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春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1-15 03:11:40
《老马识途的典故》
春秋时,齐国的国相管仲,跟随齐桓公攻打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县到辽宁朝阳县一带)。因为山戎国(今河北迁安县一带)侵犯燕国,齐桓公出兵援助燕国,打败了山戎,而山戎王逃往孤竹去了,于是齐国继续进兵,去打孤竹。
据《韩非子·说林》上篇说:齐军队去时是春天,回来时却已是冬天,沿途景物,大不相同,因而迷失了道路,不知该怎么走,大家很着急。管仲说:“不要紧,老马可以作我们的向导,它们有经验,认得路。”于是挑选几队老马,放它们走在前头,队伍跟着走。结果,果然找到归路,平安地回来了。
《管子》也有这段记裁,不过它说迷失道路的原因,是由于中了敌方的奸计:孤竹国王答里呵故意叫黄花元帅向齐桓公假投降,把齐军诱进了迷谷瀚海,那里一片沙漠,荒无人烟,风又大,天又冷,而且又是黑夜里,因此迷了路。挨到天亮,管仲想出了利用老马作向导的办法,才把军队带出了迷谷。
由于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以“老马识途”来称赞经验丰富、情况熟悉、能起引导作用的人,或称“识途老马”。
茅盾《子夜》四:“你也不用发忧,还有你老子是识途老马,慢慢地来指拨你吧。”
《劳思逸淫的典故》
春秋时,鲁国的公父文伯,是个贵族子弟,祖上世代都袭封为“大夫”。公父文伯也继承了“大夫”的爵位,心里很觉得意。当他退朝回家的时候,见母亲正在绩麻,便说道:“像我们这样的人家,母亲还要绩什么麻呢!不怕别人笑话我不能奉养大人吗? ”
公父文怕的母亲,名叫敬姜,也是贵族出身,但她喜爱劳动。她听了儿子的话,不禁惊叹道:“咱们鲁国要亡了吗?怎么叫你这样不懂道理的孩子做官呢?你坐下,听我说!”于是,敬姜对公父文伯教训了一番,说了许多关于必须重视劳动的话,其中有几句是:
……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说:参加了实际劳动,才能想到爱惜物力、知道节俭,才能产生好心;贪安逸,就容易放荡堕落,就要丧失好心、产生坏心了。当时人们很称赞敬姜,说她是一位好母亲。
这段故事,载《国语·鲁语》。从重视体力劳动这一点来说,这位古代母亲敬姜的话:“劳思逸淫”或“劳思善生”,至今还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宽猛相济的典故》
春秋时郑国的公孙侨,字子产,是当时一个有名的革新派政治家。在郑国执政数十年,能注意打击奴隶主贵族的顽固守旧势力,表彰“忠俭”,反对“太侈”,改革田制和兵赋制度,公布刑法条文,限制特权,整肃政纪,使小小的郑国,国力大为增强,国威也颇有提高。
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子产临死前曾对子大叔说:“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有德者’方能以宽大的政策使人民信服,若是没有那样的政治水平,当然就只会采取猛压了)。”又说:猛以压人是容易的,宽以服民却很难。子产死后,子大叔接替他治理国政。子大叔果然釆取宽大政策,但是不懂得对什么人和什么情况该宽、宽到什么程度,以致奴隶主顽固势力重新抬头,激起人民不满,纷纷 起而反抗。子大叔没有办法,只得发兵镇压,杀了许多人,才稍稍制止了这种反抗运动。
当时鲁国的孔子是站在守旧派一边的,听到这个消息,发表评论道:“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的这几句话,在《孔子家语·正论》中是这样记载的,“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二者意思是一致的:政策宽大,人民就要轻慢,纠正轻慢就要改用严厉政策;严厉政策免不了要杀人,杀了许多人以后,可以再施行宽大。这样宽猛相济的政策才是最适当的。
孔子的这套理论,是否正确,值得研究,不过“宽猛相济”这句成语,用作宽大与严厉相结合的意思,今天也还是有用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九回,“为政之道,须在宽猛相济。”
《近悦远来的典故》
《论语•子路》载:
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即春秋时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叶(地名, 在今河南叶县南),是当时沈诸梁的封邑,他于是自称为 “叶公”。
当时,鲁国的孔子周游列国,先到卫国、曹国、宋国、 郑国和陈国、蔡国,又辗转来到了当时属于楚国的叶邑。叶公接待了孔子,同他谈了话,并且向他请教怎样办好一个 地方的政治。
对于这样一个大问题,孔子的回答却只有六个字:“近者悦,远者来。”这六个字的原意是说,要使近处的、境内 的人民欢悦无怨,还要使远处的、境外的人民心向往之、愿意前来。也就是说:要普遍关心四方人民的生活,使不论远近,都心悦诚服。
《韩非子•难三》也载: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
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
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韩非子》的这 段记载,与上述《论语》所载,内容基本相同。
后来人们把孔子的话简化而为成语“近悦远来”或“悦近来远”,形容国家或地方治理得好。近处本地的人受到恩泽而髙兴,远方外地的人也闻风而来归附。
《魏书•杨播传》: “悦近来远,招附殊俗。”
《蕉鹿自欺的典故》
《列子•周穆王》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春秋时,有一个郑国人,一天,在野外砍柴,忽见一只鹿慌慌忙忙地跑过来,大概是被猎人追得急了,也许还受了一 些伤,跑得不太快。这人乘机赶上去,一扁担,就把它打死了。他恐怕猎人追来发现,就把死鹿藏在一个洼坑里,上面 “覆之以蕉”(盖上一些大麻),这样藏好以后,就若无其事地继续砍柴。
天快黑了,该回家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人来,他很高兴,就准备把死鹿连同砍得的柴,一块儿挑回去。可是,这时,他忘了藏死鹿的地方,只记得那上面是覆盖着大麻的。找来找去,到底没有找到。
最后,他想:“哦,恐怕我根本并没有打到过什么鹿, 也根本并没有把它藏在什么大麻下面,对,一定是我做了这么一个梦罢了!”
由于这个故事,有人就把恍惚如梦的糊涂事儿,叫做 “蕉鹿”。明代车任远把这个故事编写成剧曲,名曰《蕉鹿梦》。(蕉,即枲〔xǐ〕,是大麻的雄株,也叫枲麻)。糊里糊涂,自己欺骗自己,就叫做“蕉鹿自欺”。元代洪希文 的《自嘲诗》: “得非爱惑聪,戏我如蕉鹿。”后多以“蕉鹿”比喻把现实看作梦幻的消极思想。仇远诗:“蕉鹿梦回天地枕,莼鲈兴到水云舟。”贡师泰诗:“世事同蕉鹿,人心类棘猴。 ” (仇、贡,均元代人。)
《价重连城的典故》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了一块璞,拿去献给楚厉王。所谓璞,就是没有加工过的玉,外面还包着一层石质。厉王和大臣们看了,都以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请玉人(专门治玉的技师)看了,也说是石头。因此,判他一个欺诳君王的罪名,砍掉了他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接位,卞和又把璞献给武王。武王、大臣和玉人,也还是把它当作石头,便把他的右脚也砍掉了。到了武王死后,文王接位,卞和不敢再献,便抱着璞在荆山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里泪水流尽了,流出血来。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悲伤,是不是因为被砍掉了脚的缘故。卞和答道:“不,我所悲伤的是:明明是美玉,却被认为是石头!明明是好意,却被认为是欺诳! ”文王叫玉人把璞外面的石质凿开,里面果然是晶莹可爱的一块美玉,而且质量极高,是件稀有的珍品。
这个故事,载《韩非子•和氏》。这块美玉后来就称为 “卞和之璧”,或“和氏璧”、“和璧”。《史记•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之宝也。”亦可称为“荆山之玉”。三国魏曹植《与杨祖德书》: “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至战国时代,这块美玉落到了赵惠文王的手里。秦昭王知道了,就想仗着秦国强盛的地位,夺取“和氏璧”。但是毕竟不好意思硬抢,便假意向赵国请求,说:秦国愿意用十五个城的领土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王舍不得宝璧,又不敢得罪秦国,十分为难。后来派蔺相如到秦国去办这件外交,使宝璧仍归赵国所有。这块名闻天下的“和氏璧”,从此又多了两个名字,叫做 “赵壁”(或“赵氏璧”),“连城璧”(或“连成之璧”)。唐杨炯《夜送赵纵》诗:“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五代韦庄《乞彩笺歌》“闻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 形容价值极高的宝物,就叫“连城之宝”,或“价重连城”、“价值连城”、“价等连城”。
《魏书•献文六王传•彭城王》:“髙祖改彭城王勰 【xié】诗中一字。……勰曰: “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
淸钱彩《说岳全传》第十回:“此乃府上之宝,价值连城。 ”
《季孟之间的典故》
春秋时,鲁国的大贵族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为鲁国三卿,权势很大。从鲁文公后,鲁宣公起,这三家的实力都几乎超过了国君。尤其是季孙氏,一连好几代,都操纵着鲁国的政权。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魯昭公被季孙为首的三家打得大败,逃往齐国。接着,鲁国就发生内乱,孔子也就到齐国去了。(那时的鲁国在今山东南部,国都曲阜;齐国在今山东北部,国都临淄【zǐ】。)
孔子在齐国,暂住齐大夫髙昭子(即高张〉家里,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同齐景公接近,并且希望齐景公能聘用他。五年前,齐景公因打猎之便访问鲁国时,曾经同孔子见过面、谈过话,齐景公当时对孔子的言论似乎是相当赏识的。孔子这次来到齐国,同齐景公见面不止一次,也谈了话。齐景公每次见到孔子,总要向他请教一些问题,孔子的回答,也总是使齐景公感到兴趣。齐景公因此准备给孔子封官爵。齐大夫晏婴(即相国晏子)却不同意,他的政治思想同孔子是不一致的。他说,像孔子这一派儒家,根本不切实际,相信不得。从此,齐景公就再也不向孔子请教了。
不过r齐景公对孔子还是很客气,把他当作国宾招待。可是孔子在鲁国并无爵位,按哪一级的国宾招待呢?齐景公吩咐负责招待的人说:“如果把孔于比作季孙,似乎偏高了些,比作孟孙,又觉低了一些,还是以季、孟之间的待遇来招待吧! ” (《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由于以上这段故事,产生了 “季孟之间”这句成语。因为那时季孙是上卿,所谓鲁国三卿的级别次序是季、孟、叔,“季孟之间”,就是上等偏下,或上中之间的意思。宋代李之仪的《姑溪题跋》载,张文潜评米元章(宋代书画家)的书法“在锺王季孟之间”(晋代著名书法家钟繇〔yóu〕和王羲之,并称为“锺王”)。《晋书•王湛〔zhān〕传》载:有人称赞王湛,把他列在“山涛以下,魏舒以上”。王湛听了,笑道:欲处我于季孟之间乎? ” (山涛、魏舒,都是晋初名士。)
《及瓜而代的典故》
春秋时,齐国的国君襄公曾会同宋、鲁、陈、蔡四国,进攻卫国。周庄王发兵救卫,也吃了败仗。齐襄公怕周王兴师问罪,便派连称为大将、管至父为副将,前往葵丘(今山东临淄县〔淄zī〕西),领兵防守。连、管二将奉命出发的时候,小心请示:“守卫边境的艰苦任务,我们不敢推辞。但是,您什么时候派人来替我们,让我们交班返回呢? ”那时正是夏季,襄公一边吃瓜,一边随口答道:“及瓜而代”。襄公的意思是说:今年瓜熟的时候你们出发,到明年瓜熟之时我派人去代替你们。
第二年夏季,连称和管至父在葵丘吃到了瓜,想起襄公 “及瓜而代”的那句话,便打发人到临淄(当时齐国的都城)去,探听襄公是否快要派人来代替他们了。可是探听的人回来说:襄公不在临淄,到谷城(今山东东阿县〔阿ē〕)去了已经一个月了。连称非常生气,就要去杀死襄公。管至父不同意动武,主张就以瓜作礼物,先派人献给襄公,趁机提醒他“瓜时”已到,请他实现去年所许的诺言。
连称同意了管至父的主张,他们就这么办了。可是,襄公却反而大怒,说道:“代不代替,调不调回,都必须凭我作主,怎么可以自己来请求呢?再等下一次瓜熟吧!”连、管二将听了这个回音,对于不守信义的襄公大为不满,便领兵赶回临淄,把他杀死。
后来襄公之弟小白继位为国君,即齐桓公。
这段故事,载《左传•庄公八年》。后人根据这段故亊,形容任期届满,到时换人接替,叫做“瓜代”,或“及瓜而代”、“瓜时而代”。宋刘宰诗:“坐看积薪上,笑谢及瓜代。”宋杨万里诗;“醉乡无日不瓜时。” “瓜时”也叫“瓜期”,即受代之期。唐骆宾王诗:“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明王世贞诗:“归不待瓜期。”
《讳莫如深的典故》
春秋时,鲁庄公偏爱他的妃子孟任,因此一心想让孟任生的儿子般(或作班)继承为国君。可是,庄公不但有几个妻子所生的儿子,而且还有三个兄弟,继承君位的问题,因此不好决定。直到他病重不起的时候,才不得不提出。庄公故意先问老三—他弟弟叔牙:谁继任国君最合适?叔牙说:庆父(庄公之兄)有才能,可以胜任。庄公因叔牙的回答不合他的心意,便又问老四季友。季友说:愿意不借牺牲生命来扶持般继任国君。庄公表示同意。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载,庄公死后,季友设计毒死了叔牙,便扶持般继任为国君。庆父不服,和庄公的夫人哀姜合谋,派人把般杀死,自己逃奔齐国。
以上这段历史,孔子把它记入了《春秋》。他写道: “子般卒,公子庆父如齐。” “卒”就是去世。“如齐”,就是“往齐国去”;“如”,作“往”字解。孔子在《春秋》中为什么不说庆父“杀”国君,“逃奔”齐国,而轻描淡写地只说他“如”齐呢?
《春秋谷梁传》说《 “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这明明是‘逃奔',却说‘如',为什么?因为作者认为事件重大,提起来恐伤臣子之心,所以讳而不言。)
“讳莫如深”,后来就成为一句成语。(讳,隐,有顾忌而不说。)这句成语形容忌讳极深,把亊实真相瞒得严严的,唯恐被人们知道。
《公冶非罪的成语典故》
【成语】
公冶非罪
【拼音】
gōng yě fēi zuì
【释义】
公冶:公冶长,春秋时期的一个人名。非:没有。公冶没有罪,指无辜蒙冤。
【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解释: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近义词】
何罪之有 罗织罪名 池鱼堂燕 无须之祸
【反义词】
无
【用法】
谓语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公冶长的人,又称公冶氏,名为长,字为子长、子为芝。汉族,春秋时鲁国人,今山东诸城贾悦镇近贤村人。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第二十。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国君主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深受孔子赏识。
公冶长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 据说还听懂得鸟语,也会说鸟语,这一技能十分惊奇,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赏识,但是也给他自己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因为人们很多都不相信居然还有人听得懂鸟语,觉得他一定是在吹牛,胡说八道。
有一次,公冶长从卫国返回鲁国,走到两国边界处,听见鸟互相招呼往清溪食死人肉。不一会见一位老婆婆在路上哭,公冶长问她,老婆婆说:“我儿子前日出门,至今未回来,恐怕已死了,不知他在什么地方。”公冶长说:“我刚才听到鸟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怕是您的儿子吧。”老婆婆去看,果然发现她儿子的尸体。
老婆婆报告了村中官吏,村官问老婆婆从哪儿知道的,老婆婆说:“是公冶长说的。”村官说:“公冶长没杀人的话,怎么可能知道?”于是将公冶长逮捕入狱。
狱吏问:“你为什么杀人?”公冶长说:“我懂鸟语,没杀人。”狱吏说:“那试试你,如果真的懂鸟语,就放了你,如果不懂,你就要偿命。”于是将公冶长囚在狱中六十天。后有一天有麻雀停在监狱的栅上,互相唧唧喳喳地叫,公冶长听了面带微笑,狱卒去报告狱吏:“公冶长听了雀语发笑,好象是懂得鸟语。”狱吏问公冶长,听到麻雀讲什么了而发笑?公冶长说:“麻雀唧唧喳喳,说白莲水边有装粮食的车翻了,公牛把角折断,粮食收拾不尽,招呼去吃。”狱吏不信,派人去看,果然如此。后来公冶长又听懂了猪和燕的言语,于是被释放。
【造句举例】
在一个法制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公冶非罪的情况还是会在社会上各种场所屡见不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