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阅读教学设计

2024-10-29 12:38:19 杨利红 阅读:

【主题】

品味李白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峨眉山月歌》中“明月”的意象

【教材分析】

《闻王昌龄左 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四课中第二首诗歌。第一单元的提示里强调了学习方法——朗读法、品味语言法,这两种方法也是诗歌教学常用的方法。《峨眉山月歌》位于第三单元之后的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诗后附有比较详细的解读,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主旨。

【教学设想】

这两首诗是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虽然处于教材的不同位置,但能否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能否提炼出这两首诗共同特质,作为突破口,教给学生一种实用的读诗方法?我思索着并实践着。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并能熟读成诵。

2.品味两首诗歌中“明月”意象的内涵,进而准确把握两首诗的主旨。

3.积累含“月”的诗句。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意象的内涵。

【教学难点】

分析“明月”意象的内涵,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诗句,大家猜猜写的是谁?

屏显: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写的《寻李白》,这几句诗突出了“诗仙”李白的豪情和才气。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两首诗歌去感受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

屏显:

皎皎明月知我心——李白诗歌阅读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用生动形象、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诗句引出诗人李白,引出课题。)

二、初读诗歌寻明月之踪

屏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1.学生齐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断句,读准节奏。读后,教师指导朗读,教给学生断句的方法——七言绝句节奏的划分,兼顾意义和韵律两个方面,常规的方法是一分为二,即前四后三,还应照顾到具体的音节结构。七言古诗的音节结构基本上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根据这个方法,学生划分这两首诗的节奏。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屏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2.学生再齐读,教师再点评。

(设计意图:在诗歌教学中,朗读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反复朗读以及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可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3分钟,结合课文中注释及诗后附有的解读,疏通诗意。提出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预设:①左迁——官员贬职、降职。

②遥——远方。

③闻道——听说。

④愁心——满怀忧愁的心。

⑤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

⑥为什么先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写起?

提示:写景点明时令,显飘零之感。诗人选用了“杨花”、“子规”两个意象的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

⑦教师引入意象的概念。

屏显:

意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高洁的品格。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以折柳表惜别,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叶落,景象凄清,梧桐是孤独忧愁和离情别绪的意象。

4.分别说出诗人李白在这两首诗歌中选用了哪些意象。

【预设】第一首:杨花、子规、明月

第二首:峨眉山月、月影、江水、夜

5.这两首诗歌选取的共同意象是什么?

【预设】明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互学的方式,理解诗歌的内容,教师适时引出“意象”的文学概念,给学生鉴赏诗歌提供必需的脚手架。)

三、细读诗歌品明月之情

1.仔细品读诗歌,说说明月分别寄寓了诗人什么情感?请分别在两首诗歌中寻找到一个关键字。

【预设】第一首:“愁”。

明月寄寓了诗人的愁心。具体说来,是哪些愁呢?学生思考。

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王昌龄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时,李白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预设:①对朋友被贬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思念之情;②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担忧;③对腐败时局的担忧;④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但诗人通过想象,化抽象为形象,让具体可感的明月成为“愁”的载体,让皎皎明月成为诗人的代言。想这样通过想象,运用化抽象为形象手法的句子还有:

屏显: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愁是有重量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愁是可见的。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愁是有形状的。

第二首:“思”。

明月寄寓了诗人“思君”之情。“君”具体指什么?

教师补充背景:这是年轻的李白(25岁)初离蜀地、游历中原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预设】从表面看,“君”指家乡的月亮,实际上指家乡的山水和亲人朋友。“月是故乡明”,何况是秋天的月亮,更惹思乡之情。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明月寄寓着诗人思念故乡思念故人、依依惜别之情。

2. 小结:这堂课我们学到了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概括总结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准确把握主旨的读诗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意象的丰富内涵,联系诗中的关键词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诗言志,歌咏言。在解读意象之后,学生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再次朗读,应该能获得更多的情感方面的审美体验。)

四、联读诗句赏明月之美

1.课堂活动:古代诗歌中,还有不少借月抒怀的诗句,现在我们一起来一场关于“月”的飞花令。全班分为两队,1—4组为红队,5—8组为蓝队。获胜的队伍每组将获得10分。

2.教师小结:这里还有一些含“月”的诗句,请大家一起读。

屏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设计意图:通过积累含“月”的诗句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增加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总结

皎洁的明月仿佛就是李白的知己,懂得他对朋友的真情、对故乡的依恋、对时局的不满、对自己命运的担忧,明月陪伴着他的一生。最后据说他因醉酒后捞月而坠入江中溺水而亡。李白成为了千载以来无数后人心中仰慕的白月光。

六、作业:

1.流利背诵、准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