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战国时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28 15:54:33
《鸡口牛后的典故》
战国时代的后期,秦国最强,它企图兼并各国,完成整个统一的局面。当时的政治家们,有的主张“连横”,就是以秦国为首,把各国联合而为一体,有的主张“合纵”,就是秦国以外的各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桊国。前者以张仪为代表,后者以苏秦为代表。例如张仪劝韩国倒向秦国,说什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而苏秦则劝韩国千万别上秦国的当。《战国策• 韩策》载,苏秦对韩王说:“韩国领土广大,地势险要.又有勇敢善战的军队,为什么要向秦国低头呢?韩国如果表示屈服,秦国一定首先要求把宜阳、成皋等地方划给它。今年给了它这些地方,它明年又会有新的要求,韩国的地方有限,而它的贪欲却是没有止境的,您怎么也满足不了它。俗语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您要跟秦国合作,那就是做了牛后了,我真替您堂堂韩王感到难为情啊! ”韩王听了,又气又急,大叫道:“对,我死也不能向秦国屈服! ”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宁做鸡嘴巴,不做牛屁股。鸡嘴巴虽小,能独立自主,吃进东西;牛屁股虽大,不能自由行动,只会拉屎。比喻宁可在小范围内自主,而不愿在大范围内听命于人。苏秦向韩王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宁可作一个自由,独立的小国,不要当大国的附庸。(“无为牛后”的“无”字可写作“毋”或“勿”。)
这句成语也可简作“鸡口牛后”。
但是有人(例如后汉延笃的《战国策音义》)说,这句成语应作“鸡尸牛从”。尸是主,从是跑随者;鸡尸是鸡群中为首的鸡头领,牛从是牛群中跑随老牛的小牛犊;鸡尸虽小,总是个头领,牛从虽比鸡大,只能跟在别的牛后面走,所以叫做“宁为鸡尸,无为牛从”。只因“尸”字错写为 “口”,“从”(從)“后”(後)二字又因相似而误,就成了 “鸡口牛后” 了。隋朝颜之推所撰《颜氏家训•书证》曾引述了延笃的这个说法。《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的注文中,就是写作“鸡尸牛从”的
不过,这句成语,说“鸡口牛后”的还是多数。现在更没有人说“鸡尸牛从”这样的话了。
《狐死首丘的典故》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因遭人嫉妒、 谗害,又得不到楚王的信任,并被放逐。在被放逐后的困苦生活中,他写下了许多热情 的、反映人民愿望和表现了坚强斗志的诗篇,如《离骚》、 《九歌》、《九章》等。
《九章》中有一首题为《哀郢》。(郢〔yǐng〕,当时楚国的国都。)诗的最末两句是: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鸟儿飞出去以后.仍然要回到它生长和栖息的老家;狐狸死在洞外的时候,它的头还要遥对着它所住的山丘。这是形容离国离家的人对祖国和家乡怀念不忘的心情。《淮南子•说林训》说:“鸟飞返乡,兔走旧窟,狐死首丘。”都是同样的意思。也有人说作 “越鸟南柄,狐死首丘”。越,指越国,在古代我国南方。南方的鸟飞到了北方,栖息时,也要栖息在向南的树枝上,叫做“越鸟南栖” 。古诗: “胡马依北风,越鸟染南枝。”也是比喻不忘故乡的意思。(胡,泛指我国北方各民族及其地区。)
“狐死首丘”这句话,很早就有了。《礼记•櫝弓》就 说:“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唐孔颖达注:“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 竟犹向此丘:”因此,人死外地,运葬故乡,就叫做“归正首丘”。
《后汉书•班超传》: “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又《后汉书•寇荣传》:“不胜狐死首丘之情 ”
《黑白颠倒的典故》
这句成语,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诗人屈原的《九章•怀沙》。
屈原这篇诗中,有这样几句: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凰在鉸〔nú〕兮,鸡鹜〔wū〕翔舞。
大意是*白的变成了黑的,上面颠倒为下面;凤凰被关在笼子里,反而想叫鸡鸭飞向高空。这是屈原对楚国朝政昏暗、不辨忠奸的悲愤和感慨。
晋朝傅咸的《青蝇賦》,把青蝇比作卑鄙无耻的人。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既反白而为黑,恒怀蛆以自盈。” 所谓“反白为黑”或“变白为黑”,就是成语“黑白颠倒”或“颠倒黑白”的初期句式,形容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的意思,与“混淆黑白”的意思相同。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七回:“他终曰终夜,只足躺在烟铺上,公事大小,一概不问,任着幕宾胥吏,颠倒黑白。”
《汉书•楚元王传》有“贤不肖混淆,白黑不分,邪正杂揉,忠谗并进”等语。“白黑不分”也可说作“黑白不分”,或作“皂白不分”。(皂〔zào〕,黑色。《旧唐书• 裴寂传》: “皂白须分”。)都形容不分好坏、不明是非。与“颠倒是非”的意思相仿。
相反,如果是非明确,毫不含糊,就叫做“黑白分明”。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汉书•薛宣传》还有“白黑分明”的说法。
“黑白分明”也形容白纸上的书画墨迹淸晰或其他事物之黑白二色对比鲜明者。鲁迅《花边文学•奇怪(三)》:“穆时英先生的《墨绿衫的小姐》里,有三幅插画,有些像麦绥莱勒的手笔,黑白分明。”
《语文中外文学战国时代常识》
语文中外文学战国时代必备常识
1、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儿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2、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
3、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4、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5、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着作。
6、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着作。
7、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8、《故国策》,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语文中外文学战国时代必备常识】
《擢发难数的成语故事、意思》
范雎〔jū〕战国时代的魏国人。有一次,魏国派“中大夫”须贾到齐国去访问,范雎当随员。
他们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齐襄王迟迟不接见须贾,却因仰慕范雎的辩才,先给范雎送去金钱和礼物。他没有收下,但是已经引起了须贾的疑心,以为他泄漏什么机密给齐国了。
回国后,须贾把这件事报告了魏国的国相魏齐。魏齐就叫人把范雎狠狠地打了一顿,看看差不多死了,就用席子把他卷着扔了。其实范雎并没有死,他改名张禄,设法逃到秦国。后来,他又取得了秦昭王的信任,当了秦国的国相。
后来,秦国要发兵进攻魏国,魏国很害怕,就派须贾到秦国去谈判,企图缓和局势。须贾到了秦国,才知秦相张禄原来就是范雎,慌得连忙爬进秦相府去,肉袒请罪。范睢当时责问须贾道: “你知道你的罪状有多少吗?”须贾连连磕头,说我知道。即使拔下我全部头发作筹码来清点我的罪状,也数不完啊!”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了须贾的这句话,原文是:“擢〔zhuó〕贾之发,以数贾之罪,尚未足也。”从这里,于是产生了成语“擢发难数”,形容罪人所作恶亊太多,无法计数。(擢,是“拔”的意思。)
宋苏轼《到惠州谢表》:“方尚口乃穷之时,盖擢发莫数其罪。”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 “反恣胸臆,擅作威福,可死之罪,擢发难数。”
《鹬蚌相争的成语故事、意思》

战国时代,秦国最强,常常仗着优势,侵略别国。其他各国也常常互相征伐。
《战国策•燕策》载,有一次,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当说客,到赵国去劝阻出兵。苏代见了赵惠王,讲了一个故事: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pù〕,而鹬〔yù〕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人得而并擒之。
故事的大意是说:这次我到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两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水鸟说:“不打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再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的。”蚌也对水鸟说:“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再拔不出去,你也就会活不成了。”双方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这时,一个捕鱼的人走来看见了,就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一起捉了去。
苏代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严肃地接着说:“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这个故事,就叫做“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或“渔翁得利” )。
“鹬蚌相争”或“鹬蚌相持”,作为一句成语,意思是说:相争的双方都得不到什么好处,而徒然让第三者得了便宜。
凡是从别人辛苦经营中轻易取得利益,就叫“从中渔利”或“坐收渔利”。
《事半功倍的故事及寓意》

孟子,名辑,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和政论家。当时,各国间战争不息,人民不堪忍受暴虐政治的统治,迫切要求解放。因此孟子认为,这个时候,象齐国这样的大国,如能推行王道、实施仁政,以统一天下,比起周文王时代来要容易得多。
据《孟子•公孙丑》载,孟子对他的学生公孙丑说:
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老百姓受暴虐政治的折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严重。饥饿的人只要有吃的就行,口渴的人只要有喝的就好,不会有过髙的要求。孔子说过,“德政要推行起来,比邮驿传递文书命令还要快。”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如果实行仁政,那么老百姓的髙兴,就会象被颠倒吊起的人遇到了解救一般。所以,若要统一天下而能既省亊又有效,只有目前是最好的时机。
孟子的这段话,有三句后来成了成语: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比喻遇到严重困难的人,只求解决问题,即使条件差些,也容易满足,愿意将就。这句成语,也可以说作“饥者易食,渴者易饮。”《孟子•尽心》载有孟子说的另一句话:“饥者甘食,渴者甘饮。”也是这个意思。
“解倒悬”,即“解民倒悬”。比喻把受苦受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原意是:事情.只要做古人所做的一半,而所得的功效却可以比古人髙出一倍甚至数倍。后来,凡是工作省而效率高,就叫“事半功倍”;反之,如果费工多而收效微,就叫做“事倍功半”。《礼记•学记》也有类似的一句话,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省事而成绩很大;不会学习的人,老师费尽心力也难于见效。)”
《驯养斗鸡的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盛行斗鸡。举国上下不乏斗鸡爱好者。其中最酷爱此项活动的莫过于齐王。王宫内养了不少斗鸡,他为了取得胜利,专门派人到纪国雇请出生于驯养斗鸡世家的纪渻(sheng)子。
纪渻子是驯养斗鸡的高手,有一套祖传的方法,齐王是斗鸡迷,把纪渻子雇来10天后便召见他,询问斗鸡的搏斗功夫驯出来没有。
纪渻子禀告齐王说:“还没有。它近期表现为内心空虚而神态高傲,模样盛气凌人。”齐王知道这种精神状态是浮躁的表现。还没到火候。
又过了10天,齐王心里憋得不耐烦了,传旨纪渻子汇报驯养情况。谁知纪渻子说仍没驯成熟。眼下斗鸡听到其他鸡的啼声,看到鸡的影子仅只有反应。他劝齐王再等段时间,如果急于求成,会前功尽弃。
齐王听了他的劝,又熬过了10天,不见驯鸡的消息,心中十分窝火,派人把纪渻子抓进宫殿。不等齐王发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驯养已到关键阶段,斗鸡目前的目光过于敏锐,虽有斗志,但心中充满着傲气和怒气……”齐王打断他的汇报,问他现在能不能参战。
纪渻子果断地否定说:“不行!”
齐王发怒地喝道:“我宰了你,我不能再等待了!”
“大王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同意去参战,斗鸡此时参斗,难操胜券。”
听纪渻子如此回答,齐王认为驯养师是个诚实而又勇敢的人,遂收回成令,让他继续驯养。
纪渻子走后,齐王在期盼中又苦苦的熬了10天。齐王不等纪渻子进宫,带领一班随从径直到驯养场。此次齐王作好了要么交斗鸡,要么交人头的决定。
在鸡场,纪渻子迎见齐王:“差不多了!”
皇上听毕问他:“可以参斗?”
“完全可以。”纪渻子肯定地回答,“现今斗鸡虽遇挑战者向它鸣叫,仍神色自若,视而无见,毫无反应。看上去像一只木鸡。”
齐王转怒为喜,亲自看见斗鸡,只见它昂首挺胸,精神安定专一,不惊不动。连连叫绝:“好鸡,好鸡!”喜不自胜。他令人把挑战鸡引到斗鸡面前,这些鸡一看见纪渻子驯养的斗鸡望而却步,腿都吓软了,转身便逃。胆大的与它斗不了几个回合,纷纷狼狈逃窜。
真正有本领和才能者,都能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驯养斗鸡的大师重视精神品质的修炼,反映出他的德才观。这个寓言启示人们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大器。
《驯养斗鸡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盛行斗鸡。举国上下不乏斗鸡爱好者。其中最酷爱此项活动的莫过于齐王。王宫内养了不少斗鸡,他为了取得胜利,专门派人到纪国雇请出生于驯养斗鸡世家的纪渻(sheng)子。
纪渻子是驯养斗鸡的高手,有一套祖传的方法,齐王是斗鸡迷,把纪渻子雇来10天后便召见他,询问斗鸡的搏斗功夫驯出来没有。
纪渻子禀告齐王说:“还没有。它近期表现为内心空虚而神态高傲,模样盛气凌人。”齐王知道这种精神状态是浮躁的表现。还没到火候。
又过了10天,齐王心里憋得不耐烦了,传旨纪渻子汇报驯养情况。谁知纪渻子说仍没驯成熟。眼下斗鸡听到其他鸡的啼声,看到鸡的影子仅只有反应。他劝齐王再等段时间,如果急于求成,会前功尽弃。
齐王听了他的劝,又熬过了10天,不见驯鸡的消息,心中十分窝火,派人把纪渻子抓进宫殿。不等齐王发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驯养已到关键阶段,斗鸡目前的目光过于敏锐,虽有斗志,但心中充满着傲气和怒气……”齐王打断他的汇报,问他现在能不能参战。
纪渻子果断地否定说:“不行!”
齐王发怒地喝道:“我宰了你,我不能再等待了!”
“大王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同意去参战,斗鸡此时参斗,难操胜券。”
听纪渻子如此回答,齐王认为驯养师是个诚实而又勇敢的人,遂收回成令,让他继续驯养。
纪渻子走后,齐王在期盼中又苦苦的熬了10天。齐王不等纪渻子进宫,带领一班随从径直到驯养场。此次齐王作好了要么交斗鸡,要么交人头的决定。
在鸡场,纪渻子迎见齐王:“差不多了!”
皇上听毕问他:“可以参斗?”
“完全可以。”纪渻子肯定地回答,“现今斗鸡虽遇挑战者向它鸣叫,仍神色自若,视而无见,毫无反应。看上去像一只木鸡。”
齐王转怒为喜,亲自看见斗鸡,只见它昂首挺胸,精神安定专一,不惊不动。连连叫绝:“好鸡,好鸡!”喜不自胜。他令人把挑战鸡引到斗鸡面前,这些鸡一看见纪渻子驯养的斗鸡望而却步,腿都吓软了,转身便逃。胆大的与它斗不了几个回合,纷纷狼狈逃窜。
真正有本领和才能者,都能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驯养斗鸡的大师重视精神品质的修炼,反映出他的德才观。这个寓言启示人们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大器。
《屈原遭受流放》
流放背景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
因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秦国的间谍把这一情况,报告秦王,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碍着六国联盟,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
秦王大喜,准备了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向楚国出发。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屈原说:“楚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
张仪告诉子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子兰听了,十分高兴。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一气。子兰又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那白璧的宝光,把楚国王后的眼睛都照花了。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大家认为:"要秦楚联合,先要拆散六国联盟;要拆散联盟,先要怀王不信任屈原。
子兰想了一条计策:就说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由郑袖在怀王面前透出这个风声。张仪大喜说:"王后肯出力,真是秦楚两国的福分了!"张仪布置停当,就托子兰引见怀王。他劝怀王绝齐联秦,列举了很多好处。最后道:"只要大王愿意,秦王已经准备了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怀王是个贪心的人,听说不费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宫中,高兴地告诉了郑袖。郑袖向他道喜,可又皱起眉头:"听说屈原向张仪要一双白璧未成,怕要反对这事呢!"怀王听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怀王摆下酒席,招待张仪。席间讨论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对,与子兰、靳尚进行了激烈争论。他认为:放弃了六国联盟,就给秦国以可乘之机,这是楚国生死存亡的事情呵!他痛斥张仪、子兰、靳尚,走到怀王面前大声说:“大王,不能相信呀!张仪是秦国派来拆散联盟、孤立楚国的,万万相信不得……”怀王想起郑袖所说,果然屈原竭力反对秦楚和好;又贪图秦国的土地。不禁怒道:“难道楚国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一双白璧!”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宫门。
屈原痛心极了,站在宫门外面不忍离开,盼着怀王能醒悟过来,改变主意,以免给国家带来灾难。他从午站到晚看见张仪、子兰、靳尚等人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走出宫门,才绝了望。他叹着气喃喃地说:“楚国啊,你又要受难啦……”屈原回到家中,闷闷不乐,想到亲手结成的联盟一经破坏,楚国就保不住眼前的兴旺,不禁顿脚长叹。
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媭问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劝他不要再发议论了,屈原道:"我是楚国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国遇到危险啊!"他认为怀王会醒悟,定会分清是非的。只要怀王回心转意,楚国就有办法了。但是怀王不再召见他,他越来越忧愁,常常整夜不眠。他写了一篇名叫《离骚》的长诗,把对楚国的忧愁和自己的怨愤都写了进去。“离骚”就是“离忧”,人在遭遇忧愁的时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发自己的怨愤呢!
第一次流放
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财宝到楚国活动。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可是利令智昏的楚怀王不以为然,听信了张仪的鬼话,就把相印授予张仪,封张仪为相;贪图六百里的商砖之地,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愚蠢的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长宽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
这时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秦两次大败楚军之后,也怕齐、楚复交,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怀王恨透了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地,只要张仪头。秦惠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11]”张仪到楚以后,贿赂了郑袖、靳尚之流,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居然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等到屈原使齐回来,说明利害,怀王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这样楚国对齐国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怀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二年,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结果不但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
前303年,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攻楚,声讨楚违背纵约。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第二年,楚太子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杀楚将唐昧,占领了重丘(今河南泌阳县东北)。第二年又攻楚,消灭楚军2万,又杀楚将景缺。这时,昏庸的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让太子质于齐以求齐楚联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这形势,秦昭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
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前296年,顷襄王三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楚国人都怜悯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断绝交往。
第二次流放
前293年,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24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楚顷襄王很忧虑,就谋划再与秦国讲和。这对屈原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写诗抒情,表达了他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这对子兰形成了威胁,于是子兰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