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下的呐喊

2024-09-12 12:12:37 梁楠 阅读:

读书是修炼一个人的精神涵养的最有效的方式。读一本好书,品一段好文,感悟作者的精神世界,才称得上是真正“读”了这本书。

随着社会的发展,实体书逐渐被时代抛弃,那些人人都有的捧在手里的电子书渐渐获得了人们的青睐。我是比较倾向于纸墨味道的,读书而来的乐趣难道不是指尖触摸着书页,内心身临其境的妙吗?

说来惭愧,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读过的经典国学,也不过是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罢了,并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古、近代优秀文学作品,更多的却是品读外国的一些文学著作,甚至是追捧,实在是愧为炎黄子孙啊。

说到中华民族,我不得不想起中国的百年屈辱,而又因此念起了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那便是鲁迅,以及他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

这本书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初读它时我还是儿童,当时懵懵懂懂,大多道理还未明白,只觉得内容生动吸引人罢了;现在长大成为青年了,再读一遍,得到的客观看法、社会背景与鲁迅笔下流露的情感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和自己的体悟。印象最深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这一段: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书生,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在当时格局动荡,人们的封建思想还根深蒂固的时期,私塾先生不准许学生读所谓的课外书,也拒绝回答课本知识外的问题,这是传统教育对知识扼杀的体现。虽然这种情况在当今已经匿迹,但作为青少年,难道真的不能读除了新课标教材推荐以外的名著吗?我想大多数家长是这么认为的吧。一些网络的优秀作品难道就是祸害身心的文字吗?一个不知名的作者写的书难道就对学习没有帮助吗?一些引人入胜的读物难道要等到你们口中的垂暮之年再读吗?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回答只有坚定的一个“不”。真正热爱读书的人,这种不及牛毛之轻的问题根本就不在意。读书占据了这些人的大多数时间,他们也从读书中学会选书,从才华横溢之人笔下汲取知识,尽管这不是为了考试。有人会说这是书呆子,但将心比心之后,漏洞百出。

鲁迅先生可以用笔和文章顶过战场上的枪和炮,我们同样可以用书建立起堡垒,建造属于自己的国度,再用自己稚嫩的笔触涂鸦,无所谓是否坚固。就像《旧事重提》改名成《朝花夕拾》后,给人更不一样的感受:朝,即是太阳,意味着新生;花,即是少年,意味着未来;夕,即是夕阳,意味着过去;拾,则是学习。所以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就是,在新世纪的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国粹。

不仅是《朝花夕拾》,《呐喊》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呐喊》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的目的和人道的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表现了对民族生存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的矛盾。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的确,鲁迅先生的思想十分前卫,以至于到现在还是贯彻着这样的精神。可今夕非彼夕,如今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社会安定,国家繁荣,有着这样强烈爱国精神的人为数不多,可这恰是中国人最欠缺的民族之魂。迷茫之际,共产党又给了我们指了一条通往光明的路,这是通向新生的朝阳的宽阔大道,这便是我们熟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世人皆知,要行大义,小事做起,而这小事何其难做,叹惋惜,空徒想,谁人做得到呢?世人也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鲁迅先生能救国,不是因为他是什么大人物,只是一名老百姓强烈的爱国之心促使他执笔写作,文学救国罢了;我们在这个科技多元化的时代,是否也可拿起趁手的“武器”,爱国强国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标签:读书一个人的方式精神朝阳呐喊有效涵养修炼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