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篇幅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23:30:27
《《咏雪》:叙事的三个小诀窍》
《咏雪》篇幅精短,所叙之事只是家庭琐事,可是我们读起来却兴味盎然,别有滋味,其中隐藏着叙事的小诀窍。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但凡读到这篇短文,都会有疑问:“兄子胡儿”和“兄女”谢道韫作的诗句,究竟哪一个更好呢?主讲人谢安的态度如何?文章作者又是怎么看的呢?其实,这些疑问在文中都能找到答案,而且,弄清了这几个问题还能够学到叙事的小技巧。
第一个问题:“兄子胡儿”和“兄女”谢道韫作的诗句,究竟哪一个更好呢?我们不妨回到文中去看看。你看,主讲人谢安出示话题后,“兄子胡儿”谢朗率先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撒盐空中差可拟”,接着“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朗能够率先发言,可见也是自负甚高的,就是这样一个颇有盛名、颇具诗才的谢朗,其实在回答这个话题时是露怯了的,其诗句中“差可拟”三字就是证据,“差可拟”意思就是“差不多可以比拟”,说明他自己也并不十分满意,但一时之间又没有更好的方案,先用“撒盐”之拟交差;而谢道韫就不一样了,她一出口就是信心满满,诗意盎然。其“未若”二字既有不让须眉的勇气,亦可见女子自信争先的娇媚。从二人的情态气韵即可立辨高下。反思这一段描写,为什么“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出,就能够语惊四座,让人如沐春风呢?那是因为,作者在叙事的时候先出示了一个相对较差的答案“撒盐空中差可拟”。这是叙事的一个小技巧,叫做“衬托”。衬托,就是用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人或事物来陪衬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使要表现的人或事物显得更加突出、更加生动。正如《红楼梦》中每有“诗会”,必先大赞宝钗之才,然后再看黛玉诗作,即更远在宝钗之上。这就是衬托的高明之处。
第二个问题:主讲人谢安的态度如何呢?在文中,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但是,在字里行间还是能够知晓谢安的态度。文中有一处环境描写“俄而雪骤”,这说明在此之前谢安都是在跟儿女们讲论文义,天在下雪,但不大,这个时候,天气发生了变化,竟纷纷扬扬的下起了鹅毛大雪。如若是初雪,如雪子或雪霰,拟作“撒盐空中”当更为贴切,可这时候已是鹅毛大雪了,当然是“柳絮”更好了。从“公欣然曰”,亦可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定当是雪越下越大了,才让人越发有了兴致,这也是我们常有的情绪。还有,从谢安的情绪变化,也可以得出答案。从出题之前的“公欣然曰”到最后的“公大笑乐”,表明谢安对此次的讲论非常满意。而且,在谢朗说出自己的诗句后,谢安并未表态,在谢道韫说出诗句后,立即就有“公大笑乐”,由此,谢安的观点在文中虽未明示,却也是十分明确的了。其实,这里展现的是一种高明的叙事方法——“烘托”。就是在叙事的时候,通过恰当的环境描写,或者对其他人物情绪态度变化的描写,来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这样写,虽未直接描写谢道韫,却更能表现其过人的才情与魅力。
第三个问题:文章作者觉得哪一个更好呢?在文中,作者并没有明确评价哪一个更好,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作者在如此惜墨如金的文章中,能这样介绍一个人的身份,所介绍的“大兄”“左将军王凝之也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这就是一个有力的暗示,明确地表达了他极为欣赏谢道韫的才气。这也是叙事的一个小技巧,叫做“暗示”。暗示就是在文中不明说,而是用含蓄的话或动作使人领会,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这样写,比直接说出来,读来更有回味的余地,也更有文学的趣味。
写作文的时候,如果能够恰当运用衬托、烘托和暗示的小技巧,你的故事会显得含蓄隽永、生动形象、趣味盎然。下面是一个八年级学生的习作,小作者在叙事中综合运用对比衬托、情景烘托和暗示手法,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别有趣味。通过指导老师的点评,能让我们进一步理解怎样在作文中使用这些小技巧。
别低头,皇冠会掉
天阴得狠。路旁的树被风吹得“哗哗”直响,淅淅沥沥的小雨飘落,脚底是一滩滩水。闺蜜握紧我冰凉的手,试图将温暖传递给我。
前天考了一张试卷。这张被同学们称为“史上最变态考卷”,于我却不怎么难。今天发卷,他们的成绩不忍直视,而我出人意料得了满分。怀疑的目光齐齐向我刷来,连老师都顺口问:“是不是做过?”“我没有。”真受不了!
“阿黄,有福要同享呀!有答案怎么能私吞?”下了课,一名男生凑过来,坏笑着。“是哟!太不义气了!”“对呀,对呀,亏我们还和你玩了那么久。”……周围的同学七嘴八舌。
“我没有!”我捂着耳朵尖叫,将头埋在臂弯里,屈辱的泪在眼眶打转。闺蜜一把把他们推开,挡在我面前,冲他们吼:“技不如人,就不要嫉妒别人!”同学们一窝蜂散了。
放学了。闺蜜握住我的手,走在飘零的雨中,一路无语。不一会儿,灰蒙蒙的世界里发出一片柔和的光亮。眼前是一家饰品店,晶莹的橱窗里摆着各式琳琅的礼物。闺蜜指给我看其中一个精致的小盒:蓝粉色的盒身如大海般梦幻。其上拦腰系一根黑红色的绸带,与蓝形成强烈的色彩冲击,似一只海燕在浪尖舞蹈。盒子微微开启,里面镶嵌着一顶精致的皇冠。微微上翘的银色冠顶由无数个小冠环抱簇拥着,冠身上颗颗小钻在灯下交织出万道细小的彩光。冠顶的一颗蓝钻格外耀眼,整顶皇冠华丽又不失典雅。那一刻,我竟有些痴迷。
闺密拉我走进饰品店,对店员说:“你好,我们要买橱窗里的那顶皇冠发饰。”我立马扯了扯她的衣角,小声道:“你买它干嘛?”闺蜜不理睬。把钱付了后,她拿着装有皇冠的盒子,拉我到镜子前。“你的气质最适合戴皇冠。”是的,皇冠曾是我儿时最喜欢的发饰。许是羞涩,好久不戴。
她小心翼翼将皇冠戴在我的头顶,帮我束好头发,替我擦掉脸上不知是泪还是雨的水珠,微笑着:“看!漂亮吗?不要在乎别人。你有我,我会永远相信你!别低头,皇冠会掉!”我努力笑,高高地抬起头,就在这一瞬间,镜子里的我和那顶皇冠一同明亮起来。
第二天,我戴着皇冠,用最优雅的姿态走进教室,露出典雅的笑容:“老师,我想为大家讲解试卷。”……
抬起头,皇冠永远不会掉!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将以上三个方法运用得很娴熟的学生佳作。
对比衬托:面对“我”的高分,同学们七嘴八舌,语言尖酸。满满的怀疑嫉妒中衬托出闺蜜对“我”的信任、爱护与鼓励。
情景烘托:文中多处景、物描写真实细致,实在微妙。凄风冷雨烘托“我”的委屈、哀伤。灰蒙蒙的世界里那柔和的光、精致绚丽的皇冠何尝不是闺蜜传与“我”的温暖?不是点燃“我”信心的光芒?
暗示留白:“我”会如何处理矛盾?文章结尾“我”戴上皇冠,迈着优雅的步子上台。这就是一种暗示:当做高贵自我,何惧无谓流言。正所谓“抬起头,皇冠永远不会掉!
(作者:公安县闸口初级中学 黄芝黎 指导老师:王颖)
《读《爬山》有感》
《爬山》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这位慈父的话一次次触动着我的心弦,给我今后在做人做事中有着很大的正能量。
爬山途中,父亲对儿子说:“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以前我觉得爬山是一种煎熬,自从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和家人在今年“五一”假期到玉林“白马公园”爬山却觉得是一种享受和历练。脆弱的我没有半点怨言没有家人的催促就这样默默地爬上了山顶,全玉林的高矮远近动静景观尽在我的眼前,那是多么自豪的事啊,还赢得大家竖起大拇指呢!今后我在人生旅途中遇事也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战胜自己,胜利就在眼前。
爬上了山顶,父亲趁机教育儿子说:“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爬山的过程更令人愉快,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是呀,凡事要想有完美的结局,过程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学习、生活也一样。这个学期我们班换了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曾老师,曾老师对我们很负责,原来我们班纪律懒散,自觉性差,班风学风都很差。新班主任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她每做一件事情都很细心认真,对学生因材施教,她为了想让学生有一点点进步而费尽心思去做好家访工作,和班上每一位家长都建立了朋友关系和良好的沟通。可惜的是我们期中考试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但我们的曾老师毫不气馁。明明我们的成绩就不达标,我们大部分同学都能领到老师奖励的奖品——“背书能手奖”、“ 学习进步奖”、“文明标兵奖”等。我想老师就是有着这样明智的想法:不管考试结果如何,但她都注重我们一起学习和生活努力的过程。明明老师内心很失望但还是不时地鼓励我们,让我们永远保持一颗上进之心,尽心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
下山途中,父亲再次教育了儿子:“大自然的美景,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会,最后用你的脑袋去思考。”我们做为学生对待每一样事物都要像父子俩欣赏美景一样不只是看还要听,更重要的是体会,最后再去思考,这样才是用心把事情做到最好。
父亲的三次富有哲理的话让我受益匪浅,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了人生格言: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努力征服自己,然后再欣赏它,最后尽力做好它。
《一篇日记》
1.行文时,必须用第一人称。一篇日记,无论篇幅长短、记事多少,都是由“我”的思想和活动贯穿起来的。 2.一篇日记的内容应该是发生在同一天的。什么事,哪些人,时间、地点、经过等,都应交代清楚。当然,日记以记当天的事为主,亦可采用回忆、想象、插叙过去、末来的内容。
3.日记的内容极为广泛。世界见闻,国家大事,家庭琐事;工作进程,学习得失,经验教训,喜怒哀乐;四季风光,昼夜变化,气象自然……都在日记的写作范围里。可写的内容很多。
4.日记的写作也很自由。鲁迅先生说:写日记,“因为是给自己看的,所以反而看出自己的真面目来,我想这是日记的正宗嫡派。”因为是写“给自己看的”,所以写作极为自由。可叙可议,可歌可赋;可即兴记事,可浮想抒怀;长短不论,结构灵活。 总之,日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灵活自由、不拘一格的。这是日记独有的,也是其它任何应用文都比不上白勺。
《详略有序,疏密相间》
千字记叙文,本来篇幅有限,还要通过几件事写人,就更要惜墨如金。要使文章达到“短”而“精”的目的,处理好叙述详略和疏密的关系至为重要。
详略,是指事件叙述的详细与简略。主要的事件详写,次要的事件略写,这是不言而喻的。间题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事件的主次。回答是:文章的主题。主题的孺要,在写人记叙文中,就是依刻画人物形象的需要来确定哪件事是主要的,哪件事是次要的。
疏密,是指叙述的连续和间隔。所谓连续,是指根据内容主要,有时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地叙述,中间没有空隙。所谓间隔,是指有时可以在叙述完一件事情以后,中间隔过相当长的时间,然后再叙述另一件事。
比如,鲁迅的《孔乙己》。文章在不足两千字的篇幅里,通过几件事的叙述,概括了孔乙己的二生。全文只详写了他三次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其他,如:出身、经历、抄书、窃书、挨打等都是略写。文章主要通过三次喝酒情景的精细刻画,反映了他迁腐、穷困、潦倒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不朽的典型。《孔乙己》在叙述的疏密上也是恰到好处的。例如:写孔乙己受人嘲弄,教孩子写字,分豆,一件事接一件事写,细腻生动。接着便有一个很长的间隔。再开始叙述时,已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下面又连续写了掌柜结账,孔乙己第三次来咸亨酒店喝酒两件事。然后又隔开,便到了“年关”、“第二年端午””二。真可谓“密得难以插针,琉得可以跑马”。
千字记叙文写几件事时,如能做到主次有序,浓淡相宜,琉密相间,穿插分合,就不但可使文章精练,而且使文起伏张弛,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记叙文的问题》
作品的成功与否并不是以篇幅的短长为标准的。人们很难论断《子夜与《孔乙己》二者之间的高下优劣,这正如同一座巨大的塑像同一件微雕艺术品之间的差别一样,只能说,它们都是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因而,那种认为千字记叙文浅薄、粗糙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下面简略谈谈写作千字记叙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以意为主。”这里所谓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贯串全篇,统领全文。千字记叙文的主题同一切文章一样,要求“立意深刻”。作品要立意深刻,作者首先应该具有先进的世界观,因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其次,还必须熟悉生活。因为主题不是作者躲在屋子里想出来的,它只能是从实践中,从对事物的大量感性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从写作的角度说,主题还必须集中。写千字记叙文,篇幅很短,内容要求很精粹,就更需要做到主题集中。所谓集中,就是全文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文章自始至终围绕一个意思写。要做到集中,就要在提炼主题上下功夫。要从纷纭庞杂的生活现象中,抓住那些最能反映生活本质的东西,形成精辟、独到的观点,而其它一概摒弃。鲁迅常说自己的文章虽短,却是“绞尽了脑汁,把他锻炼成为极精粹的一击。”这句话恰好可以做为我们写作千字记叙文的座右铭。鲁迅所说的“锻炼”,就是指对主题的提炼,“极精粹的一击”,就是指主题的高度集中和凝炼。
《《木兰诗》剪裁的技巧性》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篇幅最长、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的优秀作品。它讲述的是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动人故事。
这首诗的故事情节,都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中心来写。诗中描写的生活时间长达十多年;地点从家庭、家乡到征途,从战场又到朝廷再回家乡,涉及面很广。但它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剪裁得当,使全篇详而不繁,简而不漏,结构紧凑,中心突出。
第一、二两节写木兰的劳动生活和她决心替父从军的经过,写得十分详尽,特别是木兰的“所思”,点出了当时的紧迫环境,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神态、心情。
第三节是详写。开头写木兰出征前准备行装的情景,运用一组排比,渲染当时四处奔忙的紧张气氛。接着写征途中发生的事,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表现木兰的刚强性格和想念父母和家乡的心情。
第四节概括了木兰十余年的战斗生涯,寥寥几笔,是简略描写。“万里”写出了征途遥远和转战沙场的艰辛;“关山”一句刻画了木兰横戈跃马,驰骋疆场的英雄气概,征途虽远而行军神速;“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描绘出战地的阴冷苦寒,渲染了战斗的悲壮气氛,突出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的顽强性格;最后两句表现出战斗的频繁、战争的残酷和木兰的英勇,为开启下文作了准备。这一节笔墨简练,内容却非常丰富,全面描写了木兰的战场生活,使一幅女英雄战斗图呈现在读者眼前。
第五节写木兰立功归来,在朝廷受封赏时不受高官厚禄而要求返乡,意在突出木兰不爱慕荣华富贵,热爱家乡亲人的真挚感情。这是略写。
第六节写木兰回家和家人团聚的喜悦情景。这里详细描写家人欢迎木兰回家和木兰重换女装时的情景。此时众人的各种情态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尤其是铺叙木兰换装时的心切和内心的欢快,同伴们得知“木兰是女郎”时的惊异,笔触细腻,很有喜剧色彩,形成了故事的高潮。
最后一节借兔子的动态和静态不同发议论,赞扬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英勇机智与巧妙。
诗文这样裁剪是因题材的重点不在于写战争的本身,而在于表现木兰这位女英雄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境界。省去次要情节,也造成诗意的跳动,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同时又形成了一种细腻与粗犷相结合的风格。于是,一个智勇双全、纯朴高尚的女英雄形象菇立在我们面前,同时说明女子也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外婆和鞋》
阅读提示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笔法灵活、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把一件极普通的东西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赋予它温馨、甜美、豪放、衰怨的情感,便是散文创作中“纳须弥于芥子,于微尘中见大千”的真功夫。散文的内容与形式间有“神散”“形散”之说,因此,在阅读散文时,若打破作品中显现出的那种浑然天成的情趣,割裂散文的语言、手法、素材、主题等进行解剖式的阅读,是一种不求“文道”的做法。散文的天性便是自然,于自然中见真情,于自然中亮功夫,于自然中显本色。
在阅读本文时,首先要体味席慕蓉散文笔法的细腻和语言的闲适之美,然后才是对文章组材的特色进千了分析。
(一)语言:浑然天成,未见斧祈。
1。行云流水,收放自如。课文语言朴实无华而又自然流畅,既能放开手笔。如闲云野鹤般撩起人物的对话(如好友的劝解这一段)和生活插曲的描叙(如写“我”大学快毕业时的生活习惯这一段),又能及时收笔回归到文章的主题上来(如写“我”年轻时闲散娇憨,还有那么一点“嚣张”,又都回到了外婆的慈祥、宽容和对“我”的疼爱上来)。
2。过渡自然,不露痕迹。散文因其“形散”而需要有对语言文字娴熟的驾驭能力,要求通过熟练的承接、转折等过渡手法,达到“神不散”的艺术效果。课文中的过渡手法是堪为称道的。课文从眼前一双破旧拖鞋的描写人手,写到了好友的劝解,然后通过“而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一句过渡到对外婆的“温柔的回忆”。可见,巧妙的过渡是课文主题明确,不致“神散”的保证。
(二)素材:信手拈来,皆成文章。课文儿乎没有直接写外婆洗晒拖鞋的情节,更多的是写“我”对拖鞋的情感,并以“我”的思想变化轨迹来组材,使文章丝毫不见堆砌。
写作设计
课文中说到外婆“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请对这两个情节加以合理的扩充,写一篇表达外婆对“我”的爱的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写作提示
记叙文的写作要求与散文不一样。与散文相比,记叙文更侧重情节的刻画,因此,在写作时,要注意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细节描写的运用和记叙顺序的适当穿插,以使人物形象更具体,更贴近生活。
参考提纲:(1)外婆知道“我”出国消息后的表现;(2)外婆给“我”买料子赶做小棉袄;(3)外婆临别前送“我”戒指;(4}“我”对外婆的思念刻骨铭心。
《永不后悔的选择》
阅读提示
《永不后悔的选择》是一篇篇幅较长的通讯,除了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外,还有另外四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开头部分和第一部分。文章虽然是节选,但结构完整,紧扣题意,内容也极富教育意义。
阅读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明确两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概述了陈章良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第二部分写陈章良取得如此成就的具体经历和思想基础,突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部分是因果关系,先果后因。
2。精读第二部分,深刻感受陈章良崇高的爱国情怀。
(1)文中的哪些事例或语句能体现陈章良的爱国情怀?
首先是他的美国导师恳请他留美和其他大学、大公司对他的高薪聘请,但陈章良却是心中有数;其次是韩叙大使的一番话,使他仿佛听到了祖国的召唤;再次是他回到祖国,边建设边研究,半年后,建起世界一流实验室;最后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很坦然,回国是我永不后悔的选择。”从这些事例和话语中,可见陈章良成就的杰出和情怀的高尚。
(2)面对这样一个科学家,我们不禁要问:他的家庭给了他什么?
家庭给了他惟一的财产—“穷要穷得有骨气,有志气”。就是凭着这一巨大的财富,他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走向了辉煌。
可见,对于意志坚强的人来说,逆境是一种磨炼和促进,可以使他走向成功,走向世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陈章良走向世界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的爱国情怀应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写作设计
阅读课文《永不后悔的选择》,我们会为陈章良博士的爱国激情所振奋,也为现实生活中某些中国人崇洋媚外的丑态而愤慨。请以“我是中国人”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阅读课文(永不后悔的选择),写一篇60()字左右的读后感。
课文中陈章良说的一句话,“穷也要穷得有骨气,有志气。这就是我的家庭留给我的惟一财产”耐人寻味。请以“家庭应该给孩子什么”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写作提示
写作时可以从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谈起,也可以从现实生活、历史典故人笔,还可以从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出话题。
文章主体部分可以在正反对比的历史事实中抒发自己的感受,表明作为一个中国人该怎样面对过去,展望未来,尽自己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责任。最后结合当前形势,号召青年一代应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大业的重任。
写作本文时,议论角度要新颖,切人点要小,说理要有理有据,条理清楚。
可结合当前形势,使文章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现代家庭教育子女有许多弊端:有的溺爱子女,万事包办;有的偏重智育,忽视精神和人格教育;有的索性每周100元,万事不管……这些都很有可能造成下一代先天“发育”不良,非但成不了“龙”,反而成了“虫”,甚至走上极端,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那么,家庭应该给孩子什么呢?这正是文章所要回答的问题。文章可以从陈章良的一席话引出,也可以从生活中某件事谈起,再从正、反事例的对比中,阐明家长培养子女良好人格、精神、意志的重要意义,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家庭重视子女非智力因素的现实意义。
《索取与奉献—读《鞋》有感》
《鞋》这篇微型小说篇幅虽短,但内涵丰富,细细欣赏,回味无穷。其中,最能震撼我灵魂的是那位大个子军人无私的奉献精神。
小说《鞋》里的那位大个子军人为了保卫祖国而上前线,结果受了重伤,断了两条腿,但他毫无怨言,默默地忍受着痛苦。在病床上他想到的不是如何居功自傲,而是还欠着小鞋匠的补鞋费。于是,他特意嘱咐战友代交补鞋费。在大个子军人看来,人民的利益是第一位的。他的心中装的只有国家,只有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曾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服务精神的基点是爱,是对自己以外的所有人的爱。爱的最宝贵形式是自我牺牲,舍己为人。大个子军人的行动不正是这种自我牺牲精神的写照吗?
大家都知道雷锋同志是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奉献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老大娘不认识路,他就帮助护送;妇女儿童坐不上火车,他就帮忙买票;工地上缺人手了,他就主动上阵……雷锋之所以能以帮助他人为人生之乐趣,是因为他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奉献,奉献得越多,价值就越大。
令人惋惜的是,索取成了当前社会上某些人的生活准则。他们认为“大个子”是犯傻,雷锋精神早已过时。他们信奉的是“毫不利人、专门利己”。为了不让自己吃亏,他们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利益,认为让别人牺牲点无所谓,自己不损失就好。他们笑廉笑贫不笑贪,对自己放松了警惕,把制度、法律置之脑后。于是,私欲便像野草一样疯长。胡长清、成克杰就是典型的事例。在他们人生的字典里再也找不到“奉献”这一词条。他们的人生追求就是索取、索取,不断地索取。
然而,生活是充满辩证法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减克家的诗句说得多么好啊!事实也正是如此:“大个子”的无私奉献赢得了老百姓的啧啧称赞;雷锋短暂的青春换来的是人类永恒的记忆;胡长清、成克杰变本加厉的贪婪,等待他们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他们的灭亡。
奉献与索取,是人生的两条轨道,该走哪一条,要好好把握才是。
《短篇小说写作特点》
短篇小说这种体裁,它要求篇幅短小,结构严谨,情节简单,文字精炼,不允许有和主题无关的枝蔓,所以,当我们要为小说的人物作“月下老人”的时候,就不能不再三掂掂情节的分量,看看自己所安排的爱情线索,是否真正从人物性格出发,是否符合典型环境,是否有利于主题的开拓,有利于情节的展开,等等。思之再三,才好下决心去写,我想,这样恐怕会少走点儿弯路吧。
在我们收到的小说来稿中,乍一看,写爱悄的颇多,然而,我们实质上还不完全是写爱情的,只是通过爱情的情节去写其他主题的。真正美好的、高尚动人的爱情小说,却又不多,这样的小说,是非常值得认真写的,它是一服灵魂净洁剂,它能给人瑰丽的懂憬和美的享受。不少小说,看得出是力图要达到这个目的的。我们指出在爱情描写上一些欠妥的地方,目的还是盼望能有精采动人的爱情小说出现。至于有极个别的小说,露骨地去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行为,对一些可写可不写的私生活细节甚至律津乐道,仿佛只有这样写才叫忠实于生活,才叫作思想解放。其实,这完全是南辕北辙,解放思想并不等于放纵乱想,有吸引力的好作品,必须是顾及社会效果、对人民负责,又有艺术成就的作品,而不是靠强加上去的爱悄描写或其他三角六角之类的恋爱关系。如果把爱情的描写和“双桥牌”味精的作用等同起来,这,只能导致作品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