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读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0-09 21:43:40
《读书,让生活更美好》
如果说生活是一幅画卷,那么读书,就是为它添上色彩的画笔。书籍是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远航;书籍是翅膀,带我飞向想象的天空;书籍也是灯,照亮我成长路上每一个朦胧的角落。
读书,让我看见更广阔的世界。从《十万个为什么》中,我懂得了小老鼠的长尾巴是保持平衡的“法宝”,明白了自行车转动的是科学与智慧的齿轮;在《中华上下五千年》里,我仿佛目睹了武王伐纣的果决,也跟随孔子一路周游,聆听他充满智慧的教诲;而冯骥才先生笔下的《俗世奇人》,更让我嗅到了天津码头上那热闹鲜活的人间烟火。是书,让我虽身处一室,却能神游万里,成为一个更丰富、更明理的人。
读书,也给了我表达的勇气。记得在一次诗词竞赛中,当提到曹植的《七步诗》,我脱口而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一刻,台下赞许的目光让我深深明白,是平日里的阅读积累,给了我自信的底气。在课堂上,当同学们还在凝神思考,我常常能文思涌动,奋笔疾书,或是在难题面前从容举手,享受那份“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
更重要的是,读书让我的心灵变得柔软而快乐。读《西游记》,我会为“猪八戒背媳妇”的趣事捧腹大笑;翻开《水浒传》,又为梁山好汉的豪情与忠义心潮澎湃。在书中,我笑过,也感动过;思考过,也梦想过。
读书,早已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像一位不离不弃的挚友,陪我度过春秋,伴我快乐成长。愿我们都以书为舟,以读为桨,驶向那更辽阔、更美好的远方。
《读《童年读书》有感》
《童年读书》是莫言写的一篇回忆自己小时候读书经历的文章,字里行间都藏着对书的痴迷,特别打动人。
莫言童年时,既没有电影电视看,也没有收音机听,看“闲书”就成了他最大的乐趣。为了读《封神演义》,他去石匠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一下午在磨道里看书的机会,还得被石匠的女儿监督 。读《青春之歌》时,明明知道不去割草羊会饿肚子,可书的诱惑太大啦,他一头钻进草垛,一下午就把厚厚的书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得都是疙瘩,出来时羊都饿得直叫,好在妈妈没打骂他。找《破晓记》时,他头碰马蜂窝,被几十只马蜂蜇得满脸是包,也顾不上疼,就想抓紧读书;借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在灶前,借着小油灯那微弱的光,站在门槛上看,头发被火烧焦了都不知道。
我也特别爱读书。在图书馆,《小猪唏哩呼噜》,被有趣的故事吸引了。我像被磁石吸住的铁屑,屁股粘在木椅上,眼睛瞪得溜圆,锁定书页。时而因小猪的调皮咧嘴笑,腮帮子鼓成小馒头;时而皱起眉头,手不自觉攥住衣角,为故事里的波折揪心。直到图书馆管理员轻声提醒要闭馆,我才发觉天已擦黑,慌慌张张往家跑,可脑子还陷在小猪的趣事里打转,路灯把影子扯得老长,我却丝毫不怕,满心都是书里的奇妙。到家后,妈妈笑我“小书虫迷得忘了时间”,我挠挠头,觉得看书的快乐能把所有小“麻烦”碾成渣渣。
和莫言比,我读书的条件真优越,他为读书受那么多苦,却从没放弃,我也要像他一样,一直爱读书,从书里找更多奇妙的世界!我会以书为伴,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我尝到了阅读的味道》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欲上进先读书。”手轻触书页,那淡雅的墨香拂面而来。书中那些博大精深的文字语句,将我带入知识的世界。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有如身临仙境,陶冶情操怡养心性。
书中的世界千变万化。
目光划过字里行间,心中滋味重重叠起。《千年一叹》中跟随余秋雨一行人走过世界各地,领略广阔无垠的沙漠,了解各式各样的风土人情,更加感叹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内心顿时变得豁达开朗,涌起了万丈豪情。《老人与海》中目睹老人搏击大鱼,也似面对着风暴大雨。无数波涛在心中涌动,拍向胸脯,激起千层白浪,仿佛自己正直面大海,直面那不公的命运……
书中的景色浸润人心。
偶有一次,正在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读完了全文,觉得在其中的春有多么的美好,景物又有多么的生机勃勃,虽然在脑海中构想,却总无法真正揭开面纱,看清其真实样貌。忽然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我移步窗前。体会这味道—泥土夹杂着新芽,雨中绿叶滴下露珠,青翠欲滴。书中春的景色顿时具象了起来。手中的书早已变了味,再看文章,那股生机活力的气息打开了我思想的阀门,也正是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阅读的味道。
书香气息五味杂陈。
每每读到老舍的《骆驼祥子》时,我的心境都会几经转变。祥子努力拉车,实现梦想时,我会暗自为其鼓励希望他圆梦;祥子买到车,过上好日子时,我也感到喜悦;可当祥子备受煎熬,最终成为行尸走肉时,我倍感惋惜与感慨……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世界复杂百态,充斥着对祥子一生的感悟,同时也将自己代入角色,审视着旧时社会。
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而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升华。 自从尝到了读书的味道,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我的思想不再局限,读书给我带来了热爱与情思,阅读的味道沁人心脾。仔细品味,便能看尽世间哲理,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书是一种享受》
人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于我而言,无疑成了一种享受,它总能吸引着我,给我带来无限的乐趣。
记得小时候看连环画《西游记》,我被里面的精彩情节所吸引,十分崇拜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甚至有些着迷,有一次我正看“孙悟空偷摘人参果”,妈妈问:“今天你想吃点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吃人参果!”听得妈妈哭笑不得。终于在妈妈“千呼万唤”之下,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去吃饭。那时看书只是觉得好玩,但那毕竟也是一种快乐与天真的独特享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现代文学,唐诗宋词逐渐摆上了我的书架,读书时也会提出疑问,并学会了思考和产生共鸣。记得读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我第一次在读书过程中落泪,我仿佛置身于3.18惨案的现场,和他们一起举着标语,呼着口号,肩并肩,手挽手地走在学生示威游行的队伍中,心中默念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先生犀利的文笔触动着我的心灵,这是一种感情的享受。
现在我读书,会体会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读懂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伟大情怀;看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忠心;体会了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独与愁思。读书时而令我振奋,时而令我悲怆:狼牙山五壮士的豪迈,海伦·凯勒的坚强,白求恩的忘我,骆驼祥子的苦难……这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丰富了我的人生,开阔了我的视野,这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
读书不仅是心灵的体验,它还一点一点地渗透到生活中,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总会想起书中的话:“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没有差距,人生就失去了追求的目标和动力。”我从中得到慰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我在书海中探求,其乐无穷。于是就有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醒悟,有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坚持。每当我沉醉在享受读书的快乐中,用文字叩响心扉时,一切尘世的烦恼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我享受读书!
《教弟弟》
老话说得好,“少年不知勤学早,老来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学习要趁早,老了就迟了。而我的弟弟却很贪玩,每次考试都是倒数一二名。妈妈急坏了,告诉我:“小路,如果你能帮助弟弟提高学习成绩,我就奖你100元!”哎,母命难违,何况还有100元的收入,我就勉为其难吧。
自此,每天晚上我就教弟弟学习。可是弟弟却哭了起来:“我不写嘛,我不写嘛!”我语重心长地说:“弟弟,有一句话说,‘少年不知勤学早,老来方悔读书迟’。”弟弟似乎懂了,用衣角抹了抹泪水,说:“姐姐,我知道了,我们开始吧。”
一段时间之后,弟弟的成绩都有所提高。尤其是数学,从一开始的三十几分到现在的七十几分。可有时候弟弟还是惹我生气,因为弟弟太皮了。我问他:“你记得我之前告诉你的那句名句吗?”弟弟说:“记得,不就是‘小时候学习很苦,到老的时候才学’嘛!”我一听,气得快要断气了。
又过了几天,弟弟要考试了,这是这一学期最后的一场仗——期末考试。弟弟十分紧张,叫我给他出几道语文题,我出了几道题。他会写、会说、会默,但却出现一堆错别字。随后,我把弟弟的错别字画了出来,罚弟弟把错别字抄10遍。第二天弟弟来到了“战场”,就聚精会神地写着试卷。
几天后弟弟蹦蹦跳跳地回了家,他拿来了“学业通知书”,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语文97分,数学100分!”耶!我开心极了,因为我的100元到账了。
《读书是为了什么?》
在古代,古人常说读书是为了“颜如玉”和“黄金屋”,或为“千钟粟”与”车马多”。在现代周恩来先生说读书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读书呢?是为了名利?是为了国家?是为了金钱?还是为了父母的期盼?有时候,我也常常感叹,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在小学生涯中,我常常会听见有的同学抱怨读书太苦了,为什么要读书呢?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书,读书太苦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难道我们生在这个世上就是为了读书吗?在现在看来,我回头去望感觉那时的我们太幼稚了。
爸爸经常在教育我的时候说:你看你现在不读书,你以后的人生怎么办?你现在不读书,你以后等着去电子厂里面打螺丝吗?你看你爸爸现在这样,我多么后悔我那时候没多读点书。那时候年少的我还不知道以为自己就是整个天下的王,不读书没关系的。唉!现在想起来我是多么的后悔呀,我也想回到我的青春不虚度光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有告诉你一件事,我高中的英语老师王老师,那时候他劝我们,你现在还不读书将来你们会后悔的,我还不以为然,以为王老师说的是废话。但现在看来是我们错了,那时候老师说的对。所以我现在后悔了,那我希望你不要留下遗憾,过好每一天,每一天都要认真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不要为此后悔一辈子。现在努力一点,将来你会感谢现在奋斗的自己。
那读书是为了取得金钱名利吗?那还有什么呢?我想读书是为了更让我明白事理,以前我会因一点小事而生气,后来我在读了《小故事大道理》中,读到生气时候的手就像手握烧红的煤炭,烫伤的是自己,这让我明白了,做事之前要三思而后行,先想想这件事的后果。
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它不是为了宏大的目标,是为了让我在那平凡且无聊的日子里承载着想象翅膀,飞往更辽阔的天空,让懵懂的眼睛渐渐的看清世界,其实人生最珍贵的宝藏就是我们从小读到大的书卷。
《我的书屋,我的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之乐,乐在其中。”这句话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心中一片特别的地方——我的小书屋。我的小书屋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它能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我的小书屋不大,却五脏俱全。一张白色的书桌,一把黑色的椅子,一个三层的书架。书架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有童话故事、科普知识、四大名著……这些书籍让我沉浸在童话故事的奇幻世界里,探索科普知识的奥秘,品味四大名著的经典情节,每次读完都让我意犹未尽,仿佛每一页都在向我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在这些书籍中,有两本让我念念不忘,一本是《十万个为什么》,另一本是《小英雄雨来》。它们就像两扇大门,仿佛把我带进了另一个世界。
《十万个为什么》是我探索世界的启蒙老师。有一次,我好奇地问妈妈:“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妈妈笑了笑:“你去问问你的‘小启蒙老师。’”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跑到书屋,翻开了《十万个为什么》。哦——,原来萤火虫发光与它尾部的发光器有关,在发光器内含有荧火素和荧光素酶发光物质,当空气进入发光器时,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产生的能量转化为荧光,进入发光器的空气越多,发出的荧光就越亮。那一刻,我仿佛成为了一个小探索家,沉浸在书中,了解世界万物的神奇之处。
而《小英雄雨来》让我对勇敢有了清晰的认识。书中讲述一位年仅12岁的少年雨来在抗日战争中和日本鬼子,伪军斗智斗勇的故事。他还一度落入敌人的魔爪。在监狱中险些遭受严刑拷打,在这样危急关头,雨来还是坚强勇敢,不向敌人求饶,坚决不透露八路军的情报。读完这本书,我被雨来的英雄事迹感动,他机智勇敢、奋勇杀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要牢记历史,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雨来这样的先辈们的牺牲,才换来了如今的幸福安宁。正因如此,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的书屋,是我梦想的起点,在这里,我学会了努力和坚持,学会了很多知识和道理。书屋里的每一本书,每一张纸,每一支笔,都将是我追梦路上的垫脚石。
我的书屋,我的梦。我相信只要我继续努力,书屋里的那盏台灯会成为照亮我前行道路上的那盏灯。
《《杨家将》读书笔记400字》
这本书讲的是以杨业杨令公一家抗辽的事迹为主,写了杨令公三代抗辽的故事。辽国起兵犯宋,杨家将领兵讨伐。大师潘仁美却设下毒计,使杨家将几乎全军覆没。大郎为救皇帝而死;二郎、三郎惨死战场;七郎被潘仁美万剑穿心;四郎被辽国公主招为驸马;五郎削发为僧……后来杨家女将前仆后继,继续代替杨家战场杀敌。
读完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杨业,他为了不被辽国捉到,而丢了大宋的脸面,就让自己的士兵冲出去,到时候再报
效宋主。自己却撞死在了李陵碑上。我觉得杨业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屈膝投降,为了不被辽国捉到当俘虏,自己就撞死在碑上。我觉得他很伟大。
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潘仁美,为了让杨业死掉,在杨七郎来向他出兵的时候,他没有出动一兵一卒,反而将杨七郎给射死了。当他怕杨六郎去告状的时候,还派了二十几个将领在河边,暗中杀死他。当杨六郎告了状,自己还在狡辩。皇帝派出大臣查清事实的时候,潘仁美用金钱贿赂了大臣。我觉得他就是个为了个人仇恨而害了整个国家的人。杨业在河边骂了他,他就要在战场上让他自己也个人去打,不派出兵,最后让杨业惨死在战场。
大家想知道书里面的其他故事吗?那么就去看看吧!
《读书哲理故事》
读书哲理故事
梅勒洛夫被判入狱4年。惩罚措施有两种可供选择:去医院当护士或者再接受一次文化教育。梅勒洛夫可不想每天去医院给病人倒尿桶,所以就选择了后者。
梅勒洛夫的任务是要大声朗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四卷《战争与和平》,而且每页都要给监狱官转述一遍。这大出梅勒洛夫的意料,但他已无路可退。
读第一页时,就有几个词把梅勒洛夫难住了,他怎么也看不懂。
“读啊!”监狱官吩咐说,“你,怎么,是文盲吗?”
“我中学毕业,还有毕业证呢。”梅勒洛夫生气地说。
“那你就大点声读吧。”
“可这不是用俄语写的.。”
“这是法语,”监狱官说,“俄罗斯贵族子弟法语说得都跟俄语一样好。”
“我不是贵族,法语我不会。”
“可你的卷宗上写着你会三种语言:英语、德语和法语。”
“我的学位证是我从市场上买来的。”
“原来如此!如果我把这事告诉监狱长,监狱长还会再给你加两本。”
“监狱官先生,您要是愿意,我给您跪下都成,只是求您别再难为我了。等我出去以后,我送您一辆‘奔驰’。”
“算了吧,我才不稀罕你的‘奔驰’呢。看见没有?这儿有一个小星号,这叫脚注。这下面是俄语译文。”
梅勒洛夫勉勉强强地总算读下来了一页。
“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休息的时候,梅勒洛夫问监狱官。
“当然可以,你说吧。”
“为什么大家都叫您博士?这是您的绰号还是您真的是博士?”
“我真的是博士。”
“那您怎么在这儿工作?”
“我是文学博士。得跟书打交道。可现在外面那些自由的人谁也不读书了,只有监狱里还有被判读书的人。”
【读书哲理故事】
《读书的哲理故事》
读书的哲理故事
读书的哲理故事1
梅勒洛夫被判入狱4年。惩罚措施有两种可供选择:去医院当护士或者再接受一次文化教育。梅勒洛夫可不想每天去医院给病人倒尿桶,所以就选择了后者。
梅勒洛夫的任务是要大声朗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四卷《战争与和平》,而且每页都要给监狱官转述一遍。这大出梅勒洛夫的意料,但他已无路可退。
读第一页时,就有几个词把梅勒洛夫难住了,他怎么也看不懂。
读啊!监狱官吩咐说,你,怎么,是文盲吗?
我中学毕业,还有毕业证呢。梅勒洛夫生气地说。
那你就大点声读吧。
可这不是用俄语写的。
这是法语,监狱官说,俄罗斯贵族子弟法语说得都跟俄语一样好。
我不是贵族,法语我不会。
可你的卷宗上写着你会三种语言:英语、德语和法语。
我的学位证是我从市场上买来的。
原来如此!如果我把这事告诉监狱长,监狱长还会再给你加两本。
监狱官先生,您要是愿意,我给您跪下都成,只是求您别再难为我了。等我出去以后,我送您一辆‘奔驰’。
算了吧,我才不稀罕你的‘奔驰’呢。看见没有?这儿有一个小星号,这叫脚注。这下面是俄语译文。
梅勒洛夫勉勉强强地总算读下来了一页。
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休息的时候,梅勒洛夫问监狱官。
当然可以,你说吧。
为什么大家都叫您博士?这是您的绰号还是您真的是博士?
我真的是博士。
那您怎么在这儿工作?
我是文学博士。得跟书打交道。可现在外面那些自由的人谁也不读书了,只有监狱里还有被判读书的人。
读书的哲理故事2
寺庙里塑有三教的圣像:先是儒教圣像,次是佛教圣像,后是道教圣像。道士见了,马上将老君移到中位;和尚见了,又将释迦牟尼移到中位;读书人见了,又将孔子移到中位。三位圣人自相说道:“我们原是好好的,却被这些小人搬来搬去,搬坏了。”
【点评】《周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种思想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不是谁主谁次的地位之争。
读书的哲理故事3
有个庸俗的人建造了一见精美的.居室,室中罗列古玩书画,精美绝伦。客人来了,主人问道:“室中如有不相称的,请你指教,以便去掉。”客人说:“件件俱精,只有一物可以去掉。”主人说:“是什么东西?”客人说:“就是你。”
【点评】金玉其外,抵不过败絮其中。
读书的哲理故事4
有个人问:“樊迟之名是谁给取的?”另一人回答说:“孔子取的。”问:“樊哙之名谁给取的?”回答说:“汉高祖取的。”又问:“烦恼之名谁给取的?”回答说:“这是他自己取的。”
【点评】有个词叫自寻烦恼,还有个词叫杞人忧天。世间本无事,庸人之扰之。你能改变的不必烦恼,去做就好,你不能改变的烦恼也没用。所以,因何烦恼?
读书的哲理故事5
內务府包衣是清朝时出现的一类特殊人群,他们是汉族,又是旗人;是奴隶,也是官员。清代名臣曹寅正是其中之一。
1690年,曹寅承袭父职,担任苏州织造,这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位。按例,曹寅坐轿出行时,官民都得站起来向他施礼才行。可曹寅明白,自己在汉人眼里,是满人;在满人眼里,他是汉人,只不过是沾了皇帝的光,才有了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曹寅为人处世总是低调行事。
每次坐轿出行时,家人看见曹寅坐在轿子里,总是专心致志地低头看书,很少抬起头来。家人感到奇怪,于是有一次就忍不住问曹寅:“老爷出行都带本书读,也太勤奋好学了吧?”曹寅听了,微微一笑:“你注意到了吗?每次我坐轿出门的时候,街头的百姓看到了我,都要站起来给我施礼,那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我坐在轿里感到十分不安。于是,我就想到每次出门的时候,干脆就带上一本书,一路上就低头读书,这样一来,百姓就不用起身施礼了!”
家人恍然大悟,原来,老爷是在替他人着想呢!
放低自己的身份,时时体谅别人的难处,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的哲理故事6
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堂下有一位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斫着木头做车轮。他看见国王在那里专心看书,不觉好奇心动,就放下斧头锥凿,走上前去问桓公道:“请问大王看的是什么书?”
“孤看的是圣人的书。”桓公答道。
“圣人还活着吗?”
“早死掉了。”
“那么,”轮扁说道,“大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突然变色道:“寡人读书,你这个做木工的怎敢妄事议论!有道理讲出来,可放过你,讲不出道理,决不饶你的性命!”
“好吧,”轮扁从容地答道,“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手艺来看,斫木为轮,要把轮子做得又牢固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一种极熟练的技巧。譬如辐条和车毂之间的榫接,宽了虽然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因此榫眼必须斫得不差分毫,这种功夫只能靠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这种熟练技巧只能从长期工作实践中养成,我不能用单纯口授方法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习而把它继承下去,因此,我今年七十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由此类推,圣人已死,留下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难道大王所读的,还不是古人的糟粕么?”
人生哲理:学习知识如果仅从书本上现成得来,而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就算不上真正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读书的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