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贾岛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5 13:59:39
《推敲的典故、意思》
唐代诗人贾岛,字阆仙〔阆láng〕(一作浪仙),年轻时因考试不中,曾出家当过和尚,法名无本。后来又还俗应试,到底没有考中“进士”,只做过“长江主簿”等小官,—生穷愁潦倒。他的诗,风格淸丽,非常注意锻字炼句。《隋唐嘉话》、《唐诗纪事》和《苕溪渔隐丛话》都载有他的这样一则故事:
贾岛因赴考到京(长安)。一天,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道: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这时,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韩愈恰巧从这儿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行人必须远远回避让路,否则就要犯罪。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竟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当即被差役们扭住,带到韩愈马前。韩愈问明原委,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骑而行,谈了一些关于诗文写作的问题。从此成了朋友。
成语“推敲”的出典,就是由于这个故事。后来,形容反复地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就叫“推敲”。清李渔《曲话•宾白》:“笠翁宾白当文章做,字字俱费推敲。”(李渔号笠翁。)引申为对问题的斟酌研究。鲁迅《彷徨•祝福》:“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寻隐者不遇》贾岛原文和翻译》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送无可上人》贾岛原文和翻译》
送无可上人
唐代:贾岛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必考名句】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译文】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
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
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注释】
无可:僧人,本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贾岛堂弟。诗名与贾岛齐。
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为上人。
圭(guī)峰:山峰名。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
霁(jì)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
草堂:寺名。
麈(zhǔ):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蛩(qióng):蟋蟀。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
.数息:多次休息。
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
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
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赏析】
在秋雨初晴的时候,诗人送其从弟至天台问道。“蛩鸣”承“霁色新”,见出雨后之情形,“同离寺”则接次句而来。三、四句承上启下,一写送,一写别,由此过渡到“独行”二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上句写出堂弟孤寂地行走于潭边,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独的身影,在形影相吊的意境中给人以一种寂寞感;后一句写堂弟沿途的疲惫,致使他不断地靠在树边休息,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无家可依的悲苦。诗句对偶工巧,造语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这两句,是贾岛生平得意之语,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面上看,这两句承上离别而来,写自己的孤独。由于从弟离去,在潭边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随;几次歇息下来,也只有树木相伴,而从深层次来看,此联又体观了对佛禅的领悟。独行潭边,潭上之人与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价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开悟的事迹。而在树旁歇息,不过是色身而已。那么,离别之事不须看得太重。但禅家讲纳于境而不滞于境,到底未能泯灭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后说:“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他对堂弟的留恋之情。首联写明送别地点、对象及景色,颔联写送别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离别,写气氛,烘托情感。颈联突出写别后诗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内在感受,是贾诗本色。尾联写别后相思意。诗层次清晰,写出送别全过程,语言质朴自然,抒情达意深挚浓郁,确可称为“平淡”。“独行”二句虽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划人物心理状态却极为真切。
【作者】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文学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这首诗除了语音简练,形象鲜明,还很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贾岛《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唐代贾岛《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意思是,两个诗句是构思了三年才得来的,一吟诵起来就双泪长流。
贾岛是个刻苦从事诗歌创作的人,这两句话说明了他作诗用心之苦。不过,由于他过分注重雕词琢句,所以虽有某些技巧,但诗的成就不大。
写作特色就是过分注重雕词琢句。
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
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或。
[注释]:
题诗后:即写在另一诗之后;吟:读、诵;赏:欣赏、赞赏。
[参考译文]:
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题解]:
作者作诗每字每句都精益求精,反复推敲,这首诗就是他视艺术为生命、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
《十年磨一剑下一句 贾岛《剑客》全诗欣赏》
十年磨一剑下一句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出自《剑客》
作者:贾岛
十年磨一剑全文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推敲的典故与谁有关》
唐朝诗人贾岛擅长写五言律诗,他写作时非常投入,很注意词句的锤炼。
有一天,他骑驴走路时,忽然想起两句诗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先是想用“推”字,改成“敲”字后,觉得“推”字也不错。就这样,贾岛在驴背上用手做着推和敲的动作,一时拿不准主意。
这时,正巧京都长官韩愈出门,贾岛只顾沉思,不觉走进了韩愈的仪仗队里,糊里糊涂地被拉到韩愈面前。韩愈问怎么回事,贾岛就把想起诗句,又决定不下来用哪个字的事说了一遍。韩愈是个大文豪,听贾岛说完,也沉思起来。过了好一会儿,韩愈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好。”以后人们就用“推敲”指斟酌字句,反复思考。
《贾岛的推敲》
贾岛是唐朝的著名诗人,在创作上十分刻苦。他写诗注重词句的锤炼,刻意求工,以苦吟闻名于世。他曾写过“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样两句诗,据他自己说,这两句待是用了三年时间才写出来的。对此他也写过诗,抒发自己的感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沉。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关于贾岛苦吟的传说很多。据说,一个深秋,他骑驴走过大街,见那风卷落肠忽然得一佳句:“落叶满长安”,为了凑成一联,他久久吟哦,苦思不已。当他终于想出了上句 “秋风吹渭水”,便立刻高兴得忘乎所以,不小心竟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的仪仗认,结果被抓起来,拘留了一个晚上。
但他并没有因此吸取教训,仍然常常如醉如痴地苦吟不绝。一次,他又触景生情吟得一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但对句中这个“敲”字,是用“敲”好,还是用“推,,好,他斟酌再三,还是拿不定主意,便一边用手比比划划,一边反反复复地低吟体味,毫不理会周围人的议论和嘲笑。结果又迷迷糊糊冲撞了当时正做大官的韩愈的仪仗队,被韩愈的侍从们把他抓到了韩愈面前,这时他才清醒,慌忙跪拜求饶。因为韩愈也是个诗人,一听他是由于作诗入迷而忘了回避,·所以不但没责怪他,还帮他想了半天。最后告诉他,还是用“敲”一字好。因为鸟宿池树是静影用敲字则静中有动,静中有声,用敲还说明里面有人,从音韵上说,敲也比推响亮清脆。
贾岛听了十分佩服,连声致谢。韩愈很喜欢送个作诗如此认真,又虚心好学的青年,两人竟从此做了朋发。而a推敲”的故事也就从此流传了下来。后来,人们就把写文章时的字斟句酌,认真修改,称为推敲。 这样呕心沥血苦吟得来的成果,贾岛自己也是十分珍惜的。每到年终,他都要把自己这一年的作品放在小桌上,烧香礼拜洒洒祭诗。他无限感慨地说:“这是我一年的心血啊!,, 正因为贾岛在创作中如此刻苦认真,他的诗才能独树一帜孙自成一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推敲的故事》
贾岛年轻时因家道贫寒,无奈出家为僧。一日,他去拜访隐居在长安城外的李凝。等他到了李家门外时已是月挂中天,夜深人静了。月光中贾岛叩开了李家大门,受到了李凝的热情款待,盘桓了数日后,贾岛辞别还城。
临行时,贾岛脑海中展现出一幅幅画面来:画中月光如水,树影婆婆,倦鸟归巢,万籁俱寂,一个和尚绕过月光下的池塘,穿过深幽的小径,来到了一户人家门前,推门欲人。想到这里,贾岛不禁心血来潮,诗兴大发,随口吟曰:“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对此诗非常满意,尤其对后两句颇为欣赏。但他并未因此而匆匆定稿。就在回家的路上,他仔细地字斟句酌,反复吟咏。愚人千虑,尚有一得,何况贾岛?百思之后,他觉得:用“敲”字来代替“推”字更为确切,但又犹豫不决。于是他一边轻轻吟哦,一边用手反复做着“推”与“敲”的姿势,仿佛神游仙国,忘记了身外的一切。
此时,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正浩浩荡荡地行将过来,鼓声震天,贾岛的驴因受惊吓,四处乱撞,搅乱了整整齐齐的队伍。随从们把贾岛从驴上揪下来,贾岛这才发现自己已冒犯了京兆尹韩大人的威严,于是赶紧说出了实情,望韩愈能开恩恕罪。
韩愈听罢,对贾岛极为欣赏,不但没怪罪他,反而很感兴趣地把诗念了一遍,沉思片刻后笑呵呵地说道:“‘敲’字佳。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虚掩着也理应敲门而人,才是常理;况且,用有声的‘敲’代替无声的‘推’,寓动于静,更能映衬出和谐美、幽静美的意境。”
贾岛顿悟,急忙合掌行礼以示感激,从此两人成为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