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长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3:44:57
《一朵长于阡陌的花600字》
初生的阳光明亮清晰地照亮了空气中的躁动的涓埃,照亮了那一朵花,一朵生于湫隘,长于阡陌的花。
外祖母生于乡间,为那些枝枝叶叶操劳了半生。我还依稀能记起,那些在乡野田间,与外祖母一起走过的岁月。外祖母时常牵着不过孩童的我,教我识那些田地间质朴倔强的花。我就随外祖母用方言这么念着念着,却未记下任何,记下的,仅仅是那些“无名”花在风中摇晃的姿态。
等我长大后,外祖母便搬出来到城市里同住——那一朵朵花,再也未见,而我,却觅到另一朵,更美丽、更善良的花。
外祖母为这个家庭,罄尽了所有精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似乎比担忧作物生长,更为辛劳。外祖母时常笑称自己是劳苦半生后,发现等着自己的,仍是半生操劳。外祖母笑着皱起的脸,多像一朵质朴从容、不卑不亢的花。
外祖母总是笑着的。笑对困境,笑对争执,笑对睽异。即使她的半生,并不顺畅,也不那么美满。她时常在我埋头苦读时,坐在一边,鼻梁上架着厚厚的镜片,在微黄的灯光下,一针又一针地打毛线。她脸上渲染着的淡淡的笑意,总能给我以最淳朴、最安定的支持。
外祖母终于在一次次四季轮转中,渐渐老去。不再利索,不再硬朗,但她最淳朴的灵魂,依然强而有力地,支持着她不再年轻的躯体。
我仿佛看见了那一朵花,渐渐枯萎,渐渐消弭,而它倔强的根茎,仍傲然挺立,对着天空发出最真挚、最朴素的问候。
《站直了做人》
人,生于大千世界,长于天地之间。享日月之光辉,集自然之灵气。世间万事万物千姿各异,百态人生。当你睁开明亮的双眼看世界的时候,当你用智慧解锁生命密码的时候,当你用心感悟世间冷暖的时候,一定记得要站直了做人!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著名诗仙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掌握多国语言。贝多芬双耳失聪,写下了《月光曲》《欢乐颂》。海伦。凯勒双目失明,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前人教会我们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任何逆境,都要有一颗站直了做人的心;都要有一种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都要有一种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站直了做人,是一种端正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高贵的人生气节,是一种坚定的人生信仰。只有站直了做人,我们的人生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会永沐在温暖明亮的阳光下;才会百折不挠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实现人生的价值!
站直了做人,不畏惧生活给予的考验;不畏惧风雨带来的寒冷;不畏惧失败带来的伤痛。始终相信风雨之后,必有彩虹;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找寻自己的方向,追逐自己的梦想。
站直了做人,正确面对社会中的万事万物;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坎坷挫折;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波澜起伏。做思想上、行动上、生活中的强者。把微笑留给自己、留给别人、留给世界。你因世界而成功,世界因你而精彩!
《勇敢,让我开始成长》
总感觉“成长”于我而言是个很遥远的话题,可就在那一次,突然觉着又是那么的近……
暑假第一天,妈妈带着我去公园散步。途中只见一个比我大不多少的哥哥骑着自行车在我面前飞驰而过,做着各种酷酷的骑行姿势,一会起立弓身用力蹬,一会又“大撒把”的左右摇摆着骑行……看得我心里着痒痒,于是,我下定决心也要学骑自行车。
第二天我就找到老爸,“软磨硬泡”地让教我骑自行车,爸爸无奈被迫答应!一开始,我先坐到车座上,双手紧紧地握住自行车把手,生怕车子会不听使唤摔着我。同时双脚直挺挺地撑在地上,爸爸笑话我说:“整个身体比自行车还硬!”老爸一遍遍地提醒我要放松,不然整个车把手像是被攥在“机器人”的手里不灵活。
只见老爸用双手紧紧地扶着后座,让我第一次尝试着自己蹬圈,一时间我只觉得额头冒汗,手心也黏糊糊的,心里提着的那股劲好像直通嗓子眼!车子缓慢地前行……
“嘭……”我重重地摔倒在地上,膝盖和胳膊肘也被磨出了血,钻心的疼……从未有过的委屈瞬间涌上心头!爸爸赶紧将我抱起,此刻我发誓再也不学骑自行车了!
就这样在委屈的同时又羡慕着别人骑车的矛盾心理下过了几天……
最后又不得不求助于老爸的第二次帮助。我放平自己的心态,总结每次摔倒的经验,摔倒——爬起,再摔倒,又爬起,果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坚持练习一天后竟然能够独自骑两圈了!老爸也为我此次的坚强鼓掌,并一再叮嘱我只需多练习即可!
就这样,我战胜了自己的软弱,用努力和坚持终于学会了骑车。
后来,我时常想起假如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摔倒后再没起来会怎么样——终将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成功真的是只需要“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
点评:小作者写了自己学骑自行车的事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心理、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自己学骑自行车的过程,虽然遇到挫折,但你一直在坚持,为你的勇敢点赞,你还引用了流行歌曲,给作文的语言带来活泼风趣之感,是一篇很棒的作文呢!
《松》
松,大树也,随地生长,颇易繁茂,其松树生命之顽强,或是长于平地,或是长于山间。远望其形似巨伞,近观则叶如针。苍翠之色,四时而不变其色。长而巨,不易腐朽,常以修与桥梁器具之属,多以松木为之。
《我和我的家乡》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生长于辽阔广袤的国土,五千年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脉搏,民俗风情藏匿于这生生不息的脉搏之中。
考虑仍是疫情时期,不便远行,今年暑期,我们以“家乡民俗我知道”为主题,向“原创生活作文”微信公众号广大读者朋友征稿,邀请大家聚焦家乡,深入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本次专题征稿自7月1日开始至8月31日结束。两个月间,我们收到了大量的来稿,择优在公众号推送73篇优秀习作。
本次征文活动的创意来自央视端午特别节目《传奇中国节之端午节》,在那一期节目中,我发现光是端午粽,全国各地就有十几种不同类型,更不必说其他端午习俗了。我意识到,以一个合适的征文主题,去推动孩子们通过研学采风,主动发现家乡由历史积淀起来的民俗文化不仅非常有意思而且很有意义。朱老师很同意我的看法,他提醒我,民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除了节日民俗,方言、俗语、民谚,民间游戏,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故事,家乡富于民俗特色的建筑文化等等都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征文启事就在讨论和修改中确定了下来。
读孩子们的文字,如清风扑面。
“民以食为天”,本次征文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民俗美食的介绍占了征文“半壁江山”。全国各地的小作者以文字为我们绘制了一幅美食地图:台州的食饼筒、桐乡的糯米镬糍、司前糖不甩、雅韶濑锅撑、宁波浆板圆子……一道道民俗小吃读来令人馋涎欲滴。还有赵州雪花梨、台州杨梅等特产水果,更有西湖龙井、祁门红茶、熏豆茶等等。我们的小作者都是小小美食家,将家乡的食文化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更有不少小作者从了解到兴致勃勃亲手制作,孩子们经历的不只是劳动创造的快乐,更是体会到了一家人最温暖最平凡的日子里的幸福。
世间的美景无数,但山是家乡翠,水是家乡亲,月是家乡明。家乡带着灵气的“泥子塔”,有一种让人心安的魔力;大草原那达慕盛会,草原特有的自然景观与草原文化相映成趣;古井古镇,一砖一瓦皆是故事;衡水景州塔古朴壮观,历史悠久;路桥的十里长街,既古老又年轻,是路桥生活着的历史民俗名片……真正的传承,是身临其境才能获得深刻感受的,这就是“亲知”的力量。
乡音、乡土、乡情。最爱听的,是家乡话;最亲爱的,是家乡人。可从小说普通话的孩子们学起方言来,还闹出了可爱的笑话,一件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在孩子们笔下如此生动有趣,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也许,一直要等到孩子们长大,离开了家乡,才会明白,那一声声藏在家乡和亲人背后的乡音,是如何令人魂牵梦绕,如何令游子深深眷恋。
本次征文的“家长感言”也特别真诚质朴,我们大部分成人都在一种快节奏的生活中忙碌着,读着孩子的文字,家长也找回了那慢的记忆,自然的气息,温习家的情趣和乡愁的滋味。
对我来说,最有趣的莫过于比较各地风俗。比如,从孩子们的作文来看,湖州地区与嘉兴地区风俗非常相似,据说湖州和嘉兴在历史上同属一个地区,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吧。而舟山衢山镇虽然也属浙江省,习俗与嘉兴就有很大差异了。我想,衢山多渔民,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密切,所以他们有诸如请“太平菩萨”之类的祭祀活动,仪式也有颇多讲究。嘉兴地区的百姓也会在过年的时候祭祀,近农历七月十五的时候,过“七月半”也是一种祭祀活动,我们的祭祀主要是家祭,这个习俗传承到现在也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了,主要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至于北方习俗,有许多更是从没听说过的,比如河北的立春贴葫芦,又如陕西渭南,春节期间舅舅要给外甥送灯笼,外甥要打着灯笼在外遛上一圈,这叫外甥打灯笼——照舅。我还以为这只是一个编出来的歇后语呢!
阅稿、审稿,为我的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随着小作者细腻的笔触,我仿佛也亲眼见到了那些有趣的习俗,神游小作者笔下的家乡。孩子们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记录的,正是那弥足珍贵的传统乡土文化的基因。
从成人的角度去读孩子们的文字,我发现,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并不是单向度地怀旧复古,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修复,更是一种新生,我们可以在这样的一种回望和传承中找回散落民间的乡土文化元素,重新审视乡土生活的内涵,重新发现生命的价值,重新思考、构筑家乡的未来。“民俗+”带来的正是这样一种无可取代的乡土情怀、文化自信。
人与家乡之间,是真的有特别的信物存在的,或许是某种食物,或许是某种民俗活动,不管那是什么,总有那么一刹那,会触动心中那被称作“乡愁”的情愫。感谢所有参与征文的孩子们、老师们、家长们,生活作文,有你参与更精彩!
今年暑期征文的选稿,我们尤其关注“原创”——所写的民俗须是自己家乡的,自己亲身经历或者亲自调查研究过的,是写出自己真切感受的。唯有这样真诚的写作,才是真正的写作。这也是一直以来公众号择稿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每一个人都对家乡民俗有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感知,所以凡是真诚的写作,必定是独属于自己的,而绝不会与别人的雷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暑假征文的选稿、编辑工作由嘉兴市行知小学龚珍燕老师、蔡俪老师、王敏杰老师、庄佳虹老师与我一起完成,四位老师加入公众号编辑团队,为公众号带来了新的力量、新的生机!我也从她们身上获得了新的启发!
“家乡民俗我知道”征文落下帷幕,公众号优秀生活作文的推介从未中断,我们的公众号也在不断吸引新的朋友的加入。亲爱的伙伴,感谢有你,一路同行!如果你对寒假征文有什么创想,请留言告诉我们吧!
建人建言
后疫情期间的暑假,一次回归本真的征文,给了我们许多欣喜,也让我们长了许多见识。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生活作文原理的实践价值——写作,只有和学生当下的生活发生了关联,才能激活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和创造力。钱方薇老师这篇征文小结,写得很全面,也很有深度。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不少启发:如何选择命题?如何解放学生的思维,以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如何让家长在参与这样的活动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征文要告一个段落,思考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野草》
我总觉得自己像野草,生长于角落,随处可见而平平无奇。我真的是有价值的吗?我忍不住想。
小学时因为上台总会紧张得浑身发抖,每次班级汇演我都只待在后台,看着台上光鲜亮丽的“小明星”们,这时我感觉自己像个在集体之外飘荡的游魂。我是可有可无的吗?我茫然地想。
于是我向妈妈求助。她听了后什么也没说,湿润的眼里透出隐隐关心,她拉着我到楼下。
这是所有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该有的样子。阳光照得叶片边缘闪闪发光,像是镶了一圈碎金。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阳光的气味,随着清风拂面而来。
妈妈突然在小池塘边停下,拉了拉我要我一起蹲下来。
这个小池塘边上矗立着大大小小的景观石,我看见一株长得很高的草从石头边伸出来,在风里摇着叶子。
妈妈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我看向它,这实在与普通的野草没什么区别。尖尖的叶子在风里摇动着,无非是长得高了些,所以在一众杂草中显得像个异类。我突然觉得它很像我,竟然对一株草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
我迷惑的看向她,摇了摇头。她却说:“这是兰花!我和你爸前两个星期移下来的。”
这样一株普普通通的“野草”,居然是兰花!我震惊,内心似乎猛地感受到什么。
我不敢相信,每天放学都会去看看它。我看着它长高,抽苞,最终,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下午,我惊喜地发现它开花了!
很难想象这样一株原本不起眼的草能开出这样引人注目的花。蓝色的大花瓣上缀着金黄色的纹路,夺人眼球而不灼目,我为它的美丽而震撼,风中飘来阵阵幽香,我忽然明白或许平凡也能产生价值。
汇演很成功。老师在第二天的班会课上说:“我们要感谢道具组的同学,虽然他们没有上台,但他们于我们的成功来说必不可少。”耳边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在掌声中自豪的想,真好,原来我不是没用的。
我时常想起那株普通的野草,实在很难将它与那朵美丽的花联系在一起。或许并不一定要光彩夺目,只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朝着目标努力前行,平凡中也能创造伟大价值。
野草不再是野草,叶尖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晃动着。
(指导老师:金鸿)
《成长于曹公的诗中》
又下雨了,一场洗刷天地的雨,在我心中泛起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每一场雨,都会让我心中无比的平静,好像每一场烟雨朦胧的细雨,都能洗涤冲涮掉我心中的烦恼忧愁。这一场雨,让我带着百转千回的思绪,慢慢地,慢慢地回想起了那个夜晚和那个让我隐忍崛起的巨人。
还记得吗?还记得割须弃袍吗?还记得那一条满载屈辱的华容道吗?还记得那一句句铿锵沉雄的词句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是你,割须弃袍,败走华容,可他们全忘了,这一场屈辱后,从此你的天空拨云见日,清俊通脱,你的文笔大气磅礴,震撼人心。
我不就是当时的你吗?从屈辱中站起来,于挫折中挺身而出,迎着远方的花海奋勇前行。
那是一个深秋,当枯黄的落叶伴着交络的藤蔓,在深秋那夕阳的余晖下,斑斑驳驳的映出繁杂的碎影。我低着头缄默着,听着以前我心中最尊敬的老师在台上的讲演,我十指弯曲,用力的捏成一个拳头,蜷缩着放在裤兜里,周围的同学小声的指点和议论着,昔日的好友此刻个个落井下石,我的心中满是屈辱,我气馁的将手慢慢的从裤兜里面拔出来,有气无力的摆在课桌上,看着他危楼般的摇摇欲坠,我的心好像被刀片一刀一刀的剜下……您是老师就可以颠倒黑白、搬弄是非吗?您是老师就可以任意践踏一名学生的尊严吗?您是老师就可以玩弄一个人的身心吗?无声的愤怒充贯了我的内心,恶魔的爪牙将我拖入地狱,当我于沉默中爆发的前一刻,是他,他那一颗宛如琥珀般透亮而又弥坚的心将我拯救于路西法的手中,那一刻,我发誓将所有的屈辱打碎咽到肚子里,我将承受所有的挫折,像曹公一样,去换取败走华容、割须弃袍之后那明媚的天和广阔的地。
还记得吗?还记得沧海吗?还记得沧海的波涛吗?还记得在沧海波涛中高吟的巨人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我记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明星,横亘在银河之中,隐时天宇凛冽、清幽明亮;先时光芒万丈、熠熠生辉。
当历史的洪流饱含着愤怒冲垮时间砌的堡垒时,是他,用他那对饱含风霜的肩膀扛起了一个烽烟四起的时代。
我记得小小的稚嫩的我一直渴望做一个主持人,后来我慢慢长大,拜读了曹公的《观沧海》,几乎是瞬间,我就被这样一位很多人心中的“奸佞小人”所著的诗给打动了,这样一位,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才华灼灼的能人,竟被一部《三国演义》给塑造成了一位奸臣。再后来,成长了的我在曹公的诗中遨游,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慢慢的让自己变得强大……
抬头,看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一位巨人的身影默默的在眼前浮现。
《封尘其人》
某,蜀地人也。姓王,少小长于乡野,惯看闲庭野草,听尽雀叫虫鸣。少时闲静,鲜与玩伴疯颠,唯独自呆默时多也。彼时无书,未尝识字,父乃自教,使学于校前先识百字,先算千数。 及读于小学,成绩亦为不错,颇受师长赞誉,是为高兴。父亦高兴,遥忆当年高中毕业,未能再步高升,今且有子勤奋,为实有望也。
余以镇之榜眼读于中学,始触及多门学科,尤以英语见难。余恶补习之,奈千方用尽而无果,遂弃之。其余诸科,语数理甚好,政史地次之,生化平平。及于中考,乃知不可偏科,遂以险分进实验班。此班乃为理科,重理化生,弃政史地。余学于此班,初时甚吃力,尤数学,不懂之处颇多。半年后,始好转,竟追至第六,大喜。
此且断开,补之诸事。余之作文,初学时不住,中学时始露佳容,及至高中,微有小成。余思之,以为颇需补以营养,遂大肆购书。购书不慎,首本乃是韩寒《三重门》,读毕概然:天下竟有如此人才,我等实需习之。乃弃正宗,偏习个性,始知前之作文方式实属愚蠢,只习古人之习,书古人之书,思古人之思,未有丝毫发展。购书满床,作者岂止百人,既有郭韩张之前卫,又有安妮爱玲三毛之细腻;补之以秋雨之文化,加之以李敖之狂放。读书不止,觉有万言似将喷薄而出;奋笔疾书,始感胸臆乃要直冲云霄。
既以笔代心,尚需笔名。遂翻书覆字,视之,乃“尘封”也,反之以为笔名。理科生尚文,人生一大悲也。奋书于书山后,仍需时时提防,而时间委实过少,前后思之,转至文科。其时颇为偏激,概对韩李者之偏激照单全收。临别,班导谓曰:汝说话乃无震山之力,何以使人服?余思之,暗忖曰:吾当日奋进,使人皆闻吾名,皆识吾文,皆懂吾思。
及至文科,成绩尚可,概因普通班,名列前茅,沿不需以全力赴学习,遂全力写作。初时十投十退,谓曰火候不足;渐之,偶有小作,不成气候。后于“创新作文网”辟荒地,种文字,收评论,品励语。始时鲜有人问津;未久,访客临门如南飞之雁阵虽断续犹可接;数月之后,访客如盛市街头,接踵而至,既有初到之人,又有成名之友。经谢植宇等前辈力荐,始闻于编辑,谓曰:火候已足,尚欠机会。余尝回首观之,路虽崎岖而未退,及至今日始见成效,亦属不易。遂以文记之,既为自勉,亦勉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