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暗里的那盏灯
提纲
1. 开篇:用一句话点明《童年》给“我”的整体感受(压抑中藏着力量)
2. 主体1:介绍外祖母的善良(举“给乞丐分面包”的例子)
3. 主体2:对比外祖父的暴躁,突出外祖母的温暖
4. 主体3: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外祖母的品质对“我”的启发
5. 结尾:总结外祖母的形象像“明灯”,照亮成长
正文
读高尔基的《童年》,就像在阴雨天里看见一缕阳光。阿廖沙的童年满是争吵和贫困,但外祖母像一盏灯,让黑暗里有了光亮。
外祖母总是笑眯眯的。有次乞丐来敲门,外祖父骂骂咧咧地赶人,外祖母却偷偷把刚烤好的面包掰了一大半塞给乞丐,还轻声说:“快趁热吃吧,别冻着。”她的手布满裂口和皱纹,递面包时却稳稳的,像捧着什么珍宝。即使自己家的粮食也不够吃,她也愿意分享,这种善良像春天的种子,在阿廖沙心里悄悄发了芽。
外祖父却完全不同。他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抡起皮带打骂家人,阿廖沙打碎一个碗,就被他按在地上用树枝抽得直哭。可每次外祖父发脾气,外祖母总会张开胳膊把阿廖沙护在身后,轻声哼着乌克兰歌谣哄他。她从不说外祖父的坏话,只是摸着阿廖沙的头说:“人心里的火,要用来暖人,别用来烧人。”
这让我想起妈妈。有次我和同桌因为一块橡皮吵架,回家后气呼呼地抱怨,妈妈没骂我,只是拿出两块新橡皮说:“明天送他一块吧,朋友比橡皮贵重。”现在我懂了,妈妈和外祖母一样,都在用温柔教我做个温暖的人。
《童年》里的外祖母,就像黑夜里的星星。她让我明白,无论周围多嘈杂,心里的善良和包容,永远能照亮自己,也温暖别人。
修改建议
1. 可以在“外祖母护着阿廖沙”时加个动作细节,比如“她后背被树枝抽得发红,却始终没松开胳膊”,更能体现她的爱;
2. 结尾可以结合校园生活说具体,比如“下次看到同学忘带文具,我也要像外祖母那样主动分享”。
写作建议
1. 写人物时,把“怎么做”“说什么”写清楚,比如外祖母“掰面包”“轻声说”,比单纯说“她很善良”更让人信服;
2. 联系自己的生活时,选一件亲身经历的小事,像和同学吵架、妈妈教自己分享,这样读起来更真实。
第二篇:苦水里泡大的花
提纲
1. 开篇:用比喻写出《童年》的“苦”(像泡在苦水里的糖果)
2. 主体1:阿廖沙被外祖父打后,依然偷偷读书
3. 主体2:阿廖沙在染坊失火时,勇敢地帮外祖母拿东西
4. 主体3:对比自己遇到的小困难(如学骑自行车摔跤),反思勇气的意义
5. 结尾:阿廖沙的勇气像“火苗”,教会“我”不放弃
正文
《童年》像一颗泡在苦水里的糖果,阿廖沙的生活满是苦涩,却藏着甜甜的勇气。
阿廖沙总被外祖父打骂,可他最宝贝的是一本破旧的童话书。有次书被外祖父撕成了碎片,他蹲在地上捡了一上午,用稀粥当胶水一点点粘好。晚上躲在被窝里,借着月光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手指被粥水粘住了,就用牙齿慢慢咬开。他说:“书里的故事能让我忘了疼。”这份对知识的执着,明明那么小,却像小草顶开了石头。
更让我佩服的是染坊失火那晚。火光把天都烧红了,大人们都在尖叫着抢东西,阿廖沙却想起外祖母最爱的银十字架还在屋里。他屏住呼吸冲进浓烟,膝盖被绊倒的木柴磕出了血,也顾不上擦,爬到柜子上取下十字架,跑出来时头发都被火星燎焦了。外祖母抱着他哭,他却笑着说:“我不怕,因为你说过勇敢的孩子能保护别人。”
这让我脸红。上次学骑自行车摔了一跤,擦破点皮,我就哭着说再也不学了。比起阿廖沙在火里穿梭,摔一跤算什么?现在我每天放学后都练,膝盖上的疤成了我的“勇气勋章”,上周终于学会了骑车。
阿廖沙的童年很苦,但他没让自己变成苦味的人。这份在困境里不低头的勇气,就像寒冬里的火苗,不光暖了他自己,也让我学会:遇到难事儿,先别跑,试试往前迈一步。
修改建议
1. 可以在“粘书”后加一句“虽然字还是缺了几个,但他照样读得津津有味”,更能体现他对读书的热爱;
2. 结尾可以加个近期的小目标,比如“下次遇到数学难题,要像阿廖沙粘书那样,多试几种解法”。
写作建议
1. 写“勇气”时,别只说“他很勇敢”,要写具体动作,比如阿廖沙“冲进浓烟”“膝盖磕出血也不擦”,这样更有画面感;
2. 对比自己时,先写“自己的不足”,再写“学他之后的改变”,比如从“怕摔跤”到“学会骑车”,这样显得真实可信。
第三篇:角落里的向日葵
提纲
1. 开篇:用场景描写引出《童年》的环境(灰色的院子里藏着彩色的花)
2. 主体1:外祖母讲的童话,给阿廖沙带来快乐
3. 主体2:小伙伴小茨冈教阿廖沙吹口哨,两人偷偷种向日葵
4. 主体3: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小美好”(如奶奶的童谣、同学的分享)
5. 结尾:苦难里的美好像“星星”,让生活有了光
正文
《童年》里的日子像被雨水泡过的灰色画布,可阿廖沙总能找到彩色的颜料。外祖父家的院子又破又脏,墙皮掉了一大块,墙角堆着烂木头,但外祖母的童话、小茨冈的笑声,都是藏在角落里的花。
IFrame 每天晚上,外祖母会坐在火炉边,一边纳鞋底一边讲故事。她的声音轻轻的,说狐狸如何骗葡萄却骗不到,说星星其实是天使的眼睛,眨一下就是在说悄悄话。阿廖沙趴在她腿上,闻着她衣服上的柴火味,听着听着就忘了白天被外祖父骂的委屈。那些童话像魔法,把冰冷的屋子变成了有狐狸奔跑、星星眨眼的森林。
小茨冈是个爱笑的男孩,一笑眼睛就弯成月牙。他教阿廖沙吹口哨,两人在院子角落挖了个小坑,种了几颗向日葵种子。小茨冈总说:“等花开了,我们就能对着太阳笑啦。”后来小茨冈意外去世了,阿廖沙每天给向日葵浇水,看着它们长高、开花,金黄的花盘真的朝着太阳转。他突然明白:美好就算短暂,也会留下种子。
这让我想起下雨的课间。同学们挤在教室后面,分享一本漫画书,书里的superhero 笨笨的,总在救人时摔屁股墩,逗得大家直笑。那时窗外的雨再大,教室里也像有阳光。原来不管在哪里,美好都藏在小事里:一句笑话、一颗种子、一个故事。
《童年》教会我,生活不会全是甜的,但只要用心找,总能发现藏起来的糖。就像阿廖沙的向日葵,就算长在墙角,也会朝着太阳开花。
修改建议
1. 可以给“向日葵”加个细节,比如“阿廖沙会摘下最大的花瓣,夹在课本里,好像小茨冈还在身边”;
2. 联系生活时,写清楚漫画书里的具体情节,比如“superhero 想救小猫,结果自己卡在烟囱里”,这样更生动。
写作建议
1. 写“美好”时,用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细节,比如外祖母“衣服上的柴火味”、向日葵“金黄的花盘”,让读者像身临其境;
2. 把道理藏在小事里,比如用“向日葵朝着太阳”来说“要在困境里寻找美好”,比直接讲道理更让人喜欢。
给孩子选一本能照见成长的书,高尔基的《童年》一定是优选。
这不是童话,却藏着比童话更珍贵的成长密码。阿廖沙在充满争吵与贫困的环境里,见过人性的粗糙,却也被外祖母的善良温暖,被小茨冈的笑声点亮。孩子能跟着他学会:哪怕处境不易,也能守住心里的光——像外祖母分面包给乞丐那样保持善意,像阿廖沙粘好破书那样坚持热爱。
家长翻开它,会看见孩子该懂的“真实世界”:没有永远平顺的路,但有能披荆斩棘的勇气;没有完美的环境,但有选择成为更好的人的权利。文字质朴却有力量,六年级孩子能轻松读懂,更能悄悄埋下“坚韧”与“善良”的种子。
让孩子跟着阿廖沙的眼睛看看世界,他们会明白:成长不是温室里的甜,而是风雨里也能扎根的力量。这样的书,值得放在孩子的书架上,成为他们面对生活的“隐形铠甲”。
标签:读后感3篇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