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免不了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5:52:06
《《战马》读后感250字》
在战争中避免不了血腥和杀戮,战争无疑是残酷的,而战争中的悲欢离合也更是让人感动。
《战马》的作者说,他是在展览上看到了一幅精彩的画作,上面画着一匹在战火中的黑马,画作细腻的笔触和栩栩如生的战马让他触动。在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后他选择用自己的才华写出这个故事,他认为这匹马,和这匹马为代表千千万万的马,绝不能在大家的记忆中所遗忘,于是,《战马》这本书出现了。
这本书描写了乔伊(战马的名字)一生所经历的故事:从出生到被农场买下,从卖到军队直到死亡。
乔伊的故事或许并没有多么离奇、精彩,但它为战争的奉献是不能被埋没的。
《《简爱》读后感》
“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漫漫人生路上,不如意之事时有发生,不称心之时比比皆是,倘若逃不过,避不了,那就得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否则你就是逃兵,是懦夫,会令人唾弃,会让人瞧不起。
浮生若梦,梦如人生,艰难的人生也好,繁杂的人世也罢,都让人看不清,想不透,弄不懂,参不悟。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逆流而上,我们仍要逆风飞翔,哪怕跌的再重,摔得再惨,也无怨无悔,也在所不惜。若要不枉此生,想要了无遗憾,那就得学会忍受,敢于忍受,而能忍常人所不能之忍,能做常人所不敢做之事,方有真胆色,方是真英雄。
而我眼中的简便是这样一个有毅力,有韧性,有骨气,有胆气,有豪气的女中豪杰!她虽然平凡却不甘于平庸,她虽然瘦小却不会显得弱小,她虽然自谦自逊,却不会自卑自惭。她虽然没有惊为天人的容颜,却拥有魅惑人心的气质,她虽然没有高不可攀的地位,却拥有高人一等的志气,她虽然没有打动人心的才气,却拥有令人折服的志气。这样一个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女人,如何不会引人注目,深深迷恋?这样一个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斗士,如何不叫人另眼相看,如何不叫人甘拜下风?
人人都很骄傲,人人都有傲气,任谁都不想被当作胆小鬼,都不想被贴上愚蠢的标签,所以,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为了彰显自己的情怀,为了追求自己的权力,为了寻求自己的爱情,简一直在努力着,奋斗着,追寻着,抗争着。而事实证明,简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选择没有过错,最终她还是守住了自己的尊严,保住了自己的人格,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开始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真正的世界无限广阔,一个充满希望与忧烦,刺激与兴奋的天地等待着那些有胆识的人,去冒各种风险,追求人生的真谛。”我希望这句豪情壮语不要成为一种单纯的口号,更不要成为一种不以为然的笑谈,我更希望它能成为我们人生的格言,成为我们行事的准则,也能成为我们前进的勇气,奋斗的动力。
《竹节人550字》
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免不了有着许多有趣的小玩意儿,什么倒霉蛋呀,自制弹弓什么的。东南西北这个东西就曾在全班流行,材料简单,做法也简单。
那段时间,作文本用得飞快,换了好几个,其实基本用来折纸了。把长方形的纸裁成正方形,把4个角折到最中间,反个面,再来一遍,然后对折,撑开,完成。
接下来是最有意思的,先写上东南西北,再在中间看不到的地方写上一些指令。比如:说一声我是猪或者跳到教室外面,又跳回来等等,当然说了这么多,还没说怎么玩,那就来看看吧,多有意思的。
世界上最美丽动听悦耳的下课铃响起,大家又拿出了自己的东南西北,找人玩。我找到××人,开始让她尝试坑人的东西,她选择了看东边,开合20下,我把左右手的一指二指放入东南西北的4个凹槽里,上下打开,左右打开,20下了,看看东边是什么呢?
“草!”玩的人大叫,“为什么是找一个人说我是猪!”我在一旁哈哈大笑,不错!相当不错!她只得照做,谁叫她要玩这个游戏呢!哈哈!每次别人玩完,东南西北的主人都一副得逞的坏笑。虽是如此,但大家还是玩,因为玩总是很开心的,起哄这是猪,起哄那是猪,但一个课间过去便都没了,下个课间又重来。
还有同学耐不住性子,上课也玩了起来。有些时候不小心喊大了,老师便走了过来,拿起东南西北,打开一看,也想笑,但老师毕竟有形象,不能这样哈哈大笑,便绷着脸,脸上的肌肉有些奇怪,全班就笑起来,乱成一锅粥,又是幸灾乐祸,又有些觉得老师的样子很可爱,便笑得更欢了。
东南西北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让所有人变成“快乐的猪”。
《留一点希冀给自己作文650字》
在人生的道路上,免不了坎坷险阻,这时,也许能够自救的最好办法就是希冀。成长的路上,留一点希冀给自己,那么你将发现前方的道路如此美好。
期末分数很快就出来了,没有考到理想的分数,当得知成绩的那一刻,我只觉得脑中“嗡”的一声,世界变得如此昏暗。心,似乎能挤出苦水来。
回到乡下,虽然有爷爷奶奶和小菜园的陪伴,但总是这样,生活一下子又回到那索然无味日子。终于熬到下午,爷爷见我整天没个笑脸,安慰道“没事,一次失败不算什么,要留一点希冀给自己。”又是傍晚时分,便叫我等他,有一个惊喜要给我。半晌,只见爷爷手提一个大袋子,定睛一看,是个孔明灯。“走,爷爷带你去放孔明灯。”顿时,心中窃喜,一溜烟地跑向爷爷。
来到空旷的田野上,爷爷叫我抓住孔明灯,用打火机点燃铁丝中间的蜡烛块,顿时,赤红的火舌窜了上来,火舌在徐徐的风中摇曳着。火光映照在周边糊着的红纸上,纸愈发透亮,鲜红。
刚松手,孔明灯似乎有了生命一般,缓缓从手中跃起,飘飘摇摇,似一个蹒跚学路的小孩,随着风儿,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仿佛深蓝的大海上点着渔灯的帆船,孔明灯在这空旷的田野上,在这静谧的夜空下,越飞越高。时不时留恋我和爷爷,回头“凝望”我们。
孔明灯在田野上越飞越高,它的光愈发的亮,照亮了田野的上空,撕破了黑暗的一角,似一团希望的火苗,勇往直前,不惧黑暗。那束光洒进了我的心湖,荡漾起阵阵涟漪。
我怔了怔,想起爷爷说的“留一点希冀给自己。”豁然开朗,是啊,一次考砸又何妨,人生怎能没有坎坷,只要心怀希望之光,多微笑,即使再多黑暗,也不要惧怕它,带着希望,向着美好,追逐那明亮的远方。
《戴眼镜的烦恼》
不管大人小孩都免不了有大大小小的烦恼。有痛苦,有悲伤,有压抑……我就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烦恼,一直伴随着我,那就是我一直戴着的眼镜。
这个眼镜不知不觉伴随我三年了,这些年给我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小麻烦,学习上的麻烦,上课的时候老师写字稍微小点,我就要伸长脖子,瞪大眼睛使劲看,看得我眼睛酸痛酸痛,也是看的不是很清楚,最让我头痛的就是抄黑板笔记,视力好的同学都抄完了,我还在慢吞吞瞪大眼睛慢慢抄,搞得我基本每次都留堂做作业,因此我还得到一个外号——蜗牛。
除了学习上带来的不方便,生活上也是一样麻烦。
有一次,妈妈做了我最爱吃的火锅,看到火锅里的肉丸我迫不及待的上前去夹上一个,还没等我夹到,眼镜上就有一层的雾气,弄得我看也看不清,夹也夹不到,等我把眼镜上的雾气擦干净,又准备夹一个的时候,眼镜上又有了一层雾,模模糊糊,气得我半死。
其实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戴眼镜的烦恼不止这一点,多的数不胜数,这其中的烦恼是视力好的同学不能够体会到的,所以还是要提醒同学们一定要保护好眼睛,少一些跟我一样的烦恼。
《曹操VS刘备的360°PK》
说起《三国演义》,就免不了谈刘说曹,比一比这两个《三国演义》中至关重要的角色。
曹操刘备孰强孰弱,无从知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我就从我的观点出发,用场PK来比较一下这两位大人物的高低,当然做到360°全方位的PK是不可能的,我只能尽我所能。
第一回合
关键词:相貌
虽说人不可貌相,但当时那个年代,毕竟也是以貌取人的。
曹操:曹操的相貌《三国演义》中只有短短八字的介绍: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可有个典故为人熟知“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可见曹操确实不敢恭维。
刘备:相比曹操的八字,刘备就显得多了,“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纯若涂脂。”刘备可谓生的奇特,“两耳垂肩,双手过膝”这在古人眼里这可是帝王之相;“面如冠玉,纯若涂脂”在今人看来,也是个美男。
当然也不排除古人的审美观不同与现在的人,唐代以前以腹大为美,唐代更以肥为美,但总之,刘备比曹操要美(起码当时那个年代是的)。
第二回合
关键词:言行、神情
作为统帅,言谈举止都代表着一个军队,一个国家,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曹操:曹操的言行是让人捉摸不定的,很难窥见其内心的想法,可能表面上对某人很和蔼,很亲切,其实他内心早就暗藏杀机,实则是令人又敬又畏。遍观整个《三国演义》,曹操要么就是大哭,要么就是大笑,而常常是后者,所以一直看到“操笑曰:……”哭,多为了牺牲而哭,但笑就多了,甚至在战争失败时也是笑的,华容道三次大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刘备:“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刘备最初的介绍,但越往后看就越觉这句话不正确,刘备是一天到晚的哭,好像哭都成了刘备的代表性行为了,不过想想也对,喜怒不形于色嘛,可哭就要“形于色”了吧。刘备的言行不必多说的,当年刘表让荆州,刘备就死活不肯要,并不像现在的人口是心非。
相比较曹操的捉摸不定,刘备还是略胜一筹。
第三回合
关键词:文采
文采,应该具备的一点。
曹操:曹操的文采不容置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这豪迈的文字足以让曹操在文坛拥有一席之地。他的《观沧海》至今仍让人朗朗上口。曹操之子曹植七步成诗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刘备:刘备可算不上是什么文人,更提不上什么写诗了,当年蔡瑁写诗陷害刘备对刘表有叛逆之心,而刘表却言“吾与玄德相处许多时,不曾见他写诗。……”可见刘备并无多少文采,起码没有留世的文章、诗歌。
很显然,这一回合当然是由满腹经纶的曹操赢得,只得叹一句:“惜皇叔刘备,略输文采!”
第四回合
关键词:武艺
一方将领,没点武艺,怎么在众多将士们面前混啊,武艺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
曹操:曹操是大将出生,“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黄巾之乱时,拜为骑都尉,率几千骑兵驰骋冲杀的壮举,更是胆寒生畏。董卓造逆,曹操更是只身带着七星宝刀去行刺董卓,胆识过人,没点武艺,哪敢在董卓面前造次。此后曹操也征战沙场不少,但岁月不饶人,毕竟老了,都被马超逼得割须弃袍。
刘备:刘备是靠灭黄巾出身的,在沙场上少不得挥剑挺槊,厮杀一番,武艺卓绝那是当然。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如果刘备没些本事也不敢在吕布面前逞英雄吧。但日后武将的增多,加上诸葛亮的出山,刘备亲自上战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从武艺来看,曹刘也难分伯仲,毕竟他们两人也没单挑过,这一局算是一个平局吧。
第五回合
关键词:威严
没威严,怎当大帅。
曹操:曹操应该是很有威严的人,谁都不敢小视,手下都毕恭毕敬,说起话来,声音朗朗,有一股不易觉察的逼人气势,使听者不知不觉中为之折服。
刘备:刘备就没太多威严可言了,一天到晚的哭,岂为大丈夫之所为也。对待手下就是对待兄弟(不过有时候也是该如此),下命令也如同儿戏,没点大将的威严,诸葛亮的到来,下命令就全成他的活了,感觉有些反客为主,刘备是手下,孔明倒成主帅了。
单凭威严一点,曹操强与刘备。
第六回合
关键词:将士
行军打仗怎能少了武将谋臣。
曹操:曹操的将士众多,武有张辽、典韦、夏侯惇这些勇冠三军的人,文有郭嘉、贾诩、荀彧一帮惊世之才,自己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刘备:刘备的手下也是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关羽张飞“三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诸葛孔明,“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与千里之外”;其他如赵云、马超、庞统等人也是一等一的人才,这些也不比曹操差。
刘备很好的利用了手下,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曹操更是举着唯才是举的旗帜,让只要是有才之人都能有他自己的位子,这一点,曹刘不分上下。
第七回合
关键词:民心
得民心者的天下。
曹操:曹操的民心或许还不够,“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可见曹操不太讨人喜欢,或许是因为他疑心太重,抑或是“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专权行为让人不耻,导致他大失人心吧。
刘备:刘备可没有什么被人暗算的事,到哪都是令人敬仰的,手下也都惟命是从,“大得人心”啊。
很明显,这一回合,是我们可亲可敬刘皇叔获胜。
第八回合
关键词:纳谏
三军之首,怎能少了倾听下属的良言。
曹操:曹操是一个很善于纳谏的人,很能听手下的良策,但不是什么都听,曹操也是个聪明人,当然也会加上曹操自己的思考,也懂得取舍,策略成功,当然也少不了手下的奖励,赏罚分明。
刘备:刘备可没曹操那么精明,他是什么都听,尤其是诸葛亮的话,快达到惟命是从的境界了,好像诸葛亮的话就是对的一样。但有一次就例外,关羽败走麦城,不辱而忘,刘备就调动大军伐吴,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说,执意伐吴,一意孤行的下场,就导致了蜀军的大败而归。也为日后蜀国的衰败,打下扎实的基础。
曹操善于纳谏,赢的此局。
……
后记:几回合下来,曹刘难分伯仲,当然也没人能说出孰强孰弱,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不同答案,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我的只是自己的个人思考,自己个人的想法,别人怎想,我无从知晓。
(注:本文多以小说《三国演义》为准,不深究其历史真实人物形象。)
《孩子都希望自由》
海雯自己有了汽车,当然活动就更多了,免不了有时晚点回家.这让我们十分担心。她自己开车上学,校内外有什么活动就可以自由多了,用不着赶学校的校车,也不要家长接送了。但也有不好的时候。
一天周末,她到同学家聚会,到晚上12点多还不回家,打她手机是关机,我们都急死了,她到了半夜一点才开车回来。我只是说她应该体会做父母的感受,她没有吭声,我们也没有什么好追究的,只是希望这种事不要再发生。或许正是这种原因,她一直坚持要上外州的大学。我想许多青年人都会有这样的愿望,拥有自己更加自由的天地。
自由与约束,两者很难把握。但培养一个好孩子,两者都是绝对重要的,而且要取得平衡。
孩子都希望自己能自由,两岁的孩子是这样,16岁的孩子也是这样。但我们容易忘记的是,他们同样希望我们约束他们。因为他们依然处在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有时他们需要你做出非常清楚地限定和约束。如果你没有界限地让孩子自作主张,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会妨碍他们发展。
美国小孩的自由程度是非常高的,美国公立学校一般没有校服,学生着装也比较自由。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常会有校服,因为这些学校不是政府出资办的学校,也就有自己的约束,学校可以有宗教仪式,对学生的服装、发式做一定的规定。
在公立学校,许多人用美国宪法的言论自由权来解释学生的自由表达方式,包括言论、艺术、服饰,只要不是色情淫秽、暴力、种族仇恨或损害他人权利的,校方都不会去干预,任其自由。
所以,在公立学校,你会见到有些学生长发、红发、绿发,脑子不一定有非凡的智商,但却染出霓虹色彩的光芒,也没人干涉。还有些青少年在耳朵之外的身体其他许多部位都穿孔,套上鼻环、嘴环,或是到处打上真真假假刺青的烙印。我在海雯学校就看到几个学生的头发染成绿色紫色。我想大概是每个人都想受人关注,有些人无法像球星影星那样大红大紫,就只好让自己的头发和服饰与众不同以引人关注罢了。
《晕车的原因》
逢年过节,出门探亲访友,免不了乘车、坐船,可有些人搭仁车船不久,就会脸色苍白,头晕眼花,恶心呕吐。为弄清晕车的原因,我们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随爸爸的客车外出,对晕车的旅客进行调查。 我们调查分析了280人次,发现晕车的人大都在13岁至 50岁之间,并且多是女性,老年人和小孩子晕车的较少,同时发现,农民晕车的比城镇里的居民要少。 一般有以下几种晕车的情况: 由于车子不规则的颠簸,人身体上的平衡器官受到刺激,当这种刺激超过了正常忍受能力,就会引起晕车。 由汽油特殊气味的刺激引起的晕车,这种晕车一般在开车后半小时左右发生。
因患感冒或某些疾病,乘车后就会引起心里不舒服,呕吐。 乘车时空腹或吃得过饱,再加上车的不规则的颠簸,引起胃肠不适,心里闷胀而发生晕车。 汽车爬山时,由于地势增高、气压降低、空气稀薄,出现呼吸困难,脸色发白,四肢无力,这种高山反应也被认为是晕车。 分析了晕车的各种原因和现象,经请教老师和医生,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平时要多锻炼身体,参加一必锻炼平衡机能的运动,如划船、长跑、爬山等。 乘车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物上,或同旅伴谈笑,保持平静、愉快的心情。
上车后,可口含人丹或桔子皮、生姜之类带刺激性气味的东西,以减轻汽油味的刺激。身体患病者应避免乘车,以免病情加剧。现在,还有一些防晕车的药物,可在乘车前服用。 乘车前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应空腹乘车,以半饱为宜。可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减轻肠胃负担。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防止晕车的相应措施,就可以保证你旅途健康愉快。
【简评】 这篇一洗明文选题很好,写的是许多人都遇到过的、极想找到有效解决办法的问题。作文的吸引力从题目开始,就十分强烈了。 全篇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作文按“总-一分--一总”结构安排说明顺序开头两段,总述对晕车情况作调查的对象、人次;中间部分是作文主体,分别介绍晕车的几种情况和预防措施;结尾一段,以小结形式,概括防止晕车的一般规律。每一种晕车情况和预防措施,都各用一个自然段来介绍,眉目清楚,一目了然。 说明晕车情况,小作者还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以实例来介绍,很有说服力。说明预防晕车措施,小作者点明是“请教老师和医生”所得,也就是说,这些措施是以科学知识为依据的,是可信的。用墨不多,却大大增加了说明的价值与分量。自然现象
《园丁印象》
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中,免不了会产生几分烦乱,然而,两位老师精辟的讲述和独到的授课方式为教学增添了许多兴趣。
马哲课上的“老陕”
他是目前为止惟一用“秦腔”给我们上课的先生。课堂上常常会因为一些字词的发音不准而引起哄堂大笑,而他呢,也跟着我们一起在笑。从周易到宇宙大爆炸,从衣食住行到党政法权,紧密联系各种社会生活现象,在诙谐与主动的讲述中,让我们接近唯物论的精髓。
对于治学,他是严谨的。活跃不等于无秩序,对个别“违法乱纪”的破坏分子,他绝对严惩,不拘私情。他有时检查学生笔记,发现某些笔记相当规整,可谓一丝不苟。然而,他不但没有表扬这些同学,反而批评道:“上课时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来做这么规整的笔记,一定是课后为了应付检查,借别人的抄的。”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讨论课上,同学们发言踊跃,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针对某些同学书面词语过多、摘抄书籍文章的现象给予批评,鼓励了那些贴近生活、各抒己见的同学。他认为,大学生首先得有自己的思想,然后才能去继承和改造传统。
城建史课上的“知心人”
城建史老师在年龄上只算得上是我们的大哥哥。他平时胸前总戴着一枚毛主席徽章,可是并不让人感到奇怪,反而成了一件精致的装饰品,更加突出了他一丝不苟的治学作风。他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老师,力求把课讲好,在课外查阅了大量资料,时常备课到凌晨一二点钟,第二天一大早又抖擞着精神来讲课。
课堂上,他常介绍一些相关知识来加探我们对课程的认识,并且从校外找来了大量幻灯片让我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渐过渡,他布置的作业大都既联系课本却又需要课外翻阅大量书籍,如:“关于……的城市哲学思考”(学号不同,内容不同),要求五千字以上,一个或两个星期后交。同学们争着向校、院图书馆跑,唯恐去迟了,借不到好书。
在课外,他是我们的好大哥。针对就业,他诚恳地道出了心里话:“现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与九十年代的大学生面对的机遇不一样,轮到你们就业时,已经不太容易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了。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有望立足社会。”他还强调,我们更多时候面对的是社会,所以培养自身能力尤为重要。他毫无隐晦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月亮本是一样圆》
周末晚上,偶尔看看电视,自然也就免不了‘欣赏”一些花样纷繁的广告,’却发现在形式各异的编排中,有相当一部分重复着相同的几句话.什么“本产品xx部分系国外进口’或“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诸如此类,听到这些,不由得为“节目’的雷同而感到乏味,乏味之余却不能不引起一些思索.
做广告嘛.就是要让大家都去买他的东西.人们总是要买好的,于是,“国外产品.就成了“优质产品”的代名词了.
不可否认,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的确比我们先进得多,但决非样样都好.我们也决不能因此而看轻自己,觉得什么都是人家的好,似乎人家的为亮也更圆,以至曾刮起一股“崇洋风”:家用电器要“洋货”,衣衫上要印“洋文’,给小宝宝起名字要带“洋味”,甚至有些人死乞白赖地认了个“洋爸爸”,即使在街上遇到外宾也要群起而观之—看看“洋相”……也曾记得看过的一部电视片:在风光秀丽的某观景区,一座楼阁下立着这样一块木牌—“只供外宾参观”.外国人可以登楼远眺这大好河山,而这块国土的主人们却只能望楼兴叹!不禁使人想起另一块木牌,那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得人内’.可那是在中国受屈辱年代的租界里。那时,腐朽的统治阶级中,刮起的是一股“惧洋风”,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这些国耻是可以忘掉的吗?!而在时隔整整半个世纪的新中国,类似的牌子竟还没有扫净,只是措词似乎委婉了些.
从“俱洋’到“崇洋”,经历了多少年纷纭的变化,又有多少事物在这其中扭曲了它们的本质.虽然知识是没有国界的,但也被涂上了一层迷惘的色彩。在某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只崇尚外国的学位?对国外得了学位的人大肆宣扬,身价百倍,从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予极大的“奖励”;而获得本国学位的人,则被称为“土博士”,身价自然与“洋博士’相去甚远,以至出现了国内许多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专业无人愿意报考的反常现象.但在民族意识很强的日本,只承认本国的学位,即使拿到外国名牌大学的学位也无济于事.相比之下,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纵观中国近代史,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他们就是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屠杀我千千万万的同胞,他们的炮舰和鸦片船也是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引导下闯进了我们的领海;腐朽的清政府又是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署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的.这些发明家若在天有灵,定会黯然神伤。就在这片祖先创造过灿烂文化的国土上,中华民族遭受了多少从未有过的劫难·一回想这些,又有什么可以自豪的呢?要建设强大的中国,闭关自守是不行的,十年动乱中实行盲目排外主义,也证明这样做对自己有害无益。但,‘惧洋”、“崇洋”、媚洋……同样只能导致民族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