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所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7:50:41
《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是亨利。法布尔所著,法布尔是一位昆虫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你将在这部书里感受到文学的美感。他是如何将昆虫世界写得生动有趣的呢?昆虫们原始简陋的自然生活,在他的笔下却有滋有味,精彩异常;我们从前认识的呆头呆脑的昆虫,如今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要么格外勇敢,要么是能工巧匠。
这个神奇的昆虫世界,绝大部分是法布尔在他的名为荒石园的小院子里一点点发现的,他在自家人,朋友和邻居的帮助下,不断充实着这个世界。在认识昆虫的同时,我看到了法布尔细心观察、反复试验的场景,我了解科学之路道阻且长,但浓厚的兴趣、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将会战胜这一切。
法布尔花费了大量精力来撰写《昆虫记》这部十卷本科普巨著,他为其倾注了许多心血与汗水,因此在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体会到它由心而发的对生命、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我们每天都在行走,与这个世界面对面。当你走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一朵小花散发着香气,一只蝴蝶扑打着翅膀,;又或者是一条小狗晃动着尾巴,你会不会感叹这是个多么可爱的生物,你是否愿意多了解一下这个小家伙呢?那也请你走进书籍,走近昆虫的世界!
《读《品格的力量》有感》
暑假有幸拜读了王路、章月珍老师所著的《品格的力量》。书中主要讲了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
二零一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他们之中,有人英勇善战,御敌于国门之外;有人以身试药,拯救被疾病折磨的患者;有人长年深入田间,只为让国人告别饥饿……
他们并非生来就是英雄,他们拥有坚定的理想,不懈的奋斗精神、执着的鲜明品格。经历种种困难、失败,最终创造了不平凡的成就。
在这些英雄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袁隆平爷爷,他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生长在军阀混战、炮火连天、列强横行中国的年代。民不果腹的社会环境,让他高考时候毅然选择农业大学,毕业后,他一边教书一边搞科研,寻找雄性天然不育株水稻。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高卷裤腿,赤着双脚,站在试验稻田里,手拿放大镜,低着头,弯着腰仔细地观察每一株开花稻子。头顶火辣辣的太阳晒着,豆大的汗水从额头滴落,泥土溅满了衣服。这是一项艰难而繁重的工作,比大海捞针还难,但他依然执着地寻找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顶着烈日,搜寻14万株稻子,终于发现了一株雄性天然不育株。他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意志,让他不管面对多少困难与失败,也不曾放弃对水稻的研究。他培育的超级稻,不仅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还为世和平与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袁隆平育稻,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执着精神,只有坚持不懈、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才能成功。书中其它七位英雄,我就不一一详述了,值得你去好好品读和学习!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读书心得》
打开肖培东老师所著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就是走进一座语文教学艺术的殿堂,其朴素之风,其简约之气,令人久久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一本书装载不了所有的我,那么就让我漫步于《语文:深深浅浅之间》的溪流之间,采撷几朵浪花、几分诗意、几分美好。
一、朴素而不奢华
肖培东老师说:“门外的奢华,不是你要的奢华。”作为语文老师而言,作为语文教学而言,朴素是最美的底色。当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改革思潮过后,我们看到朴素的语文还在那里,素颜中自然天成,拙朴中朴素本色。肖培东老师认为:语文的教学,是应该贴着文本语言的教学,贴着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在以艰涩的深刻、冰冷的高调为特征的深度教学前,我希望我的教学如浅浅小溪,缓缓而行,但又能掀起波澜。这句话是很符合中国美学的特征的,长期以来,有着“三大国粹”之一之称的中国画用清清浅浅的水墨,打造了无与伦比的格局境界,令西方擅长油画的艺术家们惊呼,“真正的艺术在东方。”
“我的岁月,是一条河,深深浅浅的,那是语文的歌。”肖培东老师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上一路走来,一路收获自己的风景。我们来看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他以人物为标题,着重在梳理情节、分析细节中,探寻人物的心灵秘境。“孔乙己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短短一句话,水墨版中国画,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没有社会地位,不像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摆开满桌酒菜,坐下来慢慢消受。穿长衫,说明孔乙己不是一个穿粗布甚至光膀子的壮工,而是一个有身份的人。肖老师娓娓道来,如庖丁解牛,气定神闲处,盛开从容花。
二、简约而不简单
肖培东老师有一本书:《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道出了肖老师对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个性追求。长期以来,肖老师将之作为一种独特个性,作为一种倔强,一种坚持,一种境界,使得语文教育成为一张“温暖文艺的精神床”,从而体现着“语文从来不是为了奠定我们的生存,而是引导我们走好生活”的人生追求。肖培东老师认为:这个世界,所有的深刻必然要积累许多的清浅,那么,从浅浅起步,慢慢地引导学生走向语文的深厚,这是我的愿望。而且,浅浅,对我们的挑战在于,我们该怎么样教得深入浅出,浅入深出,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我希望我能朝向这样的方向。实践证明,肖培东老师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上已经渐入佳境,自成系统,个性卓越。
肖培东认为:“人生境界的升华,都有语文这块基石。”肖老师注重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学习赏析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从而引领诠释人生的况味。在《溜索》这篇笔记小说中,肖老师认为作者故意淡化故事情节,弱化人物形象,强化典型环境,没有核心人物,也没有矛盾冲突,自然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却带给我们同样的美学感受。“浅浅,不是肤浅,不是粗陋,而是希望教得踏实,教得纯粹,教得本真,教得有实效,教得很语文。”肖老师在探索语文教学本真上,独辟蹊径,坚韧前行。
三、娓娓而不堆砌
长期以来,有些语文教师养成了唠唠叨叨的职业惯性,总试图用或方方正正、或歪歪斜斜的语文“建筑材料”,把人的思维赶进思维的“象牙塔”,好像不这样就不是语文教师。而反观很多的语文教学大师,他们的课“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将语文教学上升为美学。肖培东老师将自读课视作“处女地”,以不容亵渎的姿态,带给我们对自读课的新视觉。我曾经也和很多语文教师一样,将自读课看作或有或无的部分,在“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的应试教育的引领下,自读课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地成了“撂荒地”。而肖老师却视之为珍宝,认真研究,使之成为语文教学大厦的“迤逦风景”。
翻开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会细心地发现:自读课文在统编教材里,和以前的略读课不一样,多了旁批和阅读提示,教材编者希望教师能够利用这些助学系统引导学生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大语文观”与自学能力的考虑所致。同时,自读课文安排在教读课文后面,需要更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何利用这些助学系统,教出自读课文的特点,肖培东老师在他新书《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肖老师在《一棵小桃树》的教学感言中说:旁批1提醒我们,散文阅读要紧扣作者情感,要从眼前景读出作者的内心情;旁批2则是散文阅读的方式,要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细节,从中体会写作深意;后面三个旁批都用问句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思考小桃树与作者自己的特殊的情感联系,感悟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理解文章托物言志、明暗双线的写作手法。由此看出,读无字之书,于无字处读书,确实是语文阅读的至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肖老师在引领我们在自我学习的高境界中体验成长。
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就是一棵树,绿了一方水土;就是一条河,灵动了一方地域;就是一个启示,点化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追梦之旅。让我们在肖培东老师的探索之旅中,感受“深深浅浅”的生命律动吧。
浅导,深读,细品
——肖培东老师语文教学实践的三大法宝
怀铁二中 江文欢
肖培东老师主张“浅浅地教语文”,观看其课堂,揣摩其案例,阅读其著作,肖老师在“导、读、品”上独具特色,值得我们学习。
一、水到渠成,自然浅导
“好的课一定是靠好的问题来推动的”,肖培东老师如是说,亦这样做。你会发现,几乎肖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在他的一步步引导、追问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来达到教学目标。沉浸其中却浑然未觉,蓦然回首,方知其中滋味。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学生认识到“全城的大人都有虚荣心才使闹剧顺利进行后,肖老师适时追问学生“那你们知道老百姓为什么有虚荣心吗”,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迫于生存或生活压力,大人有时会说假话”,理解了”童话中的事件就是成人世界的故事”……
在教学《春酒》这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品析“春酒”这个标题,肖老师先提问:标题只有两个字该怎么读?当有学生读得悠长时,肖老师追问:为什么读得那么悠长?生答:思乡。肖老师再问:还能读出什么味道?生答:自豪。肖老师追问:为什么读出自豪?生答:春酒好喝家乡的好东西。肖老师再问:还能读出什么味道?生答:平淡。肖老师追问:为什么读出平淡?生答:爱春酒。肖老师再问:你想读出什么味道?生答:悲伤。肖老师追问:为什么读出悲伤?生答:母亲不在。童年难觅。有学生说可以读出回味,肖老师再追问为什么。接着许多学生举手起来读标题。有的读出享受有的读出快乐,有的读出遗憾,有的读出惋惜,肖老师不断地问,不断地追问,先后有十一名同学起来朗读,并且读出不同的感觉,品出不同的情味。最后肖老师归纳:标题本身是全文的凝聚,通过大家的品读,可以体会到这样两种情绪:甜蜜、美好、愉快、享受、陶醉;还有就是惆怅忧愁,悲伤遗憾。最后让全班同学分别用这两种情绪朗读标题。肖老师就是这样随时捕捉学生的思维走向,找到语言的提升点或思考的模糊点,给予真实、及时、机智的追问和引导,在不知不觉间,将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文本深处。自然而然,润物无声。
二、反复涵泳,读出深味
精心设计朗读活动是肖老师的又一大法宝。深读肖老师的课例,会出现反反复复的读,有的多达近四十次。但学生并不感到厌烦。而是越读越有劲,原因首先在于老师指导得法。这包括指导学生读出缓慢的节奏,指导学生读出伤感,读出虚幻,读出急切向往,然后读出味道。还有就是让男女生读不同的诗句,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其次是教师的示范、带动、鼓励。肖培东老师自身的朗读功夫非常了得,当学生找不到朗读的感觉时,肖老师就亲自示范朗读,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同时也有了模仿学习的榜样。还和学生一起朗读,更是给学生鼓励和足够的信心。在肖老师的带动下,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渐入佳境,听课者也获得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学生更是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我们很多都是停留在表面,能像肖培东老师这样让朗朗读书声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习得“语言深处的珍奇”的课还真不多。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教学,肖老师就让孩子们去发现文中能体现“我”恐惧、害怕的句子,并在一遍一遍的演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神态、动作的语句,以及副词中蕴含的人物的心理活动。
前面讲到的一个小小的标题“春酒”,肖老师就能带领着学生读出春酒中的各种味道,和着朗读,在老师的追问和点拨中酿成语文的琼浆,历久弥香,余韵悠长。
三、生活体验,品出情感
《紫藤萝瀑布》一课肖老师重点抓住“我在开花!”这四个字,我们很少有人会关注到这四个字。宗璞给紫藤萝花设计语言,为什么是这句,而不是“我很美丽”或者“喜欢我吗”等话语呢?就是因为“我在开花”一句是紫藤萝花的生命追求和生活信仰。如何读?重音落在哪个字上?重读“我”,是对平凡生命的热爱;重读“在”,是对现在时光的珍视;重读“开”,强调去做,勇于实践;重读“花”,则是注入了对理想、对美好的追求和热爱。重读的字不同品味出的情感就不一样,结合我们的生活体验,就会读出花与人共同的生活情感和生命宣言,无论是在凄风苦雨中,还是在灿烂阳光下,生命都要用开花的姿态去绽放。
在《猫》一文的教学中,“我”的暴怒,“我”对猫的虐待,“我”的被针刺过的良心,“我”妄下断语给猫带来的冤苦等,这个层面上的理解学生大多能读出,文章也明明白白地写了出来。怎样让学生从“一望而知”到渐渐理解“一无所知”的深刻,肖老师通过精妙点拨,不是告知,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感悟体验最终收获。如果说第二只猫丢失是“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那么,第三只猫死亡也是“不知名的夺去猫所爱的东西”。猫所爱的东西是什么?不知名的又是什么?这一问,巧妙地把学生从文章内容表层引向深处去思考。猫失去的是生命,但“所爱的”更多、更重要,那是附着在生命上的尊严、自由、平等、美好以及诉说和辩护的权利等。“不知名的”看似是棍棒,是怒斥,实则更是我们人性中的凶恶、冷酷、残暴和阴暗等。我们就慢慢地走向《猫》最想要诉说的人性思考和生命感悟。
长久的浸染在肖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发现阅读教学无需繁琐的程序和华丽的包装,也无需煽情的表演和刻意的分析,只要学生在读中感、读中品、读中悟,通过肖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学生轻巧自如地感知文字的活力,一起在语言的碧波深处探珍寻奇,溯向
“情味”浓郁处,让人欲罢不能,久久回味。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所著,李毓秀性情平和豁达,品德高尚,他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弟子规》,《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人,提高我们自己的品德,熟读《弟子规》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弟子规》里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告诉我们,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我记起了一件事,我跟好朋友子瑜吹牛说自己做的蛋糕很好吃,她很羡慕,说要尝尝我做的蛋糕,我信誓旦旦答应她一定做给她吃,事实上我并不会做,所以她第一次来我家的时候我骗她说食材没有准备好,第二次又骗她说肚子疼。妈妈知道了拿出《弟子规》跟我说:“什么叫‘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你都学到哪去了?”我听了觉得很惭愧,跟子瑜承认自己并不会做蛋糕,自己是吹牛骗她的并向她道歉,她原谅了我。周末我们一起去超市购买食材,一起上网查询如何做蛋糕,然后两人一起做了蛋糕,虽然第一次做出来的蛋糕味道不是很好,但我们还是很开心。
有一次表姐因为姑妈乱动她的东西,她生气地对姑妈大吼大骂,其实姑妈只是看见她房间乱了帮她整理了,姑妈跟她解释了她还是很生气地骂姑妈,我在旁边听见了,就对表姐说: “ 表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弟子规》里的句子你还记得吗,这可是你小学时候学过的哦,你现在都是大学生了,不能比我还差哦。”表姐听了我的话,脸红了,她静静地坐了一会,站起来小姑妈说:“妈妈我错了,我不该对你大吼大叫,我比我妹还不如,我以为一定会改的,不会再乱骂你了。”你看,学好《弟子规》,还可以劝架呢。当然,我自己也要做到尊敬父母,关心爱护父母,做错了事,父母批评时就要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让自己父母生气、伤心。
我很喜欢《弟子规》这本书,它让我感受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教育我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和热爱祖国,教会了我们很多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本国学经典,这是我们的财富。
2017年7月8日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我迫不及待地读完了李开复所著的《做最好的自己》,感触颇深。
记得有位哲人说得好:“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那就当一片小草地;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
做最好的自己,就要学会珍爱自己。珍爱自己就是要我们别虐待自己,苛求自己,反对自己,而是要我们看重自己,拥护自己,赞美自己。尤其是当我们处于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我们必须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且没有一个人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绝不能自暴自弃,自戕自贱,而是应该学会给自己送一束鲜花,给自己唱一支动人的歌,给自己一个明媚灿烂的笑容,让快乐永远伴随我们。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要相信自己。假如我们自比于泥块,那我们将真的会成为被人践踏的泥块;假如我们心里总是嘀咕自己是愚笨的,无能的,那我们就会变得无足轻重,毫无作用。试想一下,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总是以他人为尺度,唯唯诺诺,自卑不堪,这样的人怎会快乐,怎能体验到快乐。我们应该觉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觉悟到造物育我,必须充分体现出生命的至善至高至美的境界。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理想中的自我,才能赢得出色的人生,才能创造辉煌的奇迹,才能与快乐相伴。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要看重自己,自信、自律、自强、自尊,坚信自己作为宇宙之子降临大地,那么大地自然会给你我一席之地。
做最好的自己,决不是说你要固执,要变得狂妄自大,忠言逆耳,我行我素,自我陶醉自我膨胀自我吹嘘自我感觉特别好,而是说你要寻找到快乐,就要学会寻回自我。生命里要有一种硬度,不要轻轻叹息,也不要露出你指头的点点伤痕。当你受到挫折遭到冷遇面临坎坷失去快乐的时候,我们不能卑躬屈膝垂头丧气,双目无神丧失自我,而应该坦坦荡荡地来到人群中间,用挺拔的身躯,用嘴角眉梢上平静的微笑来证明:我不会退缩不会逃避不会沉沦不会萎靡!我不会退缩不会逃避不会沉沦不会萎靡!做最好的自己,梦想不再遥远,快乐不再遥远,辉煌不再遥远!
《水浒传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我读了《水浒传》这部书。
《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里面刻画了梁山水泊一百零八位好汉。全书共一百二十回,第一位出场的好汉是九纹龙史进。全书讲述了宋代宋江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揭示了当时官府的黑暗,奸臣当道,使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宋江一行人开始起义,反抗朝廷,后来,宋江一行人受朝廷招安,征讨贼寇,最后,在征讨方腊时,那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们却一个一个倒在了血泊之中。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梁山好汉的忠义;看到了朝廷的黑暗;看到了奸臣的阴险;看到了皇帝的昏庸无能……一时间心中难以平静。
武松打虎,林冲棒打洪教头等情节让我难以忘怀。还有一个情节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在宋江等人为救卢俊义时,遇见关胜,关胜能当万夫之勇,冲杀梁山兵马时,他看见梁山的喽啰兵们用自己的生命来守卫那“替天行道”的大旗,关胜深受感动……
在梁山好汉被招安后,派去征讨方腊时,一幕幕让人不忍心看到的场面出现:大多数梁山好汉在这场战役中牺牲,最后武松单臂擒住方腊。擒住方腊以后,又是一幅幅让人不忍心看到的画面出现:鲁智深坐化而死,杨志林冲病故,宋江李逵被奸臣毒酒毒死,吴用花荣在宋江李逵墓前自缢而死……又让我们心中多了一份悲痛。
梁山一百零八将,对应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每一位梁山好汉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绰号。
读完了《水浒传》,我的心头难以平静,一幅幅画面浮现在脑海中。我们可以知道,那时候的官府是多么黑暗,当时的百姓是多么痛苦,梁山好汉才是最正义的!
水浒,这一部兄弟情义重似山,英雄好汉多如发的小说,给我带来了许多道理,明白了许多事情,我应该多读几遍,启发一定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