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犬吠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18:29:14
《包含犬吠的成语,带有犬吠的成语》
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11个关于包含犬吠的成语,带有犬吠的成语及解释。同时列出分开包含“犬”字和“吠”字的成语。
[犬吠之警] quǎn fèi zhī jǐng
指抢劫、偷窃之类。
[犬吠之盗] quǎn fèi zhī dào
指小偷。
[众犬吠声] zhòng quǎn fèi shēng
比喻随声附和。
[跖犬吠尧] zhí quán fèi yáo
桀的犬向尧狂吠。比喻各为其主。
[粤犬吠雪] yuè quǎn fèi xuě
两广很少下雪,狗看见下雪就叫。比喻少见多怪。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yī quǎn fèi xíng,bǎi quǎn fèi shēng
吠:狗叫;形:影子。一只狗看到影子叫起来,很多狗也跟着乱叫。比喻不了解事情真相,随声附和。
[蜀犬吠日] shǔ quǎn fèi rì
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狂犬吠日] kuáng quǎn fèi rì
疯狗对着太阳乱叫。比喻坏人自不量力地叫嚣。
[桀犬吠尧] jié quǎn fèi yáo
桀的犬向尧狂吠。比喻奴才一心为他的主了效劳。
[驴鸣犬吠] lǘ míng quǎn fèi
如同驴叫狗咬一般。形容文字言语拙劣。
[鸡鸣犬吠] jī míng quǎn fèi
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同“鸡鸣狗吠”。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原文赏析和翻译》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释
戴天山:在四川江油市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不遇:没有遇到
吠:狗叫。
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树丛深处。
青霭:青色的云气。
倚:靠。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早年的作品。李白早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后来,李白因坐永王李璘事入狱,流放夜郎,遇赦,漂泊浔阳、金陵、宣城、历阳等地。杜甫在成都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因“近无李白消息”,写了一首《不见》诗怀念李白,担心他在外会闯祸,盼他早日归还“匡山”故乡。诗曰:“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次年,李白便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早年即富有才华,他在大匡山读书时,就描绘了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道士姓名,不得而知。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五、六两句为二个层次,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前四句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听耳闻目睹。诗人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这说明诗人一大早,就出门而行。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道士的处所,路程还不近呢。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时分,尚且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这两句的妙处,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以上四句。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诗人早上的所见听闻。“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耳闻目睹。时间不同,地点各异,诗人所描写的见闻,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时间和空间感。异常清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从碧绿的山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种优美壮观的奇境。飞、挂二字,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动的画面。“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竹前冠一“野”字,是说翠竹是自然长成,并非人工培植,因而更觉可喜可爱。“霭”前冠一“青”字,与竹色协调,融为一色。“飞泉挂碧峰”,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入入胜,令人留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所以,吴大受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诗筏》)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创作背景
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应该是这期间所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农村生活真有趣》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排排整齐的红房子,一声犬吠,一声鸡鸣,都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我今天要和你们说的农村生活,是让我一想起来就觉得好笑又怀念的。我今天就带你们体验一下吧,这是在城市体验不到的。
金秋时节的周末,妈妈带我回农村姥姥家。那时正是丰收时节,家家的场院里都堆满了各种庄稼。就像一座座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山,其中有一座金黄的山峰最显眼,那是一大堆黍子。我站在高高的黍子堆下指着黍子堆大喊:“我要征服这座珠穆朗玛峰”。于是,我和妹妹叫来几个认识的小伙伴一起玩儿。我神秘兮兮地说:“伙伴们,我们先来玩儿钻洞游戏吧,看谁钻的深。”妹妹说:“好耶!”说完我们便双手并用,向黍子堆里钻去,不一会儿上半身就伸进洞里。我们全都露出半个身子,钻的最快的强强哥哥已经全部钻进去了,外面只露个小屁股摇动着,哈哈,简直太有意思了,等我们都出来的时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我们的头上身上全是黍叶子。强强哥哥的脸上还划了两道血印子,可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接下来就该攀登“珠穆朗玛峰”了,因为黍子堆靠着墙,于是我们我们便顺着墙往上爬,抓住砖头,踩着砖缝儿,像小猴子一样,呼!终于爬上来了。站在高高的黍子堆上往下一看,一切都像变小了一样,觉得自己威风凛凛的。强强哥从黍子堆上滑了下去,像玩儿滑梯一样,我们立刻大喊:“哇!太帅了。”紧接着我们也跟着滑了下去。真的好好玩儿呀,于是我们便一会儿顺着墙爬上去,一会儿又像飞起来一样顺着黍子堆滑下去。时间像飞一样,当深蓝的夜幕掩去最后一抹晚霞的余晖,当月亮牵着星星跳上天际,当村里的万家灯火亮起,大人们就都会站在自家门口,像唱戏一样拉长音儿的喊自家孩子回家吃饭,这时姥姥也叫我们回家吃饭了。我们就都恋恋不舍的离开了“乐园”。
不知不觉,我也长大了,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好久,但我一想起来都会十分怀念这有趣的农村生活。
《蜀犬吠曰的成语故事》
“蜀犬吠日”和“粤〔yuè〕犬吠雪”两句成语,都出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贞元年间进士,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因参加革新派,失敗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辖境在今湖南、广西的交界之处,治所在今湖南的零陵县。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的这封信,便是元和八年他在永州写的。
韦中立仰慕柳宗元,愿意拜他为师,向他求学。柳宗元却很谦虚,回信一开头就说,我自忖没有什么可取,不敢妄为人师。接着又说:如今人们也不尊重师道,谁要提出从师学习,往往成了可笑的事儿了。韩愈因收召后学,还写了《师说》一文,而引起“群怪聚骂”,惹来许多议论。这使我记起屈原《怀沙》中的一句话来:“邑犬群吠,吠所怪也。”(城里的狗一齐狂叫,因为它们见到自己不认识的事物,以为怪异,便惊慌乱嚷,这些狗才真的可笑呢。)
柳宗元还举了两个事例,进一步论说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从前曾听说,庸蜀之南(庸、蜀,均古国名。庸,在今陕西、湖北、四川的接壤之地;蜀,在今四川中部偏西一带),那里经常阴雨,云雾迷漫,很少遇到红日当空的大晴天,因此偶见日出,群犬就大惊小怪地狂吠。我从前还以为这个听来的话,是言过其实,并不可靠的。我到这里南方来六、七年了,才来不久的元和二年冬天,恰巧下过一场大雪,连南岭以南、南越的几个州,都覆盖了一片白雪。那几个州的狗当然是从来没见过雪的,于是仓皇大叫、狂奔乱窜了好几天,直到大雪融化完了,它们才慢慢安静下来。这时,我也方始相信从前的所听所说是肯定不假的了。
柳宗元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即“我”)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皇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蜀犬吠日”和“粤犬吠雪”的成语,便是由此而来。粤,同南越的越;广东、广西古称“百越”或“百粤”。今广东省简称“粤”。
这两句成语,后来都用来比喻少见多怪,含有轻鄙之意。
《杨犬吠主的意思、造句,杨犬吠主的成语故事》
【成语】
杨犬吠主
【拼音】
yáng quǎn fèi zhǔ
【解释】
杨布换了衣服,杨布的狗就不认识了自己,并朝自己狂吠。比喻遇到问题,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忙于责备别人。
【出处】
《列子·说符》: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释义:杨子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上下雨,他把白色衣服脱下,穿着一套黑色的衣服回家来。他家的狗认不出杨布,就迎上去汪汪地对着他大叫。杨布非常恼火,要去打狗。
【近义词】
杨布击狗
【反义词】
狗吠非主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杨朱有一个弟弟叫做叫杨布。杨布在学术上也有一定的作为,他的思想应与哥哥杨朱相近,宣扬“贵己”、“重生”,与墨家思想相对。寓言故事《杨布击狗》说的就是杨布。
故事讲的是,杨布养了一条狗,非常忠诚于杨布。有一天杨布出门,正走在半路中,这个时候开始乌云密布,不一会就哗哗哗下起了瓢泼大雨,这路上也每个遮风挡雨的位置,杨布的外衣很快就给淋湿了。
幸好杨布今天穿的外衣比较厚,大雨下了一会就停了。杨布的外衣只是外面一层全部淋湿了。于是杨布把白色的外衣给脱了下来,露出里面的黑色的衣服。杨布穿着里面那件黑色的衣服飞快的跑回了家准备换一件干净的衣服。
谁知当他刚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家的狗朝他狂吠个不停,狗狗把他当作了陌生人。因为杨布早上出去时白色的外套,现在衣服淋湿了,脱掉外衣露出里面黑色的衣服,狗狗就不认识他了,因此把他当作陌生人了。
这狗狗居然连自己主人都不认识,杨布急于回房间换衣服,可狗狗就是不让他进门,杨布非常的生气,拿起一根棍子来想要打它,这时哥哥杨朱连忙制止了他,说:“别打它,你想想如果你的狗出门的时候是指白色的狗,回家的时候却是指黑色的狗,你会不会觉得奇怪呢?”杨布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把手中的棍子给放下了。没有打狗,觉得狗狗认不出自己也不能全怪狗狗。
后来,人们就将这个故事的寓意引申为当别人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脑子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一下。要透过事物表面看到事物本质。
【造句】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情,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要杨犬吠主 ,不知所措了。
《生命之门》
窗外传来了一阵凄历的犬吠,寻声望去,一只白色的小狗在对面顶层的阳台上,冒着雨,从栏杆的空隙间探出半个身子,向四周张望,露出一份慌张,又迅速缩回身子,继而从旁边的那个栏杆空隙中又探出头来,叫唤两声,再缩回去。直到栏杆的尽头,又叫唤着跑了回来。
我望着它,疑惑的思索着它是怎么到那里的,难道是主人故意把它关那?想必没有几个主人会把自己的宠物关那儿的,怕是忘了吧!万一失足掉下来,会是咋样,不由得心里一阵紧。
唉!就这么没人管,直接杀了都比这样好。该是小狗出于好奇从门缝里挤了出来,风又恰好把门关上了,狗儿出不去,于是跑来跑去找寻出路,我很愿相信!
回过神,看着这只狗在雨中孤独无助的身影,听着它凄历的叫声,想着掉下来血肉模糊的场景,我决定去帮助它。然而,就在我要起步动身帮忙的时候,门开了,主人身影出现了,小狗一下子冲了过去,摇着尾巴,顿时来了精神。对着狗来说,这就是一扇生命之门。主人也分外惊喜,爱怜的看着,继而轻抚小狗,领进了门。门瞬间又关上了,把一个可怜的生命关进了温暖的家。
《柴门闻犬吠的下一句》
柴门闻犬吠的下一句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出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刘长卿
柴门闻犬吠全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色彩》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不能说凡是好诗都是含蓄的,但应当说有不少含蓄的诗是好诗或较好的诗,至少在艺术上是这样。试看中唐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是诗人旅途中遇着大雪,投宿在芙蓉山村的见闻。诗人在这个山村的见闻,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山村人民过着贫困痛苦的生活。诗人把深厚的同情,全融化在一幅非常简洁、凄清的画面中,使读者沉浸其间,引起丰富的联想。透过这首诗的描绘,我们看到这样一幅景象:黄昏过去了,远处的山峦逐渐变成苍黑色;夜幕降临,风紧雪封,天寒地冻;在贫寒的山村人家的柴门外,一阵犬吠,山村的村民披星戴月,一身风雪外出归来了。我们从这个凄冷荒凉的画而,不是可以自然地联想出贫寒的人们,为生活奔波,即使在严寒时节,也不能安闲片刻的情景吗?所以这首诗虽然没有大声疾呼,但读者似更亲切感人,更耐人寻味。这就是含蓄的艺术力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诗歌中画的意趣,除了构图之外,色彩也是重要的因素。我国许多有成就的诗人都很注意诗中的色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写一首诗,它刻画了一幅初春的景象。浑身嫩黄的黄鹂,青葱翠绿的垂柳,一身雪白的鹤鹭,远处郁郁苍苍的崛山之巅上一抹皑皑积雪,近处江边停泊着一艘艘乌篷的大船。这黄、绿、蓝、白、黑,浓淡相间,鲜明协调,真是五彩缤纷,把个初春景致装点得美丽多姿。多像一幅皱染得当,水气淋滴的彩墨画!此外,诗的画意还要注意事物形态的描绘,如“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白鹭队列整齐向青天飞去的悠然神态,为诗增添了不少画的意趣。
我得说明,这里谈诗的画意,并非说诗、画同一。我只是想说,在读诗(或写诗)时,能注意诗的画意,那对我们的欣赏和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苏轼曾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诗、画这两种姐妹艺术向来相通。在西方美学家那里也是作如是观的:“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希腊·西摩斯特)正说出了这个艺术上的真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不仅是王维,其他很多诗人都十分注意“诗中画”的意趣。中唐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就曾被人作为画题来考画师的。它是怎样使读者获得这种美的感受的呢?
画的首要要求是构图。从画的构图来看,横在画幅中间的是一条不宽的蜿蜒弯曲的小河,画幅近处是青葱可爱的野草,稍深处有一片树林,枝头上黄鹂在鸣叫,作为主体的,占据画而中心的是:在渡口上用缆绳系着的一叶小舟,它被雨后急涨的潮水冲激得横置了,在水流中一起一伏地荡着……
这首诗的画面构图,多样而统一,有远有近,富于层次感、纵深感。它获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也正因为它有着鲜明的画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