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颠倒的典故

2025-07-09 19:52:16 文题网 阅读:

这句成语,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诗人屈原的《九章•怀沙》。

屈原这篇诗中,有这样几句: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凰在鉸〔nú〕兮,鸡鹜〔wū〕翔舞。

大意是*白的变成了黑的,上面颠倒为下面;凤凰被关在笼子里,反而想叫鸡鸭飞向高空。这是屈原对楚国朝政昏暗、不辨忠奸的悲愤和感慨。

晋朝傅咸的《青蝇賦》,把青蝇比作卑鄙无耻的人。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既反白而为黑,恒怀蛆以自盈。” 所谓“反白为黑”或“变白为黑”,就是成语“黑白颠倒”或“颠倒黑白”的初期句式,形容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的意思,与“混淆黑白”的意思相同。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七回:“他终曰终夜,只足躺在烟铺上,公事大小,一概不问,任着幕宾胥吏,颠倒黑白。”

《汉书•楚元王传》有“贤不肖混淆,白黑不分,邪正杂揉,忠谗并进”等语。“白黑不分”也可说作“黑白不分”,或作“皂白不分”。(皂〔zào〕,黑色。《旧唐书• 裴寂传》: “皂白须分”。)都形容不分好坏、不明是非。与“颠倒是非”的意思相仿。

相反,如果是非明确,毫不含糊,就叫做“黑白分明”。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汉书•薛宣传》还有“白黑分明”的说法。

“黑白分明”也形容白纸上的书画墨迹淸晰或其他事物之黑白二色对比鲜明者。鲁迅《花边文学•奇怪(三)》:“穆时英先生的《墨绿衫的小姐》里,有三幅插画,有些像麦绥莱勒的手笔,黑白分明。”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