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莺啼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0:19:03
《清明》
桃红李白,草绿柳青。在莺啼燕归中,在杏花春雨里,清明如期而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因万物皆洁齐,气清景明而得名,故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又因介子推的传说而使后人又为这春耕春种的时节增添了一丝人文情怀!
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无一不是先人有限生命的延续,无一不是他们作为社会建设者的见证。在举国上下追思哀悼,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今天,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收起昔日的浮躁与功利,沉淀自己,直面心灵。这既是对祖先与英烈的尊重与感恩,也是和逝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清明时节,春雨纷纷,匆匆的扫墓人迷乱凄凉,悲思愁绪。但是当我们沉浸在对已故亲人的沉痛思念中时,是否应该提醒自己珍惜眼前人,走好人生路?是否要在阴阳相隔时才悔不当初,痛恨自己没有多陪陪自己的亲人?人生中有一种遗憾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年轻人更应放慢脚步,陪着亲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当我们伫立在革命先烈的墓碑前,是否应该警醒自己将满腔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社会建设的洪流中。“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如今这样一个安定的社会中生活的人,更应牢记那些为共和国洒下热血的无名英雄们,用己之所长为这个和平年代增强综合国力。这样,才是对牺牲将士们最崇高的祭奠!
我曾经故作聪明地把这种勿忘根本,化哀思为正能量的精神称之为“清明精神”。(当然,有人会认为我是在胡诌)但蓦地发现,身边的榕树竟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玉颜年少发苍苍,榕树枝繁须亦长。”到“秀姿喜处优容所,地上生根地贺嘉。”不难发现,古人早已把它作为一种意象在诗词中吟咏。在自然界中草木皆向上生长,显出一派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模样。而榕树却在枝干向上生长的同时生出树须向下低垂,在我看来这正是以此感恩为其提供生长养分的树根。而它又把这份感恩与思念深深扎根在泥土,汇聚在枝干,努力地生长。枝干越是粗壮、高大,它所散发的树须便越长、越密。我想,这样对根的情意也许就会越深吧。
天地间,自然万物皆有灵性,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守望成长》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题记
春天悄然来临,带着羞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不正如此吗?老师就是一位辛勤的园丁,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可自己却不求回报,只是默默地付出,无怨无恨。
多少年来,老师哪一刻不是为我们而操心?哪一根白发不是为我们而生?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孟老师当天晚上从遥远的教师楼赶到宿舍,赶来时气喘吁吁。
可他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一边教导我,一边掏出电话,“你看,坏零食吃多了吧!什么病都有啦!你以后要注意一点!”
要去看病时,老师还一直唠叨着,叮嘱我一定要好起来。到了医院时,收钱台发现我校卡里没有钱,老师急忙把钱打过来。这时,一滴热泪在我眼珠子里打转。
虽然老师不是亲生父母,但算得上是我的启蒙之人呀!对于我而言,老师是威严的,除亲生父母与兄弟外,他们算得上是“亲人”了!
花瓣以它垂死枯萎的落叶作为对小树千苗的回报,大树以它高大挺拔的身躯作为对大自然培育的感恩之礼,小草以它青绿色的勃勃生机感谢大自然。而老师,您就是我心中的大自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文学重在意境》
杨慎虽针对《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千里”进行批评,认为以“十里”代“千里”才切合实际;何文焕又为杜牧摆好,主张诗应重在“诗之意”,不可囿于“专指”。
作诗或其他艺术作品应重在意境,我以为。 古今中外,重在意境为不少作家、评论家所认同。“白发三千丈”,李白果有如此趋时的发型?如若不重意境,毕加索的抽象画亦未免游离现实甚远;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更要因为当时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而被弃于废纸篓。
因此,杨慎过于注重现实是偏颇的。 盖因为,文学艺术这东西,其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作者情感的,只要能表达得透彻,抒发得淋漓,夸张一点,浪漫一点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