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手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2 22:28:46
《精耕细作,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4月6日,我调整好手头的工作,参加了早已预约好的璩老师的工作室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研讨会。
初识璩老师,是她应我们学校之邀,来为我们作《幸福教师的修炼与成长》的暑期培训。让人如沐春风的微笑,真诚睿智的话语,对教育初心不改的热忱……我一下就被圈粉了。
果然,这次的网络教研干货满满,务实、高效,收获颇丰。我最大的启发是语文教学要进行文本细读,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那才能读出味道,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从参加工作以来,《记承天寺夜游》我也上过许多遍,但欣赏了余映潮老师的课例,又听了工作室众位大咖的评课议课,我对处理文本有了新的认识,也看到了自身的诸多不足。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几位名师都不约而同地为余老师的朗读设计点赞。看似随心所欲,却通过大量的朗读,留足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空白,留足了生成感悟的空白。通过师生共读,既营造了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优美意境,又由浅入深,带着学生一步步进入了文本深处。反观自己,很多时候,课堂上的朗读流于形式,或是以齐读了之,对学生的指导点拨还不够。
二、关键句入手,慢慢欣赏
一篇好文章,出彩处就是作者思想的充分体现处,慢慢品读关键句,才能品出文章的魅力。余老师抓住文中写景的句子,做学生读写的引导者,他的慢品与耐心等待学生的自主发现,非常值得我学习。
三、细节处入手,倾听细微
江老师谈的《湖心亭看雪》中的“而已”二字的理解,让我惊叹。只有贴近文本,深入文本,才能真正读懂张岱的人生感慨。如果我们老师对文本只是囫囵吞枣,或借助参考书照本宣科,缺少自我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很难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的。
期待与璩老师、与各位名师的再次相遇!
《我找回了友谊》
岁月匆匆,在不经意间,手头多了些什么,又失去了些什么。而失去的却是最宝贵的,需要我们一点、一点用心去寻找……
生活中,我喜欢看书,这是从四年级时迷上的,可从一到三年级,我虽然不爱看书,朋友却很多,自从喜欢看书,朋友就少了呢,我觉察到时,是个下午。
“桔子,去上个WC吧!”下课了,小麟兴奋地叫起来,好像上课都是在煎熬他。可我拿出书,挥挥手:“不去,你自己去!”我说完,便想起这是为了书,第几次拒绝他的?而别人也拒绝过不少。无视了小麟无奈的表情继续看书,小麟再次闷闷不乐地走了。
就这样,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手头上的书也翻到末页了。想找人说话,才想起,小麟也有四天没找我了,我去找那些曾经找过我的人说话,可他们却欲言又止。我一下子感到自己少了些什么,尽力地跑了出去,想抓住什么。突然一下子撞到了小麟,他问我书看完了吗?我点了点头。
突然,我恍然大悟,为了书,我拒绝的都是那些美好的、纯真的友谊啊!不过从那时起,我失去的友谊,也重新回到了我的身边。
《喂鸡也惊魂》
奶奶家养了一窝鸡,这天奶奶手头有事,让我去喂鸡。
我走出房间,扫视了一下鸡窝周围,心想:“到处都脏兮兮的,万一让鸡吃到脏东西怎么办?那会生病的,不行,我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我拿起笤帚,活动了一下手臂,撸起袖子,准备开始扫地。那群鸡们听到有动静,“咕咕咕”地叫了起来,我抬头一看,那些鸡都瞪着眼睛凝视着我,不,不是一般的凝视,是恨的凝视,仿佛怒气冲冲地对我说:“你怎么还不给我们喂食啊,我的肚子都咕咕叫了,是要饿死我们吗?”
我赶紧丢下笤帚跑到屋里拿米,生怕他们再用那种眼神盯着我。可是我端出装满小米的食槽后,他们又盯着我了,不过这次好像不是盯我,而是来回踱着步子,盯着食槽?那骨碌骨碌的小眼神又好像在说:“嗯,你这个小主人还算有良心,既然饭都端来了,就赶快让我们吃啊,快点儿啊,还墨迹什么!”
“哼!你们这群贪吃鬼!”我一边自言自语,一边不慌不忙地打开鸡窝门,那群鸡一瞬间像洪水一样冲了出来!我刚刚还是不慌不忙,这会儿却特别慌乱了,赶紧丢下食槽,撒腿就跑,生怕它们连我也一块吃了。我跌跌撞撞地跑出鸡栅,迅速关上鸡栅栏门,扑通扑通跳狂跳的心才算平静了一点。
再看那群鸡,一路争抢一路夺,飞的、跳地、啄的……你挤我、我挤你,互不相让,仿佛在说:“这是我的!我的!你不许我和抢,再抢信不信我啄死你?走开!走开!”谁也不让谁,争先恐后地把头扎在一起抢着吃。我一看不得了:“这样不行啊,这个食槽只能装地下一只鸡的头,他们抢来抢去,啄伤了怎么办?我应该把小米倒在地上,这样每只鸡都能吃到,就不会再抢了。”
我再次打开鸡栅们,刚想去拿食槽,没想到那群鸡刚刚还你争我夺的各自为伍,这会儿却“同仇敌忾”地咯咯叫着一起瞪向我,怒目圆睁,就像凶巴巴地问我:“干嘛?抢吃的吗?休想!”下一秒就要冲过来跟我拼命一样,妈呀,我的胆都快吓跑了,只好原路又踉踉跄跄地跑了出来。
这没想到喂个鸡,还有生命危险啊,哎哟,我的小心脏啊!
《我以我血荐高考》
1978年以后,有多少人走进高考的考场?我手头没有详细的数据,大家可以估量一下。
1978年以后,有多少人的一生因此而改变?至少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员。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一位刚刚考人大学的女孩在谈到高考时,以视死如归的口气说:“我以我血荐高考。”
《梦里花季不下雨》的作者,已就读四川某大学的两位女孩在谈到高考时,不无激愤道:“高考不死,大难不止。”
从他们不无偏激的话语中,我们嗅到的是一股浓烈的战争气息。对于我个人而言,高考的经历其实是平淡而自然的,没有太多的坎坷与艰辛。但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从整体上来看高考在整个中国教育制度中的地位与意义,我不得不说一句:
“我以我血荐高考么?并非如此?”
三年的高中生活就要结束了,终于迎来了高考。紧张是必然的。
七月一日,香港回归,我们没有任何时间去看交接仪式的现场转播。在时事政治的复习中,我们早已熟背了香港的政治地位,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这将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将极大的刺激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一转眼,几年时间过去,世界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香港上演的影片里,也还是重案组、飞虎队在叱咤风云。
此后的七天内,我们停止了一切集中复习,开始了自由活动。老师不再对我们的行动进行任何干涉,上不上课都无关紧要,此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心静如水。
我不知道学校的这种安排是以哪种理论为基础的。平常人们老是说,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我一半相信,一半怀疑。平常考试,复习的时间非常少,所以大家基本上争分夺秒地温书,不进考场不放书本。我的习惯则与此大相径庭,正式考试前一夜开始,我就不再碰任何书本。时间都是在等待中过去。几乎每一次我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但是,学校这一次竟然让我们的大脑休息六天,倒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一直拿不定主意,虽然已经模考了几次,复习了三轮,但是,总觉得还有很多问题拿不准,数学题不做更是容易手生。最终,我决定赌一把:同大家一样,什么也不做。
此时真是度日如年,再过八天半,我们就可以解放一次,而十二年寒窗的果实也将在此时成熟。但是,这八天半的分分秒秒都让人揪心,想起来都让人心痛,也有种壮烈的感觉。没事可做,我们就去打篮球,去逛街。
在街上,我忽然碰见一个幼时的好友。我们手拉着手,谈了好半天,都非常兴奋,几乎把高考抛在了脑后。我们两个人从小一块长大,上小学,上初中,一直到初中毕业。后来,他搬了家,我们也分别考到不同的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音讯。
以前我们一样高,几年时间过去,他已经高出我半头了。
因为几天后,他们中学的同学全都到我们学校参加考试,所以他们这几天就住在我们学校附近。虽然参加考试,却也只是应付差事,他打算之后去参军。
分别时,我们默默无言。时间具有如此这般的魔力,它可以使亲人变成仇人,使朋友变成路人。我们之间所曾有过的那种默契也随着时间而淡去了。高考之后,我们又将面临不同的命运,分别去往遥远而陌生的某个地方,可能此生永无再见之日。
如果人生是一段旅程,那么,高考便是其中的一座释站。
在这释站憩息的夜晚,我昏昏沉沉地,头脑中几乎一片空白。高度的兴奋折磨着我的神经,每一处声响都清晰地进人我的耳朵,仿佛是头一次发现这世界竟然充满着这些嘈杂的东西。
上了高中以后,我俨然成了一个大人,父母对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每事必问,我也因此而养起了一些奇怪的习惯。比如说,考试的间隙里喜欢痛痛快快地打一场篮球,企图消耗尽身上残存的所有的精力;考试前的早上转着学校跑一圈,借以清醒头脑,激发潜力。可是因为没有可比性,我始终无法验证这些所谓的策略的有效性。
高考的第一天,平平淡淡地过去了。走出考场后,我没有任何感觉(实际上是遭受了惨痛的失败),只是坚信即便今天发挥不佳,也可以在以后的三门考试中追回来。
我把惯用的两招全使上了,打球,跑步,反正也睡不着,活动活动筋骨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第二天,数学。
拿起试卷时我几乎借了。早上实在不应该去跑步,现在终于遭到了报应。做完选择题后,我一直看到最后一题,竟然发觉一道题都不会做。这意味着什么?难道十几年的艰辛和胜利的历史竟然在此刻终结?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了下来。我想起了我的考试准则:题一题题的做,分一分分的拿;还有我的人生准则:全力以赴(后者一直是我的理想)。从最后一题开始,我终于把所有的大题都做出来,当然,我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直到走出场时才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决定性的,因此,人生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不敢确定它会向哪个方向发展。那一刻,如果我惊惶失措,现在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最终的辉煌胜利掩盖了过程中的所有失败与挫折,几乎连我也忘记了还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时刻。
以后的儿门考试顺利地结束了,我有把握能够考上大学,如果考试系统不出大的问题的话。只是,我觉得可能会考不上北大。
走出考场的一天内,我们把所有考学的想法,都抛到了九霄云外,此时心中有的只是轻松自如。高考的这几天天一直阴沉着,却始终没有下雨,这种天气是最使人烦躁的,此时看上去却也充满生机与活力,与温风煦雨的春日一般可爱。回到宿舍,我开始收拾东西。这件工作早就应当完成。但是,考试没有结束时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便一直拖到这最后一刻。
行李非常简单,书也很少,高中几年就剩下高考需要用的一些教材和考试资料,不过儿十本书而已。我决定把它们当作废纸卖掉,三十斤,卖十五块钱。这就是倾注过无数脑力与精力的几本书,它们曾经是我的至尊宝,现在却要与它们永别。没有伤心,只有痛快,如同一瓶白酒一饮而尽之后的痛快。
提着行李,走出校园的时候,我忍不住回头凝望两眼。
三年来,我的命运与这所学校结成一体,现在却要离它而去。从明天起,我将不再属于这所学校,我不会再端坐在某一间教室里听老师讲课。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以前的座位将会属于一位不知名的小弟弟或者小妹妹,他能够想到有一个人曾经用过与他相同的一张桌子吗?也有可能,那张桌子因为我粗暴的使用而遍体鳞伤,终于无可修复,成为一堆废弃的木头,被卖给校门口炸油条的小贩。而我在某一天经过校门口时,因为觉着肚子有点饿,就买过几根油条。吃完后,感觉良好。没有其它任何感受。当我在设想着这种可能时,心中有一种呕吐的欲望,好象吃过人肉似的。
在等待成绩的那半个月里,百无聊赖的我开始思索这场刚刚经历过的战斗。从我在屋里走来走去时父母眼中理解的神色,我看出了肩上负荷的重担。从填志愿到参加高考,这一系列紧张而繁忙的事情父母都没有插手。他们希望我自己做出选择,已经十八岁的我确实应当独自承担这个责任了。他们从来没有向我表达他们心中的想法,只要我觉着好,他们都表示满意。为了避免使他们为我担心,我也从来没有把选择志愿时的烦恼与高考时的过度兴奋向他们倾诉。
半个月后,我拿到了高考成绩单。又过了二十天,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我家。很幸运,在高考这座驿站,我与我的父母共同做出了相对正确的选择。
《中国高考报告》一书中写道:“二十余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使得今天三十五至五十年龄段的社会主流骨干们,每每想起它时都有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通过高考,已经走出人生末途’的感觉。”然而,在这一代人的子女也开始走向高考战场的今天,我们为什么听到了截然相反的声音呢?
显而易见,中国人狂热,浮躁,感性,喜欢随大流。所以在他们的眼中,大路往往只有一条。即便是独木桥,也要往上挤。发展教育是一件好事,但是,速度过快,质量不高,只是在浪费资源,甚至有可能带来危害社会安全的恶果。旧的应试体制已经培养出了大批无用的所谓的人才,而且正在陷人高学历消费的误区。中等职业教育在中国正面临灭绝的危机,中国的未来也正面临着危机。
单单考虑废除高考制度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中国人必须反省自己的行为与性格,盲目的单一的目标与追求终将使我们的路越走越窄,这就使得素质教育显得尤为有效和迫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须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