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1951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7 12:32:37
《刘晓庆个人资料简介》
性别:女
生日:1951年10月31日
星座:天蝎座
国籍:中国
地域:中国大陆
三围:自从1979年成功演出电影《小花》起刘晓庆名字一直没有观众和传媒视野里淡出过刘晓庆一直个争议性非性人物一举一动经常招来轩然大波刘晓庆新闻同义语与相关人也都新闻近义语本人也陶醉于这种角色认定刘晓庆个不安分人演艺事业还蒸蒸日上时突然下海做起了生意为了证明自己全才又自称“亿万富姐”……
生于1951年四川涪陵人1970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附属中学1971年担任成都军区话剧团演员1980年起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曾获得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第十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等
《我家在北大》
1951年5月初徐光宪和我从美国来到北京,满怀对新中国的激情和对首都的美好憧憬。唐敖庆教授介绍我们到著名的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至今已整四十七年了。 那时北大理学院在沙滩,我们暂住红楼。不久校方让我们去住黄米胡同一小间,实在太小,放不下仅有的几箱书和衣物。好心的张龙翔教授腾出他家后面一两间房来,但他的母亲有点不乐意。光宪一气之下,把那几只箱子搬上一辆三轮车回了红楼。四十年后我们去燕南园看望张教授时,还提起此事,表示歉意。他笑着说:“那时你们年少气盛,见怪不得。”化学系主任孙承愕教授也腾出了他家一大间后房,终于让我们住了进去。不久,曾昭抡和俞大纲教授把他们在中老胡同的一座精美小院房让给我们住。有了卧室、书房和客厅,十分高兴。大女儿在那里诞生,还可以请个小保姆管理家务。院子不大,住着几家著名学者,如冯至、朱光潜、张景铺、丙沐。庭院中央花坛种着一些花草。清早、傍晚可以和芳邻相逢,谈上几句,很是愉快。在北京有了一个家,也就不再作南归之想了。
这只是一年多点时间里的故事。 1952年院系调整,我们留在北大,但要迁居到海淀中关园新建的一大套平房中去。记得那时从动物园往北,马路两边少有人家。田野青青,一派郊区清静风光。中关园刚建起一排排平房,房前小院尚未种花栽树,甚至还没挂上门牌。我一天夜归,竟找不到自己的住宅。不过很快,同事们都搬来,热闹起来了。我家门外和大家一样也筑起一道短篱笆,种起各色花草。其中有一树月季,春天竟开了一百多朵黄红色大花,引得路人驻足观赏。家里有了一个大客厅,邻居的中、小学生常来看电视。一次国际乒乓球大赛,来了许多人,结束后,保姆收拾房间,不觉惊喜地叫起来:“看!今天我们还拣了个男孩!” 原来他蹲在门旁呼呼睡着了。中关园有一条小溪,架一石桥分隔成了沟东、沟西,我家在沟东。溪中芳草、流水,春夏天还能听到蛙声。园内柳树渐成荫,我骑车出北门,经过一段沙石路和一家桃园,便来到新建的化学楼。初夏晚上,我从实验室出来骑车回家,风飘飘吹衣,邻家篱笆架上蔷薇阵阵送香,各家灯火相映,光宪也尚在伏案工作,一切是宁静、安乐。
每逢佳节,我们总要到园里散散步,看看柳梢明月,听听邻家孩子 歌声笑语。冬天大雪纷飞,火树银花。曾有一次,我们带着两 个大女儿在未名湖冰上溜着玩。在来北京前我们曾想过要学会 滑冰,谁知一直很忙,只有这次算是圆了一场冰上的梦。我们 在中关园276号大平房里就这样度过了令人难忘的十多年。 随着国内风云变幻,住房紧缩,我们搬到了中关园69号。 那是有四扇房门通向中间小客厅的一套平房。我曾开玩笑说: “可以在各房间转来转去,像小白耗子似的。”房前也有一块小院地,我们无心种花,姥姥喜欢种花生、向日葵。不多时,我们去江西鲤鱼洲农场,两个大女儿分别下乡,去云南和黑龙江建设兵团,家里只有姥姥管着两个小的。1971年光宪从鲤鱼洲、我从德安相继回校。一进门,最小的女儿横躺在椅上啼哭,我一把将她拉起说:“爸爸妈妈都回来了,不哭了。”
姥姥从厨房迎出来,高兴得流泪。一家得团聚,尤其是大的孩子们轮流回来探亲,更显热闹。但在这里也只住了二三年,房子要一分为二,供两家住。于是我们又搬到中关村25楼二层去住。那里只有前,后两大间,旁边朝南两间,分别有两家好邻居住着。我们只得用上下铺,姥姥睡下铺,床下、桌上都堆满了书,紧凑得很。说好邻居一点不假,他们两家也都有孩子,够挤的,但他们多方照顾我们,十分友好热情,真是难得!这里也只住了二三年,我们要搬到校西门外蔚秀园去。 蔚秀园内也是一片新建楼房,不同于中关园的是蔚秀园设计精巧、秀丽,有水池、有山坡、树木茂盛,环境宜人。我们住在楼下一层,与王竹溪教授家对门。房子比较宽敞,但我家人多,还要用上下铺。屋前种花、屋后种竹,我们打算长住了。1976年两个大女儿先后从云南和黑龙江回来,去工作或上学,一家七口,是我家全盛时期,虽然很挤,其乐融融。
我们有时在小山坡石头上坐坐,有时到邻近的承泽园看牡丹,向南走,到一大荷塘,荷叶田田,清风飘香是个好去处。我去化学楼要骑车横穿校园,从西到东习以为常,因为我们已有一个温馨热闹的家。 1978年学校把我们调整到校内朗润园,四层楼一套宽敞的住房。姥姥住东房,四姐妹住一大间,我们有卧室,书房还留了一大间客厅。姥姥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感慨地说:“现在住上大房间,享享福,可惜我老了,走不下楼去。”朗润园在未名湖北面,有后湖与万泉河相通。后湖一池碧波,一边是几座楼房,一边是小山坡和几间竹篱小舍。垂杨柳围绕在湖旁。小山坡上有亭翼然,掩映在绿树丛中。楼间距离较大,两排高大杨树将它们隔开,树上有时可见鸟窝。楼下各家门前都有小花园。若在早上到湖边一站,空气清新,但见鱼跃湖中,一群群鸽子绕树飞翔。夏日傍晚,若在湖边长椅上小坐,可以看到夕阳余晖将山坡上小亭、绿树倒映在湖水中,轻轻荡漾,煞是迷人。更可喜的,若能遇上一二位名教授,聊上几句,很受教益。中文系陈贻掀教授是研究杜甫诗的专家,我说过要跟他学做诗。
一次他对我们说:“有一外宾来访后,说北大真美,朗润园是Paradise!”我不知道Paradise有多美,只愿在人世间,长住景色如画的朗润园。 人有旦夕祸福,1983年底,我在图书馆摔伤骨折,出院后,行走不便,去化学楼要有人带着。家里姥姥已去世,孩子们多已出国,房子很宽敞。校方照顾又让我们从四楼搬到二楼,出人可以方便一些。当时化学楼已迁到校东门外的新大楼,我买一辆轮椅,偶尔去大楼开会或去实验室就让研究生推着轮椅。所幸我还能慢步上楼,坚持工作到1997年7月最后一位博士研究生毕业。最为难得的是我的老伴,他工作很忙,但他常常自告奋勇,推着轮椅,让我到园内各处看看。季羡林教授在他楼前的湖中投下一些莲种,现在已长成一大片荷叶。当荷花盛开时我们就去湖边欣赏一番。季老带着他的两眼不同颜色的波斯猫总来和我们谈几句他种荷的得意杰作。中秋夜我们不在楼前,便到未名湖边去赏月。
去年未名湖新整理,格外清明,湖光塔影,使人留连忘返。国庆夜晚,我们又去湖边。湖面上还浮动着十几只小灯船看!我们认为在校园内胜似去圆明园,人不多也不少,想回家,一下就到家了。 高刁、霞,1919年7月生,浙江萧山人。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后到北大任教至今。 1944年毕业于上 1951年获美国纽约大学硕士学位,回国 rv}9}}大任教至今。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等。
《淘气的孩子》
我1945年人师大附中,1951年毕业。初中三年经历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如火如茶的学生运动,高中三年先是欢欣鼓舞地迎接解放,然后是为祖国建设而努力学习。这六年国家有翻天筱地的变化,在这期间我受到了极为深刻的教育,使我终生难忘。我回忆起几件有趣的小事,那是很能说明我是怎样由一个无知儿童到追求进步的少年再到学习优良体魄健全的青年的成长过程的。
解放前,中学都是男女分校,师大附中是男校。十二三岁的小男孩聚到一起犷中学又没有小学管得那么严,我们充分发挥着淘气的天性。刚开学没有一个月.小伙伴们已经很熟了,经常在一块儿打闹。一天,预备铃己打过,教室里仍乱成一锅粥。这时训育员大刘来了,大多数同学都迅速归位,只有我们四个人没看见大刘,还在折腾。我正拿起铁壳的黑板擦掷向一个同学,那板擦落在大刘的脚下,铁壳与毡片分离了。大刘把四人带到了教育处。训育处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控制的机构,训育主任姓萧,同学们背地里都叫他“萧头儿”。萧头儿板着面孔训斥着我们四人:
“你们这个样子哪像个中学生?严重地违犯校规!”他的眼睛扫到我的身上。“咦!你的胸章呢?裹腿呢?”
我们那时的校服是黑色的学生服,带黑硬沿帽,白帽翠,打草绿裹腿,左胸佩布质胸章。像军人那样把长长的裹腿条紧紧地缠在腿肚子上,实在难受,很不习惯。又因不会打,常常秃噜下来,这时索性把它解开。我们没有校徽,胸章上面印着“教育部特设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七分班附属中学”,国民党政府不承认沦陷区的学校,也不承认学生的学籍,把学生编人补习班,于是“师大附中”就成了这么一长串)填写着班级和姓名。那天正好胸章后面的子母扣脱落了,我把它扯下来,放到书包里面了。
萧头儿拿起毛笔,一边口中叨念,一边拿一张纸在上边写:“裹腿不打,胸章不佩带,在教室毁坏教具。”他抬起头,两只眼睛恶狠狠地盯着我:“你不用上学了,回家把你爸爸叫来!”
我哪里见过这个架势,哇的一声哭天嚎地泪如泉涌。他们三人也吓哭了。我鸣咽着求饶。萧头儿对我们猛训了一通话,反正听进去没听进去我们都连连点头称是。最后只听得一声:“回去上课吧!”我们灰溜溜地离开了训育处。
我们没回教室,人家已经上了半堂课了。我们躲进厕所商议对策,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冷静下来一想,萧头儿不过是耍了一个下马威,也没把咱们怎么样。这一段事我们别告诉家长,同学问也别说。形成了正式的决议之后,我们大摇大摆地回到了教室,接着上那半堂课。
从这以后,我学会了怎样应付训育员。我是一个处处淘气而又不触犯校规,绝不让训育员抓住把柄的“好学生”。
《永记党员的责任》
我于1951年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背着父母意旨,从香港回到广州。1953年正式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入党。45年转眼即已过去,但人党誓词却深深地嵌在心里,它引导我去克服一个个的困难。
我人党第二年,反右派开始,一连串的政治运动,使我这一类不是工农兵出身,所谓海外关系复杂,又是境外回来的人,很难受到政治信任。其中不少人对此感到茫然、懊悔,有的人在政策允许下重返境外,政策不允许的也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离去。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每每在这种情况,都要联系人党誓词深人思考自己的人生图什么、人党为什么、要为党和人民干什么、怎么干等一系列问题。最终我都更加坚定要走为党奋斗一生的道路。如今进人老年了,回头看看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党教育下的历程.感到自己一生虽然平凡、平淡,却也无悔、无愧。虽然难以成为模范人物,但已尽了自己的努力。
退休4年多来,听到不少新老党员用各种方式谈论自己的感受,使我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我也忆起在60年代学习大学中文系课程时,曾以一些与人生意义有联系的文学语言来策励自己,其精神对自己要当好一个党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谨摘记几句与新老党员同志共勉。
第一句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元朝诗人王冕为自己所画的梅而题的诗句。他画的梅朴素淡雅,不要人们夸耀它的艳丽,只愿把那清新的香气留在人间。他以此来形容有志之士不应图表面浮华,而要讲本质实在,保持有益于他人的高尚品质。我感到可从中受到启示。
第二句:“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这是宋代诗人王淇的咏梅诗句。它用拟人的手法,赞美梅花清白高洁,不被半点尘埃污染,宁愿在清苦的环境中生活,以不求名利为人生志趣。这诗句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我感到人党了,就要多讲奉献,廉洁无私,不受污浊环境影响,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用今天的政治语言来说,就是要在党风、政风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即使退休了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第三句是:“不为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峰。”这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诗句。作者登上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上耸立的高塔,很有感触地慨叹:“不怕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野,这是因为自己是站在峰顶高塔的最顶层。”这带有哲理的诗句,使人从中领会到,只要自己有真知灼见和政治上的坚定性,就能站得高望得远,看清事物的本质,不管会有什么不正常的“浮云”,都不可能迷惑自己,都不能改变自己的正确立场。自己可以从中领略到,既已成为共产党员,就一定要坚持政治原则立场的坚定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信仰,这些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各致其能以相生。”这里前半句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句,后半句是唐代散文家韩愈文句。它们连起来,是因为联系来理解更有意义。“不拘一格降人才”,现代不少评论性文章,以至党内一些领导讲话都曾提到过。它指出不要拘泥于某种资格而压抑人才的成长。现时仍往往被借喻来不要受论资排辈和传统的条条框框所限制,要敢于举贤授能,要有这种胸怀和气量。做好这一点,也应属于对党的事业的贡献。
“各致其能以相生”,意思是人不可能什么工作都能包得了,应该让各人发挥各自的专长,在一个集体中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在退休前,大家同在一个班子时,按党的原则协调共事,固然重要;退休或退出领导职务后,在职和不在职的都能互相理解、谅解,尤其可贵。所以退休四年多来,对区的领导同志,以及过去共事过的同志对我的关心,我都由衷地表示感谢。
以上用一点文学语言来概括自己40年来在党内政治生活的感受,当然是不可能全面、完美的。但是作为共产党员,我感到自己即使到了老年、晚年,对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仍然是始终不应忽视的,故乐于再一次重温人党的誓词。
至于当自己越来越走近人生的黄昏时,还要不要像年轻时有个做人的目标,继续按人党誓词要求自己呢?我是愿意做肯定的回答的。我感到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坚持终老:
一是仍要有精神支柱。这支柱就是人生特别是共产党员要讲奉献的信念,淡化讲待遇的观念,政策没有规定给自己的,绝不向组织提出过高的要求。
二是仍要有力量源泉,也就是坚强意志。如今的中青年干部可能有许多“鸿运当头”的机会,进人或将进人老年后就难有幸运,不如意、不顺心的事会多一些,要用坚强的意志来保持心理的健康、平衡,决不因退休后通常被认为有失落感而消极、无为地度日。
三是仍要有行为准则。国法、党纪和有关党风的规定都应与在职时同样坚决贯彻执行。到老仍继续保持高尚的情操。还应以德处世待人,不因退下来了就失去担任负责职务时给人家的良好印象。
四是仍要有坚韧毅力。不能人一退休就万事休。恰恰相反,退休以后应万事“修”。除了健康上要“修补”一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素养上更好地“修身”。自己的优点要发扬,别人的美德要仿效。老年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