蛙安东尼蹦蹦跳跳地一路来到了森林,而另一只向西行的青蛙尼西亚则哼着小曲来到了田野。
哇,好大的树!这就是鸟先生说的森林吗?真是好多树啊!安东尼在森林里边走边感叹。这时,身后的草丛中传来了“沙沙”的响声。安东尼向后望了望,草丛里伸出了几只又尖又长的耳朵,一动一动的,像是会跳舞的白色花朵,可爱极了。安东尼情不自禁地伸出了小手,轻轻地碰了一下“会动的花朵”,草丛中又露出了两个白色的脑袋,原来是兔子一家,它们都有红色的眼睛,像两颗红色的宝石一样,真让人羡慕。安东尼有礼貌地向它们打招呼向它们打招呼:“哈喽,你们好,我叫安东尼,今天是第一次来森林,初次见面很高兴认识你们。”兔子一家也热情的同它交谈,兔子妈妈对安东尼说:“欢迎你来森林。”兔子爸爸也面带微笑地对安东尼说:“你好安东尼,我们也很高兴能够认识你。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妻子玛利亚,这两个小调皮蛋是我的女儿和儿子,快向安东尼叔叔打招呼。”两只小兔子都很高兴地向安东尼招手:“您好青蛙叔叔,我叫佐瑞斯,那位是我的哥哥罗伯特。”安东尼也很高兴地说:“你们好,你们好。我第一次来森林就能这么幸运的碰上你们,我对这里不太熟悉,以后还要多向你们学习一下呢。”兔子爸爸说:“你是第一次来森林,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
接下来,它们一起去拜访了猫头鹰爷爷以及黄鹂姐姐,狮子王和它的家人们,豹子花斑和它的丈夫亚美,麋鹿小雪和盘羊顶儿,还有小熊贝利一家,蝴蝶璐璐和蜜蜂蜜蜜,还有蝴蝶公主和蜜蜂皇后,梅花鹿医生和啄木鸟医生和还有好多好多小花小草和大树……大家听安东尼说起井底的事情时觉得很惊奇,因为它们从来都不知道也没有经历过。
这一天安东尼觉得很快乐,因为它认识了许多好朋友,大家也对它很热情,让它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感到了家的温暖。对了,它还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也是一只青蛙,它叫安卡。安卡非常热心,爱帮助森林里的动物。早森林里磕磕碰碰都是免不了的,但是要是遇到了危险受了伤,来不及去找医生,那该怎么办呢?为了防止这类情况的发生,安卡总是随身携带着医药箱,帮助那些生病的动物,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它。安卡从小就生活在森林里,听了安东尼的讲述后觉得很新奇,因为它没有经历过,不知道安东尼在井底生活是什么样的。它们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但安东尼却并不知道,自己的朋友尼西亚因为受不了田野的生活而重新回到了井底。
安东尼在森林安了家,每天生活的很快乐,可以到处走走,还能四处看看,过得非常充实。而它的老伙计尼西亚却只能在井底每天呆呆望着天空,陪伴它的只有潮湿的淤泥和寂寞的黑暗。
过了不久,安东尼有点儿想自己的朋友尼西亚了,不知道它现在过得怎么样了呢?生活在田野应该很不错,那里每天都有充足的食物,生活也丰富多彩。于是,它便向从田野飞回森林的鸟儿们打听尼西亚的消息。后来它得知尼西亚又回到了井底时,觉得对自己的朋友有点儿感到可惜,它准备回井底探望一下老朋友。
安东尼来到了井边,向黑乎乎的井里喊道:“尼西亚你在吗?我是你的老朋友安东尼,你现在生活的怎么样?”过了半晌,尼西亚沙哑的声音从井底传了出来:“啊,安东尼我的老伙计,你终于回来了。我最近很不好,简直就是糟糕透了,整天呆在井底过着无聊的生活,这个鬼地方弄得我心烦意乱。”“哦,天哪,尼西亚你可真是不走运,这样吧,我先拉你上来,你等着。”说着安东尼就从远处找了几根粗粗的藤条,把它们捆在一起捆紧了,就慢慢往井底放,尼西亚见到了藤条就像是见到了它的大救星一样,连忙抓住,安东尼把尼西亚从井底拉了上来。见到尼西亚,安东尼吓了一大跳,自己的朋友几天不见竟然变成了这副样子:瘦骨伶仃,眼大无神,没精打采的,皮肤也没有以前的光鲜水润了,声音沙哑的几乎说不出话来了。
安东尼把尼西亚扶到一边休息,问它:“你怎么变成这样了?在田野的时候不是待得好好的吗,怎么又回来了?”尼西亚叹了口气:“说来话长啊。”便开始讲起自己的遭遇来:“你不知道,我们自从分道扬镳之后,我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起来。”“刚开始时在田野的生活非常舒服,每天都能够饱餐一顿。但后来就不怎么样了,先是来了一群田鼠,我呵斥它们离开,但它们都不怕我,还威胁我不要多管闲事,否则后果自负。这群狡猾的田鼠,灭鼠药、老鼠夹子都对它们不起作用。没几天,它们就开始横扫整个田野,可怜的蚯蚓被它们追的没地方去,我也被迫东躲西藏,没办法,只好任它们尽情地糟蹋庄稼。” “后来又来了几条大花蛇,把田鼠都给吃了,它们吃完了田鼠就要吃我,我见情况不妙,便要逃跑,但是遭到了堵截,我命大,从它们那儿死里逃生。农民也察觉出了这几天的变化,就在田里设埋伏,把大花蛇都打死了,我以为事情会就此结束,但没想到几天后,人们把矛头对准了我们,开始大量的捕杀青蛙,对害虫在田野里放纵不管不顾。”说到这里,尼西亚伤心地落下了眼泪,“我是好不容易才从虎口下逃出来的,后来的事你应该都知道了,我又回到了井里。”听到老朋友的遭遇后,安东尼非常同情它,便对它说:“好了朋友,别伤心了,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我们开始新的生活。”边说便拉起尼西亚,说:“走,我带你去森林,去我住的地方,带你认识一下我的森林朋友们。”“嗯,谢谢你安东尼。”尼西亚颤颤巍巍地说。
晚霞染红了天边的云朵,夕阳下两个小小的身影正在向森林走去,它们一个叫安东尼,一个叫尼西亚。
《书,书籍,读书人》
据查,古代书的起源于巴比伦人和叙利亚人用钉子在泥块上刻字烧成砖头,即早期的书。古埃及人用草做成纸,用笔在纸上写字或绘画,又将纸卷在骨头或木棒上,就成了一卷书。
中国古代的书是用笔写在匀称的竹条上面,用线串联成一片,卷起来就是一卷书。可连贯。我国古代常以“图书”并称,是因为书中有图,旧时书籍多以绣像配文字,或图文并茂为时尚。据甘肃敦煌石窑发现的《金刚经》,系唐代游宗(李催)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所刊,卷首有精美佛说法图。宋代印刷术盛行;此后书籍大体如现代书刊,大同大异。
当然,由于时代的飞跃发展,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十年来,图书印刷的精美考究色彩纷呈,还有微型小本,更有电脑软盘贮存,未知今后还有新奇的书呢!
书籍是各种知识的博大载体,从古至今,难以计数。故读书人需要有书籍、书架、书房,古人喜欢用自己的字号或兴趣爱好另起个名称雅化书记,叫“书斋”。还将自己隐喻为“书蠢”,或书痴,坐拥书城,怡然自得。笔者常访书友,见他(她)书斋中四壁皆书,桌上枕边堆书成书窝。
不少文友都仿古人给自己的书房赐名雅致浓趣,如金齿柳的“夕佳斋”,跃辉的“文香斋”,寸才的“静虚斋”;也有起名“书居”者,如丹旋的“兰香居”,老转的“多无居”,世光的“寒士居”。这都将书斋视为一个磁场,吸引着芳心童颜鹤发老翁,永不服老,乐于笔耕,奉献精神文明。
当然书斋兼而用之,为习书之所。笔者多年来结识的同事挚友或文友,大多为书画爱好者,少数为诗词书画功底皆备且厚,城府颇深。他们大多在书房四壁悬挂古代当今名人墨宝,凡有旅游感触时,即挥毫泼墨,且孤芳自赏。此乃“习书”与“书斋”兼而用之,遇有节日即去展出。
古人云:“人不可无癖,以其无真性情也。”黄庭坚说得真绝:“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位北宋诗人书法家,登进士第,其父黄庶为杜甫诗词传人;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他有“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名言,功万深厚,著有《山谷全集》等74卷。
历代读书人的博学造诣颇深者,均为后世楷模。近现代伟人、名流也在读书方面树立典范如李大钊、鲁迅、毛泽东、郭沫若、钱钟书等等。涣涣神州,博学多才多艺名流不可胜数。他们的遗著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精神文明的典籍。
读书人象替迅、毛泽东等老一辈边读边作眉批、旁批和总评切中要害者的风格,可以举出更多,而当今市场经济新潮时期的新一代读书,不仅满足走马观花,而且追求新奇性感,趋向玩戏说或武打、枪战惊险情节的书;完全摒弃严肃文学的真味;书商便投其所好,适合低级趣味的胃口组织货源,供应时髦人物;此乃世风日下的标志之一,也是传统文学的清纯典雅走人低谷的表象之一。笔者年近古稀,即使爬格子“矮”人一截,不及白领族那么高贵殷实,自己囊中羞涩,也乐于躲进书斋寻觅淡雅方寸之乐。并且坚信:精神文明建设趋向高潮必将到来,必将荡涤那些“黄祸”“灰卷”及其软碟。
关于书斋,或书架,似乎是家政内务。笔者曾见到一友人新建小院就辟有父子母女书房,说明从初中就逐渐积累收藏,乃是百年树人之举措。
关于读书人,笔者对下海经商或其它行业的从业者不分贵贱,而是干任何职业都应读书,不计多少,各种书都应该,才能富头脑,帮助你益智多谋左右逢源。也只有知识渊博的人,他(她)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