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刊物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6:11:32
《国宝与电脑》
国宝与电脑 不久前,.从某刊物上看到一则耐人寻味的消息:驰名中外的中国景德镇瓷器在巴黎被人们遗忘于商店的角落,历史上默默无闻的意大利瓷器却畅销国际市场。 大家都知道,我国景德镇瓷器堪称国宝,几百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士的称脊,收藏家们都以拥有套景德镇瓷器为荣,到了二十世纪五六一十年代,则更是风靡全球。然而,昔日风靡全球,如今却成为滞销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据有关行家说:造成景德镇瓷器11前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有两个:是制作效率太低,二是国’F:.本身缺乏时代风格一确 实,景德镇瓷器虽然质地和包装是顶呱呱的,但制作速度、效 率却远比意大利的差:造型、花色等儿乎历年来一成不变在推崇、赞阵一民族瑰宝的同时,竟没有顾虑有可能会落伍!
人类业已进人“原子时代”、“电子时代”、乃至“信息爆炸”时代,而景德镇瓷器却依然故我,其后果当然可想而知从这 ·意义上说,这个国宝只能象征历史,不能象征今天,更不能象征将来! 那么,要使国‘1.具有永久性的象征意义,又该怎么办呢?请记住两个字“求新”- 远的暂巨不说,就说卜九世纪后期,为什么“头号”资本主义国家丧失了垄断地位?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采纳光进的科学技术英殖民主义因循守旧,只靠殖民地来大发其财,旦失去这些“’l;.地”,便手足无措「一举目四望,美、德、日已远远地超过了它,后悔晚矣! 再说日本,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它的国策是技术立国、所制造的产品都刻意“求新”尤其电子产品,畅销世界各地这便是不断利用最新科学技术来改良乃至更新产品的结果_ 当然,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同英国、日本等国家相比,彼此间国情不甚相同,然而,科学技术在世界各国之间并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界线,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是一例。
中医,也堪称我们的一大国宝。过去,由于时代的屏限,它的发展速度很慢,虽然在某些领域比西医占优势,但就总体l几来看,中医发展速度比西医来得慢其原因之一,便是在引进科学技术方面,中医不如西医。解放后,党和政府花了很大的精力、财力、人力,越来越注重引进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近年来电脑的运用,更使古老的新焕发了青春活力。人们把许多有名的老中医调治疾病的经验信息输入电脑,重复运用于临床检查,既大大缩短了治病时问,又有效地提高了治病准确率- 于此,我们不又可以获褥新的启迪吗? 电脑,是当今时代新技术的标志之一.、其实,它之所以越来越具有威力,就是因为它的本身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第一代电脑是电子管计算机,台电子管计算机有二、三间屋一子那么大,十几吨重。
电脑至今已发展到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只有人的指甲般大小!科学技术的求新,为求新的科学技术来了希望,展示r前,.我想,在我现代化建没中,如果各行各业都能,象电脑这样光的应川,那么,即使象景德镇瓷器这样的,1.老的囚'i::.也肯定会经久1;衰的。 我们能否可以这样设想一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匕脑技术来改良、革新景德镇瓷器(、把景德镇瓷器的造型、结构、花色的基本参数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出来,然后再编入电脑程序,通过电脑来设计出新型的景德镇瓷器一同时,制作工序力求机械化、全自动化,这样,可使制作速度大为增快。再使用电脑来控制这些制作程序。如果我们能付之于实现,那么不难想象,那时,景德镇瓷器肯定会以其新的姿态、新的风格重新征服世界、、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我们要把·切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一切产品和传统工艺1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这信息时代,也才能立足于当今充满竞争的世界,提高效率、更新产品,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求新”将使我们豪迈地跨人新时代、新世纪
《看“天书”》
我在某些刊物上拜读过几篇小说,实在品不出主题,连某些情节和语言也不知所云,只好怪自己水平低和知识河床太干涸!
一年诗人送来一章、外一章诗稿,向我“问教”,弄得我面红、耳热、心跳,因为实在看不懂,只好坦白交待:我是诗的门外汉!
有幸欣赏了某大学表演的一组“二十一世纪的艺术”的先验画面:那是在仅着内裤的活人脸大涂满油彩;在人体上紧裹白布,然后往身上泼墨。实不识这人人都可立即成为画家的杰作何意,我只好叫声惭愧!
我终于撕下自己这没出息的面皮,去请教编辑。编辑说:实告你吧,我们也没看懂,稿照发,免被埋没,开明点,把思考留给读者。
我向“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高明读者探问,岂料一问三摇头,或者猜测纷纭,莫衷一是。我只好老着脸请作者化愚,作者大言不惭地讲:老实说,我自己也不太明白,那是夜梦中的残影,马路上的心血来潮,潜意识瞬间的跳跃……
多亏我心有灵犀,突然悟出原来这编者、作者、读者三不明白的东西是“天书”,是和古代“天书”一脉相承,打上了现代标签的“天书”!
古代“天书”大凡两类:一类是虚的,如宋江在九天玄女庙得“天书”三卷,大抵是兵书,不过假托神女相授,好“替天行道”,以便他号召水泊梁山。孔明在南屏山七星台上唱的“学天书,玄妙法”的天书,大抵是天文气象学,不过装神弄鬼借东风的诸葛亮要以之骗过周郎耳目免坏了联吴抗曹大计。这类“天书”是挂名的,算不上正宗,而另一类货真价实的,如“推背图”、“无字天书”……才是地道的“天神文字”。它玄而又玄,凡人们谁也看不懂,连“扶乱”者自己也不明白那沙盘上的字是如何写出来的?甚么意思?由此可见现代天书实源于此,因为也是“三不懂”的文字和图形。
古代天书奥妙之处,正在这神仙手笔,随心所欲,高深莫测上,可令人望文生畏,甚至愚蠢地崇拜!现代天书也正需要这种奥妙,不然又怎么能信笔涂来,随手拨成,又怎能显示自己技艺超凡,与众不同?
然而,古代的天书的已经淹没。现代天书虽然有人在时兴,但迟早也将淹没。一位老作家说得好:人民并不需NZ这种连作者自己都不明白的作品,就是高智能的读者,也不欢迎.虽然它在以看不明白为深刻而又追求一种神秘感的读者中,还有一定市场,但那永远是少数,且是暂时的。
敝人举双手拥护“双百”方针,乐意欣赏文学艺术上的各种表现手法。但却主张.天书’不写为妙,因为“双百”园里的花草是生在地上的,而天书则是挂在天上虚无飘渺间的,又何必浪费人间的笔墨纸张和大众脑汁呢?
《吕先生的热情招待》
青岛一别,虽然不时地也从刊物上看到过先生的几篇文章还买到过一本先生翻译的《列宁论作家》,但初时还不知道他已来到了北京,是同班同学孔庆珊同志把他的行踪告诉了我们,并约我和蓝翎同去看望吕先生。我们,至少是我很有些不好意思,后来孔庆珊同志又转达了吕先生殷殷邀请之意。记得是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的一天,孔庆珊同志领我们去看吕先生,他当时是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楼上。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谈笑风生,似已忘却了我们在三年前对他作的“左”倾幼稚病的批评。年底我义自已去看望他,先生仍象原先对我那样,同我谈学习马列要读原著,也谈文学,谈治学方法,并把他刚刚出版的两本新译著—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作家出版社)和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人民文学出版社)赠送给我,扉页上都题有“希凡同志诗正,吕荧五四年十二月”的字样,这两本书我珍藏至今,但书在人亡,先生却早已离开人世了……
最使我难忘的,是先生对我始终没下功夫去掌握一门外国语,深表遗憾;而且对我读了两年半俄文,居然会一无所获,更是感到奇怪。可能是为了增强我学俄文的信心,他把自已用了多年的《俄文读本》(刘泽荣著)送给了我,并告诉我,他就是靠自学这个“读本”掌握了俄文的。当时,我虽对学俄文并没有增加什么兴趣,却也被先生的热诚的关怀而感动了,很想在学俄文方面拼它两三年,但那知从先生那里回来,我调动工作事出了小小的曲折,中国人民大学校领导不大肯放我到《人民日报》来工作,研究班催我回去参加年终考试,而我们的老校长(吴玉章同志),又有意把我送到俄文先修班补习两年俄文,然后到苏联留学。为了家庭的负累(我的大女儿已出生了),也因为对能否学好俄文缺乏信心,我终于婉谢了校领导的盛情美意,离开了研究班,到《人民日报》来做编辑了。当然,也就因此而终于没有再学俄文……记得为了这件事,也曾好久没去看吕先生,深怕他问起学俄文事,而无言以对。
《把握工人刊物的生命线》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体。现象是诸多因素的外在形式.只有透过现象观察其内在因素,也即构成该事物与他事物之区别的特殊点,才会弄通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
对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引起重视的今天,全国报刊林立。它们的肩上既负有宣传精神文明、创造精神文明的共同任务,也持有区别于其他报刊的特殊使命,这就是这一报刊的生命力之所在,否则,必然在竞相生存中被淘汰。
4月初,五省工人刊物负责人在福建的会晤中,共同探讨了这一真理—“工人刊物必须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认识到党中央书记处对工会工作的殷切期望,也就是工人刊物的努力方向。工会工作要以其群众团体的独特形式把广大职工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起到党与群众之间的强大纽带作用,而团结职工群众最好的方法就是诚心实意地“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作为省总工会的机关刊物—广大职工群众的喉舌,离开这一宗旨,也就等于丧失了生命力。
会间,几家兄弟刊物找到了共同事业的知音.湖南《主人翁》,旗帜鲜明地坚持“不离工字本”这一主张。《福建工人》则以其独具匠心的种种为职工服务的专栏,扣住了广大职工的心弦;《内蒙古工人》以其粗犷的草原风貌,滋润着工人的乡土情;《河南工人》为了给职工提供更多的说话园地,正在创造条件为改变双月刊为月刊而积极奔走,《辽宁工人》把工运报道称为主体,把“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喻为生命线。
知音共得失,事业共荣辱。大家共同的体会是:“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必需有披荆斩棘的精神。当然,贯彻执行任何一项正确的原则,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要涉及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物,因此也是阻力较大,难度较大的课题,有时编辑们还要遇到无理的诽谤与诬陷.不过,大家坚信,真理总会战胜邪恶,只要有一颗真诚为广大工人服务的赤子之心,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再加上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法,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为了纪念五省兄弟刊物的会师,标志工人刊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在“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方面共同达到新高度,本刊从现在开始,拉开两条战线,在“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方面将迈出一大步.这就是:一方面开展“学习张海迪做八十年代的新工人”征文活动,以学习张海迪、宜传张海迪的实际行动,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一群众性的创造精神文明的活动中来,为工人提供学习榜样,为职工写作提供园地;为抒发八十年代新型工人的高尚情怀,描写八十年代新型工人的特征提供条件。
另一方面以“李林为什么被免职”为前奏,展开一次大力支持基层工会工作的大讨论.背景是朝阳地区建昌县纺织厂一位深受职工拥护的工会主席,只因“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竟遭免职的事件。通过这一典型事例,动员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广泛参加讨论,然后弄清是非曲直,力争为该工会主席复职,以澄清存在于党政有关部门中对工会工作的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希望广大通讯员和作者们踊跃参加征文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的大讨论,使工人自己的刊物,真正成为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的喉舌,使之更富有生命力!
《万宗归一》
说一千道一万。工人刊物能否得民心,顺民意,还要看你是否抓住了“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这一宗旨,这是工人刊物区别于其他刊物的唯一特点。在办刊实践中只有坚持突出自己的特点,不断发展自己的特点,才能使工人刊物获得无穷的生命力.这也正是团结广大职工为四化多做贡献的有力措施。
三年多的实践,检验了一条真理:刊物上什么时候替工人说话的报道少了,什么时候就脱离群众;什么时候替工人说话的稿件多了,什么时候就兴旺发达。工会,要做到群众组织群众化,工人刊物就应该做到:“工人喉舌为工人”,否则就会失掉群众.当然,由于“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经常面对的矛盾另一方是国家机关或企业行政部门,甚至是党的某个组织,因此,也是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题,调整不好还会引祸烧身,所以说这是一项需要勇气和高度责任感的工作。但是,只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纵观全局,展望未来,一个真理既巳被验证,必须成为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党中央书记处对工会工作的指示,必将在广大群众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工人刊物既名之曰职工群众的喉舌.决无不替工人说话之理,尽管前进道路上还有无数艰难与险阻,但可以断言“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的宗旨决不能改变i这也正是工人刊物的生命力之所在.
同时,还要认识到,由于我们面临的矛盾绝大部分都是非对抗性的,因而除极个别的严重违法乱纪是另一种性质以外,一般都要采取疏导的方法来调整解决,尽量避免把问题搞僵,这就需要有点解决问题的“艺术”。为了更有力地替工人说话,在报道方法上务求讲究,力把大量工作做在发稿之前,批评稿件一定要拧干水分,做到与事实相符,在时间上,宁肯晚上一班车,决不要匆忙之中出差错。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当你真正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喉舌时,才能体会到为工人办刊之乐,其乐无穷。
《两点立足》
要办好一个刊物,没有一支像样的干部队伍是不行的。专业干部哪里来?出路只有一条,即:立足于现有干部队伍的培训与提高,这是一项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的措施.我们把大力提高现有干部水平,摆到重要位置,对所有编采人员,要求从提高文化水平人手,凡不具备大专水平的,一律提倡读函大、业大,几年之后一律达到大专水平;日常业务实践中,注意组织较系统的业务学习,办好业务通讯,同时强调学好两门业务(除本专业外还要学习工会业务),并提倡选学一门外语,对于政治理论与时事政策学习,都有统一安排。行政财会干部一视同仁.明确提出了:为评定编辑干部职称与财会管理干部职称,做好真才实学的准备。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现已评出会计师、助编、编揖共10名.
另一点,立足于学会总结经验,使大家认识到总结工作的重要性,领导带头亲自动手总结经验,强调在丰富的成果面前不及时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有如“为山九初功亏一赘”.只有认真总结工作,才能一步一个脚窝扎扎实实地提高。形成人人学着总结工作,人人注意积累经验的风气。实践证明,这是摆脱盲目性,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蒸蒸日上》
由于我们紧紧抓住工人刊物的特点,积极进行正面的宣传报道,同时狠抓批评稿件发表后的改进落实情况,深受广大职工欢迎。在业务上很快进入了编、采、通和编、印、发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局面。每期发稿前的“编前谈”,是编采人员集思广益,信息交流与确定重大报道线索的漫谈会;每期刊物出版后的评刊活动,是肯定成绩找出缺点的大会诊。每当这时,也是全社人员思想最活跃的时刻,大家各抒己见,表扬好稿,批评缺点,接受教训,人人畅所欲言.如果出了较大的乱子,我就要亲自出马进行“补牢”,既不能给大家泄气,也不能和稀泥,要在乱麻中理出头绪,赏罚分明,以利再战.例如1981年第三期刊物上发表了“工会替我说了公道话”一则呼声后,工会内外反映强烈,全国各地有几十封来信,分别寄给全国总工会和我省总工会.褒贬各异,工人群众兴高彩烈,说“《辽宁工人》替我们说了公道话!”
可是省总工会生活部的同志,就此事对本刊提出了严正批评,指责我们捅了漏子,说“过去已经处理完的问题,这回都借机翻案,简直是沉渣泛起……”;老主席批评我们发稿不慎重,事先没和生活部打招呼;责任编辑却说“编稿前已经和生活部通过气,是总编室审稿时把关键的一句给侧掉了……”其说不一这个问题必须当机立断,妥善解决。于是,我带着各方面的意见,亲自到全国总工会请示,并访问了有关部门,终于理出了头绪。回沈后以本刊编辑部名义,通过信箱专栏回答了读者。文中既有对本刊因疏漏造成失误的检讨,又强调了“比照因工死亡”与“因工死亡”的区别,同时,也把那则“呼声”的原意,在于表扬丹东市总工会和孤山丝绸厂工会替工人说话这一目的加以重申,也说明这则呼声并非政策解答,不能作为落实政策的根据,此后,各地的来信来访终于平息下来。用这件事的教训,进一步向全体编采人员进行教育,大家认真吸取经验教训,今后一定要把一切疑问消灭在发稿之前,特别是批评稿件不能有半点水分,并把这一信条,列入编辑守则之中.在编、采、通全面提高的基础上,《辽宁工人》以其固有的生命力茁壮成长。
一本杂志的“编、采、·通”上去了,只能说是完成任务的一半,尚未体现出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而另一半工作就是出版与发行。一个杂志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好比作战,忽略了哪一方面军的力量,都会影响整个战局,一件牵动着全社人员情绪的大事,就是每年的刊物发行数量,虽然发行数字不是衡量一本刊物的唯一标志,但是人人都习惯于随它的升降而优乐.作为杂志社的主要领导人,要和大家的脉搏合拍,必须对此花费适当的精力。当时曾紧紧抓住每年一度的通讯发行表奖大会,全力以赴地把会开好.在会议准备过程中对各市、县也就做了摸底工作,平时全社人员都能积极主动配合开展工作,发行份数稳健地增长,三年迈了四大步,结果在全国几家兄弟工人刊物中,我刊发行份数始终名列前茅。
1983年秋,全国出版协会为第一次全国出版研究年会征集论文时,我的《为工人办刊初探》论文入选,应邀出席了是年冬在桂林阳朔召开的出版界盛会,取回了全国各省、市和地区有关编辑出版方面的宝贵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实践。
《工人刊物成长的沃土》
由于编采人员树立了面向职工群众,面向工会干部的指导思想.不论到市、县,还是厂矿,都能很快捕捉到有价值的报道线索,遇到有连续报道意义的典型.便不惜篇幅连续报道,给读者以立体感。例如“爆炸加工新工艺的探索人—陈火金”,从本刊创办伊始就加以宣传.其后一直连续报道,从封面到内文,从工作到生活.从个人到他的伙伴,从国内取得的成就到震惊英国皇家学会的新成果。连续报道的结果,使读者对全国劳动模范陈火金,产生了较深刻的印象。又如本刊在帮助后进转化青年王志利(现为鞍山市劳动模范、学习雷锋小组组长》获得爱情的一组报道,也体现了本刊不离工字本的特点。工运组长赵铭三,不仅呕心沥血亲自编采了《他应该得到爱情》《煤城钢都鸿雁飞—王英薇给王志利的两封求爱信》和《他已经得到爱情》等稿件,还和副总编博宗仁等同志一起,参加了鞍钢机修总厂干1981年“五一”劳动节那天,为王志利、王英薇等对新人举办的集体婚礼。事后为巩固他们新组建起来的小家庭,做了不少有益的思想工作,从而使《辽宁工人》和这个新型的小家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铭三同志积劳成疾身患不治之症住进医院后,这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妇.还特意赶到医院前来探望。1983年辽宁电视台为本刊拍摄文化生活专题节目时,王志利和王英薇抱着他们刚满月的婴儿,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这个美满的小家庭,已与本刊的宜传报道融合在一起.1987年秋,本刊的日本友人中原千惠夫妇来访期间。还特意到王志利和王英薇所在的鞍钢机修总厂访问了这对幸福的夫妻。日本友人听了他们的经历深受感动,并当场以茶代酒,向为王志利夫妇主婚的党委书记和工会主席,献上了由衷的敬意。
提起各级工会主席对本刊的支持,更是回顾本刊成长过程中不可不描述的重要一笔。作为省总工会的机关刊物,《辽宁工人》十分重视各级工会主席所撰写的指导性文章,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副主席宋侃夫、王崇伦等都亲自为本刊撰写过稿件。
省总工会的老主席更是积极主动,《辽宁工人》的发刊词,就出自赵石主席之手.陈素芝主席为本刊撰稿,更是有求必应。主管副主席宋廷章为本刊看清样、把关,付出了许多心血。由于上级领导作出了榜样,各市、县的工会主席也都大力支持本刊工作.大连市总工会副主席刘青贵,不但亲自部署为本刊供稿与搞好发行工作,还亲自到长海了解发行情况,为消灭边远地区的发行空白点作出了贡献.这些可敬爱的工会干部和辛勤的职工群众,就是工人刊物成长的沃土。
《永远的时髦》
我们这几位老知霄,应遨蚕加呆刊物的座坎会。坎完之后便唱卡拉OK,不会唱童安格不会唱播美辰,只好唱杨子荣唱郭建光。编辑部的姑娘小伙子说我们是“过时的时髦”。
时髦的东西,风靡一阵子,便成明日黄花。时髦,说到底,是以“过时”为代价的。各领风骚三五天,转眼又是百年。百年(或者几十年,十几年)之后,早已过时的曾经时髦的东西,说不定会再领风骚,重新时髦。旗袍、麻将、样板戏、相命术……我们身边,经常会遇到一些过时的时髦。
时髦之“过时”,有主动被动之分。“主动”,本身并无恒久的存在价值,昙花一现,来去匆匆;“被动者”自身价值被遮蔽被贬损被世人遗忘。同样是“过时”,前者已无卷土重来之可能,后者往往会东山再起,重受青睐。
当知青的时候,也赶时髦。钟如裤子,一会儿是瘦腿裤,紧包着屁股,随时面临炸线的危险;一会儿是喇叭裤,裤脚大如扫帚,人过地净……赶来赶去,终于发现笔挺的西装才是不会过时的时髦。五十年代,时髦交谊舞,上至伟大领袖,下至市井百姓,都能“喘嚓嚓”几下子。六七十年代,时髦“忠字舞”,举国上下,男女老少。手捧红宝书,面对红太阳,舞之蹈之献忠心。逝者如斯,“忠字舞”永远地过时了,交谊舞却成了永远的时髦。
当今社会,快节奏,高效率。寻求新奇刺激的现代追星族,需要层出不穷的时髦。跳累了霹雳舞换着跳太空舞,听腻了齐秦再来点唐朝,读够了梁羽生转而读梁风仪……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大众传媒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时髦,风靡着普天下一颗又一颗释动的心。
只是,别忘了还有一种不会过时的时髦。《蓝色多瑙河》,时髦了多少年?维也纳新春音乐会,依然每年一次地演奏,依然激起一阵又一阵真挚而热烈的掌声。《红楼梦》,有人骂,有人爱,有人误读,有人曲解,然而,她会永远的时髦下去,一代又一代。经历过岁月淘洗的艺术精品,具有一种永恒的美学价值,不管何时何地何人为着何种目的施之何种惩罚,她依然如故。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太阳还是那个太阳,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同时代的接收者,甚至同一接收者的不同时期,面对永恒的太阳,总会有新的感觉。盼望着我们时代的艺术家,多创造一点不会过时的时髦,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心中沐浴永恒的阳光。
《初中作文:要打主动仗》
结合工人刊物的特点,如何用共产主义思想打好主动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当代青年的好榜样张海迪的出现,使人耳目一新,她是当代典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人物,既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有脚踏实地为社会做贡献的作风,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不愧为青年的先锋,时代的楷模里标竿有了,怎样引导青年工人学习张海迪,也是需要动点脑筋的.当时了解到,许多青年工人对学习张海迪的重要意义还缺乏认识.他们反映:“张海迪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甚至有的竟消极认为“发表张海迪的事迹是为了宣传”,简单地说,就是认为“可望不可及”“高不可攀”。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决定采取循循善诱的办法,分析广大职工当时的思想状况,并非不愿意学习,对于张海迪确有“高山景行”“自愧弗如”之感。我们认识到宣传先进是打主动仗,而推广先进更濡要主动,于是采取了既有针对性又有吸引力的群众自我教育方式,开展了“学习张海迪做80年代新工人”的大型征文活动。爱好文学的青年纷纷踊跃投稿。自1983年7月开始,两个月内收到了来信来稿3000多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是作者身边的张海迪式人物,到1984年‘月为止,本刊共选登了19篇文章,用李铁映书记的话说:"19篇文章, 19个典型。”在群众中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写稿人除少数专业干部与宣传文化战线的作者外,大部是年轻的业余作者。他们热情地赞扬开展学海迪征文活动,大力歌颂自己身边的张海迪,写出一篇篇感人肺腑的特写、通讯和小型报告文学.来稿地区之广是本刊创刊以来前所未有的,除台湾省外,均有来稿,订阅本刊最晚的西藏自治区也有稿件寄来.从行业面之宽来看,有工交系统的发明创造者;有财贸战线的柜台服务员;有“引滦入津”第一线的解放军战士;有公安部门的侦察英雄。从工作岗位的体制之别来看,有国营厂矿、企业与集体行业的职工;也有自谋职业为国家分忧解愁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体劳动者。从思想境界之高度来观察,有宁肯舍弃灯红酒绿的海外安逸生活,决不离开祖国的爱国华侨;有热爱本职工作,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掏粪工人;有为中国争气,在简陋的条件下制造出国外一流水平机械器件的小伙子;有克服病残困难,自学成才,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图书管理员之“凡人趣事”.他(她)们的事迹撼人至深,一篇文章一曲颂歌,通过主人公的事迹向人们宣布了这样一条真理: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而远大理想必须建筑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这次征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消除了“高不可攀”的模糊认识,收到了超出预料的效果,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作用。学习张海迪催人奋进,不仅年轻人受教育,年老的也不例外,只要有一颗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心,人人学有成效,个个有所提高。文学爱好者人人动笔书写张海迪式的新人列传,正如韶华同志文中提到:“要为群英立传”.同时在实际生活中,涌现了一大批摸得着看得见的张海迪式的人物,把广大职工的思想水准全面提高了一大步。原来许多平庸之辈的市俗思想,受到了时代浪花的冲刷,不能不自惭形秽,什么“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什么“人不为我,天诛地灭”已被张海迪式的雄心壮志所淘流。学海迪的活动使人深思,使人向上,使人产生无穷的力量。征文活动中,不仅读者受教育,每一个编辑人员,通过业务实践,也都从中受到了深深的启迪。这就是在清除精神污染的斗争中,用共产主义思想打主动仗的妙用。“学习张海迪做80年代新工人”的征文活动所起的社会作用中,验证了一条真理,即:只有主动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地清除精神污染,这是千真万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