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多角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1:24:25
《想象多角度构思立意作文》
想象多角度构思立意作文
教学设计
学情教情目标
1,学生具有定势思维的习惯,本节作文教学的目标在于,以多角度构思立意训练,开启创造闸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品质和能力。
2,千篇一律,千文一面是当前学生作文的普遍现象,进行多角度构思立意,以求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基础上,打开思路,拓宽主题,立意出新,乃是本节教学的又一目标。
3,高一语文新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编如何教,如何把抽象的书本理论变成生动的学习活动,如何将想、说、写和谐结合,乃是本节教学的目标之三。
策略教法学法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理为主轴,练为主线。以情驭教,以情传道,以情动人。理论讲解,撷精提要,力求生动;构思立意,巧导多练,思说结合;媒体应用,CAI课件,辅助恰当。
内容方法流程
(一)导入:(教师朗诵)“生活多么广阔,生活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何其芳诗句)说得好啊,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生活无处不是宝藏,它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释题:(理论回眸)
多角度构思立意:即下笔前从多个侧面、多种层次进行思考,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安排情节结构,确定表现形式。苏轼对庐山面貌的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达.芬奇画蛋的体会:“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这种观察,便是一种多角度的。
求新:避俗就新。即避开雷同的思路,求得新思路;推陈出新。即除去陈旧的形象,创造新颖的形象。
(三)构思立意训练
1出示题目:根须赋
2交代要领
观察感受寻找特点联系生活人生确立中心
3投影示意图
4学生构思立意(全班讨论:摆擂台)
5教师综合归纳(课件板书投影)
[角度一]根须与树干、枝叶的关系
[构思]根须埋身地下,默默地为茎、叶、花、果提供养分。据此,盛赞默默无闻、
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
[立意]描绘供养大树的根须,赞颂默默的奉献精神
[角度二]须根、侧根与主根的关系
[构思]根须能抓住大地,擎住枝繁叶茂的大树。它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那众多的侧根和无数的须根都紧紧地围绕着主根,盘根错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根的网络。据此,挥宏议论,阐发我们国家要强大,民族要振兴,十三亿人民必须紧紧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共创“四化”宏图的道理。
[立意]描绘盘根错节的'根须,赞颂团结向心精神。
[角度三]根须的力量成因
[构思]根须之所以强大有力,擎起参天大树,还由于它不断地向地的深层进军,根子深,则树干直、枝叶茂。据此,我们可以领悟: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为
祖国人民服务,必须努力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立意]描绘扎根地底的根须,抒写夯实基础,服务祖国人民的志向
[角度四]根须的生命需求
[构思]根须要繁茂,要粗壮结实,要获取充足的养料和水分,就必须向纵深延展,钻土破石,不畏艰难。这种“钻劲”和“挤劲”,这种“拼命”精神,不正是我们搞好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吗?
[立意]描绘钻土破石的根须,赞颂“钻劲”、“挤劲”和“拼劲”
[角度五]根须对土地的依赖
[构思]根须由于吮吸了大地母亲的“乳汁”才变得粗壮结实,才能承担起支撑大树的重任。据此,阐发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祖国和人民的哺育的道理,抒写热爱和忠于祖国人民的深情
[立意]描绘依赖大地的根须,抒写感激人民、报效祖国的情怀
[角度六]根须对土地的奉献
[构思]土地的最大悲哀在于流失和干裂。而根须伸出了无数的坚强手臂,抓住泥土,保住水分,紧紧拥抱和护卫着大地“母亲”。根须不就是大地母亲的忠实的儿子吗?据此,可以讴歌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事迹和情操。
[立意]描绘护卫土地的根须,讴歌爱国主义者的动人业绩和崇高情操。
[角度七]树叶与根须的关系
[构思]根须好比祖国,海外游子好比树叶,落叶要归根。无数海外侨胞,他们热爱祖国,眷念故乡,日夜盼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据此,可以抒写海外游子的爱国情怀。
[立意]描绘落叶归根,抒写天涯游子的爱国情怀。
6思维的聚合
多角度立意不是目的,我们还要善于从多个角度中,经过比较,权衡,最后抉择一个最佳角度。其标准是:新颖,深刻,熟悉。这个思维的过程,就是聚合思维。
(四)写作训练
请你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构思立意,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要求:
1状物:具体、形象、生动;抒怀言志:真挚、深刻。
2角度不限,题材不限。
3时间25分钟,快速成篇。
(五)作文评议
1选择不同角度的文章3-5篇,由作者朗诵
2要求学生写出意见,评出等级,发表看法;教师补充归纳。
(六)结课
【想象多角度构思立意作文】
《多角度写景作文》
多角度写景作文
作文上要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的刻画,要有真情实感。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多角度写景作文 ,欢迎阅读。
1家乡的中心广场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西江河畔,中心广场位于我们县城的中心地带,是人们运动、娱乐的休闲场所。
走进广场的正前方,首先映入眼幕的是一排排棕榈树和大榕树。踏进广场引道,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长方形的喷水池,池底铺有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水池里有相互交错的水管,喷水管喷水时,喷出的水是左右对射的,我们走过去,就像穿过拱形的水帘,水珠落在水池里,发出有节奏的“沙沙沙”的声音,清脆动听极了。水池两边还有花坛和绿茵茵的草地呢!
穿过水池再往前走,就到了广场最开阔的地方——中间有大圆盘似的喷泉区,那些喷水管和彩灯都是埋在地下的,地面上只能看见一圈圈圆形排列的小孔。白天人们在这里跳舞、打太极……每当夜幕降临,喷泉区的`小孔喷水时,那水柱射上空中,相互交错着,此起彼落,在彩灯的确映照下,晶莹透亮,五颜六色,像节日的礼花,洒落人间,又像一幅大彩帘,美丽极壮观极了!
围绕广场这喷泉区,有两排弧形牌坊,高大宏伟,像广场的守护神,牌坊后面有一个椭圆形的湖,湖中央有一条小桥,把湖分成两半,湖周围有很多茂密的树木,树木下有鹅卵石铺成的小路,还有石凳石桌,环境幽静,是人们打牌,下棋的休闲区。
这就是我们家乡美丽的中心广场,这里的草地、树木、喷泉,湖水,是多么惹人喜爱!我爱我家乡美丽的中心广场,更爱创造了这美丽的中心广场的家乡人民!
2回忆秋天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妹妹正在愁眉苦脸地背着《山行》。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节枫林的美景。听着妹妹的诵读,我不由想起在故乡度过的愉快秋天。
美国纽约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的家乡。秋天的时候我们经常去郊游,每次经过高速公路的时候,我都会开着窗,就为了看清楚道边的美丽树林。秋天这个大画家
把原本郁郁葱葱的树林点上了五颜六色,变成一幅炫目的油画,像是两道壮丽的彩虹平铺在路的两旁,又像是一条五彩斑斓的地毯,带给人们无尽的温暖。
秋天的校园是我们的游乐场。一叶知秋,“纷纷坠叶飘香砌”,我们最爱的游戏就是“扑树叶”了。我们用手聚拢尽量多的树叶,把它们堆成一个小山。之后我们
就快跑几步进行冲刺,然后使劲一蹬,高高地跃起,从空中俯冲,猛地栽进枯树叶中。树叶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原本高高堆起的小山坡顿时稀里哗啦地坍塌
了。大家都拍着手高声欢呼。然后再重新堆起,这个单调的游戏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回到中国,北京成了我第二个家乡。我在秋天最爱的活动就是摘苹果。一进果园,眼前就是一片绿,绿里点缀着许多小红点,原来是苹果,像一个个小灯笼悬挂在树枝上。站在树下,我仿佛就能闻到苹果甜蜜的香味。看着那些沾满露珠的苹果,我垂涎欲滴。每次采摘我们都是满载而归。
在美国的时候万圣节和感恩节都是我们很喜欢的节日,而在中国我最爱中秋。中秋节是人月两圆的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年中秋我们都会替外婆庆祝生日,吃月饼和蛋糕。
我爱秋天,尤爱家乡的秋。
3我喜欢秋天
当空气中夏的浮躁气息渐渐弥散,街上女人色彩艳丽的衣服变成驼黄色系时――我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秋的来临。秋和春不一样,她几乎是一下子就翩然而至的,让人们猝不及防地在棉麻的夏衣上罩上一层秋衫。
秋的到来,或许就是一阵不期而来的凉风,甚至是地上一片微微泛黄的树叶。
秋天的天空是可以直接从颜料管中撤出的钴蓝,抹在画布上,再添上几笔错落有致的芦苇,倒影的河水,就是自然的风景画。晚秋是最适合画山水的时候,当华美的叶子差不多落尽,露出生命清晰的脉络,于是用枯笔稍稍勾勒出她的生长方向,秋意也随之在笔尖流淌。
秋天还有一样很入画的东西――菊花。她开得蓬勃而大气,涌动着无穷的生命力,充满丰盈之美。野菊花更别有一番风致,雪白的花瓣托着金黄色的花芯,一簇簇迎风飘摇着。山里人家会收好野菊花,焙干制成菊花茶。于是就有了玻璃杯里上下漂浮的菊花茶,泡开的花瓣近乎透明,花香缓缓升腾起,萦绕着,布满了整个小屋。这时抿一小口,再吐一口气,你会觉得边呼吸都染着菊花香了。
秋天的声音是需要谛听的,它是一首温情的和弦。乡间的音乐在旷远的田野上萦绕,蛙儿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谷粒一颗颗饱满地坠落在土地上,泛起金色的涟漪。秋风起来了,沙沙地在吟唱,温柔地拂过。等到了秋雨敲打芭蕉的黄昏,点一盏橘黄的小灯,再摊上一叠素纸,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是秋日里难寻的浪漫。
秋天里还可以剥蟹煮酒呢。十月的螃蟹最鲜美。煮上一锅刚从河里捉来的蟹,在细细斩好姜末,制成姜米醋,家人就围坐在一起,蘸醋吃蟹,日子过得舒缓而惬意。灵巧的主妇还会做蟹黄汤包,蟹粉狮子头,蟹粉豆腐羹,让走出水乡的女儿都比别处的润泽许多。
【多角度写景作文】
《要从多角度看问题》
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像硬币一样,问题具有两面性,它并不是一眼就能看破,一下就能了解的。所以,我们在观察问题时,要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方可更容易的解决问题。
从多角度看问题,能够将问题认识的更全面。有几个盲人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子,于是有人给他们牵来了一头大象。几个盲人便伸手去摸,每个人摸的位置不同,所认识的大象也都不同。对待问题也是这样,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不会有非常正确的认识,也就没办法很好的解决。盲人们们再从头到尾摸了一遍大象,都知道了大象真实的样子。对待问题,也要像盲人摸象一样,从头到尾,多方面的去观察,方能更好地处理。
中国古代的医术就已经相当发达了,人们对人体进行全面的观察,发现了人体的众多穴位。人们能够通过对穴位的针灸,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穴位这一项伟大的科学至今人们都没办法更好的去解释,西方医学对人体进行多次解剖,也没能发现人体上的穴位。古代人民之所以发现穴位所在,是他们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得来的成果。他们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观察人体,才能做出针灸学这一伟大的科学。
不能多角度地正确地认识问题,也就没办法正确地解决问题。有一只小鸟问老鸟,森林在哪儿。老鸟回答说,这儿不就是森林吗?小鸟却回答,我周围都是树,哪儿有什么森林。于是小鸟便又飞走,寻找森林去了。小鸟寻找森林中,没有正确认识到森林的模样,也无法真正寻找到它所要找的森林。对待问题时,没有正确的认识问题,从多方面理性地思考,也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在面对丢马的事情时,认识到了问题的多面性,带来了一系列的福与祸。所以,面对问题的时候,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切不可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要全面地、理性地思考问题。面对问题,摆正自己的心态,冷静思考,谨慎处理,方可更好地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需要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需要正确的解释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摆正自己的心态,用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挑战。
《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作文600字》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不同的人在解决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没错,可为什么这少数人就会掌握真理呢?是因为这少数人具有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就像比萨斜塔上的伽利略一样。当时社会上一致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快慢与其质量成正比”的理论,而伽利略却与众不同,认为“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高度落下时会同时落地”。最终,他在比萨斜塔上向世人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铸就了不朽的辉煌。如果没有伽利略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质疑问题的思维,又怎么会有今天物理学的成就呢?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众所周知,爱迪生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的很多发明都大大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电灯泡便是他的发明之一。为了发明电灯泡,他想了几百种设计方案,换了八千多种灯丝的材料,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发明出了钨丝电灯泡。如果没有爱迪生不懈努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没有他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今天的我们又怎样能生活在一片光明中呢?
生活中亦是如此。假如我们要从甲地出发到乙地,但道路维修,无法通行。那要怎么才能到达目的地呢?很简单,陆路不通,我们可以从空路或水路到达目的地呀!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会愚蠢地一条路走到黑,不会融会贯通。也许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就会更直接得摘到成功的果实。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要学会善于思考问题,更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你会领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多角度看雪》
今天是大年初一,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知通过什么载体强行闯进了我的梦境,将我从美梦中拉了出来,瞥一眼闹钟,伸个懒腰,于是,我的一天开始了。
拉开窗帘,我简直要惊喜地叫出来—下雪了!
一片片雪花以最优美的舞姿盘旋着从天而降,她们飞过我的窗户,开心地向我问候:“新年好啊!”
雪是寒冷的。白雪纷纷扬扬地从空中洒下,也带来了一群隐形的伙伴。这些小伙伴对雪来说很重要呢,它们可以说是雪的保镖,没有它们,雪会很快融化——它们的名字叫“寒冷”。于是雪花落在你的衣服上、头发上、脸蛋上、鼻尖上,给你带来丝丝寒意,那是“寒冷”这个顽皮的家伙从你的体内找出能量和它们一起玩耍呢。
雪又是温暖的。看吧,在热闹的鞭炮声中,一团团烟雾便蒸腾着向上、向四周扩散开去,雪花和烟雾相互交织着,这烟雾为雪花制造了很好的舞台效果,也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揉入了雪花。在这个充满爱的节日里,雪花也同样温暖。
雪是柔软的。就像蓬松的橡皮泥,也像是六十摄氏度时的奶糖,很软,落下脚去,便听见她“嘎吱嘎吱”地歌唱,并柔柔地包围住你的鞋子,似乎在挽留自己的听众。
雪又是坚硬的。经无数次的踩踏和汽车的碾轧后,雪逐渐变得紧实,也许和人在经历无数次挫折的洗礼后变得坚强是一个道理吧。
雪是什么形状的?
这个问题其实由你决定啦,雪球、雪人、雪堡……都靠我们自己创造,对吧?
我们常常把雪作为冬天的象征,因为雪带来寒冷。其实雪何尝不是春天的精灵?雪—Snow,不就是“spring nears our word”——“春天靠拢我们的世界”吗?
雪其实是春天的面具,在面具下,春天正悄悄发芽,准备给我们一个惊喜呢!
《以路为话题的作文指导》
一、指导学生准确审题
二、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 教学设想:
1、什么是话题作文呢?
2、话题作文应如何审题、立意?
这节作文课以一道作文题为例,指学生正确审题,让学生学会抓准题目中关键的词语,从而把握题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学会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和立意。 媒体使用:投影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踏过多少的路?有谁会为此而计算过?有人数过天上的星星,而成为了一位令人仰慕的天文学家,而又有谁会为了这条条时刻为人们服务的路做过研究呢? 放眼望去,有无数条纵横交错的路展现眼前,或笔直,或曲折;或宽广,或狭窄。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都在为人们默默地服务着。 到底什么是话题作文呢?我们要从“话题”说起。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源头,如:某句名言、某个故事、某则新闻、某项成果、某部电视剧等,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话题”来引发人们的联想、引发人们议论,也就是引发人们心中想说的话。可见,由某个设想好的“话题”所引出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这个“话题”就是作文所要谈及的内容范围。也可以这样理解:话题好比一个圆的圆心,从圆心到圆周上的任何一点连起来的线都可视为一个话题作文的写作角度。可见,话题作文内容是很宽泛的,再加上体裁不限,自由度就更大了。
[设计说明]从“话题”这个概念入手,通过解释概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话题”及“话题作文”,再运用打比方,使学生了解到话题作文的特点:内容宽泛,自由度大。 ㈡展示这节课作文的题目
[投影2]作文题: 路,我们每个人生来就要面对的,即使你没有脚,你同样在路上,人生不就是一条路吗,路边有这样的风景,在十字路口,就是我们的选择,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人生。作为学生,一次次考试,就是路上的一处卡,有的人能过去,有的人过不去,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有上路的思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有的人爱走直路,认为那是捷径;而有偏爱走弯路,认为那是延续。不管我们用何种方式,我们每天都在走路,留恋路上的风景也好,犹豫在十字路口也好,一往无前也好,被阻挡前行的脚步也好,这都是路,带给我们的体验和感受。
请以“路”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文体题材不限,字数在500字—800以内。 ㈢指导学生审题 抓住题目关键词语,明确下列问题(边提问边板书) 话题:“路” (写作对象) 内容:与“路”有关的内容都可以 (范围) 体裁:不限,除诗歌外
《记叙文的多角度写法》
1 主观角度与客观角度
文章由作者或文中某一人物直接出面,以当事人(亲历者和目睹者)“我”的身份和口吻来叙述描写,所写内容明显标示出是由作者或文中某一人物(统名之为“我”)观察、经历、感受所得;在写出的内容中,有强烈的主观感受成分,我们将这样的叙述和描写称为主观角度。如《一面》中作者对鲁迅的描写以及对整个买书过程的叙述,就充满了主体切身感受的情味。再如鲁彦的《听潮》,文中对潮的拟人、夸张描写,把作者的主观感受写到某种极致。这都是主观角度的特点。
文中没有作者或某个人物以“我”的身份和口吻出面叙述,作者(或某个“我”)作为局外人隐身事外,只把客观世界、人物内心活动等客观地、原原本本地摆在读者面前,我们将这样的叙述和描写称为客观角度。如《同志的信任》、《任弼时同志二三事》等就都是这样的角度。
由此看来,主观角度与客观角度与人称有关。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表现为一种主观角度,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则表现为一种客观角度。
2 正面角度与侧面角度
所谓正面角度,即对表现对象,由作者或某个人物“我”作直接的叙述描写。如《雨中》、《温馨的风》等。所谓侧面角度,则指对表现对象作各种间接的叙述或描写,包括通过别人之口转述、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和通过各种对比因素来谊染等。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通过“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而写战七们牺牲后的各种姿势等,就是一种侧而角度的描述.《夜走灵官峡》中通过对工地的描写,以及小成渝的语言.写小成渝的爸爸妈妈.就是一种侧而角度的人物描写。
3.凝聚角度与散射角度
所谓凝聚角度.指作者把着眼点集中在表现对象的某一个方面来着力加以渲染、强调;或通过对于某一个典型材料的渲染、强调和深入开掘.来表现某一对象。它使作者的日光、笔触和用力方向集巾,有助于写出深度和力度;而且有助于即小见大.举一反三.以点带而.即做到表达上的凝炼.如《一件珍贵的衬衫》集中困绕衬衫的叙写,反映周总理的伟大品格;《枣核》集中从种枣树这件事,表现海外游客的民族感情等。
所谓散射角度,指文章在反映生活.表现人或事物时,作者的着眼点不固定于一处、一方面,而是在多处、多个方面游动变换.通过多项材料的使用和开掘表现某二对象。这种角度显得视野开阔.文章内容可得到充分拓展.某种事物或某个对象可得到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表现。如《记一辆纺车》.文题员只提到纺车,但实际上作者的视野却不限一于此,而是写到纺线活动的起因、成果,人们对自己衣着的爱借,纺线的方法和技术.技术改革,竞赛活动,受到的教育等等。视线呈散射状,从而表现了大生产运动的若干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