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好写“别样”命题的准备
并非什么新鲜东西;但世上的事就是这么奇奇怪怪,很多事失败了,并非你不会,恰恰是因为你事先没准备。写好看图作文,做好下面的准备是必要的:
(1)首先要“读”懂画面。
一幅漫画,三笔五笔,寥寥的几根线条,就勾勒出了有着很深意味的内容;我们必须要“读”懂;尽管我们所读出来的不一定是漫画家主观上要表达的(因为作品就是这样:客观价值远远大于作者的主观意图)。
(2)看图作文,不过就是材料变了,其实“内骨子”还是一样的。考生不妨来上一个“转化”,即,把漫画的内容“转化”为我们熟悉的文字材料,然后,照原样去挥洒你的文采。
(3)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应该力求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曙光化”!这是由为高考(微博)作文命题的“三原则”中的“可写性”所决定了的。
命题作文
这也并非什么新东西: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得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十分有限。”想过吗?翻开卷子一看,那题目就叫《花》,就叫《变》,就叫《人》,就叫……你该怎么写呢?写些什么呢?笔者建议,临考前,多练几篇能够张显个性的文章;如写一篇无论怎么看都属于原创的小小说,来个无论评卷者如何挑剔都不属于“有抄袭之嫌”的小小的三幕剧,等等。
一题两作
这也不是什么新的“发现”;只因为许多学校里还在一味地训练“话题作文”(这样讲,也并非是说,这样的训练方法,就“大逆不道”),笔者觉得还是多一些准备为好。
一小一大,两篇作文;小作文的样式可分为三类:描写类、应用类和说明类。
描写类,重点练一练“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以及“景物描写”等;描写类作文是很讲究“要领”与“技巧”的。因此,笔者希望考生们,利用这最后的冲刺的时间,掌握一下各类描写的要领与技巧。
应用类,重点练一下“征文启事”、“简报”,以及相关的“条据类”应用文。
说明文,重点宜放在对“漫画”画面的说明上,另外,也该留心命题写说明文,如《笔》、《灯》、《镜子》等。
2.一定要 与“旁门左道”挥手作别!
何谓“旁门左道”呢?
不要再把拥有着最广大读者的《读者》杂志上的某些文章的经典构思,拿来敷衍成一篇考场作文;这十分“危险”!
轻易不要再去写一个“外国题材”的故事;且不说你的双脚从未踏出过国门,即便是出过国,也不过是有那么一点点浮光掠影的感受罢了。
不要再去写父母离异的故事;写得再精彩,也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也不要再去写某个高才生得了“白血病”,或者只能坐在轮椅上……
轻易不要用网络语言去写极为庄重的考场作文。
总之,以前你怎么去写作文,现在,材料变了,“内骨子”还是一样的。你不妨来上一个“转化”,即,把漫画的内容“转化”为我们熟悉的文字材料,然后,照原样去挥洒你的文采。诚然,高考作文确实“注重开放性”,而且“增强文学性”,但一定要“确保安全性”!
3.需要关注的思维点
修养
修养是什么?就是季羡林用他的一生建起了一座巍峨的学术的丰碑,却能够淡对名利的超然;就是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讲《庄子》,讲出了一片“国学”新天地,却遭到了所谓的“十博士”的恶语相加时,仍旧笑意盈盈的大度;就是袁隆平楞是不信“邪”几十年如一日蹲在田间地头就是要解决十三亿中国人民吃饭问题的执著。
修养,是一种精神——一种“勇上九天览明月”的雄心;是一种宽容——一种“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情怀;一种气概——一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抱负!
做人
做人是什么?做人就是唐伯虎的“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的情怀,就是陶行之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坦然,就是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誓言,就是朱自清的“宁可饿死,不食美国救济粮”的仗义……它书写在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的绝笔书中,它闪光在刘胡兰面对铡刀大义凛然的微笑中,它就在一边是高薪高官高诱惑一边是继续守住自己心中的月亮的袁隆平的田间地头中……
和谐
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撑,相互提携。它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是上帝分配给人类的一份厚礼,是一种足以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你有一根针,我拿一块布,各尽所能,我们就能给这个世界缝制一片湛蓝;你是一把锄,我是一杆枪,我们各自献出自己的一分看起来都不起眼的力量,我们就能为共和国打造出一个灿烂的未来;你有一颗爱心,我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帮助了我,我就用我那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和谐就是这样简单,简单到只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体贴,同心戮力,和衷共济,共和国的上空就永远不会有阴霾!
团队
团队精神,就是不要互相“拆台”!就是不要互相推委!就是不要互相“挤兑”,就是不要互相攻讦,不要动不动就发生内讧,来不来就在“窝里斗”!多几分宽容,多几分大度,为他人“补台”的人,眼前是很明亮的,远比那在昏暗的角落里搬弄是非时的心境美丽多了。
多几分理解,多几分责任,你自会发现团结的集体,有着别样的温暖,你的心境远比那在阴暗的角落里“幸灾乐祸”时轻松多了。多几分坦诚,多几分勇敢,你自会发现人与人能够在一个屋檐下为着共同的事业拼搏奋斗是一种多么难得的缘分,是一种实在该用心用一生来珍视来呵护的友谊啊!多几分气度,多几分平和,你自会发现生活依然美丽,天空依然蔚蓝;身边没有那么多“敌人”,朋友的双手正在传布着温暖呢!
创造
创造,是未来美好生活的前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起点,是改变世界面貌的一种伟大的力量。正是这创造的伟力,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当蘑菇云升起的一刻,伟大的中华又多了一道雄伟的长城;当氢弹的火光燃起的一瞬,伟大的共和国的上空又湛蓝了几分;当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喷射出黑色的黄金时,欢呼雀跃的国人们,面对着李四光走出的“地质之光”深深鞠上的一躬,使你彻底知道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创造在于开发我们自己的“潜力”!
人文
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学问!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大题必须小作”。说穿了,人文,就是指人与人之间要多几分理解,多几分关爱;他人成功了,光彩照人了,一定不要因为眼红,就吝惜自己的掌声;他人有了不幸的遭际,一定不要因为他曾经于无意间伤害了自己,于是就缩回了自己已经伸出去了援手。书店里,开架售书,再不见那张多少有些因不耐烦于是冷冰冰的面孔,请认识到,这已经是进步了的社会在向我们传布着人文的关怀了;马路上,有了手控红绿灯,路人的出行又多了一份安全,请珍惜它,这就不是和谐的社会在向我们输送着人文的温馨啊!如果不能把姹紫嫣红的春天,送给世上每一个人,那么我们至少也应想到努力“为他人开一朵花”啊!
形象
又是一个寻常话题!又是一个被我们咀嚼了许久似乎也已经不成问题了的寻常话题!形象嘛,有外在的,有内在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高大的,有渺小的;有刚健的,有委琐的;有美丽的,有丑陋的……更何况材料中又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可资参考的“形象”依据。笔者最欣赏的有关写作的名言是鲁迅先生讲的一句话:“烂熟于心,一挥而就。”什么意思呢?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这话是在告诉我们,寻常话题,想说点什么是容易的事,因为它太“寻常”,你不可能没话可讲;但要讲好了,讲透了,讲到切中肯綮处,讲到入情入理读趣盎然处,必须得对话题“烂熟于心”。所谓“烂熟于心”,就是“随叫随到”——信息,情感,思致,妙趣……已然“胸有成竹”,大考案头边端坐的你,就如一风度翩翩的大将,运筹帷幄,“沙场秋点兵”,胜券已在握!
角度是很多的,每一个角度展开来,都可以写成很漂亮的作文。
首先,形象是需要树立的!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呢?俗话说:“远俊衣服近俊才。”意思是说,与人接触伊始,最引人注意的总是对方的外在形象:高大,漂亮,整洁,端庄,平易,慈祥,温和……抑或相反;但随着接触交往的加深,时间岁月的流驶,渐渐地,人们往往“视而不见”对方那曾经让我们羡慕、妒忌,抑或排斥、厌恶的外在的一切了……实际的情形也许刚好相反:本该一直“仰慕”下去的,却会因为心灵的灰暗,甚至阴暗,让人“敬而远之”;而那个曾遭到极力排拒的却成了你最好的朋友,让你牵挂不已……就此,我们写一篇文章,真的很不错。因为它能给那些极力修饰自己的外在形象,认为再也没有比这更具“亲和力”、“感染力”,于是忽视,甚至压根就不知道内心中有着“阳光”的人才是最有人格魅力的人,一点“刺激”,几分警醒!唐代的边塞诗人高适在《别董大》一诗中,是多么自信地写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千古名句啊!他之所以那么信心满怀,不就是因为高适从与董大的交往中感受到了在他的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吗!他相信,即便是走入茫茫大漠,董大也会凭借着他人格的感召力,将新朋老友聚集到自己身边来的。
换个角度。人,需要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同理,一个集体,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需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因为好的形象本身就是一笔财富——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克敌制胜,战天斗地的力量;就是一个宣言——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宣言。团结向上的集体,讲求“诚信”的企业,万众一心的民族,繁荣发达的国家,就拥有这笔无形的财富,就拥有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敢于向一切困难、灾难、劫难,甚至苦难“叫板”,发出必胜的宣言!集体、企业、民族、国家的形象是如何树立起来的呢?笔者一个学生,理科班的,物理学得非常好;好就好在他能够化多少有些干巴枯燥的专业知识为文学形象。用他曾经写过的一段话来讲是非常的便捷而又有力度的。他说:“我们大家学过物理,知道了 热 是什么,那就是分子的振动。分子振动得越快,热量就越高。如果全民族的每一个分子都能够振动起来的话,何愁中华大业不能早日建成?何愁中华巨龙不能早日腾飞?何愁中华 东方巨人 的伟大形象不能早日屹立于世界之林?”
再换个角度。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很难的,但毁坏这形象却十分容易。树立形象,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奋斗,需要艰苦的拼搏与打造,甚至需要“忍辱负重”的克制与忍让。一次小小的“失信”,就足以毁掉你营建了多年才树立在人们心间的形象;一匹“害群之马”的欺诈行为,就足以把一个“信得过”单位经多年努力才树立起来的美好形象毁之一旦;一个贪婪的蠹虫在阴暗的角落里兴风作浪,就足以轰毁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一个政党的光辉形象……所以,我们要向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保护,甚至呵护我们已经拥有着这笔无形的财富,这种强大的力量,这个只有“底气”十足才敢于高声发出的宣言吧!
面对“形象”这一话题,能说的该说的,太多太多;但要想说得好——曼妙无穷,说得透——力透纸背,说得美——惹人深思,如同面对其他任何一个有价值有底蕴的寻常话题一样,必须“多思”、“多想”、“多推敲”。记住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告戒吧:“烂熟于心,一挥而就。”
个性
个性是需要张扬的!张扬个性是对许多传统观念发起的一次挑战!“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卧着”,老话一直在这样“教训”着那些在常人的眼中似乎总有几分说不清楚的“叛逆”、“怪诞”、“孤僻”、“傲慢”、“张狂”的人。但时代在进步,新世纪的阳光已经洒满人间,是“龙”怎能消消停停地 盘着 ?是 虎 又怎能老老实实地 卧 着?为什么一定做出要等待着“伟大”的伯乐去 发现 来 物色 ,然后才可以 大展宏图 呢?若果真是 龙 就来它个 九天遨游 ;若果真是 虎 ,就一定要啸傲山林!鲁迅先生在他的遗嘱中曾讲过: 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做做。 是在告诫海婴也告诫了人们,不要好高务远,应该讲求实际;但换个角度再看看, 倘有才能 呢? 倘有才能而又有机遇展示才能 时,难道能够因为怕被别人说成 出风头 , 太张扬 ,怕被别人指责为 尾巴翘到天上去了 ,就甘于寂寞,就 夹起尾巴 安于 做小事 吗?不。这不是时代的精神,未来的生活正在奏响着铿锵的旋律,是决不会需要那些畏葸不前,连自己的才能都不敢宣示都不想自觉奉献出来的庸人的!”
团队
日本人曾不无侮蔑地评价过中国人:“一个中国人是龙,一群中国人是虫。”生气也罢,愤怒也罢,细想想,这话也并非一点道理都没有——说的就是中国人缺少点“团队精神”。熟语中有:“各拿各的号,各吹各的调。”同意也罢,反对也罢,细琢磨,这熟语总结得也挺到位——说的还是中国人最该加强的就是“团队精神”。也经常听老人们讲:“浑身都是铁,能打几颗钉。”赞成也罢,怀疑也罢,这话锤炼得真也够意思——说的还是中国人早就应该意识到我们所欠缺的就是“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不要互相“拆台”!见到他人的长处,先是心里酸酸的,继而嫉妒,继而不容,继而“变味”了聪明才智,不是拿来做正事,而是用来做武器,暗地里拆拆卸卸,给正常的工作制造些麻烦,制造些漏洞,制造些乱子,瞧那架势,是非把对方弄“臭”了不可。不要这样吧!多几分宽容,多几分大度,你自会发现为他人“补台”的人,眼前是很明亮的,远比那在昏暗的角落里搬弄是非时的心境美丽多了。
团队精神,就是不要互相推委!工作中有了一点麻烦,也许是没有抓住时机,也许是偶然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即便是决策者确乎犯了什么错误,先是震惊,继而镇定,继而欢呼,继而“走了样”的聪明才智,开始“活跃”,开始“整事”,开始扩大事端,瞧那架势,非置他人于死地不可。不要这样吧!有了成绩,大家不会忘了你,有了失误,你就应该也分担其中的一分沉重。多几分理解,多几分责任,你自会发现团结的集体,有着别样的温暖,你的心境远比那在阴暗的角落里“幸灾乐祸”时轻松多了。
团队精神,就是不要互相“挤兑”!唐朝诗人刘禹锡曾经写诗:“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感慨的就是:“人心啊,本应该宽广,本应该晴朗,可是为什么,无缘无故就会掀起一些不愉快的“波澜”呢?”表面上一团和气,暗地里恶言恶语;明知道自己口是心非,所讲的一切根本就不是事实,可是为什么就“控制”不住呢?不要这样吧!多几分坦诚,多几分勇敢,你自会发现人与人能够在一个屋檐下为着共同的事业拼搏奋斗是一种多么难得的缘分,是一种实在该用心用一生来珍视来呵护的友谊啊!
团队精神,就是不要互相攻讦,不要动不动就发生内讧,来不来就在“窝里斗”!人都有长处,也必然会有短处;埋头于工作,诚然是为了收获成功,但失败也总是难免的嘛;人与个性不同,追求也一定不同,相互之间有点摩擦是多么正常的事啊……为什么就一定要揪住对方的短处不放,把别人的一点小小的失误夸大到昏天黑地的地步,将一个小小的摩擦看成是多么多么地与你“过不去”呢?不要这样吧!多几分气度,多几分平和,你自会发现生活依然美丽,天空依然蔚蓝;身边没有那么多“敌人”,朋友的双手正在传布着温暖呢!
记住那些打小就耳熟能详的老话吧!“集体智慧大无边”,“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所有这一切讲得不都是跟“团队精神”有关的作为吗?
艰苦朴素——立身、立业、立国之本
这似乎是老生常谈!此语一出,很容易被某些自以为观念全新的人认为是带着点“陈腐”带着点“凝滞”,甚至带着点“不合时宜”的说教!“都啥年月啦,火星车都已经登陆火星表面,你还 整 这一套……”笔者也许还要因此承受那些对此嗤之以鼻者的诸如“不识时务”、“老保守”、缺少“与时俱进”之时代精神的“典型”的斥责……但笔者还是认为:无论时代与生活发展到了何种程度,作为人,都不能忘了根本!
做人,是要讲究根本的。生活变好了,变得舒适,变得方便,变得提着菜篮子站在琳琅满目的柜台前都开始“发愁”,“发愁”到不知道究竟该“吃”点啥了……楼,高了;桥,多了;餐桌变得丰富了;人们手里的钱,也一天天地厚了;“手机”——这曾经被人们羡慕地称为“大哥大”的尊贵之物,早已成平头百姓身上寻常物;“网络”——这曾经让人惊奇不已的“信息高速公路”,如今已不再是什么新名词……面对着享用着习惯着这“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的,我们欢欣,我们雀跃,我们鼓舞。但无论怎样,人都不应该将“根本”放弃,抛弃,甚至遗弃啊!
艰苦朴素,是立身之本,是立业之本,是立国之本。
当然,我们这里讲的“艰苦朴素”,决不是让人们“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在“皮尔卡丹”上坠上块补丁,硬要在“美国骑士”上粘上块胶布,楞要在“阿迪答斯”上挖一个窟窿……但大手大脚大把花钱大摆排场大肆挥霍总不能算作富有的象征吧?总不能说是站在了时代的潮头之上吧?
艰苦朴素,永远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力量。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的,我们永远也不会“怀念”那样的苦日子,但我们也永远忘不了那样的苦日子。“瓜菜半年粮”,“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的确,我们不愿再去咀嚼那些苦涩的民谚,也不想重温那样的艰涩!“细水长流”,“节衣缩食”,“紧紧腰带又是三百里”,真的,我们绝对不愿再看到满街上的“青一色”,人们满脸是“菜色”,生活被染上了“灰色”的日子,再回到人间……但列宁的话“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魏征的话“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总不能说
“过时了”,已然是“陈词滥调”了吧!
艰苦朴素,永远是一种传承,一种美德,一种民族的魂灵!
要知道我们还没有“富”到可以用“钱币”来装饰墙壁的份儿,也没有“富”到能够用“钱币”折叠成帆船摆在案头来“悦目”的份儿,更没有“富”到“一掷千金”仅仅是为了一顿“夜宵”的份儿……即便真的“富”到了那份儿,我们也不该如此“阔气”,如此“牛气”,如此“近视”!
要知道我们还远没有“阔绰”到该将自己的“居室”装修到“五星级宾馆”的份儿,也远没有“阔绰”到结婚时非要来上个声势浩大的“车队”的份儿,还远没有“阔绰”到需要用“摆阔”来提高自己身价的份儿……即便“阔绰”到了那份儿,我们也不该如此“考究”,如此“攀比”,如此“潇洒”!
要知道我们该做的事还多,我们用“钱”的地方也还多!山区小学里,那供孩子们取暖的炉子还是凉的;那供孩子们读书的教室,屋顶上还能看到星星;孩子们的小手中还需要一枝铅笔……灾去的乡民们,还需要一顶有门的帐篷,还需要一床并不华丽的被子,还需要一袋用水泡泡就能不饿的方便面……老区里还有一座小桥需要一根木料,还有一道水渠需要一袋水泥,还有还有一盏电灯需要一根电线,还有一位老奶奶需要一副眼镜……高校里还有一位,不,真不知道还有多少位每月只需要200元就能完成学业的才子;还有一位,不,真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位每天只啃三个干馒头嚼几口咸菜,即便是这样也还面临着辍学的才女;还有一位,不,肯定不会只有一位,给遥远的亲人打电话只能讲三句话的才子与才女……
想想他们,难道我们真的无动于衷吗?看看他们,我们还会觉得我们已经很“富有”了吗?老话说:“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古人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魏征讲:“戒奢以俭,居安思危。”司马光也不无骄傲地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独以俭素为美。”
在临近高考(微博)的这些日子里,作为考生的你,正端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享用着确实已经变得有些美好了的生活给我们的馈赠,多想想吧,一旦在卷面上出现了与“艰苦朴素”有关的话题时,你该怎样切入,怎样展开,怎样动情入理地铺展你的才华,应该说绝对是必要的!
人文关怀——尊重、信任、理解
生活变了,变得越来越明亮,变得越来越美好,变得越来越有滋有味了。于是,人们不再只满足于“温饱”,只满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方便。不知打什么时候起,心底里便燃烧起一种莫名的“渴望”,一种前所未有过的“需要”,一种带着焦渴伴着温馨的呼唤。
已经浸润在阳光中的心,渴求着平等与尊重;已经美滋滋的心里渴望着更高层次的理解与关怀;已经无数次地赞叹道“生活多美好”的心里渴盼着更多更好的慰藉与关爱……不能就此就武断地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这绝不是所谓的“贪得无厌”!这是一种进步,一种埋在人们心底里的渴望与呼唤。一句话,那焦渴那呼唤,就是“人文关怀”!
其实,“人文关怀”已经在向我们悄然地走来!君不见书店里,冰冷的柜台已经成为历史,“零距离”的开架售书,已将一股暖意灌进人们的心中,在那明亮的窗前,还多了一排供阅读用的彩色桌椅;马路上,除了那洁白而清晰斑马线,将步履匆匆的路人安全地送到路的那边之外,真也说不上从什么时候起,又多了一个个手控红绿灯;学校里,上下课的铃声不再刺耳,取而代之的是轻美而庄严的乐音……
君不见草坪畔的警示牌上,“小草微微笑,请你走便道”,“青青小草,踏之何忍”,“小草正在成长,请别打扰”的字眼,早已换下了那严厉中还带着某种“不敬”夹着某种“可憎”的“请勿践踏,违者罚款”的字样,那是怎样的一种温馨啊,温馨得都让人感到就像回到了久别的家一样!曾几何时,马路边上那带着某种训斥口吻的条幅上,“违章罚款”、“酒后驾车,罚款200”那刺眼的字眼,已经“旧貌换新颜”,“为了您及他人的幸福,请勿违章”,“您的家人正在盼望着您的归来”,穿行在这样的氛围里,内心里充溢着的是怎样一种融融泄泄的暖意啊!广播里,正在播放着天气预报,“穿衣指数”、“晨练指数”、“紫外线强度”……聆听着这样一大堆虽然还有待成熟但已让人感到整颗心就像被春风拂过一样的全新术语,怎能感受不到我们正生活在被人关爱有人关爱,被人呵护有人呵护的温馨的世界之中呢?
生活已经在悄然之中发生着很大很大的变化,“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嘛;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享用着这暖暖的“人文关怀”,“春色满园”,“春深似海”嘛!生活还应该也能够变得更好,那就让我们共同地关注这能使生活变得明亮变得更加温馨的“人文关怀”吧!
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想要一路春风,就必须先播撒春风。阳光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春风里,心与心才能沟通。“为他人开一朵花”,就是要多为他人着想,就是在享用着他人给予我们的关爱,给予我们人文关怀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去播洒爱的芬芳。一个暖暖的微笑,一次大度的宽容,一句真诚的道歉,就是在播洒爱的芬芳,就是在为他人开一朵花;走廊上,放轻放慢自己的脚步,因为教室里正在上课——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却给别人播洒下一片安静。办公室里,轻轻地拉开办公桌的抽屉,然后,再轻轻地关上,因为对面的同事正在思考——做到这也没什么难的,但却等于为别人播洒下一片温馨。抽烟,虽不值得赞扬也不应该提倡,但如果能够走到走廊上,站在敞开的窗口前去“喷云”去“吐雾”——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但你播洒下的却是一片春天……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君子之风
话题材料如下:在《易经》的《乾》与《坤》中,有两句名言,历来脍炙人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道刚健,运行不已。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的形势平铺舒展,顺承天道。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责任)。清华学人们,将这两句名言浓缩为自己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校训激励下,清华园里才走出一代又一代天之娇子,国之栋梁。请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电视,作为拥有着最多受众的媒体,每天都在传播着最新的信息。但是,奇怪的是,许多东西,如果不是有人刻意提醒我们注意的话,几乎就是看过即忘,心底里似乎并没有沉淀下些什么。2001年的电视节目里(包括广告),反反复复地老是出现两个字:诚信。据笔者所知,如果不是那一年的高考考到了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几乎没谁注意过。2002年的电视节目里(也包括广告),反反复复出现的是:“沟通从 心 开始”。那一年的高考就考到了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作文……这到底是不是信号,笔者不得而知。但笔者却始终认为,还是多给予点关注为好!
2003年的电视节目里出现最多的字眼又是什么呢?笔者留意了一下,那就是一个“情”字。此外,在央视正点新闻节目之前,总有一个公益广告,讲的就是与“厚德载物”有关的内容。实话实说,如果不是它的反复出现,笔者甚至都不会去查一查“厚德载物”到底是什么意思,甚至连它出自什么地方也不会在意的。
管它高考考不考呢,反正,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话题!
首先,“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一对互为因果的短语,因为“自强不息”,所以才能“厚德载物”;因为要达到“厚德载物”的境界与高度,所以又必须“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厚德载物”的前提与基础,“厚德载物”是“自强不息”的积淀与结果。人活天地间,如果非要寻找一个字来作为准则的话,那个字一定是“德”。德,是心灵之本,是性灵之根,是思想之花,是事业之源……为小事以小德,干大事业者必须具有深厚的德行!只有有了深厚德行的人,才有眼界,才有胸怀,才有操守,才有力量……才能“视天下为己任”,才能“舍小家为大家”,才能“襟怀坦荡荡”,才能肩负起时代与历史赋予他的很苦很苦的重负!孟老夫子不是也早就讲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吗?所谓“苦其心志”,说穿了,就是一个“德”字!为什么又要说“苦”呢?无非是在说,想要拥有“厚德”,是一件很苦的事,得吃苦,得苦修,得苦炼,得苦苦地追求。
可以这样讲,凡干大事业的人,凡是干成了大事业的人,无不是情操高尚而德行深厚的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并非他无情无意,而是一个“德”字,使他的心中满满地装着天下;司马迁惨遭宫刑,奇耻大辱,“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他活了下来,并非他苟且偷生,却是一个“德”字,把他的生命与事业牢牢地焊在了一起;文革期间,袁隆平与他同时代的精英们一样,也曾身遭蹂躏,心遭剜割,“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云开月朗时,他重又昂扬,重又精神,并非他不懂得个人恩怨,也是一个“德”字,将他的心胸拓展得浩瀚而辽阔!巴金在他的散文名篇《灯》中也曾写道:“人,不仅是考吃米活着。”德,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能照彻心灵里一切卑微,一切的杂念,一切的私虑;德,又像一把扫帚一样,能扫清心灵里的阴暗、昏暗,甚至是黑暗!
但“厚德”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修养——苦苦地修养,必须“修炼”——苦苦地修炼。同时这修养与修炼也决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得抛弃——无怨无悔地抛弃个人的得失,得付出——心甘情愿地付出属于个人的享乐,得淡化——心地坦然地淡化名利的色彩,得磨砺——自觉自愿地磨砺个人的操守;得追求——不屈不挠地去追求“聪明人”决不问津的的领域……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日子久了,时间长了,你还在追觅——追觅心灵的完善,你还在追寻——追寻那与功与名与利无缘的一切,于是,你才可能拥有“厚德”;于是,你的生命因为积淀下的“厚德”而闪耀光芒。 “德”是一种积淀——一种美好情操的积淀;“德”又是一种准则——一种自觉自愿做人的准则;“德”还是一把看不见的标尺——它衡量着我们做人的分寸与尺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永远是葆有“厚德”者无声的行为与行动;物欲横流,这铿锵的名言也只是那些总在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的人嘴里不时呼出的漂亮口号。
德,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如果一味地从概念本身去挖掘,去探求,确实很难;但换个角度,就容易认识,易于展开。人,得有才——才华、才气才能……清华大学,天之娇子、国之栋梁的摇篮,可以说云集着中华之精英,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它的校训。何也?有人讲过这样一段话,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人智育不好,那是次品;体育不好,那是废品;德育不好,则是危险品。”不能想象一个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只为自己活着的人,日后,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能够“铁肩担道义”;还不能想象一个虽有着旷世奇才却热中于名利患得患失的人,日后,走出殿堂,走进生活,也能够“视天下为己任”;更不能想象一个虽有着经邦济世之才却总在盘算着自己的腰包是否厚了的人,日后,告别母校,融入时代,还能够以“为中华之崛起”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德,是需要培养的;“厚德”更是需要长期积淀的。审题伊始,如果一味得追求“大”与“深”,确实难谈,难以展开;但换个“小角度”就容易分析,易于铺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诚然,大是大非,确实是最好的试金石;但我们所能经历的“轰轰烈烈”究竟能有多少呢?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拾起走廊里的一片纸屑,从车上让个座位给老人,从把痰吐在纸里,从站在升旗的队伍中面对着五星红旗升起时的肃然……从荀子说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开始我们“厚德”的积淀吧!这样一想,大“话题”就会变得具体,就又会变得“寻常”起来!有这样一个人所共知故事:一次特殊的考试,测试者是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考场门口放着一把笤帚,几块脏抹布,考场内的桌子上放着小刀,铅笔和草纸——那是考官们为考生们设计的一道题。测试的结果是,在智力考试中均获得满分的这些佼佼者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笤帚、脏抹布上跨来跨去,竟无一人将它们拾起,也只有少数几个人把削下来的铅笔屑包在了草纸中……尽管我们并不想小题大做,凿实地说,这些被测试的孩子,日后一定没出息,但是,我们却能够说,竞争的时代,开放的生活,“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巨大变化……这让人喜惹人兴奋促人奋进的一切的背后,也确实存在着令人忧虑的东西,那就是德!莫忘了中华之古训:“厚德”才能“载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莫要说“缺德”、“无德”了,“德”不“厚”者,都将成为未来生活中的赘疣!努力,奋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有着太多太丰富的精神积淀,请让我们一起从温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开始继承下这笔先人们创造并且留传给了我们的精神财富吧!
[附录(1)]
切莫把感情做标尺
——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分析
2003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终于与我们如期“见面”了!好熟悉的一个故事:智子疑邻。好寻常的一个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难吗?不难。“切莫把感情做标尺”,就以它做标题,甚至就把它作为文章的论题或者主题,构思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啊!诚然,人与人之间,在感情上确有亲疏厚薄远近之分,但在我们的认知领域里,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这作为标尺,用感情的“亲”与“疏”、“厚”与“薄”、“远”与“近”去衡量人,去衡量事的。因为,再也没有比“感情”这东西更能让人在头脑发热之余缺乏理智,丧失理智,甚至丧失掉人格与立场的东西了!就拿任用人来说吧,我们能以“感情的亲疏”来判断一个人才能的高下吗?不能。“任人唯亲”的观点与做法,历来是我们在选拔干部任用干部时的一个禁忌;而“任人唯贤”的观点与做法,才是我们极力倡导的正确的用人标准。但我们又不能不承认,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甚至腐败的现象。许多领导干部在选用人才的时候,总是把目光“叮”在那些整天围着他“打转”,请客吃饭打麻将,吹捧他,逢迎他,一句话有“私人交情”的人身上……于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于是“闒茸尊显,谄谀得志”;而真正有才能的人,那些以“趋炎附势”为可耻以“阿谀谄媚”为肉麻,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执著于自己追求的“披褐怀玉”者们,被冷落于领导岗位之外……就此,我们写一篇文章,不是很有意义的事吗?
那么,究竟该以什么为“标尺”呢?一个字:德。《周易·坤》中有这样一句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只有具有深厚德行的人才能担负起重任。所谓“任人唯贤”中的“贤”,指的就是“德”吧!
换个角度。同样的告戒,却因一个是儿子,一个是邻居;前者“亲”、“厚”、“近”,后者“疏”、“薄”、“远”,得到的“待遇”,得到的褒贬,竟然天壤之别——“智子疑邻”!这不正是“爱屋及乌”的翻版吗?因为“爱”——爱的感情,使得认知发生了偏差!容不得他人的见解,容不得他人的建树,容不得他人长于强于自己的地方……咋看咋刺眼!听不进别人的劝戒,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听不进别人同样是善意同样是真诚的话语……咋听咋刺耳!这不正应了那句俗话讲的“瘌痢头的儿子,自己的好”嘛!自己的“儿子”好,当然应该爱护,应该保护;可是人啊,往往会因为“认知”上的这点偏差,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目空一切,“强不知以为知”……可事实怎么样?“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知道,世界并不会因为你把自己“封闭”起来,就变得狭小;人才也并不会因为你的诋毁贬损,就自行枯萎。就此,我们写一篇文章,或议论,或记叙,不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吗?
再换个角度。人,得有感情,但感情并不能替代一切!要知道,感情也会有“失重”的时候的。因感情的失重而发生的悲剧可以说比比皆是;汉语中用来形容这“失重”的词语就数不胜数:宠爱,护短,袒护,包庇,纵容……古时候的仲永,小小年纪,就有着那么高的天分,是宠爱——这失重了感情,使得他最终“泯然众人矣”。曾听说有一个品学兼优的才子,又幸遇一个爱才如子的老师,本有着灿烂的未来,是护短——这失重了感情作怪下的一次次护短,最终成为了“阶下之囚”。也还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非常有才能的部下,是单位里的顶梁柱,有了过失,领导舍不得批评他;犯了过错,领导因惜才——这失重了的感情,总是以“不以一眚掩大德”一次次地为他开脱……终竟成了人民的罪人……太多太多的悲剧,太多太多的教训!就此,我们展开来谈一谈,或者从自己的“库存”中,“召唤”出一段人生的经历,倾吐一个真切得让读者的心怦怦然不得不动的故事,不也是很有价值的事吗?
一个寻常的故事——在我们平日里做古文练习的时候,就曾与它“遭遇”;一个寻常的话题——也还是与我们平日里经常思考思索的有关“情”与“德”,有关“思想方法”密切相关的话题。笔者绝对有理由相信,已经走出考场的考生们,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步入大学的校门铺平了最初的一段路!
附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头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情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
[附录(2)]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2004年高考(微博)作文题目分析
2004年的高考作文,终于在人们的种种猜测种种期待中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正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欢天喜地,有人愁眉不展。但笔者却又要为它叫好了!先看一下命题的全部内容: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啊,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首先,这是一个完全遵循着“高考命题三原则”(即“防猜性”、“可写性”、“可评性”)的命题!先说“防猜性”。如果不是发生了极端的情况,这个命题是不可能被“押”上的!也就是说,在人们的种种猜测中,你可能想到“挫折”(磨难、苦难、灾难),也可能想到“痛苦”(夸大它、放大它、畏惧它),但你绝对不可能将二者如这样天衣无缝般巧妙而有机地结合在一个话题之中!再说“可写性”。如果不是发生了极其意外的情况,这个命题绝对有着极为广阔的写作空间的。不论你是在大都市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完高中的,还是在大山深处伴着潺潺流水完成高中学业的;不论你是在训练有序也素的老师指导下掌握了相当的写作技巧的考生,还是在默默耕耘,“破笔头子天天戳”自学成材的学子……面对这样一个文题,只要你沉着,只要你努力,你都会有无尽的话要讲可讲。最后说“可评性”。一个命题好不好,评判的标准应该也必须是能够找到一个最公正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评分依据。可以预测,这个命题的“可评性”就相当强。
其次,这是一个很有指导性的命题。对学生,尤其是对明年的此刻就将走进考场正在“秣马厉兵”准考生们;对老师,尤其是对从现在开始已经做好了希望在自己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能在作文方面能有所“突破”的准备的老师们,这都是一个值得叫好的命题。“得学会辩证思维”,也就是客观而全面看问题的视野和方法,也就是再不要“偏执一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挫折是客观存在的,遭遇挫折,是必不可免的,因为它“不请自来”。挫折能击垮意志薄弱者,却也铸炼出钢铁般的魂灵来。挫折在阅世不深经历肤浅的人的眼中会被夸大到足以将自己击垮的“悲惨”程度;可是在经历过“大苦大难”的人眼里却只能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夸大了挫折,也就等于放大了痛苦;正确地看待挫折,意味着的只能是“遭遇挫折”,人生又多了一份丰富的经历。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道路也不会是鲜花铺就的!有风,有雨;有歌,有诗;有耕耘,就会就收获;有挫折,也就会有痛苦……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这样。
再次,这个命题对于天下的父母——一切关注着孩子成长,呵护着子女成材,培养着后代成人的家长,也有着一定的警示意义!诚然,作为父母,我们不欢迎挫折(磨难、苦难、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孩子头上,我们的努力与奋斗也决非要使自己使后代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去。但我们必须承认,也必须有勇气面对一切挫折,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既不要“放大痛苦”,也不要被自己那也许懦弱也许还不够坚强的心“放大”了“痛苦”击垮!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而深刻地认识到:挫折(磨难、苦难、灾难)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是一块粗糙又多情的砺石,是一座能够开采“伟大”与“精彩”矿山。给孩子们一点“挫折”(甚至是“磨难”)教育吧!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把接受挫折洗礼,经历磨难检验的“权利”还给孩子们!因为“火炉”中永远炼不出钢铁来,因为“和风细雨”中也永远飞不出海燕来!
笔者在今年的大考之前,曾经撰文《又是秣马厉兵时》。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曾经就“感谢磨难”对考生们有过叮咛。如果人们能够不把这看成是某种“炫耀”某种“自豪”的话,笔者愿与大家一起再“重温”一下那“曾经”的告诫:
应该“感谢磨难”
感谢磨难,乍听上去,似乎有点吓人,似乎有悖常理,似乎在“拿着不是当理说”。其实,磨难是需要感谢的,感谢的理由也是非常充分的!
“平静的水面永远练不出精悍的水手”,“温室中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一切闪光的突破背后都曾有过风暴雷霆的打击”,“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古近中外,与困难,与磨难,与苦难,与灾难相关的赞叹与感慨,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用不着紧缩眉头,张嘴就能汩汩滔滔地说出一大串来。
诚然,我们不欢迎磨难的到来,我们的奋斗,也并非是要努力使自己使后人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去。诚然,我们说“感谢磨难”,也并不是说“放着好日子不过”,楞要去爬冰卧雪,硬要去吃糠咽菜,非要去营造逆境。诚然,遭遇磨难,与苦难交手,灾难突然降临,永远听不到的是欢呼;因为没有人会喜欢这一切,只要你正常,只要你健全。
但磨难、苦难,甚至灾难,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是一块粗糙多情的砺石,是一片茫茫邈邈的大漠,是一座能够开采“伟大”与“精彩”的矿山。
小的时候就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曾读过他没有完成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如果说保尔·柯察金的短暂一生是辉煌的,那么,那辉煌是由苦难铸就的。长大了一点,又读过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也曾读过罗曼罗兰的《约翰·克丽斯朵夫》,如果说科波菲尔的一生是绚丽的,克丽斯朵夫的人生是璀璨的,那么,那绚丽那璀璨也是由磨难甚至是灾难凝结的。上山下乡,“志在天涯斗恶风”,老知青们那跋涉的身影,那不屈的脊梁,那有过噩梦有过美梦也有过说不上是什么梦的梦,至今还在笔者的眼前闪动;惊心动魄的苦难啊,刻骨铭心的经历,是煎熬,是坚忍,成就了他们今日的铮铮铁骨,锤炼了他们也曾脆弱也曾不堪一击的灵魂。
从这个角度说,磨难还不是一笔财富——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吗?世间还有什么能比它更能让一个人的心胸变得博大变得坚强变得精致起来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苦难还不是一块砺石——一块粗糙多情的砺石吗?世间还有什么能像它一样将人身上那与生俱来的软弱、脆弱,甚至是懦弱,打磨掉,销蚀掉,从此焕发出力量,洋溢出热情,喷涌出高亢呢?苦难,磨难,甚至灾难,就是一片大漠——一片茫茫邈邈的戈壁,一座矿山——一座能够开采“伟大”与“精彩”的矿山。因为世间再也没有什么能比走出了这片“茫茫邈邈”的戈壁,更能让人的心灵收获到厚重收藏起坚定收留下坚韧的东西了;世间也再不会有谁能比离开了这座矿山的人的身上闪射出更加璀璨更加耀眼更加有“出息”的光芒了!
笔者曾有幸到过黑龙江省横道河子野生动物驯养场,亲眼目睹了昔日里威风凛凛的东北虎,眼下伏在铁笼子里那多少带着点“悲壮”与“惨烈”味道的形象:肥硕的身体,呆滞的目光,不时地对着已目瞪口呆的我与我的同伴们打着慵懒的哈欠……真规矩啊,规矩得就像一只只温驯的“东北大猫”!据说那的人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曾经的“山林娇子”,就要“放虎归山”了,可是让人放心不下的是,已经失去了“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它们,会不会饿死在山林?于是,不得不对这些曾经野性十足的家伙们进行必要的“野化训练”——好一出让人笑不出来的“人间喜剧”啊!
笔者天天都在与他的亲爱的学生们进行着“零距离”的接触,也真“积攒”下不少感慨!虽不敢也不能如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那样妄言“一代不如一代了”,但却敢也更想说,如此明亮的教室里,如此安静的课桌边,如此温暖的阳光下,如此暖意融融的氛围中……耳朵里塞着随身听,嘴里嚼着泡泡糖,不时地还会从课桌里掏出个让并不“与世隔绝”的老师们感到非常陌生的新玩意,在手里把玩不已……面对此情此景,笔者的心里老是在呼喊:日后,不久的将来,从这间教室里究竟能走出多少个保尔·柯察金,多少个大卫·科波菲尔,多少个约翰·克丽斯朵夫;究竟能“奋斗”出多少个陈景润,多少个袁隆平,多少个梁晓声呢?
一个小小的挫折,在没有经历过“大苦大难”的人的眼里,会被夸大到就如同亲临了一次“海难”一次“空难”,痛不欲生啊!可是在经历过生与死的洗礼的人的眼中,却只能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啊,丰富的人生中,我又收获到一次难得的“经历”!”一次小小的刺激,在没有与磨难与苦难交过手的人眼里,会被演变成就如同赶上了一次“地震”一次“雪崩”,痛不能生啊!可是在经历过茫茫大漠的跋涉者的眼中,却只能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啊,美好的人生中,我的人生长途上又绽放一串艳丽的小花!”一个小小的打击,在根本不知道磨难、苦难,甚至灾难为何物的人眼里,会放大到就如同遭遇了一次“山洪暴发”,一次“火山喷涌”,痛不能忆啊!可是在经历饱满而丰富的人眼中,却只能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啊,瑰丽的人生中,我从那能开采 伟大 与 精彩 的矿山中又采掘到一块能够砌就人生 精彩 的矿石!”
感谢磨难吧!它有着铸造灵魂的神奇伟力,它有着雕刻性格的神奇魔力,它有着能使人生变得无比优秀无比瑰丽的神奇的伟力与魔力!
[附录(3)]
一个让人叫好的命题
——浅析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
200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Ⅱ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读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08.6%,首次低于50%。早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小引
6月6号的晚上,几乎成了我的不眠之夜!一个又一个电话,铺天盖地的所谓“信息”,与电话那一端传达过来的焦急,“弄”得我都接近身心交瘁了。
但,高考作文终于如期地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天啊!”知道题目后的人们,几乎同时发出了这样的惊叹,“怎么会是这样呢?”那意思是很明白的:所有的猜测,随着高考作文题目的面世,都落空了!
高考真的就是这样,就应该是这样!“防猜性”是高考作文命题的第一个原则;一个命题,只有首先满足这个原则,考生们的竞争才是公平的!所以,我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叫好!
2.思考
“高考作文,只给材料,不设话题,你们作好准备了吗?”考前的最后叮咛,我曾经这样问过我的学生们。台下,一片沉寂;我知道这沉寂的后面,藏着的就是“没有准备”,或者叫“缺乏准备”。
真也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宣布”:2006年的高考命题“宣告”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结束,命题的多样性时代从今天开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成为了历史,更应该成为下一届考生们记取的教训:一切都应该立足于根本,再也不要去“孤注一掷”,或者“偏执一端”!鲁迅先生讲过一段很有意味的话:“一切文艺固然是宣传,但却不能说一切宣传都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都有颜色,却不能说一切颜色都是花一样,革命之所以用着文艺就因为它是文艺。”我们可以套用一下:高考之所以考作文,就因为它是作文;作文考的就是临场发挥出你在十二年里积聚积攒积蕴下来的综合能力。
3,倾向性
一个命题是有倾向性的!从材料中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一句话中,训练有素的人是一眼就能知道的:鼓励人们读书,唤醒人们读书,读点好书的意识,就是这个命题的倾向性!尽管在材料中对“网上阅读”并没有任何明显的贬词,但“相反”一词,却有着明显的暗示性:作文的重心应落在“读书”上,因为书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尤其的那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更是经历了历史风雨的锤炼最终沉淀下来的真正可以称之为“文化”的宝藏。
走出考场的学生,看到我之后,勇敢一点的,劈头第一句话就是:“我写 读书 ,对吗?”我点头。于是又问:“我没有写道 网络 ,可以吗?”我不语。因为,情况很复杂!可以想象,有的考生在文章中,确实没有明显的字眼与“网络”发生联系,但他的文章中文字的指向性却很强,就像是面对着两个人,你极力的夸赞其中一个,没有涉及另一个,这本身就已经等于在批评他了一样,应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相反,即便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了“网上阅读”的快捷与便利,使得一些人懒于读书,或“荒”于读书的弊端,却没有接近于中肯的评析,这问题是远比前者要大一点的,如果说前者有点问题的话。
4.“拼”什么
两个字:语言。在立意上,多数同学是不会“跑题”的,那么接下来,“拼”的就是语言。
题目得好!以“读书的重要性”为题,就远不如“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得动人;以“小议读书”,就远远赶不上“读书·生活·完整的人”来得生动。好的题目就如同鲁迅先生在《孩儿塔·序文》中讲的一样,“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剑,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
笔者的学生们,在今年的高考考场中拟出来的优秀的题目是非常多的。如下列题目,一个赛一个似的,真的能够给评卷耳目一新之感:《回来吧,开卷有益》、《读中华气度品东方神韵》、《书签》、《阅读生命》、《请你重拾一页书》,等等。
开头必须要好。如果采用了“引言切题”的方法,上来就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爱书吧,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引言就少点“新鲜感”;汉代学者刘向曾经讲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也”,这就有点味道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因为它吸取了天地之灵秀;泰山为什么那般巍峨,因为它吸纳了造化之神秀;人,怎样才能变得聪明,变得气质非凡?读书,读 破 人间万卷书。”这样开头,运用“类比切题”的方法,就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在评卷老师,读了太多的乏味烦冗之时,这样的开头就准能撼动他的心。
语段一定要争取好一些。
“面对书籍,你曾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从此西方文坛上站立起一位巨人;面读书籍,你曾说 发奋读遍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 ,从此,中国文坛上多了一分豪迈,人们的耳边总在回响着一个名字 东坡居士 ;面对书籍,你曾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从此,世间走出一位领袖,你用智慧和你博大的爱引领着亿万人民走向幸福。”
这样的语段,多么的铿锵,多么的曼妙!
“面对着阅读者的不断减少,我们惊呼:人类,正在失去自己的灵魂!虚弱无力时,没有人知道阅读培根;彷徨无措时,没有人知道阅读鲁迅;孤苦无助时,没有人知道阅读庄周;愚昧无知时,没有人知道阅读牛顿。如今的人类,正在被鼠标的点击收买,正在被键盘的敲打陶醉,他们只知道:千姿百态,一点即出。”
这样的语段,多么的不同凡响,多么的激动人心。
结尾也应该多动动脑子,甚至毫不夸张地讲,就来上这样一句“落花无声,你可曾听见了生命的哲思”,就已经“说着一切”了!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自己的高考作文的结尾也稍微地动了一下脑筋,这样写道:
“如果可以,我愿化作“书”字肩头的一 点 ,奋力攀登在书山之上!”
应该说,这样的结尾,就等于在文章的最后又给自己的文章得高分加了最后一个“力”。
笔者的又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考场作文的结尾,也没有简单地处理,采用了排比的形式,这样写道:
“请你,重拾一页书。没有什么黄金屋、千钟粟,有的却是文才风流。
请你,重拾一页书。没有生财之道、亨通之术,有的却是人生智慧。
请你,重拾一页书。没有匆匆忙忙而碌碌无为,有的却是恬静心情,信步人生!”
这样的结尾,真的有一种特殊的魅力,特殊的收束力,真正达到老师期待着的境界,那就是:“要让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微笑起来,每一句话都燃烧起来,每一段文字都热情洋溢起来!”
5.我们还该做些什么
他们离开了校园,离开了你的视线,你的身边又围拢起一群更为年轻的小鸟,怎样才能使他们的翅膀变得刚毅?怎样才能使他们“飞得更高”?从你离开了考场,目送着你的最后一个学生,或兴奋或多少带着点遗憾,走进了烟雨之中,你的心中一定和我一样,已经开始了新的计划。那好,我们就从“根”上与信赖着你的学生们进行交流吧!那“根”就是:一定要练就一身扎扎实实的真本领,绝不要再像在2006年的6月6 号的晚上一样,像我一样,在焦虑之中,度过了那样一个不眠之夜!
[附优秀作文]
书 香
有人问我在清华园感受到了什么。我笑了,我,闻到了书香。
是的,书香。一种高洁胜兰,淡定胜菊,孤傲胜梅,隐约的却又浓烈的香气。可是,香气却似乎是已经由浓转淡,由有似无了。
曾几何时,无人不以自己汗牛充栋的藏书骄傲,无人不以拥有一座书楼自豪。可是今天,看似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座座书楼成了水泥森林里冰冷的机器,一本本书籍成了人们口中的“没时间”、“不习惯”。仿佛时间真的可以将一切改变……
不,不是的。岁月告诉我,书的香气就是那墙壁的小洞所拉长的光线,就是那冰天雪地中屹立的身躯,就是那茫茫夏夜里飞舞的萤火虫。它融化在巴尔扎克的十二杯咖啡里,弥漫在鲁迅的黑木烟斗上,凝华在毛泽东放大镜的焦点上。
别再问我什么是书香,别再问我什么是书的意义。请问问自己吧,缓缓步入古旧的书楼,轻轻呼吸,你真的可以听见他们的私语。抽出一本你所中意的,先别急着读,抚摩一下他吧,也许不再光滑,可那磨损的边角岂不证明了他的颠沛?深嗅一下他吧,也许幽默的清香早已散去,可那淡淡草木的清雅岂不演示着他经历的风雨?你会沉醉,你已沉醉。
相信吧,我们已沉醉在上万卷的《永乐大典》里,虽然他早已散落在天涯;我们已沉醉于天一阁的浩繁中,即是那句“天一生水”并没有使他幸免于战火。还有什么?应该记得,我们读的是玄奘西行的风沙,是鉴真东渡的波浪,是徐霞客躲过的巨石,是壮士们誓死捍卫书楼的鲜血。
不想再谈“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想再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只知道,泱泱华夏的五千年,不是几台机器就能够解读,不是几个人的不屑就能够消逝。我只知道,他满眼中布满着的是那清新的、古朴的书的香气。
我希望,并且坚信,书之香气,历久、弥新,愈远、愈盛、愈香。
[点评]真的是一篇非常优秀的高考(微博)作文。题目好,就两个字:书香。旗帜鲜明,读上去,评卷老师立刻就会有一种感觉:这是一篇对材料的倾向性把握得很准的文章。如果你愿意,真的,仿佛已经嗅到了从线装书书中散出来的那股子特殊的香气。因为,命题所依附的材料是有倾向性的。“六年来我国国民读书阅读率持续走低”,没有体会出来吗,其中实在是包含着一种遗憾,因遗憾而产生的感慨,于是融入在其间的就是那种惋惜的意味的。这就是倾向性,是每个考生必须要“尊重”并且决不可“逾越”的“大限”!开头也好,就一行字:“有人问我在清华园感受到了什么。我笑了,我,闻到了书香。”一下子就把老师带入由书卷气构成的文化境界,感受到了小作者是真的爱书,爱读书,爱读天下的一切能够滋补心灵壮人魂魄助人茁长的好书。接下来的两小段文字,更是“有法”,先是用多少带着点“批评”的口吻的句子,告诉人们,世界变了,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些许的缺失,之后的三个例子,完全是在用“具象性”的方法构成了的严整的排比句,将所有已经与真正意义上的书“久违”了的人们的托词,驳了个彻底,驳了个痛快!然后,“别再问我”,用了两次,就引出了两段精彩之极的文字,“轻轻呼吸”嗅到的书中散发出来的淡淡的香气,静静聆听,那是从书中传出“私语”;尤其让人感动不已的还是一组排比句,仍旧是“具象式”,从书中“读”到的本来应该是他们的故事,至少应该说是他们的业绩,可小作者偏不那么简单地去处理,就说读到的是“玄奘西行的风沙,是鉴真东渡的波浪,是徐霞客躲过的巨石,是壮士们誓死捍卫书楼的鲜血”,你的心就随着小作者的笔触起伏着,不断地泛起思想的涟漪——一种很美的很曼妙的感觉。“不想再谈”,又用了两次,说不谈,其实谈了;为什么说“不想再谈”,就是因为这道理太简单。结尾真的很利落,就如同开头一样,发现了吗?首尾照应,并非是简单地“克隆”了一下,那实在是一种情绪的升华啊!(孙长江)
装饰你的精神小屋
大海喜欢白浪滔天、惊天撼地的狂烈,更满足于徜徉在海湾里回旋荡漾的惬意;雄鹰自豪于上出重霄的霸气,更恬静于崖头的思考与审度;人苦苦在征途上跋涉,忙碌的你更应着力于你心灵的丰富,用书籍装饰你的精神小屋,为你的心灵营造一处最佳的去处。
改革的大潮带来太多新鲜的事物,人们都张开双臂仿佛想拥抱那些似乎更绚丽的霞光。不过无论你跑得多块,不要让一味的奔波荒废了你的书箱,荒芜了你的心灵。不要说你没有时间,只不过你还不懂得如何正确分配你的生命;不要说你不习惯,只不过你还不够成熟;不要说你没有钱,只不过你还不知道读书从来就不是富人的专利,不去读书的百万富翁却只能是精神上身无长物的穷人。
为自己搭建一间精神小屋吧!他不必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别墅,红砖绿瓦反会遮盖了他的不俗。就像陶渊明,一间茅屋,一亩方宅,几丛菊花,便透出主人的雅致不俗。在那里,他得到的是“悠然见南山”的自在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闲适。或者就像纪昀,一间草堂,一杆烟袋,将自身沉醉在书的馥郁芬芳中,他获得的是心灵的纯净,是真实的自我。抑或学学刘禹锡,陋室馨德,何陋之有?那里无丝竹之乱耳,在书的世界中他找到的是纯粹的欢愉。“千淘万漉虽辛苦”,“洗尽铅华见真淳”。
书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他是启迪海伦凯勒梦想的阳光,是支撑保尔笔耕不辍的力量,是崛起中华、创造未来的希望。
不敢说没有书籍相伴的人生就是一片空白,但可以笃定,没有书趣滋润的心灵永远无法丰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感万种风情方能品百态人生。
我们对读书的渴望应该是一份由衷的信仰,不可以成为追赶潮流的那份疯狂。我们可以不拘泥于读书的形式,但我们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本心。
干渴的心灵需要书籍灌以智慧的甘饴。一间小屋,一把摇椅,一本钟爱的书,邀明月为伴,你品到的将是世间最沁人心脾的香茶。
[点评]一搭眼,就被这题目吸引住了:装饰你的精神小屋。真好,真就如鲁迅先生讲的:“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开头,用的就是“类比切题”的方法,两个类体,大海、雄鹰,想都想不到怎就引出了“装饰你的精神小屋”这本体来;可事实上,小作者完成了,完成得非常自然。接下来,由“不要说……只不过……”构成的接近严整的排比句,不仅是对材料中我们必须批评的错误念头(或叫“托词”)进行的批判,读都读得出来,小作者的很有点哲学家的风采,写的多像“警语”啊:“不要说你没有钱,读书从来就不是富人的专利。”之后,就一个祈使句,“为自己搭建一间精神小屋吧”,就将一个温馨的“精神小屋”展示在读者眼前,真的很美,甚至我们都感受到了在那间“精神小屋”特有的安谧独有的蕴藉对心灵的浸染了。陶渊明、纪昀、刘禹锡,就三个例子,可是你感到的却是充实,却是饱满;细细品来,这充实,这饱满,竟然来自小作者的不“拘泥”,读那带有着几分描述性的语句,谁的心都会被感动的。“一间茅屋,一亩方宅,几丛菊花”、“一间草堂,一杆烟袋”,写得多么“老到”!读一篇好文章,就是快;那由清丽的文字构成的境界与氛围吸引着的你,一路小跑着,怎能不快?读一篇好文章,一点不会累;你被浸染着,你被感动着,甚至都有点希望这曼妙的享受可别就这样匆匆结束啊!但文章还是要有结尾的;当你读到“一间小屋,一把摇椅,一本钟爱的书,邀明月为伴,你品到的将是世间最沁人心脾的香茶”这样的句子时,是不是如我一样,真的就像是“躲”进了自己的书房,将世间的浮躁喧嚣关在了门外,静静地、美美地又开始了与崇高对话与圣洁交流时,才会感受得到的那在心灵中漫漾着美好的一瞬又一瞬呢?(孙长江)
[附录(4)]
守住自己心中的月亮
——浅析2006年高考作文题目
2005年的高考作文终于在人们的种种猜测与期待中“展示”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工厂的角落里,几块形状各异的锈铁锭不甘寂寞地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现代化建设最需要我。
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
丁: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文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位置与价值”,又是一个寻常话题,又是一个“冷点”话题,又是一个“开放度”很大的话题!应该说,审好这个题目并不是难事。莫在说考生们在复习的过程中,类似的话题曾经接触,曾经揣摩,曾经进行过“演练”,单就该话题本身来说,也并没有什么“障碍”。
从话题构成上看,很明显,这又是个关系型话题,两概念间应该是条件关系,只要切实而准确地把握住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容易使思路畅通,文脉清晰,最终使笔下生辉的。
考生们既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去构想自己的文章,即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因为位置与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位置选错了,就很难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因为位置不对,“英雄无用武之地”,即便有天大的才能也难以得到充分的挥洒。从这个角度说,位置就是我们每个人事业的“起点”展示才能的第一“舞台”,展现才华的特定“平台”。
考生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立意,即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位置,无论在社会的大坐标系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也无论你处于社会的哪一个阶层,即使你平凡得如同那颗小螺丝钉,只要你不“自甘堕落”,只要你坚信“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你相信“任何一片土地上都能长出参天大树”来,“咬定青山不放松”,只要你能“守住心中的月亮”,人生都会发光发热,也就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都能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考生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即随着生活发生了“高崖为谷,深谷为陵”的巨大变化,面对着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来自诸如“名”与“利”的诱引,许多人不安于自己原有的位置 岗位了,“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好高鹜远,在“跳“来“跳”去中消耗掉了自己的青春……针对着这样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我们写一篇文章,告诫一下他们,李素丽坚守着甚至为许多人与不屑但却属于她自己而又为自己所钟爱的三尺售票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王顺友坚守着甚至为很多人所不解但仅属于他自己而又为他自己所热爱着的漫漫乡邮路,不也照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袁建平守候在他近乎平淡的水稻田里,不是同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世界创造了价值吗?
但是古人说得好:“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如果能用它来描述写作的奥秘,意思说的就是,越看似简单的题目,往往越不容易写好。为什么?因为不容易“出新”、“出奇”、“出格”。
如何能做到“平中见奇,常中显色”,“于无声处听惊雷”呢?一句话: 出“亮色”!
“李素丽”,:“徐虎”,他们在平凡的位置上,因为执着,因为爱,因为守候住了“心中的月亮”,实现了人生的追求,“袁建平”、“孔繁森”,他们在各的位置上,因为执着,也实现了各自的价值。还有,远一点的“采菊东篱下”的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终于悟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从而创造了人生不朽的价值,近一点的,“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把自己焊接在了只属于自己位置上,舞动着如椽之巨笔,饱蘸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实践着人生信念。再近一点的“感动中国”中的任长霞,郑培民,徐本禹,牛玉儒,刘翔,哪一个不是因为将自己牢牢地镶嵌在了自己的位置上,用真诚,用信念,用“风来雨来,不动不摇”的一腔豪志,感动了我们,实现着人生的价值。更近的,现实中的你,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你同样有自己的位置,你在学生,子女,公民的每一个角色中,也体现着你的价值!
王安石曾讲过,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果这话可以用来形容在作文中用例举例的过程的话,那么,上述的事例,真的都太“寻常”了。但这些看似“寻常”的事例是如何出新,甚至出奇,抑或出格的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论证小单元!能使考场作文产生“亮点”的方法是很多的。
富有哲理性的比喻,作为类体,采用“类比切题”的方法开头,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笔者的一位学生“遵从”了老师在考前的叮咛,在考场中就采用这们的方法为自己的文章开了一个很优美的头:
山有山的险峻,它给探险者以追寻的勇气,路有路的平坦,它给行路者以一马平川的通途,海有海的汹涌,它给远航者以探索的神秘,小溪有小溪的宁静,它给疲乏者以甘露的滋润。不能啊,因为太阳的光芒就否认月亮的阴柔,因为流星的眩目就指责星星的暗淡。要知道,不一样的位置却可以创造一样的价值。
笔者的邮箱里,就有许多走出了考场曾经“聆听”过笔者教诲的学生,带着几分满足几分“得意”写出来的考场作文。那优美的文字真的就如同一双漂亮的大眼睛一样,扑扇着热情,笑盈盈地望着老师。一个同学这们写道:
草儿笑了,弯下腰来感谢滋润的露珠,鸟儿笑了,叽叽喳喳的要回报供它栖息的大树,女孩笑了,低下头闻着那代表着爱情的玫瑰,国人笑了,举起双拳庆祝着刘翔的夺冠……在各自的位置上体现着自己的价值,他们都做到了。
结尾,更是能够产生:“亮点“的地方!好的结尾,就如同由你“领路,”把老师带进了一片美丽的林子,已经满怀喜悦的老师,在走出林子时又享用到了最后一份“惊喜”。曾经在考前细细品味过笔者“最后的叮咛”的学生在自己的考场作文的结尾中,这们写道:
不要鄙视小草的低微吧,它正尽力地为这盎然的春蕴藏一份绿色,不要轻视微风的无痕吧,它正竭力为这灼人的夏送去一份凉爽,世间每个个体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让我们努力绽放,让生命之花散发醉人芬芳!
在笔者的邮箱里,还有另一个“不甘寂寞”的学生传送过来的,运用笔者指导过的方法,写出的非常“得意”的作文。他的结尾处,更是传达出了一份耀眼的“亮色”
做一棵飘飞的蒲公英,飘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做一枝普通的蜡烛,放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光明,做一颗晶莹剔透的钻石,嵌到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做一个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的人,在所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微笑。
引用名人名言,也能给文章 尤其是高考的考场作文带来:亮色“好方法。
高考一结束,笔者的学生们纷纷报来喜讯,他们不无“得意”地说:“老师,我在文章的紧要处用了……接下来我听到的都是为我先前不太熟悉的名人名言。
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上。你要细细体味这过程中的每一节,无论它是一节黄金或一节铁,你要认识每一节的充分价值。 傅东华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席勒
生命的价值在于使用生命。 泰国谚语
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卢梭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高考终于结束了,怀揣着满意的成绩的考生们就将进入他们梦寐以求的殿堂里,他们给即将成为高考场中的一员学子们留下了太多的“财富”,真的希望你,或者他,能把这些财富,据为已月,在从今以后的日子里,“百尺竿头,再进一层”!
[附录(5)]
&
nbsp;缝制一片湛蓝
——浅析2007年高考(微博)作文题目
作文题
作文要求:
一、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为一贫困企业捐款300万,但当他生病后,该厂员工竟无一人探望,其中一名受助者还说:“这让丛飞很没面子”,丛飞很伤心,但他说:“我现在已经无需钱来治疗了。”
二、华南农大学生小李通过卖废品捐款给一所希望小学,但不久他被查出来患白血病,该校师生纷纷捐款,其中一位四年级女孩捐了十元,当被问到为什么把自己的压岁钱都捐出来的时候,这位小女孩说,我们要记得李姐姐说的话:“要学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要帮助别人。
根据以上材料自命题作文,体裁不限。
扑朔迷离的高考作文题目,又一次揭开了它“迷人”的面纱。
“缝制一篇湛蓝!”看到2007年全国统一考试第Ⅱ套试卷上的高考题目之后,我呼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它。考前的最后一次叮咛中,笔者曾经对自己的学生们说过许多话。其中有两段话,现在想想,真的让笔者感到很是宽慰。
“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撑,相互提携。它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是上帝配发给人类的一份厚礼,是一种足以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你有一根针,我拿一块布,各尽所能,我们就能给这个世界缝制一片湛蓝;你是一把锄,我是一杆枪,我们各自献出自己的一分看起来都不起眼的力量,我们就能为共和国打造出一个灿烂的未来;你有一颗爱心,我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帮助了我,我就用我那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和谐就是这样简单,简单到只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体贴,同心戮力,和衷共济,相信,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样,那么共和国的上空就永远不会有阴霾!”
笔者并没有押题的企图,不敢,也不能。但笔者在高考前却总是要亲笔写下一点什么,感受一下学生们在高考的考场在作文到底有着怎样的艰辛,更想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尽可能有益的思维“点”。已经有几年了,笔者最后的叮咛中,总有着跟后来的接踵而至的高考作文题目很接近的内容。
以上的一段话就是笔者本年度的大考之前为学生们提供的九个思维“点”中的第二个:和谐。
笔者何以能够摆脱一切芜杂,跳出“偏”、“难”、“怪”的鬼圈子,其出发点就是两个,一是对学生们叮咛得最多的一句话(“千万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应力争把复杂问题明朗化、曙光化”)里凝聚着太多的教训,太多的忏悔。二是笔者是一个非常关注现实的人。在电视里,以及在其他媒体中,几乎每天我们都要与“和谐”这个再熟悉不过了的字眼“友好”地见上几面;所以它很“热”,也许正是由于它过“热”,反而使得人们掉以轻心!提醒了几年了,高考没考,还没考,又没考,于是就有人“泄气”、“泄劲”了,因此它就被“冷落”被“遗忘”在了思维的“北非大裂谷”中!当很多老师都把注意力倾向于“偏”、“难”、“怪”(甚至有人在考前还弄了个“狐狸想吃骆驼”的材料,让学生们在考前练笔)的内容与形式上时,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将他们重新召唤到阳光中来的!
生活变了,变得越来越明亮,越来越美好,越来越有滋有味了。这变化了的一切,本该是“高物质”带来“高情感”,并不应该化做一道高墙——一道冰冷的高墙,将人与人,心与心分开!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他人有难,要么悄然走开,要么袖手旁观……这本该和谐的世界,这本应温暖的生活,到底是怎么了?到底是患上什么情感缺失“综合症”?自古以来就澎湃于华夏民族血液之中的“热肠古道”,怎竟被丢失得这般干净?
于是,有识之士不安了,不安于这每下愈况的世风中潜在的危机;于是满足了“温饱”,满足了“衣食住行”方面的方便人们也不安了,不安于这接近冰冷的世风中潜在着的危害。于是,社会感到些“恐慌”,恐慌于长此以往,这曾经写就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悲壮历史的华夏大地上,从今往后还会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侠肝义胆的壮行吗?于是,社会已经开始“呻吟”,呻吟着在这高楼林立歌舞升平的繁荣里与人们渐行渐远的“仙风道骨”,已经只剩下了模糊的背影!
但毕竟还有清醒且清高的人,还有“损己”而“利人”的人,还有尽力传布阳光的人,还有无私播洒春光的人,尽管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奉献,他们的热情,他们的豪气……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的实惠,有时带来的竟然会像是丛飞的悲哀一样的“结局”,但他们不悔也不恨,甚至不怨,因为他们的心中从来就没有狭窄到只剩下装一个“小我”的缝隙,那里永远宽广,如大海般的壮阔;永远博大,如苍穹般辽阔!
“得人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这朴朴素素的话语,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就衔在我们每一个“龙的传人”的嘴里!可是为什么一到了社会真正需要我们去做的时候,就犹豫,就踌躇,就那么自自扭扭了呢?可以理解,我们还穷,我们还不能带去足以将曾经为我们付出了全部爱心的丛飞,从死神的手中“抢”回来的资金,但我们至少也应该到他的病榻前,看上他一眼,给他一个感激的温度啊!
没有,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句让人寒心的风凉话:“这让丛飞很没面子!”
再不要这样了!还社会以清明,还生活以温暖,还共和国的天空以湛蓝吧!
一个好的高考作文题目,不仅要具备三性:防猜性、可写性和可评性。更应该具有社会“导向性”。2006年的全国三套试卷的作文,均跟读书有关,于是在2007年就掀起了全国读书热;2007年全国卷是两套,可以说,两套卷的作文题目在立意上有一个共性(第一套试卷上是一个看图作文,场景:一个小孩跌到了,周围有三个大人,分别代表了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文体不限,自命标题,800字以上),那就是爱心、付出、奉献。相信,2007年将会是一个倡导“你有一颗爱心,我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帮助了我,我就用我那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年!
诚然,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心的付出与奉献,并不能“还社会以清明,还生活以温暖,还共和国的天空以湛蓝”,但千千万万的人华夏子孙如果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我们就能够给这个世界“缝制一片湛蓝”。于是笔者就不得不把考前送给学生们的另一段文字,再一次地让它“抛头露面”了!
“一只手,提土篮;两只手,把石搬;十只手,拉动船;百只手,引清泉;千只手,改荒滩;万只手,能移山。亿万人民齐动手,高山大海听调遣。”
大考已去,我们还应做些什么?笔者曾经在一篇小说《觅》中借女主人公之口,讲了自己最想在现在对老师和明年也必将进入考场的考生们说的一句话:“生活中缺失了什么,少了什么,我们就去 寻觅 什么!”还用再说什么、还用再苦苦地去想明年的高考作文会考些什么了吗?
听,湛蓝的天上飘着几朵雪白的云,仿佛正在向这个世界表达它们的感恩之情;我们呢?
2007年6月7日于巴掌书屋
[附录(6)]
“点”上有着大文章
“马思边草拳毛动”,高考在即,你——考生,已经做好了“征战”的情绪,这我相信;但“大军未到,粮草先行”,你的“粮草”是否也“备”足了?
今天和大家谈谈“点”的问题。
1.关注热点
热点,就是在媒体或大众心目中有着很重位置的有关国家、政治、民生的一些焦点问题。今年最热的无非是三个:创造、和谐和勤俭。
什么叫“创造”,创造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笔者为大家写了一段话,供你在“夜不能寐”的时候,揣摩一下。
创造,是未来美好生活的前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起点,是改变世界面貌的一种伟大的力量。正是这创造的伟力,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当蘑菇云升起的一刻,伟大的中华又多了一道雄伟的长城;当氢弹的火光燃起的一瞬,伟大的共和国的上空又湛蓝了几分;当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喷射出黑色的黄金时,欢呼雀跃的国人们,面对着李四光走出的“地质之光”深深鞠上的一躬,使你彻底知道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创造在于开发我们自己的“潜力”!
老是听说“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那么怎么样的社会和世界才算是达到了和谐呢?笔者又为你写了一段话,供你在“剪不断,理更乱”的情况下参考。
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撑,相互提携。它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是上帝分配给人类的一份厚礼,是一种足以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你有一根针,我拿一块布,各尽所能,我们就能给这个世界缝制一片湛蓝;你是一把锄,我是一杆枪,我们各自献出自己的一分看起来都不起眼的力量,我们就能为共和国打造出一个灿烂的未来;你有一颗爱心,我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帮助了我,我就用我那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和谐就是这样简单,简单到只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体贴,同心戮力,和衷共济,共和国的上空就永远不会有阴霾
中央电视台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艰苦朴素,“富日“新闻频道”在今年增加了一个栏目,叫做“小事算大帐”,说的就是我们得把子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因为我们该做的是还很多,该用钱的地方也还很多,大手大脚,铺张扬厉,永远不值得提倡!为此,笔者又写了一段话,供你在与这样的议题“交手”时,有点遵循。
我们每个人每天节省一滴水,共和国拥有着的就是太平洋;我们每个人每天节约一度电,共和国的上空就会多一轮染燃烧着的太阳;我们每个人节省一分钱,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就会像我们一样,能够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默颂着“三角形的两边之和永远大于地三边”的真理。
2.留意冷点
冷点,都曾经热过;考前,老师们虽然不会去做押题的傻事,但每年都会有些想法的,但由于高考命题的三原则中的“防猜性”,不考,就不考,一年又一年,让人们“失望”了,于是,就被人们淡忘甚至弃而不顾。比如“利诱与做人”、“空谈与实干”、“团队精神与事业兴旺发达”等。
“做人”是重心,“利诱”是前提,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够把握住自己,“风来雨来,不动不摇”,是难能可贵的。笔者一向是勤快的,也写了一段文字,供你在不虞之需时作为借鉴。
做人是什么?就是唐伯虎“闲来写得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情怀,就是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气概,就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献身精神里;它就写在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的绝笔书中,它就在刘胡兰面对铡刀的大义凛然的微笑里,就在袁隆平坚守着的烈日下的田间地头里……
“空谈”要不得,任何一个哪怕是小小的成功都不是在夸夸其谈中变为现实的。笔者一向老想尝尝作文的甘苦,也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写下了一段文字,供你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推敲。
成功是一枚果实,只谈论它如何甘甜是无济于事的;成功是一种证明,它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着一个真理,在哪里洒下过汗水在那里就会迎来一个金色的收获;成功更是一种奖励,它永远属于那些在身后留下了深深足迹的跋涉者。
“团队精神”,说穿了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着,说着说着就没人再说了的“团结就是力量”老话题了,再谈还能谈出新意来吗?笔者一向认为能够给学生做个示范的老师才是个好老师,所以,一直在努力着,于是就从“团队精神,就是不要……”角度写了一段文字,供你在也想使自己的考场作文多少有点“领新标异二月花”时参考。
团队精神,就是不要互相“拆台”!就是不要互相推委!就是不要互相“挤兑”,就是不要互相攻讦,不要动不动就发生内讧,来不来就在“窝里斗”!多几分宽容,多几分大度,为他人“补台”的人,眼前是很明亮的,远比那在昏暗的角落里搬弄是非时的心境美丽多了。
多几分理解,多几分责任,你自会发现团结的集体,有着别样的温暖,你的心境远比那在阴暗的角落里“幸灾乐祸”时轻松多了。多几分坦诚,多几分勇敢,你自会发现人与人能够在一个屋檐下为着共同的事业拼搏奋斗是一种多么难得的缘分,是一种实在该用心用一生来珍视来呵护的友谊啊!多几分气度,多几分平和,你自会发现生活依然美丽,天空依然蔚蓝;身边没有那么多“敌人”,朋友的双手正在传布着温暖呢!
3.语言美点
美的语言应该具有工整性、暗示性和警策性。
整句与散句结合的语言就美,因为它工整。比如谈“团结就是力量”时,来上一段运用“层进”的修辞方法造出来的句子,就非常美。
一只手,提土篮;两只手,把石搬;十只手,拉动船;百只手,引清泉;千只手,改荒滩;万只手,能移山。亿万人民齐动手,高山大海听调遣。
用比喻性的句子构成的语言就具有暗示性,这样的语言,就是笔者经常说的“超常搭配”。
比如谈“协作”(也就是“和谐”)的时候,来上这样一段文字,就美,就动人。
“你有一根针,我拿一块布,相互配合,我们就能给这个世界缝制一片湛蓝;你扛你的锄,我掮我的犁,抛洒汗水,我们就能为共和国耕耘出明天的繁荣……”(“缝制……湛蓝”,若改成“缝制……外套”,“耕耘出……繁荣”若说成“耕耘出……五谷丰登”,那就缺少美感了)。
富于警策性的句子,就想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动不动就要引用的名人名言一样,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比如在写“恶劣的环境能够毁掉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这样一个观点时,来上这样一句话,就足以点燃读者——即考官心中的热情。
有人说,恶劣的生活环境如同卷着飓风的大海,足以将船只吞噬;有人说糟糕的生活境遇,如同高炉,熊熊烈火,高温煅烧,足以将顽石锻炼成钢。
4.题目“狠”点
现在的高中生,说什么东西与众不同、厉害事,很喜欢一个“狠”字。笔者权且顺从一下。怎样的题目才能“狠”呢?
《说“木叶”,》就不够“狠”,大家最好也别用;《读〈伊索寓言〉》也不够“狠”,今后,尤其是高考最好避开。
《泥里水里趟过来的日子》有点“狠”,这有点“狠”的题目,是笔者将自己的一篇散文中最得意的一句话浓缩而成的。
“后来就毕业了。毕业之后,就一直在忙,好像欠了谁似的,忙碌着,快乐着。据说,我的忙碌,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兴味”!
有一个很想见上我一面的学生终于见到我了,结论竟然是:“原来是一个很沧桑的小老头儿!”我总想从这话里,找到几分慰藉,让它来抚平我心头上曾经的“重创”,似乎找到了,一个“儿”化音,学中文的我,还能够知道,它的附加意义是还有几分喜爱之情。本来就是从泥里水里趟过来的人嘛,怎能没有点“沧桑感”呢?”
于是我就将这篇文章的题目拟为《泥里水里趟过来的日子》
《走出一片霞光》也有点“狠”,这“狠”的题目是笔者的一个学生听了笔者的课后,学会了,于是把文章中最得意的一句话拿来,作了题目。那是一个看图作文,画面如下:
在结尾处,笔者的学生这样写道:
安心地做你的小卒吧!从一步一步地移动开始,去圆你那凌云壮志的梦!用你那一往无前永无退路的脚步,走出一片人生的霞光吧!
《花看半开饮酒微醺》就“狠”,这是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人应该淡对名与利”时,为自己的文章拟的题目。稍微有点阅历的人,知道她是化用了明朝的洪应明《菜根谭》中的名句。可见“化用前人的诗词歌赋,甚至一些健康的歌名”作为文章的标题是一种好方法,一种能使题目“狠”起来的好方法。
《别把自己丢在人生的侏罗纪》,这题目更“狠”!这是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不要总是呼唤 谁肯来帮我一把 ,要知道 自助者天助 的古训”这样一个话题时,把观点确立在了“一个人应该主动出击,否则,当别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自己事业的颠峰时,你会被自己远远地丢在人生的荒岛上”,她只是运用了一下最常见的比喻修辞的方法,这题目就“狠”得不得了!
5.开头俏点
鲁迅先生在《孩儿塔·序》中曾经这样高度地赞美殷夫的诗的价值:“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我们是否可以套用一下,给文章开一个好头,就如同是“冬末的萌芽”、“进军的第一步”呢?评卷老师,读了太多的“随意”,太多的“沉闷”,忽然间,一个好的开头赫然出现在眼前,还不就如同在冰封了一冬的大地上终于看到了春天的影子一样,心里立刻泛起喜悦的涟漪;俨然看到了小作者已经迈开了坚实有力的“进军”的步伐!
因此,开头一定要“俏”!“俏”的方法很多,有两种最值得一试:“类比切题法”和“引言切题法”。
文章开头叫来“小草”,呼来“清泉”,喊来“雄鹰”,召来劲松……它们是很听话的,也很有力量的;在它们的衬托下,你的文章立刻就文采斐然。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当一个人陷入了生活的恶劣环境,也决不可自暴自弃”这样一个话题时,就“呼风唤雨”般地叫来了她的“朋友”(因为她已经把这些意象锤炼许久了),完成了一个“俏”得让人艳羡的开头:
幽兰并不因命运将自己安排到了人迹罕至的深谷而自馁自弃,仍旧散发着它那奇异的芬芳;荷花也不因命运将其安排到了泥淖之中而自暴自弃,仍旧“出淤泥而不染”,绽放它那“映日”“别样红”;苍松更没有因为命运为它选中的是一角危崖而自卑自弃,仍旧用它的根紧紧的抓住崖壁,用它那“咬定青山不松口”的倔强幻化成了大山深处的王者。
谈“积累”的重要性时,笔者的一个学生,如信手拈来一般,把鲁迅的话用在了开头;鲁迅,大家似乎很熟悉,其实,真正“读”懂了鲁迅的人是不多的。引言是那么的平实,但却极准确地道出人人想说却总也说不出来的味道:
鲁迅先生讲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十分有限。”积累是什么,就是蜜蜂每天不停地采蜜,就是蒲松龄为收集故事摆设的茶摊,就是顾炎武《日知录》里每天的收获,就是电学之父法拉第在工厂做勤杂工时留下的厚厚的笔记;积累更是李贺的诗囊,白居易的陶罐,苏步青的“零布头”,托尔斯泰的笔记本……
6.语段“沉”点
好的语段应该是饱满的、厚重的,应该是由一些很有意味和气势的组合在一起,用“集体”的力量完成一个共同“使命”的句群。用图示来表示的话,如下:
先看下面的图示:
提引语:分析题旨,提引出观点立意中的“关键词”
例1 用语要简洁有力,扣合关键词
排比 例2 句式与上一句要大体一致
例3前两例如果还有几分虚化,此句一定要实实在在
如果“兴犹未尽”,该例的句式有点变化为最佳,还可以再举例子
结语:借例再发挥几句,为本段文字作一小结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同样处在困境之中,有人奋起,成就辉煌;也有人自甘堕落,毁掉锦绣前程”时,就运用笔者“推行”的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这很重要!)就写出了下面一个饱满厚重的语段:
走在学海边,翻开那历史的一片天空——一样的乌云密布!看吧,那是陈涉的一句“鸿鹄志”,令一介草民张开了高翔的双翼,俯冲向电扇雷鸣的万里金城;看吧,那是岳飞的一声“怒发冲冠”,令一代英杰披坚执锐,拼杀在金人那震天的叫嚣声中,为了大宋——那风雨中的一叶扁舟;看吧,那是孙中山的一句“革命尚未成功”,令一个也可能平庸的青年一步一步成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国父”。
笔者的又一个学生在写“现代生活确实变得有模有样了,但诱惑也随之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人执著着他的执著”时,也运用这种方法写出了厚重而饱满的语段:
现代生活,随遇而安者,苟且度日者、随波逐流者,自甘堕落者,时位移人者,比比皆是!但在这喧闹声中,毕竟还有“出淤泥而不染”任长霞,怒向威逼与利诱,楞是挺立起一座人生的巍巍泰山;在这追香逐臭的污浊之中,毕竟杀出一位“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李金华,用他那把胆识之剑劈开了权钱交易的黑幕,还中华一片又一片蓝天;在这世态炎凉颇无奈之中,毕竟还有“父为精神病,母成刀下鬼”的洪战辉,背着检来的妹妹上大学,感动了千千万万颗中国心,更感动了伟大的中华,给无论怎么讲都不能不承认的“信仰缺失”的青年一代一个重拾温暖的希望!
7.结尾亮点
笔者曾撰文《结尾,用尽最后一个力》,意思就是告诉大家,结尾很重要!结尾的方法很多,目前,不妨想想最适合自己的是下面哪一钟:首尾呼应法、景物衬托法、类比收束法和呼语收束法。
首尾呼应法无须赘言。
“景物衬托法”,指的就是在文章的结尾调动一下窗外的、或者在考场里你还能想得到的景物,来上几笔,几笔就够。王安石曾说过:“浓绿万株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比如,在写“利诱与做人”这个话题时,在文章在写了“一个 正 字活一生”,做人要清白,要刚正,要纯洁,在文章的结尾,就不妨来上点景物,衬托一下。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窗外,紫丁香开了;一场新雨过后,无数的水滴凝聚在那一簇簇素洁的小花上,似乎都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关于清纯的故事
类比收束法,与类比开头很像,所以也用不着赘述。一个学生在写“自我约束与张扬个性”这一话题时,在结尾的时候,采用这种方法就为自己的文章平添了一双笑眯眯的“大眼睛”:
于是,在盈盈月光下,我掬一捧最轻的;在灼灼红叶中,我拾一片最暖的;在萋萋芳草处,我摘一束最灿的,在漫漫人生中,我取一份最重的——个性。走在生命的路上,我愿用一颗不羁的心,采撷足够多的霞光,来造就一个朝晖四射的晨!
结尾处,若采用一下“引言”与“口号”相结合的方法,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团队精神”这个话题时,在作文的结尾,就曾用过这样的方法,她这样写道:
有句老话:“砂轮的坚韧是接受了散沙的教训。”我们不能像九头鸟那样,逞个人英雄主义,把力量消耗在散兵游勇中。团结,团结,再团结!
纸短情长,很有些愧疚之感。最后祝愿哈尔滨的广大考生都能如愿以偿,各得其所!
标签:作文满分写出2014年高考考场专家指导赢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