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读书心得

2024-09-12 08:14:42 宁奇珍 阅读:

打开肖培东老师所著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就是走进一座语文教学艺术的殿堂,其朴素之风,其简约之气,令人久久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一本书装载不了所有的我,那么就让我漫步于《语文:深深浅浅之间》的溪流之间,采撷几朵浪花、几分诗意、几分美好。

一、朴素而不奢华

肖培东老师说:“门外的奢华,不是你要的奢华。”作为语文老师而言,作为语文教学而言,朴素是最美的底色。当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改革思潮过后,我们看到朴素的语文还在那里,素颜中自然天成,拙朴中朴素本色。肖培东老师认为:语文的教学,是应该贴着文本语言的教学,贴着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在以艰涩的深刻、冰冷的高调为特征的深度教学前,我希望我的教学如浅浅小溪,缓缓而行,但又能掀起波澜。这句话是很符合中国美学的特征的,长期以来,有着“三大国粹”之一之称的中国画用清清浅浅的水墨,打造了无与伦比的格局境界,令西方擅长油画的艺术家们惊呼,“真正的艺术在东方。”

“我的岁月,是一条河,深深浅浅的,那是语文的歌。”肖培东老师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上一路走来,一路收获自己的风景。我们来看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他以人物为标题,着重在梳理情节、分析细节中,探寻人物的心灵秘境。“孔乙己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短短一句话,水墨版中国画,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没有社会地位,不像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摆开满桌酒菜,坐下来慢慢消受。穿长衫,说明孔乙己不是一个穿粗布甚至光膀子的壮工,而是一个有身份的人。肖老师娓娓道来,如庖丁解牛,气定神闲处,盛开从容花。

二、简约而不简单

肖培东老师有一本书:《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道出了肖老师对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个性追求。长期以来,肖老师将之作为一种独特个性,作为一种倔强,一种坚持,一种境界,使得语文教育成为一张“温暖文艺的精神床”,从而体现着“语文从来不是为了奠定我们的生存,而是引导我们走好生活”的人生追求。肖培东老师认为:这个世界,所有的深刻必然要积累许多的清浅,那么,从浅浅起步,慢慢地引导学生走向语文的深厚,这是我的愿望。而且,浅浅,对我们的挑战在于,我们该怎么样教得深入浅出,浅入深出,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我希望我能朝向这样的方向。实践证明,肖培东老师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上已经渐入佳境,自成系统,个性卓越。

肖培东认为:“人生境界的升华,都有语文这块基石。”肖老师注重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学习赏析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从而引领诠释人生的况味。在《溜索》这篇笔记小说中,肖老师认为作者故意淡化故事情节,弱化人物形象,强化典型环境,没有核心人物,也没有矛盾冲突,自然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却带给我们同样的美学感受。“浅浅,不是肤浅,不是粗陋,而是希望教得踏实,教得纯粹,教得本真,教得有实效,教得很语文。”肖老师在探索语文教学本真上,独辟蹊径,坚韧前行。

三、娓娓而不堆砌

长期以来,有些语文教师养成了唠唠叨叨的职业惯性,总试图用或方方正正、或歪歪斜斜的语文“建筑材料”,把人的思维赶进思维的“象牙塔”,好像不这样就不是语文教师。而反观很多的语文教学大师,他们的课“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将语文教学上升为美学。肖培东老师将自读课视作“处女地”,以不容亵渎的姿态,带给我们对自读课的新视觉。我曾经也和很多语文教师一样,将自读课看作或有或无的部分,在“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的应试教育的引领下,自读课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地成了“撂荒地”。而肖老师却视之为珍宝,认真研究,使之成为语文教学大厦的“迤逦风景”。

翻开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会细心地发现:自读课文在统编教材里,和以前的略读课不一样,多了旁批和阅读提示,教材编者希望教师能够利用这些助学系统引导学生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大语文观”与自学能力的考虑所致。同时,自读课文安排在教读课文后面,需要更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何利用这些助学系统,教出自读课文的特点,肖培东老师在他新书《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肖老师在《一棵小桃树》的教学感言中说:旁批1提醒我们,散文阅读要紧扣作者情感,要从眼前景读出作者的内心情;旁批2则是散文阅读的方式,要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细节,从中体会写作深意;后面三个旁批都用问句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思考小桃树与作者自己的特殊的情感联系,感悟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理解文章托物言志、明暗双线的写作手法。由此看出,读无字之书,于无字处读书,确实是语文阅读的至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肖老师在引领我们在自我学习的高境界中体验成长。

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就是一棵树,绿了一方水土;就是一条河,灵动了一方地域;就是一个启示,点化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追梦之旅。让我们在肖培东老师的探索之旅中,感受“深深浅浅”的生命律动吧。

浅导,深读,细品

——肖培东老师语文教学实践的三大法宝

怀铁二中 江文欢

肖培东老师主张“浅浅地教语文”,观看其课堂,揣摩其案例,阅读其著作,肖老师在“导、读、品”上独具特色,值得我们学习。

一、水到渠成,自然浅导

“好的课一定是靠好的问题来推动的”,肖培东老师如是说,亦这样做。你会发现,几乎肖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在他的一步步引导、追问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来达到教学目标。沉浸其中却浑然未觉,蓦然回首,方知其中滋味。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学生认识到“全城的大人都有虚荣心才使闹剧顺利进行后,肖老师适时追问学生“那你们知道老百姓为什么有虚荣心吗”,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迫于生存或生活压力,大人有时会说假话”,理解了”童话中的事件就是成人世界的故事”……

在教学《春酒》这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品析“春酒”这个标题,肖老师先提问:标题只有两个字该怎么读?当有学生读得悠长时,肖老师追问:为什么读得那么悠长?生答:思乡。肖老师再问:还能读出什么味道?生答:自豪。肖老师追问:为什么读出自豪?生答:春酒好喝家乡的好东西。肖老师再问:还能读出什么味道?生答:平淡。肖老师追问:为什么读出平淡?生答:爱春酒。肖老师再问:你想读出什么味道?生答:悲伤。肖老师追问:为什么读出悲伤?生答:母亲不在。童年难觅。有学生说可以读出回味,肖老师再追问为什么。接着许多学生举手起来读标题。有的读出享受有的读出快乐,有的读出遗憾,有的读出惋惜,肖老师不断地问,不断地追问,先后有十一名同学起来朗读,并且读出不同的感觉,品出不同的情味。最后肖老师归纳:标题本身是全文的凝聚,通过大家的品读,可以体会到这样两种情绪:甜蜜、美好、愉快、享受、陶醉;还有就是惆怅忧愁,悲伤遗憾。最后让全班同学分别用这两种情绪朗读标题。肖老师就是这样随时捕捉学生的思维走向,找到语言的提升点或思考的模糊点,给予真实、及时、机智的追问和引导,在不知不觉间,将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文本深处。自然而然,润物无声。

二、反复涵泳,读出深味

精心设计朗读活动是肖老师的又一大法宝。深读肖老师的课例,会出现反反复复的读,有的多达近四十次。但学生并不感到厌烦。而是越读越有劲,原因首先在于老师指导得法。这包括指导学生读出缓慢的节奏,指导学生读出伤感,读出虚幻,读出急切向往,然后读出味道。还有就是让男女生读不同的诗句,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其次是教师的示范、带动、鼓励。肖培东老师自身的朗读功夫非常了得,当学生找不到朗读的感觉时,肖老师就亲自示范朗读,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同时也有了模仿学习的榜样。还和学生一起朗读,更是给学生鼓励和足够的信心。在肖老师的带动下,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渐入佳境,听课者也获得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学生更是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我们很多都是停留在表面,能像肖培东老师这样让朗朗读书声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习得“语言深处的珍奇”的课还真不多。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教学,肖老师就让孩子们去发现文中能体现“我”恐惧、害怕的句子,并在一遍一遍的演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神态、动作的语句,以及副词中蕴含的人物的心理活动。

前面讲到的一个小小的标题“春酒”,肖老师就能带领着学生读出春酒中的各种味道,和着朗读,在老师的追问和点拨中酿成语文的琼浆,历久弥香,余韵悠长。

三、生活体验,品出情感

《紫藤萝瀑布》一课肖老师重点抓住“我在开花!”这四个字,我们很少有人会关注到这四个字。宗璞给紫藤萝花设计语言,为什么是这句,而不是“我很美丽”或者“喜欢我吗”等话语呢?就是因为“我在开花”一句是紫藤萝花的生命追求和生活信仰。如何读?重音落在哪个字上?重读“我”,是对平凡生命的热爱;重读“在”,是对现在时光的珍视;重读“开”,强调去做,勇于实践;重读“花”,则是注入了对理想、对美好的追求和热爱。重读的字不同品味出的情感就不一样,结合我们的生活体验,就会读出花与人共同的生活情感和生命宣言,无论是在凄风苦雨中,还是在灿烂阳光下,生命都要用开花的姿态去绽放。

在《猫》一文的教学中,“我”的暴怒,“我”对猫的虐待,“我”的被针刺过的良心,“我”妄下断语给猫带来的冤苦等,这个层面上的理解学生大多能读出,文章也明明白白地写了出来。怎样让学生从“一望而知”到渐渐理解“一无所知”的深刻,肖老师通过精妙点拨,不是告知,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感悟体验最终收获。如果说第二只猫丢失是“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那么,第三只猫死亡也是“不知名的夺去猫所爱的东西”。猫所爱的东西是什么?不知名的又是什么?这一问,巧妙地把学生从文章内容表层引向深处去思考。猫失去的是生命,但“所爱的”更多、更重要,那是附着在生命上的尊严、自由、平等、美好以及诉说和辩护的权利等。“不知名的”看似是棍棒,是怒斥,实则更是我们人性中的凶恶、冷酷、残暴和阴暗等。我们就慢慢地走向《猫》最想要诉说的人性思考和生命感悟。

长久的浸染在肖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发现阅读教学无需繁琐的程序和华丽的包装,也无需煽情的表演和刻意的分析,只要学生在读中感、读中品、读中悟,通过肖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学生轻巧自如地感知文字的活力,一起在语言的碧波深处探珍寻奇,溯向

“情味”浓郁处,让人欲罢不能,久久回味。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