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观角度与客观角度
文章由作者或文中某一人物直接出面,以当事人(亲历者和目睹者)“我”的身份和口吻来叙述描写,所写内容明显标示出是由作者或文中某一人物(统名之为“我”)观察、经历、感受所得;在写出的内容中,有强烈的主观感受成分,我们将这样的叙述和描写称为主观角度。如《一面》中作者对鲁迅的描写以及对整个买书过程的叙述,就充满了主体切身感受的情味。再如鲁彦的《听潮》,文中对潮的拟人、夸张描写,把作者的主观感受写到某种极致。这都是主观角度的特点。
文中没有作者或某个人物以“我”的身份和口吻出面叙述,作者(或某个“我”)作为局外人隐身事外,只把客观世界、人物内心活动等客观地、原原本本地摆在读者面前,我们将这样的叙述和描写称为客观角度。如《同志的信任》、《任弼时同志二三事》等就都是这样的角度。
由此看来,主观角度与客观角度与人称有关。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表现为一种主观角度,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则表现为一种客观角度。
2 正面角度与侧面角度
所谓正面角度,即对表现对象,由作者或某个人物“我”作直接的叙述描写。如《雨中》、《温馨的风》等。所谓侧面角度,则指对表现对象作各种间接的叙述或描写,包括通过别人之口转述、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和通过各种对比因素来谊染等。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通过“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而写战七们牺牲后的各种姿势等,就是一种侧而角度的描述.《夜走灵官峡》中通过对工地的描写,以及小成渝的语言.写小成渝的爸爸妈妈.就是一种侧而角度的人物描写。
3.凝聚角度与散射角度
所谓凝聚角度.指作者把着眼点集中在表现对象的某一个方面来着力加以渲染、强调;或通过对于某一个典型材料的渲染、强调和深入开掘.来表现某一对象。它使作者的日光、笔触和用力方向集巾,有助于写出深度和力度;而且有助于即小见大.举一反三.以点带而.即做到表达上的凝炼.如《一件珍贵的衬衫》集中困绕衬衫的叙写,反映周总理的伟大品格;《枣核》集中从种枣树这件事,表现海外游客的民族感情等。
所谓散射角度,指文章在反映生活.表现人或事物时,作者的着眼点不固定于一处、一方面,而是在多处、多个方面游动变换.通过多项材料的使用和开掘表现某二对象。这种角度显得视野开阔.文章内容可得到充分拓展.某种事物或某个对象可得到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表现。如《记一辆纺车》.文题员只提到纺车,但实际上作者的视野却不限一于此,而是写到纺线活动的起因、成果,人们对自己衣着的爱借,纺线的方法和技术.技术改革,竞赛活动,受到的教育等等。视线呈散射状,从而表现了大生产运动的若干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