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窗户,除旧纳街

2024-09-10 22:58:01 文题网 阅读:

   在古代,读书人似乎就与窗户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寒窗苦”是用来形容读书人刻苦读书的精神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鼓励读书人通过读书来求功名的诗句;还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等。在古代看来,似乎只要关紧窗子念书,就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了。但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是博取不到功名的。

    在这里,我教育孩子读书要“打开窗户,除旧纳新”,这个窗户可不是指真正的窗子。

    首先,打开窗户意味着你要广泛大量的去接触各类书籍。苏州有个“狮子林”,据说是元代大画家倪云林设计的。里面堆满了假山石,一走进就会发现似乎无穷无尽,处于其中,感到上下左右都充满了神秘,当你走出山洞的时候,却发现豁然开朗。读书也是如此,处于书的世界中,你会发现它无穷无尽,要想走出去,你必须左右探索,不能只停留在某一处止步不前,否则你只能停留在那里,永远不能走出去看,走不出,那你读书只能越来越迷惑,这时书不但不能让你明事理,还会混乱你的视线和思维。

    同时,这个“窗户”是指“心灵的窗户”,打开窗户,是去打开作者心灵的窗户,同时,读书人也要打开自己的心灵,读书是双方心灵的交流和融合。而“除旧纳新”是摒弃旧的、不正确的观念,接受新的、正确的积极的观念。读书,首先要“打开窗户”,这样,才能从书中汲取到有用的知识,才能作到“除旧纳新”。

    中国是一个很传统的国家,很多传统观念的束缚,令孩子们并不能理解“打开窗户”的意义所在。针对现今的考试制度,许多的教师和家长对孩子采用的是“关紧窗户读书”的老办法。许多中小学生在读书时是“面对课本,背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这样的后果只能是越来越糊涂了。这样读书方式,只要死记硬背,用来对付考试就可以了,而他们所能应付的考试题目也只能是死板的题目,只要稍微变通的灵活一些,就束手无策了。至于读书的目的——“明理作人”,也早就抛于脑后了。这样读书方法,培养出的“人才”只能是“庸才”罢了。

    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以书本为工具的,透过书本,面向整个社会和人生,面向整个大自然。因为书本,本来就是社会、自然、人生的缩影,书本所要表达的,就是个体对社会、自然、人生的介绍、阐述和思考。书本中既有客观的事物,又有主观的感受,主要的感受就显示出了他们自己的心灵,而他们的心灵也是整个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部分。我们都处在这个社会之中,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用自己的眼睛,更用我们的心灵去观察它、理解它、体味它、评价它。通过思考比较,有的被我们吸收,而变为自己的一部分,变了自己的“血肉”,有的被我们拒绝摒弃掉。这样,我们就能吸收到多种“营养”,还锻炼了自己的审美观点。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也是正常的生活。

    就算是一本真正的好书,你只用眼睛去看,仅仅一闪而过,绝对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你把它读出来,如果不能进人到你的心灵世界,那也不过是如风过耳而已,只会稍停即逝。所以我认为,读书的关键在于打开你的心灵之窗,用心去读,用心去体会。只有这样,你才能和作者进行沟通,进行激烈的碰撞,从而爆发出智慧的火花。每一本好书,都是作者用心去写的,同样的道理,不用心去读,你如何才能做到与作者心灵相通呢?

   读书读多了,你用心去读了,就难免会对同领域的不同书或不同类的书做个比较,去尝试着区分孰优孰劣,这时候,除了确实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外,主观的眼光和兴趣的侧重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要想到比较鉴别优劣,多读书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中国的古典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知音》篇中曾说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园照之象,务先博观”,同样的道理,在读书上,也是一样的。而在鉴别的时候则要遵循“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的原则了。评价作品要有客观的标准,不根据私心和偏见,一定要做到心里象有一杆秤,有一面明亮的镜子。

    “除旧纳新”,一定要有比较和鉴别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区别书籍的好坏,还能区分出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古人曾把诗分成二十四种不同的风格,有的雄厚,有的清淡,有的沉着,有的高古,有的典雅……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如果你喜欢读诗,刚开始的时候你必然会接触大量的作品,包括各种各种的风格,慢慢的,你就会作出比较,找到自己的知音,这个过程,就是“除旧纳新”的过程了。

    “打开窗户,除旧纳新”的结果是什么呢?它会使一个读书人把从书中得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完毕后,在你对他们进行了比较和鉴别的筛选后,你自然对他们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个认识对你自身来说,就是一个融汇贯通的过程。读书治学问就好象走进了一座有着千门万户的大宫殿,你不要把自己只关到一个屋子里,一定要上下左右而求索,这样才有可能把这座迷宫的途径摸清楚,才能掌握它的奥秘所在。

    这些读书的道理,大家细想一下也都会明白的。但真正的读书之前就明确了的,恐怕为数不多。我在没有做图书馆管理员的时候,只是很喜欢读书,也并没有想过对于读书本身,还可以引发这么多的思考。当我仔细去想的时候,才发现,这里面的奥秘所在。

    上面的这些,是我这么多年读书的心得,在对小华的教育上,我把这些心得一点一点的教给他。这样对于他读书方面,会有很大好处。在给他灌输这些经验时,我在一开始并没有给他全部的讲这些大道理。因为我认为,即使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讲,这些道理中有很多还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我只是大量的让他去阅读,当然阅读的书籍是我为小华挑选的。首先作到“打开窗户”的第一步。对于每一本书,孩子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只要孩子用心去读了,他就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哪怕简单到仅仅是对书好恶,毕竟也是表明了孩子并没有糊涂的去读书。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读的书多了,慢慢会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在这过程中,我并没有让孩子仅仅自己去阅读,去思考。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问他对这本书的感受和评价。孩子的评价难免而且是经常带着自己的主观色彩的。我听完他的评价,会适当指出哪里的评价是客观而正确的,哪里是因为带有主观色彩而未免有偏颇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小华基本上已经可以不带主观色彩去评价作品了。由于可以正确的去评价,这时候,他也懂得了对作品的挑选,“除旧纳新”也就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了。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