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后边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3:03:08
《生命的真谛》
春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夏来了,也走了;转眼间,秋来了,后边还跟着冬。
在春天、夏天嫣然绽放的娇嫩的花,仿佛霎时间都枯萎了,只留下了一地已枯萎的落花,那些嫩绿的树叶,此刻也已枯了。
轻轻拾起一片落叶,慢慢的抚摸它,细数它身上那一条条细致的纹理,仿佛看见了它一生的历程。
它们的枯萎,也许是为了下一代更好的生长,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有幸参加了这一仪式。它们慢慢入土,留下的不只是那绝世芳华,还有滋润下一代的养分。
我好像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它不是美丽动人的景象而是勇于付出的。
《我家的竹林》
我家院子的后边,生长着一片翠绿的竹林。它似乎一年四季都是单调的绿色,当百花盛开的季节,春天的五彩斑斓与它无关,它是绿色;当夏天的艳阳炙烤大地,火热与它无关,它是绿色;秋天的收获与它无关,它是绿色;冬天的严寒与它无关,它是绿色。四季常青,挺拔修直,不向冬雪屈服,不向冰寒低头。
我爱这片翠竹,源于它那种美好可爱的形态。你看翠绿的竹叶,亭亭玉立的倩影,修长苗条的竹竿,笔直地指向天空,这些都透露着竹子的美好可爱。这种美是天然的,无需修饰的,就像李白诗中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美好是上天的礼物,是阳光和水的赋予。
我爱这片翠竹,源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片竹林给我家送上了很多礼物,鲜嫩的竹笋,可以做成美味佳肴,带给我们味觉上的享受;竹竿,可以成为各种农具的原料,如晾衣杆、鸡笼等;竹林本身为我们提供了纳凉的场所,就连废弃的竹叶都可以成为燃料和肥料,肥沃土壤。这片竹林就像一个宝藏,等着我们去开发利用,而它的无私奉献也启迪了我学习这种可贵的品质。
我爱这片翠竹,源于它不畏严寒的抗争精神。在寒冬时节,娇艳的花朵不能经住寒风的摧残,可是竹子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冰雪覆盖的世界带来绿意,总是焕发出勃勃生机。凛冽的寒风怒号,可是那片竹林仍翠绿常青,一根根翠竹挺拔地屹立着,看到这片翠竹,我们似乎觉得春天已经不远了。
《我的动物朋友》
“两只耳朵长又尖,短短尾巴翘后边,两只眼睛像玛瑙,一张嘴巴分三瓣儿”。大家猜出是什么动物了吗?谜底就是小白兔,我家也养了一只可爱的茶杯兔。
茶杯兔十分可爱,远远看上去像一团棉花糖,我左思右想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团子。团子的身材小巧玲珑,甚至可以装在一只茶杯里。雪白的身体摸起来软绵绵的,让人总是忍不住的想去抚摸一下。与一般的兔子相比,毛茸茸的耳朵格外小,犹如两把竖立的白羽扇,总是竖立着,似乎在倾听周围的声音,捕捉着周围的风吹草动。它的红眼睛嵌在眼窝里,像镶着两颗红宝石。四肢十分短小,经常蜷缩在身体底下。尾巴像极了白色的小绒球,真是可爱极了。
每当我靠近它时,它都会迫不及待的从窝里跳出来靠近我,好像在对我说:“小主人,你回来啦!摸摸我吧!”喂食的时候,我稍不注意,一眨眼的功夫,它就找机会跳出笼子,东躲西藏,好像在跟我玩捉迷藏。每次我喂它的时候,它都会把餐盘摁的牢牢的,生怕别人抢走它的美食似的,憨态可掬的样子真让人忍俊不禁!
这就是我的动物朋友——茶杯兔,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希望未来我的生活在团子的陪伴下变得更加美好!
《我的童年与橡树园》
我家的后边是一座小山,小时候,我一有时间,就喜欢到那儿去玩。离开家乡以后,对那儿的感情更深了。每次回家都要去登那座小山,每次登上那座小山,都把我带回到我的童年。
早上,天气晴朗,空气湿润,我登上山顶,大雾都在我的脚下。从这里眺望远处的崇山峻岭,好像海上的小岛,就连东边最高的高棉山,也像淹没在云天雾海里,在云来雾去中浮动着,风景美得难以用语言表达。西边的山谷被茫茫云雾遮掩得像沉进了一片汪洋大海。就在这片雾海里,淹没着一片橡树园,这片橡树园就是我们一家辛勤劳作的果实。
三十年前,这块地方是一片荒山野岭,后来,我父亲一手把它开垦出来。那时,我家没钱雇工,只能凭着一双手,培植成一片不像样的橡树园。与其说是橡树园,倒不如说是橡树林,因为在橡树中间滋生着许多野草及密密丛丛的杂树,像个自然森林。在橡树林内,生存着各种鸟兽,我割树胶的时候,常常听到猴子叫,孔雀鸣。早上一两点钟的时候,常常有鼠鹿在我们的汽灯前跳舞。
我从十三四岁的时候起,就经常起大早点着煤汽灯,一个人在橡树林里劳动。那时候,我胆子小,在黑勉勉的夜间,只好一边割胶,一边注意四周的野兽,还要注意着人的动静。冬天,我就把落到地上的树叶楼成大堆点燃,这样,既能驱寒,又能壮胆,但是往往因此耽搁了割胶的时间。
对于干我们这种活的人来说,最主要的敌人就是番人。他们常常钻进橡树林,袭击割胶的人,打碎胶瓶,抢走工具。这样的事我也遇到过。有一个星期天早上,约八点多钟,我刚刚割完胶,坐在一棵大树旁歇着,正想吃点点心,然后再去收胶漆,忽然从右边撞出一个番人来。他手里拿着长枪,我吓了一跳,问他是干什么的,他说是打猎的。从此,我接连多次看见他们在树林里撞来撞去.十几天以后,还是一个星期天,我将自行车放在大树下,就开始割胶。快割完时,突然听到野雀大叫,好像受到了突如其来的惊吓,又像是在向我报警。可我太麻痹了,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等我割完胶,要去收胶漆时才发现,先割的胶漆瓶儿都被打得粉碎。我收完仅存的一点儿胶以后,到树卞去拿自行车,不料自行车也不见了.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那是多大的打击呀!我现在还能回忆起当时那种绝望的心情卫
父亲从小没有机会进学校,常常受到一些富亲戚的歧视。因此,他咬牙也要送我们进学校,并嘱咐我们要争气。那时,我的学校九点上课,我因为帮家干活儿,往往要迟到半小时,有时甚至一小时,好在学校的老师都了解我的困难,对我也不怎么责备。只有在.星期六或下雨天,我才有机会坐在微弱的洋油灯光下复习功课。尽管如此,我的考试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
我上中学以后,爸爸把所有的橡树林都整理成了像样的橡树园。因为过度的劳累,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上去似乎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大二十岁。他又把我的三个弟弟供到中学毕业,让他们到城里去做生意,他一个人留在橡树园里。我们都劝他别再参加劳动了,但是,他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勤劳和志气,事事都要亲手去作才放心。
现在,新培植的橡胶树,棵棵都长得枝繁叶茂,一眼看去,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野草、杂树再不是橡胶树的伙伴了。晚上干活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黑勉勉地阴森寂寞了。现在的橡树园四通八达,割胶的煤汽灯像天上的无数星星在闪光。
我爱这些橡树园,它浸透着我们一家的辛勤汗水。一直到我来北京以前,虽然我在首都上学,可每年放假都要到橡树园里劳动。我时常回想起童年时在那荒杂的橡树林里劳动的情景。那时的艰苦,今天想起来却觉得很甜蜜。当年那片不像样的橡树林,不就是今天这整齐、茂盛的橡树园的基础吗!我现在才懂得了父亲常常对我说的一句中国谚语: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每当我登上那座小山,眺望那淹没在雾海里的橡树园,就不由得回忆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与橡树园是分不开的。
《谈文章的“照应”。》
文章的内容是一步步发展的,前边讲过的内容,后边有必要交代一下;后面要说的内容,前面禽要提一下,这种前后内容的联系叫“照应”。常见的有前后照应,首尾照应和文题照应。
1.前后照应。
《让床)一文,就注意了这一点,前边提到“青柳先生大病初愈,身体非常虚弱”,后边写青柳爷爷执意把我们接到他的窝所,并且一定要睡在他的床上,而他硬撑着疲惫的身体睡在沙发上。”或许是因为昨晚让床才着了风寒吧”,他得了感胃,“旧病复发了”。可见,写文章前后照应,可使内容更完整、丰富。
2.首尾照应。如《家乡的小河》一文,作者以深深的怀念写自己的思乡之情。文章开头写了:“人们常说:‘野人怀土,小苹恋山’。”“童年时代的家乡仍常常匀起我的美好的回忆……”接着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回忆了家乡特有的景物—护村河边的无限趣事。结尾的“啊!家乡迷人的小河!你留给了我多少令人留恋的美好的回忆;你的可喜变化又激起了我对你的无限向往……”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但又不是开头语句的重复,而是发展和深化了开头。
3.文题照应。《茶农的笑声》一文,通过茶农卖茶和购物两个场景的描写,深刻表现出茶农们的喜悦心情,揭示出党的承包责任制好,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这一主题。文章题目是“茶农的笑声”,全文也紧扣住“笑声”来写,渲染了热闹、欢喜的气氛。
开头的“横七竖八地停放着许多自行车”,“茶站内外荡漾着茶农们的笑声”,反映了茶农丰收后的喜悦,从评茶员与小杨的笑谈,茶农们的交口称赞也扣紧了“笑声”。“随着一群茶农拥进了供销社”,突出了茶农生活富裕,急于购物的心情。最后,小杨惬意的神态、农民和姑娘的极笑,加上画眉鸟的欢叫,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美好生活的画面,在一片欢笑声中收束全丈,首尾照应,再应扣题,使全文浑然一体。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脉络贯通,条理清楚的一个重要手段。用得巧妙固然不容易,一般掌握也并不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