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写出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3 00:33:49
《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读后感写作指导》
1、紧扣原文,抓住要点
在写读后感之前,请一定认真阅读原文,读懂原文。正确地理解文章和书籍的内容,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是写故事的读后感,就要弄懂故事情节,理解故事背景,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你受到了哪些感触;如果是科普著作或者说明文,就要搞清楚作者阐释了什么见解和主张,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弄清楚了这些基本问题,才能在具体构思的过程中,将自己的阅读感想和书中观点故事充分结合。简要地说,想让读后感结构完整,就要摆事实讲道理。摆书中提到的主要观点和情节,然后讲出自己的具体感想。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其实就是写读后感的正确姿势。
2、联系实际,真情实感
理解了原文之后,重要的就是抒情或者议论,这往往是初涉读后感小朋友们的的一个难点。为了表现出自己真的是被书籍文章所触动,是真的有感而发,读后感就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具有个人色彩的感想。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产生真实可信、贴切自然的感觉。个人实际,可以结合自己在学习中、生活中的经历,也可以适当地引用社会热点,无论针对哪一方面提出看法,都要合乎情理,与原文的观点相契合。
写感想、谈体会,是读后感当中最具备个人特点的部分。读后感是否吸引人,是否能引起陌生人的阅读兴趣,关键就看你的感想评论是否真挚、准确,是否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
当然,为了让读后感更具价值,大家也可以适当地展开联想,用符合自己脾气秉性的语言把文章写活,写得有趣。也可以适当地营造一种悬念,再用原文的观点或情节来揭开谜底,这样,一篇不错的读后感也就初具规模了。
归根结底,想写出一篇不错的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然后结合原文展开贴近个人实际的联想和评论。
《如何写出读后感读后感写作技巧》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描写出姓和名的成语》
有哪些成语形容出姓和名?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7个关于描写出姓和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指名道姓] zhǐ míng dào xìng
明确指出姓和名。
[直截了当] zhí jié liǎo dàng
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
[心直口快] xīn zhí kǒu kuài
性情直爽,有话就说。
[直抒己见] zhí shū jǐ jiàn
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直言不讳] zhí yán bù huì
讳:避忌,隐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
[开门见山] kāi mén jiàn shān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单刀直入] dān dāo zhí rù
用短柄刀直接刺入。原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后比喻说话直接了当,不绕弯子。
《描写出仕的成语》
有哪些成语形容出仕?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18个关于描写出仕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操刀制锦] 比喻出仕从政。
[出山泉水] 出山:比喻出仕。旧指做了官的人,就不象未做官时那样清白了。
[弹冠振衣] 整洁衣冠。后多以比喻将欲出仕。
[弹冠振衿] 整洁衣冠。后多以比喻将欲出仕。
[丰屋蔀家] 比喻深自隐藏,不肯出仕。也比喻高官显宦豪富丰足。
[束带结发] 束系衣带,挽起发髻。指出仕。
[出处进退] 指出仕或隐退。
[出处殊途] 指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
[出处殊涂] 指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亦作“出处殊途”。
[进退出处] 指仕途的升迁和降职,出仕和退隐。
[文行出处] 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匏瓜空悬] 孔子比喻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让人食用,应该出仕为官,有所作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却不为世所用。
[出处语默] 出仕和隐退,发言和沉默。
[弹冠结绶] 朋友之间互相援引出仕。
[斗方名士] 斗方:一二尺见方的诗幅或书画页;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写诗或作画以标榜的“名士”。旧指冒充风雅的人。
[富贵逼人] 无心富贵,被迫出仕。也指因有财势,人来靠拢。
[避世绝俗] 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白驹空谷] 白驹:白色骏马,比喻贤能者。比喻贤能之人在野而不能出仕。后也比喻贤能者出仕而谷空。
《《田螺姑娘》读后感》
它是由著名作家金波写出的一本中国民间故事精选,读了之后深受感触,这些故事写出了人的善与恶、好与坏。这本书一共分为四大类:幸福生活、历史人物、经典故事、风物人情。
幸福生活,这部分故事主要围绕幸福生活的主题,讲述了一些积极向上的故事,旨在传递快乐和满足的情感。这类故事往往十分精彩:比如桃花源、白蛇传、三个和尚......有桃花源里那些人安居乐业、到处可以听到鸡鸣狗吠、风景美不胜收。白蛇传中,许仙和白娘子夫妻恩爱,他们还看病施药,不取分文。也写出了夫妻俩的善良。
历史人物,这部分包含了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故事,通过历史人物的经历和事迹,向读者展示了历史上的英雄和智者。比如有孟母三迁中孟母为了孟子的成长而搬家,好像无时无刻为孟子着想,王羲之题扇中老太太的贪得无厌,王羲之的善良和机智,木兰的孝顺、英勇无畏和善良......
经典故事这部分收录了一些经典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演变,成为了文化的瑰宝。比如有屈原沉江、惊弓之鸟、铁杵磨成针、牛郎织女......屈原那爱国为民的情怀,怎么不值得我们学习?还有老妇坚持不懈,李白知错就改的精神,还有牛郎织女那忠贞不二的品质,这应该也是它们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的原因。
风物人情,这部分故事主要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示了各地的文化特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石敢当降妖、文成公主入藏......泰山石敢当能辟邪的原因,西藏如何获得发达技术的原因。
田螺姑娘这本书不仅丰富了读者的文化视野,也加深了读者对民间故事的理解和欣赏。
《如何写出好作文》
又是一个溢满春光的午后,我悠闲地打开电视,眼睛立刻被撒贝宁叔叔主持的综艺节目《开讲啦》吸引住了,此时走向舞台的是我最喜欢的儿童文学家曹文轩教授。
只见他面对撒贝宁的采访,侃侃而谈。语言是那么风趣幽默,语调抑扬顿挫,阐述了许多我们小学生读书和写作的困惑,话语深入人心,让我受益匪浅。
使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曹教授讲座的第一个重点话题:“好作文是‘折腾’出来的”。其中让我连连惊叹的是随意一个物,他都能编出离奇的故事。我深深记得,他根据一根羽毛编的那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故事大致讲的是一根孤单的羽毛,想知道自己属于谁,开始了漫长的寻根之旅。那片羽毛遇到各种各样的鸟类,可是那些鸟儿有的善良,有的冷漠,它们用不同的态度告诉它,这根羽毛不属于它们。后来一只云雀把它衔到高空,它落在了一座山头,于是就认为自己是老鹰身上的,但令人失望的是仍然不是。最后它又意外落在了地上,一只母鸡身上正好少了一根羽毛,原来它属于母鸡。曹教授通过这个故事给大家分享了一个写作方法——好文章要“折腾”,如何把短小的故事“折腾”成长的故事,如何把情景描绘得更加生动,如何把简单的情节构思得回旋曲折,听了他的这席话真是让人茅塞顿开。
其次,曹教授的整个讲座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知识累积是经验和虚构产生作用的前提,写作是支箭,阅读是把弓。” 他告诉我们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但是也需要大量的阅读,等你阅读达到一定程度,能量就会突然爆发,写作就会水到渠成。
那个午后,看完曹教授的讲座后我内心热气腾腾,他的讲座给了我信心和力量,他娓娓道来的话语浅显易懂,使我深受启发。我想,爱看漫画书的我也应该博览群书,需要拓宽视野了。今后我准备看大量的文学书籍,因为这些书籍里不仅包含了天文地理,还能够塑造我们的人文情怀。你的思想有深度,有内涵,才能“折腾”出好文章啊!
“阅读是把弓”,读书是我增加思想厚度的最佳路径,在面对大千世界,我们只会用眼睛观察,扫视到的仅是无用的世界,唯有我们凝视世界时,思想有厚度,我们才能看到世界的千姿百态。我要大胆实践,大胆去折腾!让写作成为我得心应手的长处,成为我学习中的利“箭”。
《爱让生活更美好作文650字》
爱是什么?爱,是最美的一个音符,谱写出华丽的乐章;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冬日的一轮暖阳,温暖人间的每一个地方。爱能让生活更美好。
有一天,我在一个饭店吃饭,饭还没端过来,我东张西望,透过玻璃窗,看到窗外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爷爷推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奶奶,正要过马路。可是对面红灯还是亮着。过了几秒,绿灯了,老爷爷可能腿脚不太灵便,慢慢地推着轮椅上的老奶奶往前走。可是老爷爷太慢了,眼看着马路对面就要亮红灯了。我心里有点担心:他们会不会有事呢?突然,我看到了一辆警车开过来了,停靠在老爷爷老奶奶的旁边,护送他们不被汽车撞上。警车护送他们走完马路,才悄悄地开走。我看到有一些人从头到尾全部都拍了下来。我把刚才看到的说给爸爸听。爸爸笑着说:"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还记得有一天,我在家里刷抖音,突然看到了一个这样的视频:一个坐着轮椅的老爷爷,在工厂里上班。下班后,他来到一个饭店吃饭,他点了一道很便宜的菜。饭店的老板看到了,给老爷爷加了一碗豆腐汤。老爷爷连忙说:"不要,不要!"饭店老板笑着说:"是送给你吃的?不要钱。你在哪里工作?"老爷爷说:"在对面工厂里,我的儿子欠了好多钱,他又不想还,就离开了家。我只好上班还债。今天还清了,我就来这里吃饭。"我看了,热泪盈眶。
啊,爱是春天里的一场细雨,使心灵枯萎的人得到情感的滋润。爱又如一杯香气四溢的茶,你越细细品味,你也就越能品出它的香味。爱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关雎》:写出声音的穿透力》
《诗经·关雎》开篇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究竟美在何处?在我看来,美在写出了声音,写出了声音的穿透力。“关关”是雎鸠鸟和鸣声,诗句将“关关”之声置于发生主体“雎鸠”之前,犹言先听到和美的鸟鸣声,再循声望去,才发现是雎鸠鸟在鸣叫,再细听去才发现那声音是河洲那边传来的。这样写既符合人们先闻其声,再寻其迹的感知过程,又有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首句“关关”,则通篇都抓住声音来写,都笼在雎鸠和鸣的声音之中了,后面写男唱女和、琴瑟之音、钟鼓之乐,无非是雎鸠和鸣的变式罢了。因为声音无须与所写的人、景或物过于接近,隔空隔物就能听到,具有与形象、色彩完全不同的独特的穿透力,所以高明的作者总是抓住人、景、物的声音先写一笔,以达到未见其人(景、物),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最典型的莫如《小石潭记》中的描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未见小潭,先闻其声,如鸣珮环,当然心向往之,才会去伐竹取道。由水声寻到小潭,这样写不仅符合审美发现的情景要求,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产生了审美期待和情感联想,这也正是先声夺人带来的特殊效果。同样的写法还有《醉翁亭记》里的句子:“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写潺潺水声妙,更妙在“渐闻”,其神秘感、期待感、幽深感都从这个声音里写出来了。这样的写法在梅尧臣的《鲁山山行》里更见高明也更显奇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写“山行”者惬于野趣,醉于峰峦,迷于幽径。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重峦叠嶂、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略带焦急地自问:“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望云闻鸡的喜悦心情与神态跃然可见。全诗妙在前面尽情写山写水,写树写林,写鹿写熊,有全景有特写,有远景有近景,空明幽深,充满野趣,这一切都从视觉写来,一番游历玩赏之后大约想找处人家稍歇,此处若用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则了无趣味,这个“人家”虽然也在白云之中,却是看得见的,显不出藏之深山的妙绝;若如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却还是从视觉写出,纵然隔着水仍是看得见人,显不出世外野趣;若此处实没有人家,则又了无人间烟火气,亦无趣味。此时“云外一声鸡”,真神来之笔!利用声音的穿透力,写出有“人家”却不见“人家”,那一声鸡啼穿过丛林,越过山峰,透过白云,那样渺远又那样切近,给人带来确定的信心却还罩着神秘的面纱,给人带来惊喜却又余味无穷!这就是声音的独特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句首、句尾是一篇作品最特别的位置,是作者创作时特别重视的信息聚焦点,也是读者阅读时停顿时间较长的位置。句首写声则先声夺人,放之句尾则有余音绕梁的效果。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写声音的典范,全篇回响着隆隆的鼓声,最后鼓声戛然而止,在整个世界出奇的寂静之后,突然来了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给人带来无限遐思和无穷的趣味!
刘成章先生是深得“鸡啼”三昧的!他在《鸡鸣在耳》一文中写道:“那鸡啼中涵蕴的美好、象征着希望的信念,是先人们代代播撒的种子,是一直深藏于我的潜意识中的。”最早写鸡鸣的句子大约是《诗经·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汉代《毛诗序》从中开掘出“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的内涵,此后,人们常用“风雨如晦”比喻社会黑暗、前途艰难,“鸡鸣不已”则比喻在这样的环境中,总有一些君子不堕其志,不改其节,敢于挺身而出,发出救亡的呐喊。由此,“鸡鸣”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就有了特定的含义。流沙河说:“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这个“心态”“耳朵”就是这个声音所代表的文化符号、所指向的特定情绪。要写出声音的穿透力,就得挖掘出、抓得住这个特定的意涵。再比如,在古典诗文中,写到“虎啸猿啼”,必抒“去国怀乡”之情,如郦道元《三峡》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明代诗人林鸿《巫峡啼猿歌送丘少府归四明》:“巫山巫峡连三巴,猿啼三声客思家。”再有如“燕语莺歌”“流水落花”“西风猎猎”“夜雨蕉桐”“钟鼓琴瑟”“管弦丝竹”“老骥嘶风”“林风天籁”……这些声音都是有特定的心绪和内涵的。
我们总是用“绘声绘色”来形容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色”是视觉形象,“声”是听觉形象,写色不易,写声更难。大致来说,有三种方法:
一是拟声拟态直接描写。用“拟声词”来摹绘“声音”,是描写“声音”中运用最广泛最常见的方法。本篇所论“关关雎鸠”即是拟声的典例。再如清代林嗣环《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在这些片段中,有拟态的描写,如“惊觉欠伸”“ 儿含乳啼”“ 拍而呜之”,还有“遥闻”“ 深巷”这些细微的描写,俱皆精微妙绝!更有拟声摹写,如“力拉崩倒”“ 呼呼风声”“ 许许声”等,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又如鲁彦的《听潮》,先用“汩汩”拟其声,又用“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拟其态,后面更有“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这些拟态的句子。最后,海潮涨潮达到极点,声音的描绘也到了极点,“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通过一连串的比喻和拟声,把海潮声音具体化,让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是运用比喻以声写声。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语、错杂铿锵的琵琶声仿佛一粒粒的珍珠滴落玉盘,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描写了不同声调不同节奏的琵琶声,生动表现了琵琶女演奏的高超技艺。同样的手法还见于陆定一的《老山界》:“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用比喻写声音就是用人们熟悉的声音去形容不熟悉的声音,触发人们用联想想象还原特定的场景和声音。
三是运用通感以形写声。人的感觉器官是相通的,在文学创作中,将人的各种感觉相互联通描写,就是通感。声音本属于听觉,可以转化为触觉、视觉或者嗅觉来写,这样写更为传神、更为新颖别致。黎简《春游寄正夫》:“鸟抛软语丸丸落。”鸟的叫声是“软”的,还像珠丸一样一颗颗抛落下来,从触觉和视觉写来,清新别致又如在目前。李贺《雁门太守行》:“霜重鼓寒声不起。”将“寒”这样的触觉词语用来形容“鼓声”,给人带来别样的情绪和美感。贾唯存《登螺峰四顾亭》诗句“风来花底鸟声香”,以嗅觉写声音,贾岛《客思》诗句“促织声尖尖似针”,以视觉写声音,更觉新鲜贴切!再如《老残游记》中写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的句子:“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尔后写白妞越唱越高,尖细高亢、刚劲有力之声:“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抓住舒坦畅快、高而尖细的特点,从触觉、视觉角度写来,给人一种仅通过听觉无法感受到的真切与新奇,精妙之极!
《《渔歌子》:写出色彩的感觉》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词作《渔歌子》一出,时人争相吟诵、唱和,历代诗人也多有仿写、改写者。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中评论道:“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黄山谷亦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且诵之有矜色焉。”意思是说,苏轼和黄庭坚,对照张志和的《渔歌子》,先后都写了《浣溪沙》词,结果都不如张志和的词好。那么,这首词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竟然连苏轼、黄庭坚这样的诗人都要去摹写改写,且未出其右!我们来看看这首词: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你看,苍翠的岩壁、清澈的河水、白色的鸥鹭、红色的桃林、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黄褐色的鳜鱼,这一切都笼在那灰白朦胧的雨雾中,简直就是一幅五彩斑斓而又柔和宁静的山水画!诗人犹如一位丹青高手,在大自然这张画纸上或勾画、或点染,其秘诀就在于抓住色彩写景。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在人们的五觉感官中,色彩是最重要的视觉传达要素,鲜明的色彩会给人最直接的视觉冲击,产生心灵的碰撞,牵动情感的体验,达成心灵的默契。高明的诗人是很懂得这个道理的!你看杜甫的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碧水、白鸟,青山、红花,色彩艳丽,相映生辉,相映成趣。杜甫在《放船》中更有这样的句子:“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作者特意用倒装句,将颜色词置于句首,犹言一片青色一闪而过,原来是两岸的山峰;点点黄色扑面而来,仔细看原来是满山的橘柚,既写出了顺水行舟的瞬间体验,又强化了一闪而过的色彩印象。有时候,诗人为了强调色彩的感受,甚至连色彩的主体都可以省略,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以“红”代花,以“绿”代叶,比起说“叶多花少”来,语多新奇,意涵也更丰润。再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作者用“黄”“苍”这两种颜色分别代指黄狗和苍鹰,语言多了几分俏皮,画面多了一些色彩,笔墨点染传神,词句气韵流转,真是妙不可言!
当然,不是说诗句中有了色彩就一定好,要写出色彩的感觉,还要讲究颜色的选用和搭配。细读这些诗句,你会发现诗人总是偏爱原色或纯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些诗句无不是以原色或纯色入诗。现代色彩学认为,原色或纯色会带给人更鲜明的印象,更稳定持久的冲击力。此其一。其二,就是诗人总是很注意色彩的搭配,“红”必配“绿”,“青”必配“白”;其三,在色彩搭配中还要讲究笔法的对比,再拿“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为例,“江碧”必是大色块铺染,“鸟白”则是小色点点缀;“山青”是大色块铺染,红花则是小色点点缀,这样的色彩对比,才会有水更绿、鸟逾白、山更青、花更红的感觉。现代色彩学认为,色彩通过冷暖、色相、明度、纯度,以及色块大小、距离远近等产生对比,会唤起视觉的兴奋点,产生刺激、新鲜、活泼、生动等视觉印象。其四,色彩是有感情的,有的色彩明丽欢快,有的色彩则阴郁低沉。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落月乌啼、寒夜白霜、江枫暗影、渔火明灭,其意象与色彩就蕴蓄着无限的羁旅之思和隐约愁情。
写出色彩的感觉,让色彩去表现自然,去表达情绪,去冲击你的视觉,去打动你的内心。做诗是这个道理,作文也是同样如此,古人懂得这个道理,现当代作家也常常这样运用。你看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里的两个片段: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这正是绘景的高手呢!第一个片段:青松、白雪、蓝天、黄草,色彩丰富,色相纯粹,共同构成“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第二个片段:澄清的水、蓝蓝的天、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色彩鲜妍,对比鲜明,相互映带,相融为一!同样的例子还有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作者抓住黄土高原的主色调,用如椽巨笔进行大色块铺染,为白杨树的出场准备了一个宏阔的背景,蕴蓄激越的情感。色彩是有感情的,如何用色彩去表达感情呢?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里边的描写最为典型: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是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正是小说极力渲染的悲凉气氛,为后面的感慨作渲染和铺垫。当小说写到“我”听到母亲提到闰土时,脑子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作者用纯色勾画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正是“我”记忆中美好童年的幻影,寄寓着“我”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两幅画面两种色调,写出来的也正是两种心境、两种氛围、两个时代!一种是沉重的、灰暗的,一种是轻灵的、欢愉的。也正是这样高超的用色技巧,描绘出这样经典的画面,才深深定格在了我们的阅读体验中,加深了对小说的理解,也长久地映照着我们的童年!
《12个青春勃发的句子,把作文写出“少年感”!》
01. 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北岛
应用示范:“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北岛的这句诗抒发的正是我们少年的情怀。让我们向着理想的星空出发,乘着万里长风扬帆启航。
适用话题:梦想
02.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席慕蓉《莲的心事》
应用示范:正如席慕蓉诗中所言,“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当时代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定能不辱使命,托着家国和社会坚定前行。
适用话题:青年、成长、责任与担当
03. 少年与爱永不老去,即便披荆斩棘,丢失怒马鲜衣。——莫峻
应用示范:纵使前路漫漫,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颗逐梦的心。无论何时,请不要忘记那句青春的誓言——少年与爱永不老去,即便披荆斩棘,丢失怒马鲜衣!
适用话题:奋斗
04. 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村上春树 《海边的卡夫卡》
应用示范:不要因为一次跌倒就裹足不前,我们要把每一次挫折都看作是人生的进阶。村上春树有句话说得好,“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适用话题:挫折、成长
05. 提及少年一词应与平庸相斥。
应用示范:有人说我们标新立异,有人说我们个性张扬,可是勇于尝试、敢作敢为不正是年轻人的标志吗?有句话说得好,“提及少年一词应与平庸相斥。”
适用话题:创新、个性
06. 飞奔的少年最动人心,奔跑的时候像穿过了光阴。
应用示范:用力活着,才有分量;向前奔跑,才能抵达。飞奔的少年最动人心,奔跑的时候像穿过了光阴。愿你我青春灿烂,愿你我前途光明。
适用话题:时代青年、奋斗
07. 少年自信阳光,浑身散发着的是夏天橘子汽水的味道。
应用示范:少年自信阳光,浑身散发着的是夏天橘子汽水的味道。当拿着保温杯的中年人还在继续奋斗,当自信阳光的新青年闪亮登场,这里便是最好的中国。
适用话题:青春、青年
08. 请保持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亦要保留期待,去探索未来。
应用示范:青春是逐梦的年纪,年轻是最大的资本。请保持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亦要保留期待,去探索未来。
适用话题:未来、梦想
09. 天空是你的梦想,你将星辰运行的轨迹铭刻心间,向上,向上。
应用示范:“嫦娥五号”揽月归来,“天问一号”火星着陆,这一系列辉煌的成就都激励我们奋勇向前。我们追寻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天空是我们的梦想,我们将星辰运行的轨迹铭刻心间,向上,向上!
适用话题:梦想、奋斗
10. 少年的眼里除了四时风物还应有山川星河。
应用示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少年的眼里除了四时风物还应有山川星河。正所谓“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适用话题:志向
11. 你要不动声色地长大,然后光芒万丈地出发。
应用示范:未来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脚下。有句话可以拿来共勉——你要不动声色地长大,然后光芒万丈地出发。
适用话题:成长、未来
12. 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少年》
应用示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勇于承担责任,敢于仗义直言 ,这正是青年人的标志。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名言——“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适用话题: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