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龙抬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15:31:31
《家乡的艾糍粑》
我的家乡在龙抬头或清明节,会做一种名叫艾糍粑也叫青团的甜品。
那年清明节,我和妈妈回到老家后,正好赶上做艾糍耙的季节,于是我们就开始去田埂边,小河边采摘原材料。
艾糍粑艾糍粑,有“艾”就一定少不了新鲜的艾草,第一步自然就是寻找艾草了。我们拿上了一个大袋子,开始在田间寻找艾草。经过春雨洗礼过的艾草,长得嫩绿茂盛,夹着春风气息散发着阵阵艾香。一片一片地长在田埂边,长在小河边,我妈对我说,不要摘那些太老的艾草,我用镰刀割下艾草的茎以上的嫩叶,看着被我一茬一茬割下来的青翠嫩绿的艾草,我就恨不得马上吃到美味的艾糍粑了。
我们采摘了三天的艾草,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终于采完了三大袋艾草。即使袋子被保鲜密封死了,但艾草的那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依然可以从袋子里飘出来。
接下来,外婆帮我们把艾草拿出来用清水清洗干净,然后放到锅里用水煮,再加入一包食用碱粉,让艾草更容易煮烂,煮约30分钟后,捞起入冷水,去掉浮在上面的杂质。再装入棉布袋用力揉搓,去掉苦味挤干多余水份,放入备好的石臼中,再捣碎如泥般。外婆说也可以用碎肉机或豆浆机加工,但这样会影响艾草的口感,用传统石臼才能保持艾草原本的韧性,也就是我们说的植物纤维。
把捣好的艾草加入1:1的糯米粉,再加入适量的熬好的红糖水,搅拦均匀,再放入石臼用力捶打至——艾草,糯米粉,红糖溶为一体。拿出来揉成团,或条,里面也可以包馅,如花生、芝麻、红豆等。用洗净晾干的野生芭蕉叶包裹起来,外婆说野生的芭蕉叶韧性更好,蒸出来更香。
最后一步就是上锅蒸了,看着一条一条放上柴火灶锅上蒸的艾糍粑,我使劲地往灶里添柴,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灼热的火苗烧得我的脸有点烫的,小脸红扑扑的。随着沸腾的水冒出伴随着阵阵的艾香,我边烧火边用力地吸着香气,吞咽着口水。
呜——约半个小时后,一笼香气扑鼻的艾糍粑出锅了。碧绿的芭蕉叶包裹着翡翠般艾糍粑,不顾还冒着热气,一口咬下去,甜丝丝的,嚼劲十足,口齿留香,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艾香。
《龙抬头》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有一个特别的风俗活动,那就是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仪式。这一天,整个小镇都会变得热闹非凡,充满了浓厚的民俗特色。
活动开始前,家家户户都忙得不亦乐乎。大人们在家里制作五彩斑斓的龙形风筝和彩旗,孩子们则兴奋地穿上新衣服,迫不及待地等待着活动的开始。
当天清晨,太阳还未完全升起,但镇上的锣鼓声已经此起彼伏,响彻云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聚集在镇中心广场上。广场中央,一条巨大的龙形风筝已经被高高地放飞起来,随着微风在空中翻腾舞动,仿佛真的龙在空中舞动。
活动正式开始,镇长会带领大家进行一场庄重的祈福仪式。大家手持香火,虔诚地祈祷着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接着,精彩的舞龙表演开始了。几条巨龙在舞龙队员的操控下,时而翻腾跳跃,时而穿梭游走,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
除了舞龙表演,还有各种民俗游戏和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如猜灯谜、扔沙包、制作糖葫芦等,这些活动和声音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居民参与。大家在一起欢声笑语,享受着这难得的欢乐时光。
傍晚,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人们尽兴而归,准备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参加这次“龙抬头”风俗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家乡浓厚的民俗氛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相信,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将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家乡的“二月二,龙抬头”作文600字》
“二月二,龙抬头”在我的家乡是赫赫有名的。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在自己家炒五谷豆——大豆、小豆、小麦、麻籽儿和玉米……还有让人难以忘怀的便是家乡那无人不晓的“二月二,龙抬头”社火表演。
在“二月二”快要到来之际,每家每户都会出动数名表演者去固定地方为“二月二”当天的社火表演尽一份绵薄之力。排练社火也是会有辛酸和付出的。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到了面对观众的这一天。大街小巷到处人山人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马上要出社火啦!”人群中有人喊到,“赶快找地方停下来……”坐在爸爸肩上的我向远处望去,眼前的一幕让我大饱眼福。有震耳欲聋的“太平鼓”表演,有拍手叫绝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高跷”表演,有精彩绝伦的“舞彩龙”表演,还有喜庆的“腰鼓”、“扭秧歌”、“旱船”、“铁杏子”……无疑是摄影师的视觉盛宴。
这些表演项目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拍手叫绝的“高跷跷”表演了。表演者们各个身穿戏剧服装画着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手拿道具,脚踩3米——3.3米的高高跷,排成长队在街上游行。在“咚咚锵”的锣鼓声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和观众互动,观众连连叫绝,将社火推上了高潮……
我和爸爸在人群中穿梭了好久,终于到了家门口,我恋恋不舍地进了家门,到了家里,刚刚那精彩的一幕幕在我脑海中回放,家乡的社火真的让人赞不绝口。我心想:我们要把家乡的这种风俗代代相传下去,并且邀请全世界人民来我的家乡观看“二月二龙抬头”社火表演。
《家乡的“龙抬头”作文700字》
二月二龙抬头,在我的家乡河南周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人们通常做两件事:理发和炸韭菜盒子。
我们那里都是在过年剪一次头发,等到二月二再剪一次。正月里是不能剃头的!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为了舅舅们的安全,大家都把头发留到二月二再修剪,于是龙抬头的这一天男人们剃头理发,女人里剪头发,统称为“龙头”。这一天家家理发店爆满,人们都在排队理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年过年时,因为贪玩没有剪上头发,奶奶说不算太长,等到二月二再剪,说的好,但没等到二月二,我的头发就像雨后春笋一样长的飞快,别人看到我还以为是女孩子呢!终于等到龙抬头了,一大早我就起来了,拉着奶奶带我去剪头发,理发店里人们排着长队呢,我们就等,可是等了一个小时了还没有轮到,于是我们去了另一家剪,虽然有点贵但好在把头发剪好了。
龙抬头这天还有一道美食,外皮酥黄焦脆,里面咸香可口,真是人间美味,那就是韭菜盒子。这也是老家的习俗,因为它长的像饺子,而饺子就像元宝,在把他放入油锅一炸,那就穿上了金色衣裳成了金元宝。奶奶告诉我韭菜盒子谐音久财合子,寓意发财顺意,全家和美团圆。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奶奶还说你看它样子像龙鳞,所有吃韭菜盒子也叫“揭龙皮”。
每年这天奶奶会在晚上会给我们做这道美食,她一大早起来把面发好,用来做饼皮,虽说是韭菜盒子,但奶奶也会做肉盒子,到了晚上奶奶回家,面已经发好,把韭菜和肉切成小块,鸡蛋放入油锅里煎一下,用筷子搅合均匀,作为馅料,我爱吃粉条,奶奶也会在馅多加粉条、香肠丁和香葱,包好的韭菜盒子,放进油锅里一煎,香气四溢,我一次可以吃五个。韭菜盒子的味道让我垂涎欲滴。
头发理好了,韭菜盒子吃好了,也就意味着二月二过去了。
【沈佩英老师点评】从汪曾祺老先生的《故乡的元宵节》里了解到老底子的江苏高邮元宵节叫灯节,非常隆重,时间从正月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七,街上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目不暇接,想不到如今的盐城依旧保持着传统,令人神往。盐城的汤圆也别具一格,老板给客人看汤圆到底有多大个一节令人莞尔。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剃龙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祭祀龙神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
纳吉
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戴龙尾、开笔等。舞龙,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草龙,二月二日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
围仓
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吃龙鳞
二月二这一天的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撑腰糕
农历二月初二,江苏苏州民间有吃“撑腰糕”的习俗,市民们纷纷来到糕点店购买“撑腰糕 ”,期盼一年里平安健康。
炒豆子
很多地方当天还有炒豆子、吃豆子的习俗。“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吃了各种炒制的豆子,意味着这个年就算过圆满了,一年辛勤劳作又开始了。
“二月二,龙抬头”诗词
《二月二日 》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 》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二月二日出郊 》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
宋:晁说之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尽汉家春。
二年不识挑生菜,万国谁知有杀身。
群盗犹多南渡客,征鸿难问北归人。
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升平与尔亲。
《二月二日席上赋》
宋:贺铸
仲宣何遽向荆州,谢惠连须更少留。
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
向人草树有佳色,带郭江山皆胜游。
载酒赋诗从此始,它年耆老话风流。
《二月二日即事》
宋:方岳
春潮昨夜没平滩,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
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二月二,龙抬头”寄语
又是一年春好日,又是一年吉祥时。
龙抬头,是节日的欢庆,是万物的更新,是一年的复始,更是人间的希望。
在龙抬头的日子里,愿每一个龙的传人生机勃勃,从这头到那头,一年顺利到年头。
春醒,是奔向下一个秋天的圆满。春花秋实,春生秋收,都让人充满期待。
二月二,和风细雨好年景,所有需要耕耘的人,也在为自己耕一份心田,与万物一起拥抱更好的光景。
来这人间一趟,不负美好春光,愿你能心怀宇宙浪漫,也珍惜这人间日常。
春天,呼吸一口福气,抖擞一身精神,在融融的喜气中,所有的艰难会成为过往,所有的明日皆可期。
对于日子,对于未来,对于长长的人生,希望也如春雨般,由毛毛细雨,变成倾盆大雨,演变出无数丰沛的可能。
二月二,不如抬头看看,说不定有许多好事,已经在悄然向你靠近。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梦醒,天暖正早春,龙抬头,填仓风雨顺。龙尾摆,田间起花云,龙鳞闪,五谷进家门。
中国古人看到的“二月二,龙抬头”是在日落后不久。由于存在岁差,如今人们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晚上八九点才能看到“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二月二,龙抬头,
风雨顺,又丰收。
大仓满,小囤流,
好年景,春开头。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
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此外,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要在这天抬头升天,故有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等。
这一天过后,农村逐渐进入繁忙的春耕时节,选种、踏田、开犁……正所谓:
龙梦醒,天暖正早春,
龙抬头,填仓风雨顺。
龙尾摆,田间起花云,
龙鳞闪,五谷进家门。
二月二也叫“春龙节”
传说武则天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三年不得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压于大山之下,并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绞尽脑汁,直到第二年二月二,一位妇女背着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这些黄豆闪闪发光。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家家户户把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在当院,龙王因此得以回归天庭。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纪念龙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一边炒,嘴里还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明朝玉米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又用香喷喷的爆玉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还是“踏青节”
二月初二春游踏青之俗,传说始于唐代。当时,长安的人们为了活跃生活,便乘二月二之时,三五成群地来到郊外踏青,有些妇女还提篮执铲去挖鲜嫩的荠菜佐食。
有何意义呢?首先是遛百病。冬季过去,春季来临,能到田间走一走,对恢复体能、陶冶性情大有好处。
其次是农田生产劳动。春游时挖野菜的民俗大多在田地里进行,可以借此除去田间的杂草,保证麦苗的正常生长。
其三是民间饮食习俗。民间称吃野菜为“吃青”或“吃鲜”。据说,春季麦田里的荠菜,不仅营养丰富,还可清热败火。
《春雨》
二月二日龙抬头,龙抬头后下春雨。
春雷响,大地醒;春雨下,万物长。
现在是雨水时节,午后下了一场春雨。妈妈说要带我和妹妹去外面看雨,寻找春的气息。我们撑着雨伞走到路上,听着雨声滴答,踩着水花哗啦,好不开心。只见雨滴答而下,落入水中,溅起无数小圆晕;雨嘀嗒而下,拍打地面,聚起无数小水坑。池塘中,鱼儿也时不时地探出头来,看看这个生机勃勃的春世界。
我爬上了路边一个高高的泥沙堆,上面有很多积满雨水的小水洼,我在水洼里蹦啊,跳呀,一朵朵白白的水花在我的雨靴上舞蹈。泥沙堆的长坡上,有几条大裂缝,我挖了一条通道,将水洼里的水引入裂缝里,形成了一条小溪,水顺着它流到了水田里。
雨越下越大,水田里到处都储满了水。田里的青草嫩长碧绿,掩映在银色的水光中,仿若水墨画卷。我和妹妹迫不及待地下去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走去,如茵绿草在脚下摩娑,粼粼水波在足边划过,哗哗啦啦地,连接着我和妹妹的一片笑声,此起彼伏。一群鸭子也在田里享受春雨,我们学着嘎嘎鸭叫,惊喜地跑过去,鸭子却吓得张开翅膀扑打几下,拼命逃跑,大有要飞出去的架势。
突然“噗通”一声,妹妹摔倒了,一屁股墩儿坐在了水里,与这春雨来了个亲密接触,妹妹不慌不忙,咯咯地笑着爬了起来,一身湿透的妹妹索性丢开了雨伞,在田里奔跑开来,溅起一路水花。
多么有趣的午后春雨,淅淅沥沥,是我一生的记忆!
《打粮囤》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今天是二月二,一清早,爸爸就端着一盆儿灶灰,一把把地撒在地上,准备打粮囤儿。 看着爸爸那弯曲摆动的身影,童年的记忆涌上心头。那时,我还小,每到二月二,爸爸都要用灶灰打粮囤。说是预兆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先撒出个尖尖的囤顶,再撒出圆鼓鼓的囤肚,最后再撒出个“大梯子”。撒完了,爸爸让我抓一些五谷杂粮,放在粮囤的中间。
再在上面盖上块小石板,说是粮怕鸡、鸟吃去。虽然年年这样,但我家的几个粮囤始终没满过。不知多少次,爸爸骑着自行车到掖县,去平度买玉米,换地瓜干。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吃块细干粮我都眼馋。有时我说:“爸,明年二月二,别打粮囤了·。·…” “贞,愣着干啥,抓把麦粒来。”爸爸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轻快地走到爸爸身边,撒娇地说:“爸,别打粮囤了。”“怎么?”
爸爸疑惑地看着我。我笑着说,“过去年年打囤,粮食还填不满囤底,这几年,打了四个粮囤,还不够用。现在,谁还信这个!”爸爸深情地看了我一眼,边撒着灶灰边说:“怎么?富了就不打了,咱要一年比一年富,今年更要多打几个。”我望着爸爸的面孔,我一了解了爸爸内心的真正希望,是祝愿党的农村政策永远不要变。 猛地,我想起了什么,跑进屋抓了一把麦粒,轻轻地把麦粒撒在粮囤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