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了一块璞,拿去献给楚厉王。所谓璞,就是没有加工过的玉,外面还包着一层石质。厉王和大臣们看了,都以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请玉人(专门治玉的技师)看了,也说是石头。因此,判他一个欺诳君王的罪名,砍掉了他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接位,卞和又把璞献给武王。武王、大臣和玉人,也还是把它当作石头,便把他的右脚也砍掉了。到了武王死后,文王接位,卞和不敢再献,便抱着璞在荆山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里泪水流尽了,流出血来。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悲伤,是不是因为被砍掉了脚的缘故。卞和答道:“不,我所悲伤的是:明明是美玉,却被认为是石头!明明是好意,却被认为是欺诳! ”文王叫玉人把璞外面的石质凿开,里面果然是晶莹可爱的一块美玉,而且质量极高,是件稀有的珍品。
这个故事,载《韩非子•和氏》。这块美玉后来就称为 “卞和之璧”,或“和氏璧”、“和璧”。《史记•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之宝也。”亦可称为“荆山之玉”。三国魏曹植《与杨祖德书》: “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至战国时代,这块美玉落到了赵惠文王的手里。秦昭王知道了,就想仗着秦国强盛的地位,夺取“和氏璧”。但是毕竟不好意思硬抢,便假意向赵国请求,说:秦国愿意用十五个城的领土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王舍不得宝璧,又不敢得罪秦国,十分为难。后来派蔺相如到秦国去办这件外交,使宝璧仍归赵国所有。这块名闻天下的“和氏璧”,从此又多了两个名字,叫做 “赵壁”(或“赵氏璧”),“连城璧”(或“连成之璧”)。唐杨炯《夜送赵纵》诗:“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五代韦庄《乞彩笺歌》“闻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 形容价值极高的宝物,就叫“连城之宝”,或“价重连城”、“价值连城”、“价等连城”。
《魏书•献文六王传•彭城王》:“髙祖改彭城王勰 【xié】诗中一字。……勰曰: “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
淸钱彩《说岳全传》第十回:“此乃府上之宝,价值连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