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白屋贫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2 22:33:30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译文: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
[出自]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解释】
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半夜里一阵犬吠声把我惊醒,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词语解释】
(1)芙蓉山主人:这里指作者投宿的人家。芙蓉山:地名,在今湖南宁乡青山桥镇。
(2)苍山:青山。
(3)白屋:这里说的是诗人投宿的贫苦人家的住所。通常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5)夜归:晚上归来。
(6)贫:清贫。
白屋:茅草屋。
【赏析】
这首诗用精炼的诗笔,描绘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主题的寒山夜宿图。整首诗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上半是旅客山行夜宿,后半是主人夜半还家;上半全为所见,后面皆是所闻。平中有转,有起有伏,虽未直接抒情,但山野孤寂的羁旅情怀不写自现。每句诗都构成一幅独立的画面,彼此又都相互承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赏析二: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描写雪的诗》
--写雪的诗词
逢雪宿芙蓉山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色彩》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不能说凡是好诗都是含蓄的,但应当说有不少含蓄的诗是好诗或较好的诗,至少在艺术上是这样。试看中唐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是诗人旅途中遇着大雪,投宿在芙蓉山村的见闻。诗人在这个山村的见闻,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山村人民过着贫困痛苦的生活。诗人把深厚的同情,全融化在一幅非常简洁、凄清的画面中,使读者沉浸其间,引起丰富的联想。透过这首诗的描绘,我们看到这样一幅景象:黄昏过去了,远处的山峦逐渐变成苍黑色;夜幕降临,风紧雪封,天寒地冻;在贫寒的山村人家的柴门外,一阵犬吠,山村的村民披星戴月,一身风雪外出归来了。我们从这个凄冷荒凉的画而,不是可以自然地联想出贫寒的人们,为生活奔波,即使在严寒时节,也不能安闲片刻的情景吗?所以这首诗虽然没有大声疾呼,但读者似更亲切感人,更耐人寻味。这就是含蓄的艺术力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诗歌中画的意趣,除了构图之外,色彩也是重要的因素。我国许多有成就的诗人都很注意诗中的色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写一首诗,它刻画了一幅初春的景象。浑身嫩黄的黄鹂,青葱翠绿的垂柳,一身雪白的鹤鹭,远处郁郁苍苍的崛山之巅上一抹皑皑积雪,近处江边停泊着一艘艘乌篷的大船。这黄、绿、蓝、白、黑,浓淡相间,鲜明协调,真是五彩缤纷,把个初春景致装点得美丽多姿。多像一幅皱染得当,水气淋滴的彩墨画!此外,诗的画意还要注意事物形态的描绘,如“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白鹭队列整齐向青天飞去的悠然神态,为诗增添了不少画的意趣。
我得说明,这里谈诗的画意,并非说诗、画同一。我只是想说,在读诗(或写诗)时,能注意诗的画意,那对我们的欣赏和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苏轼曾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诗、画这两种姐妹艺术向来相通。在西方美学家那里也是作如是观的:“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希腊·西摩斯特)正说出了这个艺术上的真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不仅是王维,其他很多诗人都十分注意“诗中画”的意趣。中唐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就曾被人作为画题来考画师的。它是怎样使读者获得这种美的感受的呢?
画的首要要求是构图。从画的构图来看,横在画幅中间的是一条不宽的蜿蜒弯曲的小河,画幅近处是青葱可爱的野草,稍深处有一片树林,枝头上黄鹂在鸣叫,作为主体的,占据画而中心的是:在渡口上用缆绳系着的一叶小舟,它被雨后急涨的潮水冲激得横置了,在水流中一起一伏地荡着……
这首诗的画面构图,多样而统一,有远有近,富于层次感、纵深感。它获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也正因为它有着鲜明的画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