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余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9 13:01:21
《中华文化》
上下五千余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地走来,留下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的是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是什么?它,是四大国粹的璀璨文明,是唐诗词宋词的气势磅礴,是琴棋书画的别具风骚。“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新春伊始,万象更新;“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是端午佳节,粽叶飘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中秋团圆,明月当空;“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是重阳时节,菊花飘香。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也依然光彩夺月,中国数不尽的文化习俗,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是什么?它,是那日新月异之中,不断累积的民族风貌。翻开泛黄的竹简绵帛,记录着战国七雄的烽火连天,三国鼎立的群雄逐鹿;也有大泽乡揭起的长竿,太平天国起义的杏旗;还有文景之治的国家繁荣,贞观乾康的辉煌盛世。这,便是中华五千年的万分风采。还有那四大发明的巨大影响,辗转相除与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三星堆与楼兰古国的未解之谜,无不透着中国神秘却又璀璨的文化印记。
中华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传统习广俗,是辉煌伟大的历史足迹,也是一种亘古不变更无法替代的民族精神。它,是陈胜高举起义长竿时的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耿耿,是陆游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那不变的壮志豪情,更是文天祥眼睁睁看着山河破碎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那一声长叹。中华的文化,不仅仅是物产上的地大物博,人杰地灵,更是无数中国人民为国为民甘愿奉献自己的精神品质与爱国情怀。这,才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的骄傲!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从古老奇幻的甲骨文到简捷美观的简体汉字,从烽火台燃烧的火把到翱翔长空的神舟飞船,经历岁月的洗礼和沧桑,中华之魂仍在澎湃的长江黄河畔激荡,在巍峨的喜马拉雅山上飞扬。而我们,作为下一代中华民族的接班人,一定要争取将中华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奶奶那灰斑点的手》
奶奶对我的真心照顾和爱护已十余年了,在这期间唯一忘不了的是奶奶日渐消瘦的脸庞,日渐白稀的头发,那双日渐粗糙且布满皱纹的手。
从未仔细地看过奶奶的这双忙碌与劳累了大半辈子的手。
是妈妈那双温暖而细腻的手,使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步;是爸爸那双有力而结实的双手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是爷爷这双大而有茧子的手让我懂得了更多的坚强。
奶奶的手呢?难道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它不曾出现过吗?不!它出现在家人广大的视线中。默默、无私的做着平日里最平凡、琐碎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恰恰是最重要的,一样都不可缺少,如:烧饭、扫地、喂鸡、下田劳动……
回过头再来瞧瞧奶奶的手:整只手基本上干燥得失去了水份,手背上有些灰斑点,指甲与皮肉的缝隙之间有着难于洗去的土地的颜色,也许只有抹上不少的润油膏才能使手有点光泽、水分与活力吧!
在家里最有文化的是爸爸和妈妈,而最没有文化的则是奶奶,她大字不识几个,记得曾经我问奶奶您为什么不去上学呀?奶奶勉强地露出笑意告诉我说:“不是不想,而是家中太穷,兄弟姐妹有不少,所以按照当时的思想观念,把这个读书的机遇让给了家中唯一的大哥。”因此,奶奶对我说,她这双手什么都能给我,唯一给不了的是知识。
是的,奶奶的手确实给了我不少,它给了十余年的关爱、呵护、帮助……春、夏、秋、冬,哪个季节奶奶的手会在梦乡呢?
现在看来,奶奶的手让她证明了她的付出,她的手饱经风霜,不但粗糙,到了冬天甚至会有些干裂,但是手上在田里劳动时不小心留下的伤疤,至今依然依稀可见。
啊,一双多么勤劳伟大的手创就了一个如此伟大的奶奶啊!
《短发女孩》
踏入校门至今,已有十余年了。其中九年,我都留着一头短发—像男孩子那样的短发。
短发给人的感觉是那么清新活泼,富有时代气息。但为此,我也受过不少委屈。
有一次陪同学去办公室,站在门外等她,只听背后一位老师喊道:“小伙子,让一下。”
小伙子?当时周围没有别的男生呀,难道是在叫我?我一回头,那位老师才发现自己搞错了,抱歉地笑了笑:“哟,对不起,这么短的头发我还以为是男孩儿呢。”
还有一次,那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放了学与一个要好的女生跑到唐徕公园去玩。玩累了两人坐在长凳上休息,样子挺亲密。记得当时我的手好像搭在她的肩上,摆弄她的辫子。这时一位老者从我们身后走过,口中喃喃道:“唉,现在的年轻人……”天哪,他竟把我俩当成早恋的学生了,而我则成了轻抚女生肩头的男生。不用说,这又是我那超短的头发闯的祸。
上了初三,朋友们都劝我把头发留长,自己也着实羡慕别的女孩那如瀑的秀发。于是开始留起长发,去体会一下长发的感觉。
头发才齐耳根的时候就买来了一大堆丝带,爸爸给我买头花,妈妈为我买发夹。头发不长,扎头的小玩意儿已经塞了一抽屉了。朋友们说:“可真是为留长发而兴师动众啊。”
头发终于留长了,但麻烦也随之而来。头发长了,洗一回就要耗上半个多小时,哪里像留短发时洗一次头五分钟就能搞定。头发洗完了要反复擦,根本不像短发甩甩就干了。擦干了头发接着要一根根地梳开,这一道道工序真是烦琐。
因为要扎辫子,早晨要早起半个小时,这可不是夸张。我长年留短发,哪里会扎辫子,不是高了就是低了,或者歪歪扭扭的。扎一回辫子不知要返工多少次,耗费的时间自然也比别人多。一次,同桌看着我不整不齐不秀不丽的辫子说:“你可真得好好学学扎辫子呢。”
瞧,留长发的感觉并不像广告里的明星,长发一甩“秀发如丝般柔顺”。每回看到自己镜中留的长发,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本应属于我的东西。干脆一剪刀下去和长发说“bye - bye"了。原以为自己会爱惜那齐肩的长发,可没想到做出剪短头发的决定要比当初决定留长发时痛快得多。
伸手摸摸我的头发,这样短,这样精悍,它洋滋着青春的朝气。我感觉生命之力仿佛正争先恐后地涌于发端,使我身心为之一振,怎样的困难,怎样的险阻都将成为我身后的败将。
短发如同我的个性—朴实、活泼、自然。
《曲阜写意》
为了找寻中国两千余年儒家文化的“根”,我加入了朝圣者的队伍。,从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中,搜寻我想要的答案。
听!风拨刺着杨树叶,簌簌作响。
孔墓
那一堆野草覆盖着的泥土下面,就是千秋不亡灵魂的枯骨吗?听说,他一生镣倒,如云飘泊,除了三千弟子外,一无所有,听说,他的学说养活了他真正的或是冒牌的徒子徒孙两千多年;听说,那个有褒有贬的始皇帝曾经烧他的书,活埋他的信徒,听说,。几个不同的时代、几辈不同的人都想把他打倒,然而,他还站着;听说,旁边那同样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雨雷电的草庐,是他的弟子守墓三年的住所。
已是日薄西山的辰光,沉默的寒鸦驮着亮丽的云装霓裳,迎着鲜红灿烂的夕阳,凌空飞过,孤零零的古树,目送晚霞的消逝。坟头的野草簌簌作响,似乎是那个不甘寂寞的万世师表,代他学生的子孙们或是子孙的学生们面前发表那隽永深长的演讲。斯文在兹。
碑林
竖立着,竖立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碑,成了林。它们是被这位圣人巨大的磁力吸引而来的?深山里的岩石,书法大家的墨宝,无名石匠的斧凿,是这碑的本质。矫游于青冥长天的蛟龙,翩翩起舞于琼楼玉宇中的娇凤,是这碑的生命。潇洒,飘逸,。凝重,矜持,苍劲,挺拔,是这碑的风骨。
痴慕的目光随着虔诚的手抚摸那冷峻的石碑,恍恍惚惚中,看见那修长苍白的文人溺管的手捏着松烟,在砚台里,一圈儿,一圈儿,然后从容地提起羊毫,蘸饱了墨,凝思片刻,俯下头来,走笔如飞,一气呵成。
又见那石匠粗糙的手,举起斧凿,在“叮叮当当”声中火星四射,留下这千年不朽的文字……
眼光跟着龙蛇在走,真想把那字的雄浑、那字的飘洒吞下去,于是,觉得自己那羞于见人的“蟹爬体”变成了颜体、柳体……
孔庙
高大的门坊巍巍派立,还保留它昨日的威严。红墙绿瓦,依旧是富贵风光;皇帝至此也须下马步行的大门,正进进出出着各种人:一脸恭敬的老年人,不荀言笑的中年人,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夭真烂漫的小孩子,甚而至于还有几个隆准深目的外国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圣人若泉下有知,也该伸出他枯瘦的手臂,欢迎远方的来客吧?
和外面的蓝天、白云、绿草、欢笑、喧哗相对的是黑糊糊、静悄悄的大成殿,供奉着几案,香烟缭绕,正中悬“至圣先师”横匾;还有威风气派的仪仗。他生前未能享用如此荣熠,这一切安排也许能给亡灵以几许慰藉吧。
欢笑在这里失去声音,肃穆凝固在人们的脸上和心头。生者在死者的面前垂下了头。跨越几千年的时间依然在冷静地微笑。透过历史的重慢叠樟,我看见那“名既大,谤亦随焉”的老头儿,奔波一生,生前并未得志,死后也几经波折,曾被捧上九重灵霄宝殿,亦曾被贬入十八层地狱。
他焦虑的面容呼喊着:不要颤抖吧,历史的笔!
后记
小时候,曾看过一本小人儿书,名字早已忘记,只记得是批判孔子的,幼小的我也能看出其中浓浓的火药味儿。爸爸却说,他是个挺了不起的人。后来,读了一些书,约略知道一些事,秦朝的“焚书坑儒”,“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的“批倒批臭孔老二”……
渐渐懂得,应该凭着自己的心去了解去体会。可惜来去匆匆,走马观花而已。加之事隔已久,写一篇正而八经的游记,已不可能,所以,只能“写意”罢了。
《初尝出题的滋味》
读书已十余年了,也不知经过了多少次考试,又做了多少张卷子。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然后老师评卷,这似乎已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今天我自己成了出题者,成了评卷人,成了语文课堂的主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上高二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就进行了一些改革,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这一次李昌淑老师又布置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语文寒假作业,就是让我们每人自己出一套一百五十分钟的语文试卷,然后在课堂上同学们互相交换卷子,互相切磋、探讨。一堂语文课下来,大家都觉得受益不浅。仔细想来,这种做法的好处,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自己出题,就要搜集材料。要出满一百五十分钟的题,内容可不少。那么,怎样从各种各样的资料中选出恰当的内容,然后自己编题,这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经过出题者的仔细考虑,要动脑筋。比方说,我出了一道阅读题,文章的题目是《帘卷海棠红》,这是我从《朱自清散文选》中找的一篇。因为这篇散文篇幅适中,文字典雅,语言规范,结构清晰,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面且深度也适合我们,因此我选中了这篇。选好范文后,下面的问题就是编题了,要对文章提出问题,首先自己就要读懂文章,弄清楚文章说了什么,表明了哪些意思,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把握准每段文字的内容和重点,并且对文中关键的词语的含义要确切地理解,最后对全篇文章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做这些工作,实际上就是在答题。我把自己在做这些工作时的难点,或自己认为较重要,有些考人的地方,记录、整理下来,就成了比较好的题目了。
其次,出题质量的好坏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语文水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叫学生自己出题,是一种很好的检验学生水平的方法,因为一个学生水平的高低已反映在他出的试卷上了。”的确,我这次一共看了七位同学出的卷子,从中我发现,一个能力强的同学同一个能力差的同学出的题试卷相比,就有差异。前者的命题方式比较灵活,内容与教材紧密联系,文学内容的考查也较有深度,而且题量也大;后者的题目却比较死,让人一目了然,没有难度,而且题目也少,仅一、二页。可见,要出一套好的试卷,没有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较好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不行的。
再次,看别人的卷子也要考自己的水平。因为。看”不是指阅览一遍人家的卷子就行了,而是要从别人的试卷中
“看”出名堂来,即要从中吸收其精华,剔出其糟粕。如果自己学得不太好,看不出别人试卷中的毛病,那也就谈不上要“看”出一些名堂来了。比方说,我看杜鹃同学的卷子就发现她的一道划分句子成份的题有错。当然,我不能就肯定自己是对的,经过仔细斟酌之后,我仍坚持我的看法,于是我便去和杜鹃同学商讨,经过我俩一番争论后,最后承认我是对的。通过争论,不仅检验了我的知识掌握情况,也启示了杜鹃同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发挥同学的学习主动性。让同学自己出题又互相进行探讨,虽说是粗茶淡饭,却也品尝到它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