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心得|在学习和修行中成长蜕变

2024-09-12 08:18:06 文题网 阅读:

文本解读的辽阔与深邃

—— 从文本解读的角度观名师余映潮课例《记承天寺夜游》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梅溪湖中学 宋 珍

余映潮老师是我教学专业和职业发展路上的导师,走的每一步,都是受老师的指引,永存感激。

这次,在工作室主持人璩艳霞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又一次研读余老师的精美课例《记承天寺夜游》,感受很多,现选择文本解读的角度来分享我的点滴思考。

【引言】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教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度和宽度往往决定了教学的高度;文本解读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余映潮:课文研读,是一切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是语文教师最基础、最常用、最必需的学习技法,只有确有心得的课文阅读才能成就好课。

余老的《记承天寺夜游》正是他上下求索、深入研读、苦心孤诣成就的经典教学设计。

一、素读教材,深究一个“内”字。

1.立足文言文体,做有用的知识储备。

这堂课在字词研读上做得很实在。课下注释有的,留给学生自主积累。注释没有的在备课中查阅工具书,进行适当补充,给全体学生阅读文言文搭建好阶梯。

解:脱下、解开

门:户,这里指门窗、居室

遂:于是

盖:句首语气词,原来是

交横:纵横交错

相与:一起

末了,余老还把全文的翻译给准备了,而且准备得很充分(省略成分、语意不完整的补充连接,求得文从字顺、典雅精致)。这样的翻译是学生学习文言的范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拓宽大语文视野,做有效的知识补充。

比如,在知人论世环节,余老除了准备必备的知识外,他还补充了“东坡居士”的由来,学生对苏轼的了解又多了一些。“乌台诗案”也不忘查找史料,拓宽学生的视野。

既教课文,又用课文教。语文课就变得丰盈起来。

3.深读文本章法,做有趣的思维激发。

余老面对84字的小品文,没有轻易放过。遣词造句、精妙语段的研读,余老借助助读资料《教师教学用书》做借用处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教师的课文研读必须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否则发现不了“真金”。他创新解读文章的宝典之一就是深读文本的章法。他采用多年文本研读实践提炼的“变形阅读”法,将文章进行了三种变形: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2)章法:起——承——转——合

(3)心情变化:孤寂——喜悦——宁静——复杂

人多的地方没有积雪。创新研读课文,才能够激发教师的思维,焕发教师的精神,提高教师的境界。

二、活用教材,勾联一个“外”字。

1.发展自我,做沉静的阅读者。

一篇文本,就是一棵生长在文化湖海之中的水草,离不开水的滋养。文本解读首先要有一定量的文学作品阅读积淀,余老的这堂课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是语文老师给学生最好的阅读引领。文本解读还需要有一定的中外文化素养,最好能够通读一两部美学、历史、哲学等的通史类著作,比如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等。

2.目光长远,做读写的引导者。

本课对精妙语段手法品析,我们以往局限于比喻、融情于景等经常讲的手法。余老在这个地方做了拓展,虽然学生暂时理解不了,但给他们多一点的知识,未来可能用得上。

比喻精美 静中寓动

画面纯美 镜头清丽

一笔两写 状景达情

承上启下 引发心声

余老在“内”字上下功夫,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执着,走向文本解读的深邃,在一望可知之中发现一无所知,在山重水复之处期待柳暗花明。

余老在“外”字上用耐力,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敏锐,发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结与差异,寻找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传承和创新,走向文笔解读的广阔。

【结语】

教师读好了教材,读透了教材,读出了教材的味道,就给学生带来了教学的福音。

让我们做课本研读的深耕者。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教学研究,我们一起同行、同磋。

——余映潮《致语文老师》

【参考书籍及文章】

1.余映潮的《致语文教师》

2.孙绍振的《名作细读》

3.于漪的《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4.郭跃辉的《文言文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细致解读》

5.卢望军《让文本解读走向深邃》

教研是一场美丽的修行

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蒸阳中学 刘春艳

又是一年春来到,柳絮满天飘。在这个春色满园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璩艳霞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在璩艳霞老师及团队的精心策划下,在名师们的认真准备下,内容真可谓是丰富多彩:从名师们的分享收获、怎样解读文本;学员的质疑、名师释疑;到经验分享、璩老师的总结寄语,文质兼美,把个人风采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语文世界是超越了使用价值观念的、自由的心灵世界,而语文课堂就要营造幸福的语文世界。在这种世界中,课前的期待,课中的满足,课后的留恋,连同我们自己会变得简单而深刻,清晰而又丰富。这次线上教研活动,就给了我满满的幸福感,让我再一次认识到语文世界的美。

课前的期待。从教二十多年,曾经,我也是一个认真学习、积极参加教研、在课堂上自信满满、深受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课堂少了些活力,教法僵化,形式固定;目标单一,“言”“文”割裂;“从本到本”缺少迁移。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申请加入工作室,收到通过审核的通知后,心头雀跃,如同在黑暗中偶然遇到了光明,期待自己能在困惑中得到解脱。

课中的满足。我平时的语文课大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我想大多老师应该也是如此。这就让我有了些困惑,因为课堂时常让我有些挫败感。我一说“接下来”,就会有学生小声说“走近作者”,我再一说“接下来”,又有声音提到“品味语言”。他们把语文课已然“吃透”了!我始终在卖老汤圆,现在学生不仅吃腻了味道,甚至自己都会做了,他们能感兴趣吗?可应该怎么办呢?

余映潮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余老师“理文章大意”“析课文结构”“赏千古名句”三个板块的设计,把课堂演绎得诗情画意,让语文课堂不逾矩而从心所欲,可谓匠心独具,让我茅塞顿开。

而本次线上活动中,各位名师的释疑答疑、经验分享,更是让我如沐春风,如饮甘醇。

胡喜平老师的《基于言文合一的文言文研究》,深刻诠释了语文课程应该是以“语言学习”为内核,以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常识的学习为外延的工具和人文课程。从内容层面讲,第一要有语言训练,第二要有情感体验,第三要有精神启迪。我想有这样的阅读教学理念做支撑,我们的语文课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王丹蕾老师的《用学生活动促进文言文课程价值的发挥》,她以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以知识为载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行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能在学生实际需要时,帮助学生完成真实情境的语言任务。在语文学习的方法上,帮我们重点厘清了“习得”与“学得”的辩证关系。

宁奇珍老师的《运用现代思维打通学习障碍》,让我们明白“文言文教什么”,“文言文怎么教”的问题,要重视词语的积累、重视文言文的诵读、重视情感的培养和熏陶。兼顾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知识与能力,实现学生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同步成长。

课后的留恋。参加本次璩艳霞生命语文工作室网络教研活动,可谓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意犹未尽。但限于时间和篇幅不能一一道来,还有许多“欲说还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功之处,不过心中倒是“蠢蠢”涌动起一种上好课的“欲动”来。

我相信,教研是一场美丽的修行,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让我们在学习和修行中成长和蜕变,成为更美的自己。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