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半

2024-04-13 12:20:30 文题网 阅读:

    同学聚会,见到一位分别十多年的大学同窗,紧握着我的手,说他现在还记得我写的“三句半”。

    那还是70年代末,我们文史哲三系在京山分院过渡一年。元旦到了,分院开文艺晚会,我写了一个“三句半”,题目是《京山分院就是好》,表现分院的生活,也来一点调侃,比如有一段:

    京山分院就是好,

   开水总是开不了,

    顶多也就八十度,

    海拔高。

    演三句半的四位演员,分别拿着锣、鼓、钱、梆,敲敲打打走上台,一字儿排开,一人说一句,边说边做动作,说“半句”的演员,动作要做得滑稽。演完一段,敲敲打打转一圈,然后停下来说下一段。莫看它是“下里巴人”,因为脚本、表演都有幽默感,加上说的是大家身边的事。所以剧场效果很不错,笑声不断,掌声不断。

    有人将创作称为“写字”,而我最早写的“字”就是三句半。当知青的时候,很荣幸地参加了区里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下面巡回演出,每一场的第一个节目就是我写的三句半:

    x x公社就是好,

    春耕生产撅高潮,

    学习大赛赶大寨,

     超!

    第一句里的“公社”,根据演出地点的不同,要改成“大队”或“小队,’;第二句里的“春耕”,也要据“时”而说成是“夏收”或“秋收”。这就好像如今到处走穴的相声演员,到了武汉说武汉的姑娘赛西施,到了成都说成都的小伙子胜过阿兰德龙。

    写了十几年的“字”,发表的作品算来也有几百万(字)了。而我的处女作也是三句半,标题叫《特等货》。写一位公社书记坚持参加劳动,他用的劳动工具,比如挑土的莞箕,挖地的铁锹等等,比一般人用的都要大,故称“特等货”。这个段子发在省群艺馆主办的《群众文艺》上,责任编辑是群艺馆的谢学秦老师。几年后来省城上大学,还特地到谢老师家“谢师”。

    在宜传队里,不光写三句半,还写对口词、快板书、相声。这段经历对我后来的写作影响很大。曲艺段子的创作,要的就是“俗”,当然是通俗而非庸俗。通俗,作为一种审美品格,不仅要求语言的平易、简洁,还要求风格的质朴、诙谐。时间一长,“恶习”难改,无论写什么文章都不能脱“俗”,而且对俗文学有了一种偏爱。前不久写文章评通俗歌曲《一封家书》,称“通俗到了极致就是美到了极致”,遭人反洁,质问:通俗到了极致就一定美吗?

    美也好.不美也罢,总是忘不掉那些三句半。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