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三句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2:17:32
《三句半》
我们四个手挽手
昂首阔步向前走
上台先问大家好
祝福
新时代啊高科技
老少都玩智能机
网络时代手机迷
就是
网络诈骗手艺高
劝君时刻注意了
占小便宜吃大亏
没错
恭喜你啊中大奖
点开红包就到账
天上不会掉馅饼
上当
点开红包没有完
输入密码再领钱
犹犹豫豫手发颤
住手
个人信息要保密
一旦透露倒大霉
倾家荡产你找谁?
悔之晚矣
防范意识要增强
提高警惕别上当
气死那些狗豺狼
解恨
全国人民心连心
扫除邪恶斩断根
民富国强立东方
中国最棒
《减克家三句"杂感"打动闻一多》
青少年时代的减克家曾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混战、武汉大革命·,·…为求真理,为求光明,他走南闯北,尝尽人间辛酸.
1930年,减克家来到了青岛,报考国立青岛大学。这场考试,他数学得了个零分;然而国文却获得98分的优异成绩,终于被破格录取。当时,国文考题有两个:一个是《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另一个是《杂感》,任选一题。减克家竟然两个题目都做了。批阅国文试卷的人是著名诗人闻一多,那时任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闻一多先生平素批阅试卷极严,在他手下的学生得5分、10分者不少,得个60分己很不容易了。那么,减克家为什么能意外地得到了高分呢?原来喊克家的文章颇有真情实感,杂感之中流露出对辛酸生活的哨叹,有着很深刻的生活哲理,特别是有三句“杂感”,一下子打动了闻一多的心。
《三句半》
同学聚会,见到一位分别十多年的大学同窗,紧握着我的手,说他现在还记得我写的“三句半”。
那还是70年代末,我们文史哲三系在京山分院过渡一年。元旦到了,分院开文艺晚会,我写了一个“三句半”,题目是《京山分院就是好》,表现分院的生活,也来一点调侃,比如有一段:
京山分院就是好,
开水总是开不了,
顶多也就八十度,
海拔高。
演三句半的四位演员,分别拿着锣、鼓、钱、梆,敲敲打打走上台,一字儿排开,一人说一句,边说边做动作,说“半句”的演员,动作要做得滑稽。演完一段,敲敲打打转一圈,然后停下来说下一段。莫看它是“下里巴人”,因为脚本、表演都有幽默感,加上说的是大家身边的事。所以剧场效果很不错,笑声不断,掌声不断。
有人将创作称为“写字”,而我最早写的“字”就是三句半。当知青的时候,很荣幸地参加了区里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下面巡回演出,每一场的第一个节目就是我写的三句半:
x x公社就是好,
春耕生产撅高潮,
学习大赛赶大寨,
超!
第一句里的“公社”,根据演出地点的不同,要改成“大队”或“小队,’;第二句里的“春耕”,也要据“时”而说成是“夏收”或“秋收”。这就好像如今到处走穴的相声演员,到了武汉说武汉的姑娘赛西施,到了成都说成都的小伙子胜过阿兰德龙。
写了十几年的“字”,发表的作品算来也有几百万(字)了。而我的处女作也是三句半,标题叫《特等货》。写一位公社书记坚持参加劳动,他用的劳动工具,比如挑土的莞箕,挖地的铁锹等等,比一般人用的都要大,故称“特等货”。这个段子发在省群艺馆主办的《群众文艺》上,责任编辑是群艺馆的谢学秦老师。几年后来省城上大学,还特地到谢老师家“谢师”。
在宜传队里,不光写三句半,还写对口词、快板书、相声。这段经历对我后来的写作影响很大。曲艺段子的创作,要的就是“俗”,当然是通俗而非庸俗。通俗,作为一种审美品格,不仅要求语言的平易、简洁,还要求风格的质朴、诙谐。时间一长,“恶习”难改,无论写什么文章都不能脱“俗”,而且对俗文学有了一种偏爱。前不久写文章评通俗歌曲《一封家书》,称“通俗到了极致就是美到了极致”,遭人反洁,质问:通俗到了极致就一定美吗?
美也好.不美也罢,总是忘不掉那些三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