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次在脑海中回荡着这样的场面:我的桌上放着一张白纸黑字的表格,标题是凝重的“文理分科意向表”。我犹豫着,权衡着,也许那个小小的对钩一打,我的人生航向就此定格。二选一的题,总是比多选更让人慌张。大多数人同我一样纠结,是因为我们既喜欢理化生的奇妙、严谨和实用,又割舍不了政史地中熠熠生辉的真理与文化内涵。虽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在这抉择的痛苦与徘徊中,我想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也可见一斑了。即二者是统一的,紧密联系的,并且一起为人类社会服务,为人类生活增色。
沿历史长河追溯探索。自但丁的神曲第一次唱响,从地球的西方,人们开始了对人文主义的追求。文艺复兴改变了欧洲,影响了世界。自此,生活孕育了人文,艺术与美学,伦理与规则构建起了丰满的理性情感世界,我们开始走在摆脱愚昧的大道上。然而,当哥伦布第一次踏上新大陆,当思想已然进步的人们还睡眼惺忪,西方如刚结束冬眠的困兽,开始了疯狂的觅食以自足,工业革命开始了。从技师瓦特,到科学家牛顿,科学技术走进了人类的世界,并开拓了智慧的又一领域。
时至今日,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那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的“苹果”正是因做到了这一点而风靡全球。苹果的产品卖的不仅仅是其本身的使用价值,还有使用过程中体验到的新奇和个性化需要被满足的幸福感。如果说IOS的先进系统令很多人信任苹果,那么手机壳、键盘贴、扇形耳机等新生的发明,则吸引了更多人来关注苹果,也革新了人们对电子产品价值的评判标准。苹果填补了电子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情感空缺,那么销量如此走俏也不足为奇。
然而,人文与科学本身就强调了不同的方面,因此在某些时代二者显示出了对立性,甚至被割裂开来。于是出现了哥白尼等科学家虽然掌握着真理,却惨遭迫害的状况。其实,正如先有文艺复兴,后有工业革命,人类作为情感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文情怀也总是先于科学成果被释放。哥白尼的“生不逢时”,也恰恰是因为他的认知并不符合教会统治下多数人的情感认同。当然,科学与人文正是在不断冲突着的两条激流,而生活则是河岸,二者的碰撞使岸势不断改变,世界和时代也就不断地刷新和改写。
当然,科学和人文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正如故事中富人支持虎克的创造,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人类立足于现在,为了成全某种情怀,而满怀开拓创新之精神,放眼未来,发展科技。我们常常听到的“科学造福人类”,也正是以科学的进步来改变世界中不符合人文情怀的部分,如病痛,饥饿,环境恶化等。科学在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同时,也通过改变人们的认知来推动人文向更深刻的方向发展,人文的进步扩大了人类的追求,必将引发新的科学探索。
最后,让我用一个比喻来阐释我眼中的科学与人文。人文情怀就如天上的星辰,自远古就存在,即使世上的人类尚不知科学为何物,情感,伦理,美与艺术就已经出现。然而星辰之光总显微弱,科学的光火也就在世界中大放异彩。星与火的光亮共同照亮人们的生活,照进人类的生命。